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疾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报道雷金平

妇产科疾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报道雷金平

雷金平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中医院437100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减少妇产科疾病患者在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及降低发展成肺栓塞的概率。方法:选取2012年6月到2013年4月我院3例妇产科疾病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进行评估,分别在术前、术中、术后采取预防措施和早期治疗,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概率。结果:3例经抗凝及溶栓治疗1个疗程后病情明显减轻。继续口服药治疗1~2个月后痊愈。无下肢功能障碍。结论:加强在围手术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评估,强化风险意识教育,积极妥善地进行术前术后治疗,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发展成肺栓塞的概率。

【关键词】恶性肿瘤;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

在西方国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超过40%,在我国并不常见,仅为2.6%左右。但是,静脉血栓有可能脱落,造成致命性的肺动脉栓塞,后果严重。量病因及发生机制)高龄、肥胖、口服避孕药、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下肢创伤、盆腔手术、活动减少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手术后病人活动减少,体位不当,可使血流缓慢,下肢静脉受压,手术创伤或经静脉输注液体及药物,可造成静脉壁损伤[1]。同时由于手术应激、创伤,使血液凝固性增高,从而易于形成血栓。脱水、手术创伤致大量组织破坏、癌细胞分解也可使血液凝固性增加[2]。(临床表现罩临床上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周围型、中央型及混合型。选取2012年6月到2013年4月我院3例妇产科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进行评估,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2月到2013年1月我院3例妇产科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进行评估,其中子宫内膜癌全子宫切除术1例,卵巢癌全子宫切除术1例,子宫肌瘤子宫切除术1例。38~65岁,平均51.6岁。

1.2治疗方法3例予以保守治疗:绝对卧床、抬高患肢,应用大剂量尿激酶(40万U/d静滴,连续3~7d)溶栓,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4250U/次,2次/d,连续2周)和华法令(3mg/d口服,连续0.5a)。治疗2~4周后,患肢周径缩小2~12cm,平均5.5cm。“股青肿”1例和PE1例转至本院血管外科继续治疗。

2结果

3例经抗凝及溶栓治疗1个疗程后病情明显减轻。继续口服药治疗1~2个月后痊愈。无下肢功能障碍。采取有效治疗后均治愈,无一例发生肺栓塞。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病。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劳动人民健康。美国每年约有50万人患本病,我国尚无统计数字,但并不少见。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以下肢髂股静脉段最多见。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3]。

3.1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当血栓只发生于小腿深静脉时,为周围型;当血栓从小腿向大腿继续伸延时,此时就形成了髂.股静脉血栓,即中央型,若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广泛性血栓形成,即为混合型。如果血栓不仅造成静脉阻塞,同时刺激动脉强烈痉挛,此种特殊类型也称为“股青肿”。血栓可发生于下肢静脉的任何部位,症状也会因血栓发生的部位不同而有轻有重。当血栓只发生于小腿深静脉时(周围型),症状不明显,表现为轻微小腿胀痛、腓肠肌轻压痛、局部沉重感,因此易被忽视;当血栓从小腿向大腿继续伸延时,小腿肿胀、疼痛日益明显,腹股沟以下浅静脉扩张、肿胀,股三角区(大腿内侧靠近腹股沟的三角区)有明显压痛,并可摸到一条有压痛的索状物,此时就形成了髂股静脉血栓(中央型),此时,可伴有发热、乏力、心动过速,血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如果血栓脱落,可造成肺栓塞,后果较严重。当发生肺栓塞时,会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甚至发生发绀、休克、猝死。

3.2深静脉血栓一般采取以下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患肢位置高出心脏平面20~30cm。卧床休息的时间为10d左右,开始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根据血栓形成位置,弹力袜使用时间不同,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可用1~2周,而髂一股静脉血栓至少使用3个月,最好长期使用,以保护浅静脉和交通静脉的瓣膜功能。(2)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或称急性期)可用抗凝、祛聚及溶栓综合治疗。抗凝是治疗静脉血栓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并不能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但可通过延长凝血时问,预防血栓继续发展,有利于促进早期血栓的自体消融。抗凝治疗时间一般延续到患者恢复正常活动,然后再维持抗凝治疗3~6个月[4]。(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急性期髂一股静脉血栓患者,手术越早效果越好。手术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静脉切开取栓术,一般发病3d内取栓最好。如果病期已经超过了上述时间,血栓已经与血管内膜广泛粘连,则取栓效果不佳。第二种方法是腔内超声血栓消融术和血栓消融器溶栓术。虽经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仍有相当一部分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留有后遗症,也称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其表现为:患肢沉重不适、胀痛,下肢水肿,浅静脉扩张,皮肤变薄,汗毛稀疏,小腿内侧出现色素沉着、瘙痒、湿疹,甚至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穿弹力袜,使用抗凝、扩血管及促血管再生药,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等。

本组资料显示,3例经抗凝及溶栓治疗1个疗程后病情明显减轻。继续口服药治疗1~2个月后痊愈。无下肢功能障碍。采取有效治疗后均治愈,无一例发生肺栓塞。加强在围手术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评估,强化风险意识教育,积极妥善地进行术前术后治疗,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发展成肺栓塞的概率。

参考文献

[1]唐俐.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1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11):198-199.

[2]王红梅,符元元.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4):210-212.

[3]蔡禹.浅谈妇产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防治[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07):142-143.

[4]杨玉环,董雁.妇科良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例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04):56-57.

标签:;  ;  ;  

妇产科疾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报道雷金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