导读:本文包含了抗寒生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低温,生理,禾本科,生境,评价,红小豆,藏北。
抗寒生理论文文献综述
唐海霞,冯立娟,杨雪梅,王菲,焦其庆[1](2019)在《石榴品种抗寒性相关形态及生理指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冻害是制约中国北方石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石榴抗寒机制的研究对抗寒良种选育至关重要。从生理、形态、解剖方面对3个具有显着抗寒性差异的石榴品种进行研究,通过田间越冬率与半致死温度(LT50)及其相关指标分析,探究影响抗寒性的关键指标,为石榴抗寒性评价体系及回归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对3个抗寒能力具有显着差异的石榴品种进行田间越冬率调查,并对其1年生枝条进行低温处理(5、0、–5、–10、–15℃),测定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SP)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糖(SS)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利用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法观测枝条皮孔和叶片构造;调查20℃水培条件下低温处理后的枝条发芽率;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筛选石榴抗寒性评价的重要生理和形态指标。(1)‘鲁青1号’、‘泰山红’和‘突尼斯软籽’石榴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0.49、–4.83和–3.42℃,半致死温度与田间越冬率结果一致,可以作为评价石榴抗寒能力的指标。(2)3个抗寒能力差异显着的石榴品种,其枝条形态、低温下生理指标、皮层解剖特性等均具有显着不同。抗寒能力较强的‘鲁青1号’,枝条节间相对短,粗壮;针刺粗壮,硬;皮层厚,皮孔密封层多且包被严密;低温处理后,生理指标变化幅度相对小,发芽率及组织再分化能力强。抗寒能力较弱的‘突尼斯软籽’,枝条细、软;针刺细长;皮层薄,皮孔密封层相对较多但包被不严密;低温–5℃处理后有较显着的变化,–10℃处理酶活力基本达到顶峰,室温发芽率及组织再分化能力较强,分化系数2.4。‘泰山红’枝条形态、低温下生理指标、皮层解剖特性等介于‘鲁青1号’与‘突尼斯软籽’之间。(3)不同低温处理下生理指标间灰色关联分析、半致死温度与生理指标相关分析、形态指标间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电导率、SOD活性、MDA含量、SS含量可作为评价石榴抗寒性的重要生理指标;针刺粗度、皮层厚度、皮孔密封层数及状态是评价石榴抗寒性的重要形态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朱爱民,张玉霞,王显国,刘庭玉,丛百明[2](2019)在《沙地生境下苜蓿生理生化特性对低温的响应及与抗寒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生理生化水平探究杀霜日前后沙地苜蓿(Medicago sativa)对低温变化的响应,同时采用电导法协同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苜蓿半致死温度,分析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与苜蓿抗寒性的关系,为沙地筛选高抗寒性苜蓿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杀霜日前(10月1日)和杀霜日后(10月15日)取样测定,苜蓿上部叶片和下部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均明显增加,根颈中可溶性糖含量则显着降低(P <0.05);苜蓿根颈中淀粉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差异不显着(P> 0.05);苜蓿根颈中SOD、POD活性呈增强趋势,CAT活性变化差异不显着;除农菁8号外,10月1日测定其他苜蓿品种根颈中C/N均高于10月15日测定的C/N。电导法拟合Logistic方程表明8个紫花苜蓿品种抗寒性强弱排序为:草原3号>东苜1号>农菁1号>公农1号>肇东>龙牧801>草原2号>农菁8号。相关性分析表明苜蓿半致死温度与苜蓿根颈中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苜蓿根颈中MDA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韩立群,马凯,丁军伟,闫鹏,梅闯[3](2019)在《低温处理下新疆野生核桃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疆野生核桃’休眠期1年生成熟枝条为材料,以‘新疆实生核桃’为对照,人工模拟低温,在-12℃、-16℃、-20℃、-24℃、-28℃、-32℃、-36℃条件下进行胁迫处理,测定并分析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等生理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评价指标,进而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2个核桃类型的抗寒性。结果表明,相对电导率配合Logistic方程得到‘新疆野生核桃’的半致死温度(LT_(50))为-29.46℃,比‘新疆实生核桃’低5.06℃。在-12℃~-36℃低温处理期内,‘新疆野生核桃’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始终高于同一处理时期的‘新疆实生核桃’,而丙二醛含量则低于‘新疆实生核桃’。根据综合抗寒指数高低,2个核桃类型的抗寒性强弱为‘新疆野生核桃’>‘新疆实生核桃’。综上所述,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等指标都与核桃的抗寒性有关系,综合评价2个核桃类型的抗寒性,‘新疆野生核桃’的抗寒性要优于‘新疆实生核桃’,具有一定的抗寒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付鹏,伍宝朵,秦晓威,闫林,赖剑雄[4](2019)在《可可种质资源抗寒性初步评价及低温胁迫下生理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收集保存的38份可可种质资源为对象,在2016年1月极端低温期间,进行抗寒性初步评价,依据低温危害后可可果实和叶片损害程度,可可资源抗寒性可分成5级。以具有抗寒性差异的INA-t5(Ⅰ级)、COM-e8(Ⅱ级)、ECU-ev6(Ⅳ级)、THA-o6(V级)种质为材料,研究抗寒性差异种质在4℃胁迫条件下植株的伤害情况、叶片解剖结构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条件下,INA-t5、COM-e8种质比THA-o6、ECU-ev6种质具有明显的耐寒表型,可可叶片受害程度差异显着;可可的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幅度与其抗寒性呈现负相关;胁迫48 h后,THA-o6、ECU-ev6种质保护酶系统逐渐被破坏,INA-t5、COM-e8种质则仍然表现活跃。综合以上结果,INA-t5、COM-e8为抗寒性种质,其抗寒性比THA-o6、ECU-ev6强,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物质含量变化规律以及差异种质,可为可可开展抗寒育种和抗寒分子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和材料基础。(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潘翠萍,谢红江,王永清,张卉,邓群仙[5](2019)在《6个枇杷品种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枇杷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综合评价不同枇杷品种的抗寒能力,本研究以6个枇杷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低温胁迫对枇杷幼果种胚相对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的降低,各枇杷品种幼果种胚相对电导率REC呈现"小?大?小"的"S"型曲线变化,结合Logistic方程得出不同枇杷品种种胚的半致死温度介于?4.759~?2.73℃之间,其中,WT(白肉芽变)幼果种胚的半致死温度最低,大五星幼果种胚的半致死温度最高;6个枇杷品种的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随低温胁迫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倒"V"型变化趋势,但增幅和达到峰值的时间点不同;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均在?5℃时达到最大值;通过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得出6个枇杷品种材料的抗寒能力表现为WT(白肉芽变)>冠玉>宁海白>龙泉5号>早钟6号>大五星。综上所述,WT(白肉芽变)对低温的胁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抗寒能力强;半致死温度LT50结合隶属函数法的综合评价能准确鉴定枇杷品种的抗寒性。本研究为枇杷抗寒种质的筛选及寻找提高抗寒性的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周娟娟,魏巍,桑旦,秦爱琼,黄利春[6](2019)在《藏北高寒区越冬期间野生早熟禾根系生理特征及抗寒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藏北高寒区早熟禾属(Poa)野生种质田间越冬期的生理特征和抗寒强弱,以采集自藏北草原的3个野生种和引进1个栽培品种为试验对象,在海拔4 512 m环境条件下进行田间种植,并测定其根系中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 SS)、可溶性蛋白(soluble protein, S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 5项指标越冬期间的变化,分析不同材料的低温生理适应性。结果表明,4种供试材料的越冬率均高于80%,且野生种的越冬率显着高于栽培品种(P <0.05)。入冬前(9月)至翌年返青期(5月),根系中SS、MDA含量和SOD、CAT活性总体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于最冷月(1月);SP含量呈现持续增加的变化趋势。中亚早熟禾(Poa litwinowiana)和渐尖早熟禾(P. attenuata)的SOD和CAT活性在最冷月显着(P <0.05)高于冷地早熟禾(P. crymophila)和青海冷地早熟禾。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早熟禾属材料的抗寒性能,由强到弱顺序为中亚早熟禾>渐尖早熟禾>冷地早熟禾(野生种)>青海冷地早熟禾(栽培种)。(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项洪涛,李琬,何宁,王雪扬,郑殿峰[7](2019)在《苗期低温胁迫下烯效唑对红小豆根系抗寒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烯效唑(S_(3307))在寒地红小豆生长中缓解低温伤害、保护根系的作用,建立红小豆抗冷生产技术体系,达到保产增产的目的,在盆栽条件下,以两个红小豆品种宝清红(耐冷型品种)和天津红(冷敏型品种)为材料,于苗期在人工气候室进行低温(15℃,分别持续1,2,3,4,5 d)和叶面喷施20 mg·L~(-1)S_(3307)处理,对红小豆根系抗寒生理指标、产量及不同温度敏感性红小豆品种的S_(3307)响应差异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幼苗期低温导致红小豆根系逆境生理指标发生变化,低温诱导SOD、POD和CAT活性的增强,引起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的提高,同时也促使MDA含量上升,最终导致红小豆产量下降。与常温条件相比,喷施清水的宝清红和天津红,低温处理3 d时,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了59.21%和52.57%;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10.12%和25.39%;SOD、POD和CAT活性分别提高了14.92%和11.01%、5.93%和0.75%、53.33%和13.33%。低温处理5 d时,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6.27%和3.15%;MDA含量分别显着提高了45.41%和51.08%、产量分别显着下降了19.39%和41.69%。低温条件下,喷施S_(3307)与喷施清水的宝清红和天津红相比较,处理3 d时,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22.01%和0.46%、8.55%和1.40%;SOD活性分别提高了13.45%和24.06%、POD活性分别显着提高了23.60%和15.95%,CAT活性分别提高了4.35%和5.88%。处理5 d时,MDA含量分别降低了9.05%和4.37%;产量分别显着提高23.06%和43.88%。综上,S_(3307)通过增加可溶性物质和脯氨酸的含量,提高保护酶活性,降低MDA含量,从而缓解低温伤害,进而降低低温对红小豆造成的产量影响。(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崔莺文,李文明,钱燕萍,田如男,李云龙[8](2019)在《欧洲冬青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欧洲冬青(Ilex aquifolium)原种,2个欧洲冬青园艺杂交种[‘长叶阿尔塔’(Ilex×altaclerensis‘Belgica Aurea’]、[‘金心阿尔塔’(Ilex×altaclerensis ‘Lawsoniana’)]和2个欧洲冬青品种[‘布利奥特夫人’(Ilex aquifolium.‘Madame Briot’]、[‘小宝石’(Ilex aquifolium‘Little Gem’)]的2年生扦插苗为试验材料,进行低温胁迫处理,观测形态特征,测定不同低温处理下的相对电导率(RE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总含量等生理指标,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对5种植物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种植物的抗寒性大小依次为:‘长叶阿尔塔’>‘小宝石’>欧洲冬青原种>‘布利奥特夫人’>‘金心阿尔塔’。(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雷雪峰,马爱生,李海翠,王彩艳,刘红媛[9](2019)在《8种禾本科牧草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来自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四川、西藏等不同地区的8种禾本科牧草幼苗为材料,分别在15、5、0、-5℃下对其进行低温胁迫处理,研究其叶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游离脯氨酸(Pro)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对低温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加剧,8种禾本科牧草细胞膜透性、MDA含量总体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不同物种上升幅度存在差异;而在POD活性、Pro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方面,不同物种间变化幅度差异较大。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8种牧草抗寒性表现为细茎冰草>老芒麦>沙生冰草>蒙古冰草>多变鹅观草>冰草>黑药鹅观草>大芒鹅观草。(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冯闯[10](2019)在《寒地苹果一年生枝条冰冻胁迫生理与抗寒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苹果(Malus pumila Mill)是我国栽培最广泛的水果之一。寒冷地区产出的苹果因其口味偏酸,风味浓郁,得到人们的喜欢。但在寒冷地区,由于冬季温度低,苹果栽培经常发生冻害,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开展苹果抗寒性研究是寒地苹果科研与生产重中之重。本研究利用4份苹果抗寒资源(金红、红太平、锦绣海棠、山丁子)作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梯度人为控温方式,对其一年生休眠枝条开展了电解质渗出率、枝条可溶性糖、总含水量叁个方面相进行测定,采用综合分析,开展苹果的抗寒性研究。其结果如下:1.首先研究完善了电导率测定方法。在枝条低温处理过程中,采用程序控温低温恒温槽+温度巡检仪(南京先欧仪器制造有限公司),监测每分钟温度变化,确保枝条处理温度稳定和处理的精准性;通过增加浸提液摇动时间至20h和煮后静置时间2h时测定解质渗出率为宜;而真空增压方法电解质渗出率的变化不显着。2.不同位置枝条或同一只条的不同部位其电解质渗出率、可溶性糖含量及束缚水/自由水有明显差异。树冠外围抗寒性高于冠内;“外围枝”>“内膛枝”;同一枝条基部抗寒性最强,枝梢显着偏弱;3.温度与可溶性糖含量、束缚水/自由水显着相关。休眠枝条不同的生理指标变化规律可以反应其抗寒性。4.供试材料半致死温度为-40.63℃。在-38℃至-58℃,枝条可溶性糖和束缚水/自由水发生显着性变化,-48℃至-58℃,电解质渗出达到稳定,表明枝条因低温胁迫处于死亡状态。其枝条的电解质渗出率达到62%,可做为苹果枝条电解质渗出率极限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5-18)
抗寒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从生理生化水平探究杀霜日前后沙地苜蓿(Medicago sativa)对低温变化的响应,同时采用电导法协同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苜蓿半致死温度,分析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与苜蓿抗寒性的关系,为沙地筛选高抗寒性苜蓿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杀霜日前(10月1日)和杀霜日后(10月15日)取样测定,苜蓿上部叶片和下部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均明显增加,根颈中可溶性糖含量则显着降低(P <0.05);苜蓿根颈中淀粉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差异不显着(P> 0.05);苜蓿根颈中SOD、POD活性呈增强趋势,CAT活性变化差异不显着;除农菁8号外,10月1日测定其他苜蓿品种根颈中C/N均高于10月15日测定的C/N。电导法拟合Logistic方程表明8个紫花苜蓿品种抗寒性强弱排序为:草原3号>东苜1号>农菁1号>公农1号>肇东>龙牧801>草原2号>农菁8号。相关性分析表明苜蓿半致死温度与苜蓿根颈中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苜蓿根颈中MDA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寒生理论文参考文献
[1].唐海霞,冯立娟,杨雪梅,王菲,焦其庆.石榴品种抗寒性相关形态及生理指标分析[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2].朱爱民,张玉霞,王显国,刘庭玉,丛百明.沙地生境下苜蓿生理生化特性对低温的响应及与抗寒性的关系[J].草业科学.2019
[3].韩立群,马凯,丁军伟,闫鹏,梅闯.低温处理下新疆野生核桃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4].李付鹏,伍宝朵,秦晓威,闫林,赖剑雄.可可种质资源抗寒性初步评价及低温胁迫下生理响应[J].热带作物学报.2019
[5].潘翠萍,谢红江,王永清,张卉,邓群仙.6个枇杷品种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评价[J].热带作物学报.2019
[6].周娟娟,魏巍,桑旦,秦爱琼,黄利春.藏北高寒区越冬期间野生早熟禾根系生理特征及抗寒性比较[J].草业科学.2019
[7].项洪涛,李琬,何宁,王雪扬,郑殿峰.苗期低温胁迫下烯效唑对红小豆根系抗寒生理及产量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9
[8].崔莺文,李文明,钱燕萍,田如男,李云龙.欧洲冬青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评价[J].生物学杂志.2019
[9].雷雪峰,马爱生,李海翠,王彩艳,刘红媛.8种禾本科牧草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比较[J].江苏农业科学.2019
[10].冯闯.寒地苹果一年生枝条冰冻胁迫生理与抗寒性评价研究[D].延边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