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扩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分子,系数,钉螺,烷基苯,尖晶石,辉石。
内扩散论文文献综述
张京,孟繁超,邵磊,邹宗树[1](2019)在《浅析Fick定律描述CO+H_2混合气体还原铁矿物内扩散环节的偏差》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铁矿物的气固还原,钢铁冶金领域内主要采用未反应核模型对其进行研究.目前即使考虑还原剂为CO+H_2混合气体,也就是CO-CO_2-H_2-H_2O四元体系参与扩散的情况,未反应核模型中对内扩散环节的描述仍以仅严格适用于二组元扩散体系的Fick定律为主.因此,本文以精确描述复杂多组元体系传质过程的Maxwell-Stefan关系式为基础,首先建立与其耦合的铁矿物气固还原单界面未反应核模型,并开发相关数值算法.然后,通过比较相同条件下基于Fick定律未反应核模型(Fick模型)和基于Maxwell-Stefan关系式未反应核模型(M-S模型)的计算结果,探讨采用Fick定律描述多组元气体内扩散相对于采用Maxwell-Stefan关系式描述多组元气体内扩散的偏差.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M-S模型,Fick模型计算的CO还原速率偏小,H_2还原速率偏大,总还原速率偏大,并且这些偏差随矿石还原度的提高和固体产物层结构参数的减小而增大.对某一组元(CO或H_2)的还原速率而言,Fick模型的计算偏差随该组元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对总还原速率而言,各组元含量越接近,Fick模型的计算偏差越大.与之相反,各组元含量差异越大,Fick模型的计算偏差越小.(本文来源于《材料与冶金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潘晓翔,安金生[2](2019)在《长江沿线排灌站和船闸引起钉螺向堤内扩散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长江沿线16座排灌(闸)站和1座船闸(以下简称17座闸)闸下钉螺向闸上扩散的原因,为下一步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排灌(闸)站和船闸建成年份、使用时间频度和闸(站)调水功能,采用系统抽样方法结合环境抽样调查闸(站)内外钉螺分布情况。收集排灌(闸)站使用以来的气温、雨量、发生洪水等自然因素情况。结果 17座(闸)站均位于流行区,建于1953—2003年。1998—2008年有记录的15座排灌站引江灌溉累计17164 h,总容量为352005.13万m~3。17座闸下均有钉螺,发现钉螺最早为1956年,最晚为2001年。共调查504万m~2,调查25362框,其中活螺4157框,活螺20607只,活螺平均密度0.81只/0.1 m~2,活螺框出现率16.39%。有4个闸上发现有钉螺,最早于2001年在裕溪船闸,最晚是2008年在汤沟站闸,共调查36万m~2,调查10257框,其中活螺487框,活螺1607只,活螺平均密度0.16只/0.1 m~2,活螺框出现率4.75%。结论钉螺可以通过排灌站或船闸向堤内扩散,但扩散面积小,距离短。通过在排灌(闸)站上下建立拦螺设施和硬化引江渠道,加强对渔船民健康教育和在排灌站周边监测等措施可有效控制钉螺向内河扩散。(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少峰,张伟雪,杜亚威[3](2019)在《硼酸、硼酸盐及其络合物在反渗透膜内扩散过程的分子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分子模拟的方法建立了交联的反渗透膜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水、氯化钠、硼酸、硼酸盐、山梨醇-硼酸盐络合物在反渗透膜和溶液中的扩散过程,以及其他几种硼酸盐与多羟基化合物(D-甘露醇、N-甲基D-葡糖胺和D-葡萄糖酸钠)的络合物在4种反渗透膜中的扩散过程。分析各粒子的均方位移曲线可得,各粒子在溶液中的扩散系数均大于在膜体系的扩散系数,水分子的扩散系数远大于各溶质分子和离子。与硼酸分子相比,硼酸盐离子与其体积相差不大,但受电荷效应的影响,其扩散系数小于硼酸分子一个数量级。与单络合物相比,双络合物由于分子体积增大,扩散系数更小。因此在反渗透络合强化脱硼过程中应保持过量的山梨醇添加量,以提高其双络合物浓度。在1,3,5-环己烷叁甲酰氯/4-甲基间苯二胺(HT/MMPD)反渗透膜中,N-甲基D-葡糖胺-硼酸盐络合物的扩散系数是5种络合物中最低的,D-葡萄糖酸钠-硼酸盐络合物在含有间苯二胺(MPD)单体的膜类型中扩散系数较低,而D-甘露醇-硼酸盐络合物在含有MMPD单体的膜类型中扩散系数较低。由各粒子的轨迹图可知,各粒子在溶液中做较稀疏的无规则扩散运动,在膜内粒子由于受到聚酰胺膜结构的限制做较密集的扩散运动。(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7期)
李丽,金艳,孙淑英,于建国[4](2019)在《阴离子在阴离子交换膜内扩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渗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盐废水浓缩处理中,结合分子动力学(MD)模拟与实验研究了阴离子在阴离子交换膜内的扩散过程.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阴离子在水溶液和膜中的扩散系数大小顺序有一定差异,分别为D(I~-)>D(Br~-)>D(Cl~-)>D(SO_4~(2-))和D(Cl~-)>D(Br~-)>D(I~-)>D(SO_4~(2-));通过径向分布函数分析得到r_(ion)~(2-)-N>r_(ion)~--N>r_(O-N),表明阴离子先与水缔和,再与季胺基团发生相互作用.其次,通过电化学交流阻抗(EIS)实验得到阴离子在膜中的自扩散系数大小顺序为D(Cl~-)>D(Br~-)>D(I~-)>D(SO_4~(2-)),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一致,离子在膜内扩散速率大小受离子水合半径和离子与膜的作用能共同影响,其中离子与膜的相互作用能起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王凯[5](2019)在《防风网对露天堆料场扬尘在局部区域内扩散规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污染是目前全球最引人注目的环境问题之一,大型露天堆料场在风致作用下产生的大量扬尘是导致灰霾等大气污染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防风网是一种新型有效的防风抑尘措施。研究设置防风网对大型露天堆料场扬尘扩散规律的影响是防治扬尘污染乃至灰霾等大气污染的重要前提。对露天碱渣堆进行现场采样,按一定比例建立防风网和料堆的实物模型,进行了风洞试验,获得不同风速下的流场分布。建立与风洞试验模型相对应的料堆及防风网数值模型,在气相流场模拟的基础上加载离散相模型,进行气-固两相模拟,研究不同风速、粒径以及防风网设置方式条件下,料堆周围区域内的颗粒物扩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设置防风网能够有效的降低来流风速,减少露天料堆的起尘量,从而减少颗粒物的扩散。但设置防风网使料堆后方的流场变得比较混乱,出现较大的漩涡,带动颗粒物向高处扩散。未设置防风网时,当来流风速为0.87 m/s时,颗粒物集中在料堆的背风坡上;当来流风速为3.91 m/s时,颗粒物高浓度区为X方向1~4的区域;当来流风速为7.22 m/s时,颗粒物高浓度区为X方向2~6的区域。设置防风网后,当来流风速为3.91 m/s时,颗粒物高浓度区为X方向11~28的区域;当来流风速为7.22 m/s时,颗粒物高浓度区为X方向20~34的区域。(2)在相同的颗粒物粒径条件下,随着风速的增加,露天料堆的起尘量相应增加,各个高度位置上的颗粒物浓度明显增高,颗粒扩散的高浓度区有所增大且向远离料堆的方向发展;在相同的来流风速条件下,随着颗粒物粒径的增加,露天料堆后方流场中颗粒扩散浓度先增加后减少,近地面处的颗粒浓度越高,且高浓度区越靠近料堆。(3)料堆前后均设有防风网能够更好的减少料堆的起尘量和控制颗粒物的扩散。若只设置一道防风网的情况下,防风网设置在料堆前方比设置在料堆后方对于控制扬尘扩散的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15)
濮琦[6](2018)在《大气PM2.5中可溶性离子在混凝土内扩散迁移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PM2.5是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物。PM2.5长时间停留在大气中,不仅影响气候和空气质量、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混凝土作为城市建筑的主要构成物,尤其是多孔混凝土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在一定的湿度条件下,PM2.5颗粒作为凝结核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形成含尘液滴被混凝土吸收,进而达到吸收PM2.5颗粒。国内外专门针对混凝土孔结构特性吸附PM2.5的相关研究比较少,急需展开符合混凝土结构实际情况的相关研究。围绕PM2.5吸附扩散这一主题,在建立PM2.5模拟系统的基础上,展开混凝土孔结构对PM2.5在混凝土中吸附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分析了外部环境因素对吸附扩散行为的影响,建立了混凝土吸水性与PM2.5吸附性之间的关系,并制备了高效吸附PM2.5的混凝土。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1)PM2.5模拟系统的建立。设计并建立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特点的PM2.5模拟系统。建立的模拟系统不仅能够较大体积的混凝土试件,还能够调整湿度、PM2.5浓度、PM2.5成分、温度等实际参数,满足试验研究需求。(2)混凝土内部孔结构特性对PM2.5吸附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通过改变混凝土水灰比、掺矿物掺合料手段改变混凝土孔结构,在模拟系统中,展开混凝土孔结构对PM2.5吸附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研究混凝土孔结构吸附大气PM2.5机理。(3)外部环境因素特性对PM2.5吸附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通过改变PM2.5中可溶性离子成分、PM2.5浓度、湿度等影响因数,在模拟系统中,展开外部环境因素对PM2.5吸附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4)混凝土吸水性和PM2.5吸附性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研究混凝土吸水性与PM2.5吸附性间的相关特征,建立混凝土吸水性与PM2.5吸附性间的联系,进而达到通过混凝土吸水性评价PM2.5吸附性的目的。(5)制备具有良好吸附PM2.5特性的混凝土。研究混凝土龄期、吸附时长、干燥程度对混凝土吸附PM2.5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期刊2018-12-01)
方润,薛涵与,吴华忠,叶远松[7](2018)在《阳离子凝胶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内扩散吸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多官能团单体为原料,由溶液缩聚法合成了阳离子凝胶并将其负载于棉纱制备了凝胶-棉纱复合吸附滤芯。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实验分别研究了凝胶和滤芯对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吸附行为并探讨了吸附机理。研究表明,吸附作用主要基于凝胶与SDBS间静电引力和氢键作用,吸附过程主要由凝胶内扩散吸附行为主导,其平衡吸附量可达850 mg/g以上。溶液pH和NaCl含量等环境因素对吸附效果有显着影响。将凝胶负载于棉纱制备的复合吸附滤芯可较好地适应其内扩散吸附的行为特点,达到穿透、衰竭时对应的凝胶单位吸附量分别为285.9、562.2 mg/g。较高的动态饱和吸附量和简便的制备工艺使其具有潜在工业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蒋佳俊,梁光明,靳佳冀,张飞武[8](2018)在《Li同位素在斜顽辉石、镁铝榴石及镁铝尖晶石晶格内扩散与分馏的理论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斜顽辉石、镁铝榴石和镁铝尖晶石作为辉石族、石榴石族以及尖晶石族中的重要端元,是地球上地幔主要组成矿物。Li同位素是重要的地幔地球化学示踪剂,其在橄榄石、辉石和石榴石等地幔矿物中的扩散分馏的性质对理解Li同位素作为地幔地球化学示踪剂非常重要。我们通过经典力场经验势方法,从原子尺度上计算研究了不同温压条件下Li同位素在斜顽辉石、镁铝榴石和镁铝尖晶石晶格中分别通过不同的填隙机制和取代空位机制迁移的活化能和其在不同晶格位上的分馏效应。我们发现Li同位素是通过取代空位机制在斜顽辉石、镁铝榴石和镁铝尖晶石中进行迁移扩散。Li同位素在不同晶格位上的分馏作用计算表明,在叁种矿物中重同位素7Li会更多地进入晶格填隙位中,而6Li则相对更多进入Mg位。温度是影响这种分馏作用的一个关键因素,相应的结果可用来解释地幔Li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冷却条件下的同位素分馏等科学问题。(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郭雪岩,祝俊,杨帆[9](2018)在《结构化载氧体颗粒化学链燃烧内扩散影响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有限速率模型对CuO/Al_2O_3结构化载氧体颗粒化学链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考察了不同结构化载氧体颗粒模型和进气速度对载氧体化学反应内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球形载氧体,环形结构拉西环载氧体内扩散更为容易,反应快,温升高;相比于全活性载氧体,1/4活性和半活性载氧体气体扩散到活性物质距离短,反应更快;增加进气速度能够加速颗粒内扩散,改善反应速率。(本文来源于《能源研究与信息》期刊2018年03期)
张菁[10](2018)在《无机粒子对水在聚偏氟乙烯及复合材料内扩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偏氟乙烯具有物化性质稳定、机械强度高等优点,在水处理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但聚合物材料本身疏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易产生膜污染,从而引起膜分离效率的下降和操作成本的增加。利用无机纳米粒子制备有机无机复合膜提高膜的亲水性,正成为膜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它综合了纳米粒子和聚合物的优良性能,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纳米粒子表面原子数多、活性高且断键多,易于团聚,它的纳米尺寸效应不能得到很好发挥,诸多实验结果表明对纳米粒子进行改性处理可有效改善复合材料性能。在论文中,通过Material Studio软件搭建初始的聚偏氟乙烯模型、结构优化后,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计算模型所得到的性质与实验值非常接近,证明了本文所构建的模型以及采用的参数的合理性,为接下来的杂化膜模型奠定了基础。基于优化聚偏氟乙烯模型,建立聚偏氟乙烯/二氧化钛颗粒以及聚偏氟乙烯/改性石墨烯片层等体系。研究填充物对聚偏氟乙烯的影响。水分子对聚偏氟乙烯/二氧化钛杂化膜的分子动力学以及机械性能的影响。得出小尺寸和低浓度环境下的无机粒子的添加可以改善水分子在无机/聚偏氟乙烯杂化膜的扩散,并显着的提高其机械性能。研究石墨烯片层中不同基团对石墨烯/聚偏氟乙烯复合材料的影响。得到了羟基和羧基对水分子在聚偏氟乙烯中的扩散起主要作用。羧基和羰基对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占主导作用的结果。从能量及相互作用等方面得到复合材料微观作用的机理,该方法丰富和发展了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拓展了分子模拟技术的应用领域。(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8-01-20)
内扩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长江沿线16座排灌(闸)站和1座船闸(以下简称17座闸)闸下钉螺向闸上扩散的原因,为下一步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排灌(闸)站和船闸建成年份、使用时间频度和闸(站)调水功能,采用系统抽样方法结合环境抽样调查闸(站)内外钉螺分布情况。收集排灌(闸)站使用以来的气温、雨量、发生洪水等自然因素情况。结果 17座(闸)站均位于流行区,建于1953—2003年。1998—2008年有记录的15座排灌站引江灌溉累计17164 h,总容量为352005.13万m~3。17座闸下均有钉螺,发现钉螺最早为1956年,最晚为2001年。共调查504万m~2,调查25362框,其中活螺4157框,活螺20607只,活螺平均密度0.81只/0.1 m~2,活螺框出现率16.39%。有4个闸上发现有钉螺,最早于2001年在裕溪船闸,最晚是2008年在汤沟站闸,共调查36万m~2,调查10257框,其中活螺487框,活螺1607只,活螺平均密度0.16只/0.1 m~2,活螺框出现率4.75%。结论钉螺可以通过排灌站或船闸向堤内扩散,但扩散面积小,距离短。通过在排灌(闸)站上下建立拦螺设施和硬化引江渠道,加强对渔船民健康教育和在排灌站周边监测等措施可有效控制钉螺向内河扩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扩散论文参考文献
[1].张京,孟繁超,邵磊,邹宗树.浅析Fick定律描述CO+H_2混合气体还原铁矿物内扩散环节的偏差[J].材料与冶金学报.2019
[2].潘晓翔,安金生.长江沿线排灌站和船闸引起钉螺向堤内扩散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9
[3].张少峰,张伟雪,杜亚威.硼酸、硼酸盐及其络合物在反渗透膜内扩散过程的分子模拟[J].化工进展.2019
[4].李丽,金艳,孙淑英,于建国.阴离子在阴离子交换膜内扩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膜科学与技术.2019
[5].王凯.防风网对露天堆料场扬尘在局部区域内扩散规律的影响[D].青岛科技大学.2019
[6].濮琦.大气PM2.5中可溶性离子在混凝土内扩散迁移行为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8
[7].方润,薛涵与,吴华忠,叶远松.阳离子凝胶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内扩散吸附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8
[8].蒋佳俊,梁光明,靳佳冀,张飞武.Li同位素在斜顽辉石、镁铝榴石及镁铝尖晶石晶格内扩散与分馏的理论计算研究[J].岩石学报.2018
[9].郭雪岩,祝俊,杨帆.结构化载氧体颗粒化学链燃烧内扩散影响模拟分析[J].能源研究与信息.2018
[10].张菁.无机粒子对水在聚偏氟乙烯及复合材料内扩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