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红[1]2004年在《银川灌区水稻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了解我国水稻生产及节水灌溉现状、水稻栽培条件与节水灌溉技术、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宁夏银川灌区的实际生产状况,在2002~2003年分别进行了水稻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应用试验、盐碱地水稻控制灌溉技术适应性试验、控制灌溉水稻群体密度试验、氮肥基施施用方法试验、大田氮肥用量试验五个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其目的在于通过各试验的结果和综合分析,探求在灌区自然条件和栽培技术水平下的灌水模式、指标体系、节水效果、简便且易掌握的灌水时间和灌水量判别方法;盐碱地水稻控制灌溉模式及其水盐动态规律;控灌条件下的最佳插植密度、最佳氮肥基施方法、最佳施氮量,为银川灌区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可以在银川灌区推广应用。水稻控制灌溉实现了高产稳产基础上的再增产,平均实测产量、理论产量分别为9930 kg/hm~2、10987.5kg/hm~2,分别比常规灌溉的水稻增产5.3%、8.3%。控制灌溉技术可在水稻高产条件下大幅度节水,水稻全生育期(包括泡田水量)的田间灌水量平均为11875.5 m~3/hm~2,比常规节水33.7%。在水稻全生育期内控制灌溉的灌水次数减少12.2次,全生育期灌水定额减少6037.5m~3/hm~2。以理论产量、实打产量计,控制灌溉技术水稻的水分生产效率提高了56.6%、55.3%,灌溉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66%、60.8%。 2.“控制灌溉”及“控制灌溉+间歇淋洗”较淹水灌溉的水稻节水71.4%、64.2%,节水效果显着。控制灌溉及控制灌溉+间歇淋洗的水稻产量高,水稻水分生产效率提高,分别为1.55kg/m~3、1.18 kg/m~3,灌溉水分生产效率分别为1.72 kg/m~3、1.29 kg/m~3。 3.在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应用控制灌溉及控制灌溉+间歇淋洗的不同组合能够有效抑制盐分的积累,控制灌溉技术适用于盐碱耕地。“控制灌溉”模式适用于移栽前土壤初始含盐量小于0.3%的盐碱耕地;“控制灌溉+间歇淋洗”模式适用于移栽前土壤初始含盐量大于0.3%的盐碱耕地。 4.不同插植密度处理以插植规格为30cm×13cm、每穴3苗,即每公顷插
彭世彰, 郝树荣, 刘文俊, 刘勇, 徐宁红[2]2000年在《宁夏引黄灌区应用水稻控灌技术节水增产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宁夏引黄自流灌区示范应用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节水高产效果。结果表明 ,1961.1hm2 的控灌水稻的产量比常灌水稻增产 519kg/hm2 ,增产幅度为 5.3 % ;灌水次数平均减少 16次 ,灌溉定额平均减少 70 57 5m3/hm2 ,节水 38 4 % ,水分生产效率提高了 65.3% ;稻米粗蛋白含量提高了 0 .2 1% ,整精米率提高了 1.59% ,垩白率和垩白度降低了 1.12 %和 0 .2 9%。此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可实现宁夏回族自治区 8.67万hm2 水稻田的高产稳产 ,年可增收 790 7.9万元 ,具有显着的节水效果和经济效益
杨永坤[3]2010年在《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我国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日益严峻问题,本论文首先从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现状及特征研究入手,采取文献调查、实地调查、系统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等方法,在此基础上按流域污染特征进行系统分区,通过应用环境价值、技术价值、生态学、循环经济等理论,从立体、系统的角度分析研究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问题,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动态跟踪系统各个变量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下的变化,构建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系统模型,并进行模型仿真;其次选择黄河流域宁夏银川平原引黄灌区作为分析案例,进行可靠性分析,并从循环经济角度选取指标对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治理模式进行系统评价,确立系统模型在研究区域的适用性;最后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5种污染防治情景模式进行评价与预测分析,提出了黄河流域不同农业立体污染类型区相应最佳综合防治模式,,并对黄河流域各分区的农业立体污染防治技术模式、防治重点及关键措施提出建议。论文研究取得了一下主要结论:1、首次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的防治农业立体污染系统仿真模型与系统评价方法可靠。仿真技术建立的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在银川平原引黄灌区案例区实地验证结果表明:2001-2004年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系统模型分析结果与案例区实测结果基本符合,最大相对误差<9.5%,最小误差<1%,说明系统模式所选量化参数和评价指标合理,动力学模型可以在区域上应用,研究方法可为我国其他区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优化提供较准确的量化参考依据和选择最佳发展模式的方法提供参考。2、黄河流域农业污染问题必须从系统、立体角度认识和防治。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特征明显,若对黄河流域当前的发展模式不加干涉,2020年,地表水中总氮量、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及农产品中硝酸盐含量将分别比2006年的数值增加117.60%,16.52%和100.07%,说明单一方面研究已经远远不能有效解决农业污染问题,只有采取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化的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和污染防治对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问题。3、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模式效果显着。研究表明:与当前发展模式不加干涉的无为模式相比,采取综合治理情景技术模式,到2020年,地表水中总氮量、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及农产品中硝酸盐含量将分别降低87.01%、27.70%、74.36%,而土壤中氮含量及粮食产量将分别增加53.27%、88.07%。从几种情景技术模式对比分析来看,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的效果最为显着,是今后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的理想模式,值得在黄河流域大力推广。4、推荐的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具有合理性。银川平原引黄灌区案例不同情景技术模式的循环经济水平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取推荐的综合治理模式,到2020年银川平原引黄灌区农业立体污染循环经济水平将比2006年提高28.59%,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对该区域循环经济水平的影响效果最为突出,说明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建议模式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陈卫平[4]2008年在《贺兰山—银川盆地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规划》文中认为山盆组合是中国地貌的典型特点。国内对西北干旱区(内流河)山盆系统的景观格局与生态范式及绿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较多,而对外流河山盆系统的相关研究较少。贺兰山是宁夏境内的主要山体,也是将我国分为东西两界的山脉之一。银川平原是在银川断陷盆地上沉积而成,黄河外流而过。随着资源紧缺、人口增加、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分析贺兰山——银川盆地景观生态过程和格局变化,规划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制定景观管理对策和生态生产范式,对于整个山盆系统的功能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将为其它外流河山盆系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景观生态规划与整体管理提供借鉴模式。本研究以贺兰山——银川盆地的典型样带永宁县为研究区域,采取野外调查、田间试验、室内分析化验与3S(RS、GIS、GPS)技术手段相结合,运用景观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贺兰山——银川盆地的景观格局和景观类型间的相互转移,并对其多年生态过程和目前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评价了贺兰山——银川盆地景观健康状况。基于土壤、水分、生物等自然要素的空间变异,建立了研究区空间数据库,通过GIS的迭加分析,划分了景观单元,制定了管理对策。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⑴研究区自然本底分析表明:灌淤土是第一大土壤类型,其次是淡灰钙土。土壤有机质高低顺序:山地土壤>盆地冲积平原土壤>洪积扇平原土壤。主要土壤类型的平均分形维数大小是:潮土>灌淤土>淡灰钙土>风沙土;不同土壤的肥力和植被分布特征不同。研究区水资源总消耗量4.0×108m3,其中农业用水占总耗水量的88.78%,水资源缺口达0.781×108m3。水质污染造成银川盆地水质缺水。冬小麦+麦套玉米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益和经济效益最高;经济林树种中水分利用效益高的是酿酒葡萄、枸杞、桃。5月中旬到7月初是银川盆地的用水高峰。贺兰山——银川盆地系统中18种代表性的乔、灌、草及栽培作物中小麦和荒漠、沙生植物的δ13C值较高。⑵气候变化、自然要素变迁、人口增加与经济发展等生态过程显着影响着贺兰山——银川盆地山盆系统的景观格局变化。近20年来,整体格局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均匀度和多样性下降,异质性水平降低。1989~2007年间,景观类型结构明显发生变化,土地转移频繁。土地利用动态度以水浇地、沙荒地、建筑用地的年变化率最大,其中水浇地、建筑用地呈净增长,沙荒地呈负增长。NDVI指数计算表明:低盖度土地面积明显减少,中低盖度和中盖度面积则大幅增加。多种驱动力导致了整体景观、景观类型和景观交错带的结构发生变化。⑶研究区200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是3.830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只有2.686hm~2,人均生态赤字1.144hm~2,资源的消耗已严重超出其再生能力。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贺兰山——银川盆地景观健康评价体系,景观健康指数(LHI)为3.265,说明贺兰山——银川盆地的景观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提高的幅度并不大。⑷通过对自然要素主导因子进行GIS迭加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一级单元和9个二级景观单元,并进行了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基于整个山盆系统内山地、平原、黄河、台地上分布的7个自然植被带,提出了山地-平原绿洲—黄河—台地的生产生态范式。⑸针对各景观单元的有利条件和限制性因素,提出生产性单元要以作物结构调整、配方施肥、优化种植模式、节水灌溉为突破口;半生产性单元通过风沙土治理、培肥地力、节水灌溉改善功能;保护性单元采取封育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保护策略。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在于:应用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及3S技术首次对外流河贺兰山——银川盆地的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并对山盆系统景观现状进行了评价,将山体—盆地(平原)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自然要素分异划分一二级景观单元,辨识限制因子,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制定了单元管理对策。基于贺兰山——银川盆地是一个生态连续的复合系统,创新性地提出以整个山盆系统做为景观整体管理的尺度;基于贺兰山——银川盆地处于生态脆弱圈内山地森林带、山地灌草带、山麓荒漠草原带、洪积平原带、黄河冲积平原带、黄河滩涂湿地带、鄂尔多斯台地荒漠草原带等7个植被带的水平和垂直地带性特点,提出了贺兰山——银川盆地系统山地-平原绿洲—黄河—台地的生产生态范式。
刘勤[5]2009年在《宁夏引黄灌区节水农业技术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宁夏引黄灌区,具有悠久的灌溉历史,其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型自流灌区之一。目前引黄灌区农田灌溉面积由建国初期的192万亩发展到现在的560万亩,灌区内有丰富的光、热、水、土等资源,使引黄灌区成为西北内陆地区与关中平原、河西走廊、伊犁河谷并称的四大粮仓,也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宁夏引黄灌区历来有大灌大排习惯,由此带来了水资源利用率低、区域次生盐碱化、水资源紧缺形势加剧等问题。由于宁夏近期不具备大规模开源条件,厉行全面节水,不断优化用水结构和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已成为解决宁夏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进入新世纪,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宁夏作为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的省区之一,制定了具体的节水目标任务,提出了分区治水的思路,引黄灌区要切实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和水权置换,保障不断增长的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论文在分析宁夏引黄灌区节水灌溉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农业分区特点,提出了适合当地条件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和不同模式。取得了如下的研究结论:一、通过对灌区自然、社会经济、干旱灾害、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灌溉现状等的综合分析,指出了引黄灌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为该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节水农业,选择适宜的节水增产措施提供依据。二、依据引黄灌区节水农业潜力的大小和分区内农村经济水平,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水工程技术、节水农业和节水管理以及发展节水农业的其它外部因素等诸多方面,分析了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向、应采取的方案和适宜的措施。对宁夏引黄灌区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工程、技术和实践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根据引黄灌区不同分区提出了四种不同的灌溉模式,即卫宁灌区节水技术模式,青铜峡河东、河西银南灌区节水技术模式,青铜峡河西银北平原干旱井渠结合灌区节水技术模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高阶地干旱井渠灌溉、扬水灌溉区节水技术模式。叁、宁夏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必须要加快建立灌区水资源统一配置体系。对灌区内的黄河水、地下水统一调配,渠道、机井等联合运用,实现井渠结合、沟渠结合,以灌代排。下决心心扭转传统灌溉方式,变大田灌溉为小畦灌溉,改变大田块、大水漫灌的做法。宜稻地区要全面推广水稻节水控灌技术。特色、设施农业种植区要加大滴灌、喷灌等技术推广力度。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全区不同类型区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李刚军[6]2009年在《宁夏水资源高效利用及水权分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如何通过各种节水措施的综合应用来实现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及水权分配研究是依据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现状,对宁夏引黄灌区主要作物节水灌溉技术、渠道防渗技术、水价形成机制等农业、工程及管理节水措施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引黄灌区的初始水权分配模型、提出了水权分配方案,目的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合理配置区域水资源。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不同地区典型的作物灌溉试验研究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给出了宁夏主要地区春小麦、麦套玉米、玉米等主要旱作物的节水灌溉制度,为宁夏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技术依据。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在扬黄灌区玉米实行有限灌溉技术,水分生产效率高于引黄灌区。(2)通过对不同材料和不同衬砌型式渠道防渗、防冻和经济分析,得出了适合宁夏地区的干、.支、斗农渠的10种典型的节水工程模式,并给出了详细的技术经济指标,为未来不同的规划水平年选择合适的衬砌型式提供了技术支撑。(3)依据现行水价政策,实行农业供水成本定价的水价形成机制,在充分考虑农民支付能力并结合宁夏农业供、用水基本特点的前提下,逐步将农业用水价格提高到与供水成本相适应的水平。采用分配系数法分析测算的2010年自流灌区供水水价分别为:农业种植6.37分/m3,水产养殖业6.8分/m。,高耗水经济作物6.59分/m3;扬水灌区供水水价分别为:固海22.77分/m3,盐环定27.26分/m3,红寺堡22.52分/m3,固海扩灌22.77分/m3,可作为宁夏农业水价调整的技术依据,以实现通过水价作为杠杆来促进节水和水资源合理配置。(4)以宁夏的5个地级市为基本单元,建立了AHP法与TOPSIS法相结合的水权初始分配模型,确定了符合宁夏引黄灌区实际的初始水权分配指标体系,构建了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并利用MATLAB编程对宁夏引黄灌区的水权初始分配比例进行计算。求得宁夏五个地级市初始水权配置比例M1、M2、M3、M4、M5分别为0.387、0.2175、0.2433、0.1521、0.1341,据此对黄河干流耗水指标37亿m3进行了分配,其结果与现状基本吻合,方法可行。关于县级初始水权再分配(即水权的空间配置),仍采用AHP和TOPSIS法相结合的方法,在地级市内建立空间水权配置模型,将宁夏引黄灌区总引黄初始耗水权37亿m3及相应的引水权逐级分配到各个县,得出宁夏14个县多年平均、来水频率分别为75%和95%条件下的耗水权、引水权空间分配方案。本文还对初始水权在各行业之间的分配(行业配置)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何进宇[7]2017年在《膜下滴灌水稻水—肥—盐—产量规律及优化灌溉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在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膜下滴灌水稻作为研究对象,以系列田间试验为依托,采用对比设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计算机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膜下滴灌水稻水分生产函数模型、水肥耦合模型、水盐运移规律及优化灌溉制度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膜下滴灌条件下,灌水量和施肥量对于水稻的生理性状存在着显着的影响,灌水量和施肥量越低,水稻的株高、饱籽率、千粒重等生理性状越差,从而导致明显的减产。而在水稻品质方面,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稻谷的各项品质指标也随着水分的减少,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2.在膜下滴灌条件下,灌溉定额、氮、磷与水稻产量之间符合叁元二次回归模型,其一次项、二次项及水氮交互项回归系数均达极显着水平,叁因素的增产作用大小依次为:灌溉定额 > 施氮量>施磷量。采用此模型计算的预测产量与实际产量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2=0.9810)。经模型寻优,得出不同目标产量下的水、氮、磷最佳组合方案,并通过2年验证试验,验证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与模型优化组合目标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相吻合。3.膜下滴灌水稻田土壤盐分分蘖期较高,拔节孕穗与抽穗开花期较低,乳熟期又较高。随着水分在土壤中运移,灌溉水对土壤盐分起到了淋洗的作用,盐分向深层运移。不同的水分水平对土壤盐分的淋洗作用强度也不同。水分水平在高于100%θ 田时的淋洗作用效果明显优于80%~90%θ 田的作用效果,而60%~70%θ 田条件下,水分对盐分没有明显的淋洗作用。所以80%~90%θ 田以上的水分水平对于防止次生盐碱化和改善环境质量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4.土壤水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拔节孕穗期最大,抽穗开花期与分蘖期次之,乳熟期较小的规律;通过对多种模型进行计算,得出水分生产函数各生育阶段的敏感指数,其排序为:拔节孕穗期> 抽穗开花期 > 分蘖期 > 乳熟期,此规律与常规水稻耗水规律一致。各生育期土壤水分下限保持在田间持水率的900%~100%左右,可获得高产,也使水分生产效率达到较高水平,实现了高产与高效的统一。在此基础上,以水分生产函数作为目标函数,通过动态规划模型寻优,确定的最优灌溉制度为:分蘖期灌水750 m3/hm2,拔节孕穗期灌水2125 m3/hm2,抽穗开花期灌水1050 m3/hm2,乳熟期灌水 325 m3/hm2。本论文所建立的膜下滴灌水稻生产函数模型及优化灌溉制度、水肥耦合模型及优化组合方案、水盐运移规律,可为宁夏地区膜下滴灌水稻水肥高效利用和技术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苏文[8]2008年在《宁夏引黄水权初始分配模式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西北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当地水资源匮乏,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过境黄河水量。黄河天然来水量的大小直接关系着宁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当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宁夏当地可消耗37亿m~3黄河水量的指标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地的用水需求。目前宁夏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质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不同程度影响和制约了流域内各个市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强化水资源权属管理,明晰初始水权。对宁夏引黄水权进行初始分配,使区内水资源达到优化配置,刺激灌区节水,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建立,是关系到宁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稳定,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宁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本论文在宁夏引黄灌区实际的基础上,以宁夏引黄灌区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宁夏引黄灌区水权初始分配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引黄灌区一级~叁级水权初始分配层次,对灌区水权初始分配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2、建立“AHP+TOPSIS”(层次分析法与逼近于理想解排序方法相结合)水权初始分配模型,该模型以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为准则层,选取若干影响水权初始分配的指标因子构建水权初始分配模型指标体系递阶层次结构,并利用标度转换将1~9标度转换为指数标度,计算出各个指标因子的权重,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3、取现状年为2000~2002年叁年平均,将“AHP+TOPSIS”水权初始分配模型分别应用于引黄自流灌区和引黄扬水灌区,计算出灌区各地级市的初始水权量,并将该水权量作为总水权,逐级分配到各个县,并对各个市县的初始水权进行汇总。4、在各个市县初始水权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对不同来水频率下引黄灌区各市县的耗水权进行计算。在黄河来水频率为75%的条件下,引黄灌区16个市县的总耗水权为32.6亿m~3;在来水频率为95%时,16个市县总耗水权为24.56亿m~3。5、结合宁夏地区现状初始水权确定方法及水权转换工作的开展,对宁夏地区水权初始分配工作的开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进行了阐述。6、对宁夏引黄自流灌区各市县的农业耗水量进行了计算,并对整个灌区开展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灌溉的节水效益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井渠双灌可有效减少渠首引水量和输水过程的损失水量,具有显着的节水效益。
彭世彰, 郝树荣, 刘庆, 刘勇, 徐宁红[9]2000年在《节水灌溉水稻高产优质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宁夏引黄灌区控灌条件下水稻各生育阶段根系、茎杆、叶片、分蘖等生态指标和土壤肥力、土壤水分等土壤理化状况及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稻米品质、水稻发病及倒伏指标。结果表明 :控灌水稻有显着的节水增产效果 ,水稻单产 1 0 3 98kg/hm2 ,增产幅度为 5.3 %,节约灌溉用水量 70 57.5m3/hm2 ,节水幅度达3 8.8%。稻米品质也相应提高 ,控灌水稻粗蛋白含量提高 0 .2 1 %,整精米率提高 1 .59%,垩白度和垩白率降低1 .1 2 %和 0 .2 9%。同时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提高 ,病株率降低 1 9.8%,病叶率降低 1 5.4 %,倒伏率降低1 8.3 %。控灌通过稻田水分的合理调控 ,改善了稻田根层土壤性状 ,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发育 ,有效地协调了茎、蘖、叶、穗、粒的生长 ,形成较合理的群体结构和较理想的株型 ,茎杆粗壮抗倒伏 ,蘖叶早生快发 ,有效分蘖率高 ,叶面积指数增减过程合理 ,穗大 ,实粒多 ,千粒重高 ,品质好。实现了宁夏水稻在控灌条件下的节水高产优质
张惠[10]2005年在《宁夏黄灌区种植业节水潜力与开发途径》文中指出论文针对宁夏黄灌区用水量超标的的问题,采用调查分析、分析预测、评议论证、实证分析等方法,就宁夏引黄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水资源利用评价,提出了灌溉农业在水资源利用上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宁夏黄灌区种植业节水途径及可推行的综合节水模式。主要结果如下: 1.引黄灌区水资源缺乏,农业用水面临危机。黄河为宁夏主要灌溉水源,现在宁夏引黄分配份额为40亿m~3,当地水资源总量为2.8亿m~3。并且,在宁夏引黄灌区现有水利用强度下,到2030年,需水量将较2000年增加26亿m~3,其中农业需水将增加10.5m~3。 2.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种植业节水潜力大。宁夏引黄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低,为43%,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水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用水量高达92.5%;种植业结构不合理,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过大;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通过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减少渠系渗漏,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压减灌溉定额,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初步测算,种植业节水潜力可达15.2亿m~3。 3.宁夏需水节水潜力远大于耗水节水潜力。叁个预测水平年农业需水节水量分别为21.2亿m~3、30.64亿m~3和36.56亿m~3,而耗水节水量分别为2.74亿m~3、4.13亿m~3、4.95亿m~3,约为需水节水量的12.9%、13.4%、13.6%。 4.种植业节水潜力开发的主要途径包括:优化水资源配制,兼顾生态、生产、生活用水,上、中、下游统一调配,地表水、地下水、回归水互补,维持地下水位动态平衡,节水与防污相结合,保持水资源良性循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麦后复种单季玉米等种植方式,压减水稻、小麦/玉米种植面积;优化灌溉制度,确定作物灌溉定额及最优节水灌溉制度,减少田间灌水损失,实现高效节水;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综合节水模式,可推广的综合节水模式主要有小麦节水综合配套技术、早熟覆膜马铃薯隔行沟灌节水技术和畦田节水灌溉技术。主体技术为畦田改造,每畦灌面缩小到0.3亩左右,可节约灌溉水4.39亿m~3。
参考文献:
[1]. 银川灌区水稻节水高产控制灌溉技术应用研究[D]. 马晓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2]. 宁夏引黄灌区应用水稻控灌技术节水增产效果分析[J]. 彭世彰, 郝树荣, 刘文俊, 刘勇, 徐宁红. 人民黄河. 2000
[3]. 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模式研究[D]. 杨永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4]. 贺兰山—银川盆地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规划[D]. 陈卫平.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5]. 宁夏引黄灌区节水农业技术模式研究[D]. 刘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6]. 宁夏水资源高效利用及水权分配研究[D]. 李刚军. 西安理工大学. 2009
[7]. 膜下滴灌水稻水—肥—盐—产量规律及优化灌溉制度研究[D]. 何进宇. 宁夏大学. 2017
[8]. 宁夏引黄水权初始分配模式及应用研究[D]. 马苏文. 西安理工大学. 2008
[9]. 节水灌溉水稻高产优质成因分析[J]. 彭世彰, 郝树荣, 刘庆, 刘勇, 徐宁红. 灌溉排水. 2000
[10]. 宁夏黄灌区种植业节水潜力与开发途径[D]. 张惠.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标签:农作物论文; 水稻论文; 灌溉农业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中国水资源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景观生态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时政论文; 黄河流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