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渗透

传统文化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渗透

昆明云玺中加学校马睿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一定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传统文化经典实践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国古典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古文、诗、词、曲、赋的内容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时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们读古文,吟古诗,吸取古人思想的精髓,让他们走进迷人的童话、绮丽的诗歌、精彩的小说之中去体会美丽的生活情趣。目前,我们的初中语文教育越来越倾向片面追求分数。为了把分数提上去,讲课变得目的性很强,不管学生对文章诗歌理解的怎样,记住并能按出题者的思路答上来,拿到应得的分数,就是最重要,至于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对于文中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师是无暇顾及的,久而久之,初中语文教学就忽略了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作用和重要的影响,学生整天学的很累,但却一天又一天的在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远离传统文化的濡养。如何让传统文化回归我们的语文教学,并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呢?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让经典回归初中语文课堂。

让经典回归课堂,这要克服很重的功利心。因为经典,不是必考内容,不是那种立竿见影的得分法宝,让他们在课堂上占一定的时间,在有些教师眼里,无异于浪费时间。还不如拿时间用来让学生背背课下注解、必考诗歌篇目、必考课文呢。当务之急,还是做些立竿见影的事吧,于是,传统文化经典离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远,就算是有,也是应应景,应付一下上面的检查,检查过后,一切照旧。其实,我们的初中语文教育,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在偏离靠近传统文化的方向。越是对学生的性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越重要的做法,就越是看似可做可不做,因为考试不硬性要求,这不是衡量师生的硬性指标,但如果我们清醒一点,从学生从民族从文化传承上去看,让经典回归课堂,是多么的迫在眉睫呀。

二、选择恰当的经典,让学生知书达理。

那么如何让传统经典回归课堂呢?首先要选择适合初中生又易于接受的经典。我选择的是《三字经》,这一经典,对学生的性格修养知书达理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这部经典也涉及一些基本的古文知识,教师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将字面意思疏通讲解,让学生学习一些和课本相关的古文言知识,一方面,通过这部经典中丰富的典故、历史故事等潜移默化的给学生很好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一种引领,一种濡养。学生一边学,一边背诵,自然而然的就发生了变化,待人接物显得就懂事多了。例如:“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四句是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育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伤心。这几句经典为什么被我作为重点教给学生呢?是因为现在的初中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被娇生惯养,久而久之,就变得很不懂道理,父母不能批评,若父母说几句,他们要比父母还横,胡搅蛮缠,甚至绝食相抗。到了学校,对老师的批评也是不肯接受,这就是我们在小时就背离传统文化教育的结果,一味的西化,追求个性的解放,最后把我们最珍贵的传统文化都抛弃了。我为了避免生硬的说教,每四句经典,就结合一个古代的经典故事。我给他们讲了《孟母断机》的故事。孟子学习厌倦了,要半途而废,孟母就把自己织布的梭子折断后扔到地上。孟子一看母亲发火了,就问缘由,孟母就告诉他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孟子听到母亲的教诲,没有任性,恍然大悟之后,发奋学习,最终成为一代圣贤。

又如“出则弟“这一节中的“弟”,就是初中古文知识中的一个通假字,应该是“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这一节是讲兄弟姐妹要友爱恭敬,和睦相处,就是对父母的孝顺了。其实这也适合班级内同学间相处。因为独生子女很自我,在他们的成长中,没有亲生的兄弟姐妹,这不得不说是他们人生路上的一种缺失,但作为老师,我就将经典中的名句教给他们,让他们懂得怎样和自己身边的同学相处。互相谦让,互相尊重,互相照顾,像兄弟姐妹一样,自然他们为人处世的能力就会逐渐增强,举止变得很有礼貌。对老师对同学,不再莽撞冲突,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变得温暖融洽。这些好的品质的养成,胜过拿语文考试的高分一百倍。

三、让学生们在语文实践中欣赏美,在诗文中感受爱。

语文学习,归根结底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好语文。难怪有人说“生活无处不语文,留心处处皆学问”,也有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为此我多次尝试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诗文、词曲,在语文教学中随处可见,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把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作为一种美好的东西来享受。在学习诗文过程中,学生们欣赏到了许多美好的事物。如:我在讲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夏季景物时,让学生联想四季的魅力。学生就说出:美丽的春天“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红叶遍地的秋天,“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白雪皑皑的冬天,“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在讲花草树木的芳香时说了一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学生接着说了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各具特色,除上述韵文、诗词、故事、文言文外,还有一些歇后语、谚语、对联等很多形式。把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这些诙谐、自由、贴近学生生活的传统文化,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丰富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很有必要。

标签:;  ;  ;  

传统文化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渗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