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化学复合镀论文_陈尔跃,杨晓超,徐娟,郭祥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化学复合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米,化学,合金,镀层,粒子,微粒,硬度。

纳米化学复合镀论文文献综述

陈尔跃,杨晓超,徐娟,郭祥峰[1](2015)在《镍磷纳米化学复合镀中纳米二氧化钛的分散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了不同纳米Ti O2含量的Ni–P化学镀液所制备的Ni–P–TiO 2复合镀层中纳米TiO 2的含量及其分布状况,在以乳酸为配位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表面活性剂的Ni–P–Ti O2化学复合镀液中,采用红外–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不同用量的乳酸和PVP以及镀液p H对纳米Ti O2分散性的影响,获得了最佳的分散条件:纳米Ti O2加入量3.0~4.0 g/L,PVP 0.2 g/L,乳酸4.5 m L/L,p H 5.0~5.5。(本文来源于《电镀与涂饰》期刊2015年16期)

穆强,卢刚,刘建民,陈军,王元[2](2015)在《纳米化学复合镀镍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稳定剂,不同含量的纳米粉,调整不同的搅拌时间,在不同的浓度下,进行正交试验,最终获得一套最佳的Ni-P-TiO2(纳米)化学复合镀镍配方。其配方为:硫脲2mg·L-1;纳米TiO22g·L-1;搅拌时间间隔2min;pH值5.0。此配方镀液稳定,使用寿命长,镀速快,可用于生产实践。(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5年07期)

史丽萍,赵世海[3](2014)在《Ni-P基纳米化学复合镀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近年来Ni-P基纳米化学复合镀层的发展情况进行综述,总结了纳米复合镀沉积机理及数学模型。重点概述了纳米粒子的分散状态、纳米粒子的添加量、镀液的p H叁种影响因素,分析了纳米复合镀层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的研究现状,其中包含了激光表面改性技术对镀层的强化作用;最后对纳米复合镀层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电镀与精饰》期刊2014年11期)

胡佳[4](2014)在《铝合金表面Ni-Co-P叁元合金纳米化学复合镀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铝及铝合金性能优良,应用广泛,但其硬度低、耐磨性差、易发生磨损腐蚀的缺点也越来越突出。采用化学复合镀工艺可显着提高其性能。但目前复合镀层的基质大多选用Ni-P二元合金;且存在纳米微粒在镀液中的分散效果不好;微粒尺寸、微粒种类对镀层性能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等问题。为此,本文在铝合金表面开展了以Ni-Co-P叁元合金为镀层基底,Al2O3、Si3N4、SiC为增强颗粒的复合镀层的化学法制备研究,通过叁步超声法优化了纳米微粒在镀液中的分散效果,成功制备了Ni-Co-P/Al2O3、Ni-Co-P/Si3N4、Ni-Co-P/SiC纳米复合镀层。采用SEM、EDS、XRD、自动划痕仪、维氏硬度计、高速往返磨损试验机、电化学工作站等设备,对镀层的表面形貌、成分、微观结构、结合力、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进行了检测,获得了镀液中微粒浓度、热处理温度、微粒尺寸和微粒种类对镀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理。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①制备了Al2O3微粒粒径为60nm、镀液浓度分别为6、9、12、15g/l的Ni-Co-P/Al2O3纳米化学复合镀层。发现:镀层为胞状结构,当Al2O3浓度超过12g/l时,微粒有明显的团聚。随镀液中Al2O3浓度增加,镀速、镀层中Al2O3含量、硬度、摩擦系数、耐蚀性均先增加后降低,前四个指标在浓度为12g/l时达到最大值,但9g/l时耐蚀性最好。微粒浓度在12g/l及以下时,耐磨性随微粒浓度增加而增加。微粒浓度为15g/l时,摩擦距离超过600m后,镀层磨损性能低于其它颗粒浓度得到的复合镀层。②制备了Si3N4粒径为20nm、浓度为12g/l的Ni-Co-P/Si3N4纳米化学复合镀层,对镀层进行了不同温度(200、300、400、500℃)的热处理。发现:300℃及以上温度热处理时,胞状结构明显增大,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力增强。200-400℃热处理,镀层各元素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但500℃热处理后,镀层表面发生氧化。热处理促使镀层晶化,并且产生Ni3P相等磷和镍的化合物,导致400℃及以下热处理时,Ni-Co-P以及Ni-Co-P/Si3N4镀层的硬度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加,500℃热处理后硬度下降,但Ni-Co-P下降幅度更大。复合镀层耐磨性随热处理温度的变化趋势与硬度相似,都是400℃达到最大。200℃热处理后的镀层耐腐蚀性提高,但继续升温到300-400℃,耐蚀性下降,500℃热处理后耐蚀性有所回升。③制备了SiC浓度为12g/l、粒径分别为40、200、800nm的Ni-Co-P/SiC化学复合镀层。发现:叁种镀层表面均为胞状结构,粒径对镀层厚度没有明显影响;40nm微粒的复合镀层,表面有团聚现象,200和800nm微粒增强的复合镀层,表面有明显孔隙。微粒尺寸越小,虽然微粒沉积百分量有所减少,但镀层中数量密度更大,使得镀层晶粒更细,硬度和耐磨性越好。200nm增强的复合镀层平均摩擦系数最低。800nm增强的复合镀层,在摩擦后期,微粒容易脱落,造成剧烈磨损。沉积越细微粒的镀层,更加致密,耐蚀性越好。④用粒径为800nm的Al2O3、Si3N4、SiC在颗粒浓度为12g/l的条件下,制备了Ni-Co-P/Al2O3、Ni-Co-P/Si3N4、Ni-Co-P/SiC叁种化学复合镀层(分别标记为NAL、NSN、NSC)。发现:NAL的微粒团聚现象较为严重,叁种镀层的P含量变化较明显;镀层中微粒百分含量排序为:NSN>NAL>NSC,微粒数量密度排序为:NSC>NAL>NSN。叁种镀层都有相同的Ni晶主峰,但晶粒大小不同,晶粒大小与耐蚀性排序均为:NAL>NSN>NSC。镀层的硬度排序均为:NSC>NSN>NAL。SiC的耐磨性最好,摩擦系数最低,耐磨性和摩擦系数的排序分别为:耐磨性NSC>NAL>NSN;摩擦系数NAL>NSN>NSC。上述研究结果,较好地说明了镀液中微粒浓度、热处理温度、微粒尺寸、微粒种类对化学复合镀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优化化学复合镀工艺、提升复合镀性能、推广其产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4-01)

金辉,王一雍,郎现瑞,南红玉,庄子栋[5](2014)在《纳米化学复合镀镍–磷–氧化铝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正交试验对45钢上复合化学镀Ni–P–Al2O3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iSO4·7H2O 25 g/L,NaH2PO2·H2O 30 g/L,CH3COONa 15 g/L,NaF 0.4 g/L,乳酸20 mL/L,硫脲20 mg/L,十二烷基磺酸钠0.1 g/L,纳米α-Al2O35 g/L,温度90°C,pH 4.8,时间2 h,转速300 r/min。分别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维氏硬度仪和电化学工作站对镀层的微观形貌、组成、显微硬度以及耐蚀性进行表征。在最优工艺下制备的Ni–P–Al2O3复合镀层,Al2O3微粒分布均匀,结构致密,显微硬度为204 HV,耐蚀性均优于Ni–P镀层。(本文来源于《电镀与涂饰》期刊2014年03期)

常京龙,吴庆利[6](2013)在《纳米化学复合镀技术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化学复合镀技术是制备复合材料新方法,主要介绍了纳米化学复合镀镀层形成的吸附机理和前提基础,综述了纳米化学复合镀层的结构特点和优良的功能特性以及目前的研究成果,论述了影响纳米化学复合镀镀层制备的主要因素;探讨了纳米化学复合镀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电镀与精饰》期刊2013年09期)

谭利华[7](2013)在《黄铜Ni-P-SiC纳米化学复合镀层工艺及其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镀Ni-P合金镀层具有高硬度、耐磨、耐蚀、可焊性及磁屏蔽性好等优点,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化学镀Ni-P合金工艺大都在高温条件(85~95℃)下进行,存在能耗高、操作环境恶劣、镀液稳定性差等问题。为了克服传统高温化学镀Ni-P合金工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Ni-P合金镀层的性能,本文采用酸性体系,在中温(70℃)条件下,以硫酸镍为主盐,次磷酸钠为还原剂,乳酸和冰乙酸为复合络合剂,硫酸铵为加速剂,纳米SiC为第二相颗粒,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表面活性剂,利用XRD、SEM、显微硬度计、电化学工作站以及摩擦试验机等对中温条件下黄铜Ni-P-SiC纳米化学复合镀层的物相组成、表面形貌、镀层性能及其沉积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镍离子与次磷酸钠离子摩尔比、复合络合剂浓度、加速剂浓度、纳米SiC颗粒的分散性等因素均会对Ni-P-SiC纳米化学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沉积速率及镀层性能产生影响,其中以复合络合剂的影响最为显着。在中温条件下,当硫酸镍为25g/L,镍离子与次磷酸钠离子摩尔比为0.4,乳酸为7.5 mL/L,冰乙酸为13.0 mL/L,硫酸铵为10g/L,乙酸钠为20g/L,SiC为5g/L,SDBS为40mg/L,镀液pH值为5.3,机械搅拌速度为250r/min时,可以在黄铜表面获得均匀致密、性能优异且与基材结合良好的Ni-P-SiC复合镀层。加速剂硫酸铵可促使次磷酸钠分子中H-P键变弱,从而增加次磷酸根的活性,使Ni-P镀层沉积速率增大。与Ni-P合金镀层相比,纳米SiC颗粒的引入,不仅能提高复合镀层的硬度,还增加了催化活性点并能明显抑制晶粒的长大,使镀层均匀致密。此外,在热处理时弥散分布的纳米SiC颗粒还能阻碍热处理过程中镀层晶粒的长大和Ni3P相的聚集粗化,有助于提高复合镀层的耐磨性能和耐蚀性能。但当镀液中SiC颗粒加入量过多时,SiC颗粒对镀层表面冲刷、刮磨作用增强,使镍磷和SiC颗粒难以共沉积,镀层沉积速率降低,颗粒复合量减少,进而导致镀层厚度减小,孔隙率增多,镀层性能恶化,故应将SiC颗粒加入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本试验条件下,纳米SiC颗粒加入量以5g/L为宜。全浸泡失重试验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黄铜Ni-P-SiC纳米复合镀层在3.5%NaCl和10%NaOH溶液中具有良好的耐蚀性,但在10%H2S04溶液中的耐蚀性较差。Ni-P-SiC化学复合镀层沉积初期,活性点在基体表面呈岛状随机分布,并以二维成核方式沿黄铜基体表面外延生长形成层状结构,后续镀层则主要以柱状或胞状方式生长。与此同时,吸附在各种离子上的SiC颗粒被共同沉积在镀层中,形成均匀连续致密的Ni-P-SiC纳米化学复合镀层。(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3-06-01)

刘建建,林明锐,高亭亭,蔺万峰,徐德军[8](2013)在《中温酸性纳米化学复合镀镍-磷-石墨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学复合镀方法在45钢基体上镀覆Ni–P–石墨复合镀层,通过改变镀液的pH、搅拌速度、表面活性剂和石墨(40nm)的用量,优化了化学复合镀工艺,确定了较优的工艺参数:石墨粒子240mg/L,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05g/L,pH5.0,搅拌速率300r/min。以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了优化工艺获得的Ni–P–石墨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及组成,测试了镀层性能。结果表明,Ni–P–石墨复合镀层中石墨分散均匀,Ni和P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3.78%和6.22%。与Ni–P合金镀层相比,Ni–P–石墨复合镀层的耐蚀性明显提高,其耐磨性提高了5倍,热处理后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最大可以达到1336.3HV。(本文来源于《电镀与涂饰》期刊2013年02期)

刘彬云,黄辉祥,王恒义[9](2013)在《纳米化学复合镀的开发及在PCB制造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镀表面处理技术使用范围很广,镀层均匀、装饰性好;在防护性能方面,能提高产品的耐蚀性和使用寿命;在功能性方面,能提高加工件的耐磨性和导电性、润滑性能等特殊功能,因而成为表面处理技术的一个重要部分。钠米化学复合镀是在化学镀液中加入纳米粒子,使其与化学镀层共沉积的工艺技术。文章主要研究在化学镀Ni-P中加入纳米颗粒,在基体表面沉积具有镀厚均匀、耐磨、耐腐蚀、可焊的纳米复合镀层,阐明镀液组成和工艺条件对沉积速率、镀液稳定性、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力的影响,获得钠米化学复合镀技术的工艺参数,并对纳米复合镀层的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印制电路信息》期刊2013年01期)

刘慧平,黄珍媛[10](2012)在《Ni-P-SiC(纳米)化学复合镀工艺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的镍磷化学复合镀液中加入纳米SiC粒子,即Ni-P-SiC(纳米)化学复合镀工艺是一项新型的、很有前景的模具表面处理技术。这种方法能进一步提高镀层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采用正交试验方案对45号钢板进行Ni-P-SiC(纳米)化学复合镀工艺试验,归纳和分析了纳米SiC粒子浓度、施镀温度、搅拌速度、镀液PH值4个工艺参数对镀层硬度的影响规律,由正交工艺试验结果推导出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工艺试验得到的镀层硬度值表明优化结果正确。(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期刊2012年10期)

纳米化学复合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稳定剂,不同含量的纳米粉,调整不同的搅拌时间,在不同的浓度下,进行正交试验,最终获得一套最佳的Ni-P-TiO2(纳米)化学复合镀镍配方。其配方为:硫脲2mg·L-1;纳米TiO22g·L-1;搅拌时间间隔2min;pH值5.0。此配方镀液稳定,使用寿命长,镀速快,可用于生产实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化学复合镀论文参考文献

[1].陈尔跃,杨晓超,徐娟,郭祥峰.镍磷纳米化学复合镀中纳米二氧化钛的分散性研究[J].电镀与涂饰.2015

[2].穆强,卢刚,刘建民,陈军,王元.纳米化学复合镀镍的工艺研究[J].山东化工.2015

[3].史丽萍,赵世海.Ni-P基纳米化学复合镀层的研究进展[J].电镀与精饰.2014

[4].胡佳.铝合金表面Ni-Co-P叁元合金纳米化学复合镀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4

[5].金辉,王一雍,郎现瑞,南红玉,庄子栋.纳米化学复合镀镍–磷–氧化铝工艺[J].电镀与涂饰.2014

[6].常京龙,吴庆利.纳米化学复合镀技术概述[J].电镀与精饰.2013

[7].谭利华.黄铜Ni-P-SiC纳米化学复合镀层工艺及其机理的研究[D].福州大学.2013

[8].刘建建,林明锐,高亭亭,蔺万峰,徐德军.中温酸性纳米化学复合镀镍-磷-石墨工艺[J].电镀与涂饰.2013

[9].刘彬云,黄辉祥,王恒义.纳米化学复合镀的开发及在PCB制造中的应用研究[J].印制电路信息.2013

[10].刘慧平,黄珍媛.Ni-P-SiC(纳米)化学复合镀工艺试验研究[J].机械制造.2012

论文知识图

分散方式与纳米粒子镀层纳米粒子的含量化学镀铜织物X射线衍射谱图恒温水浴缸示意图二氧化钛添加量与镍沉积速率的关系化学镀铜织物热重曲线不同MTO的的磷含量变化

标签:;  ;  ;  ;  ;  ;  ;  

纳米化学复合镀论文_陈尔跃,杨晓超,徐娟,郭祥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