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芬[1]2004年在《疏利少阳标本兼治法之肾疏宁防治大鼠肾小球硬化及其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肾小球硬化(Glomerulosclerosis,GS)系终末期肾病-肾衰竭的病理形态学表现,一般被认为是除了肾移植外不可治愈的疾病,细胞外基质和生长因子的过多积聚是导致其发生和进展的重要过程。本研究从肾脏病理、细胞因子网络和肾脏固有细胞的表型转化方面等探讨肾小球硬化的病理机制和疏利少阳标本兼治法之肾疏宁对阿霉素肾小球硬化大鼠的作用和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单侧肾切除并阿霉素尾静脉注射的方法建立大鼠肾小球硬化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肾疏宁治疗组、苯那普利治疗组,另设假手术组为正常对照组。0、4、 8周动态观察大鼠体重、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总蛋白、血浆白蛋白、血脂和肾功能的变化;8周末处死大鼠,光镜观察。肾脏形态学,电镜观察肾脏超微结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肾组织细胞外基质成分Ⅳ型胶原(ColⅣ)、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蛋白含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测定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基因表达。结果:1. 阿霉素肾小球硬化模型成功制作:实验8周末肾小球硬化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尿蛋白排出增加,血浆总蛋白、血浆白蛋白降低,几乎所有脂质成分均明显升高,肾功能下降(P<0. 01) ;肾组织细胞外基质成分ColⅣ、FN、LN大量积聚(P<0. 01) 。病理形态学显示:光镜下肾小球系膜细胞、细胞外基质重度增生,约80%以上肾小球有节段性硬化,其中25~50%呈球性硬化;肾小管间质病变较重,小管上皮细胞肿胀、颗粒变性、坏死、脱落明显,小管扩张或萎缩,个别小管完全闭塞;肾小管间距加大,可见间质纤维化和大量炎细胞浸润。电镜下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细胞空泡样变,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多,基底膜增厚不规则,部分区域可见大量胶原纤维;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坏死,线粒体肿胀或空泡变,偶见上皮细胞脱落入小管腔;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提示肾小球硬化模型建立成功。2. 肾疏宁对肾小球硬化模型大鼠作用 中文摘要 肾疏宁和苯那普利均可显着降低肾小球硬化模型大鼠尿蛋白、血脂,保护肾功能,其中肾疏宁在实验整个过程中都可显着降低血胆固醇和血肌配,疗效较苯那普利明显持久(P<0.05);但肾疏宁和苯那普利对升高血清白蛋白(Alb)无明显作用,对血清总蛋白(TP)从数据上看较模型组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 (P>o.05)。病理形态观察显示肾疏宁对肾小球毛细血管裸开放程度、肾小球固有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间质都有明显的保护和修复作用;苯那普利对肾小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肾小管和间质修复作用不如肾疏宁。 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发现:在肾小球硬化大鼠的肾组织中,ColW主要分布于肾小球基底膜、毛细血管周围、系膜基质和硬化区,’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基底膜和肾间质纤维化区。FN主要分布于肾小球系膜基质、胞浆、基底膜,扩张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基底膜,肾间质纤维化区;LN主要分布于肾小球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基底膜和肾小球的系膜基质,间质未见表达。假手术组有ColW、FN、LN弱表达,模型组的ColW、FN、LN的染色较假手术组显着增强(P<0.01),’肾疏宁和苯那普利治疗后ColW、FN、LN染色较模型组显着减弱(P<0.01),’肾疏宁在上述各方面的疗效与苯那普利相似,对FN和ColW的抑制作用较苯那普利强(P<0.01,P<0 .05)。 TGF一p;主要分布于肾小球固有细胞胞浆、系膜基质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在肾小球硬化区表达明显;假手术组大鼠肾小球和小管间质有TGF一p;微弱表达,’肾小球硬化模型组可见TGF一pl大量分布于肾小球包曼氏囊、基底膜、’肾小球硬化区、血管内皮,‘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和间质中,部分呈团块状。‘肾疏宁治疗组和苯那普利治疗组TGF一p,在肾小球和肾间质的分布较模型组明显减少,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 a一SMA主要分布于毛细血管周围、肾小球硬化区和球囊粘连处,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和肾间质纤维化区。假手术组大鼠肾组织可见毛细血管强表达,肾小球和肾小管没有。一SMA表达,间质中有少量Q一SMA表达,’肾小球硬化模型组大鼠可见Q一SMA分布在肾小球硬化区、球囊粘连处和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肾间质大量表达。’肾疏宁治疗组和苯那普利治疗组肾组织中Q一SMA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1)。 HPIAS一2000高清晰度彩色图文病理分析系统软件进行病理图像分析后,其半定量数据表明,肾疏宁治疗后能显着减少细胞外基质成分ColW、FN、LN在肾小球内的沉积,降低促硬化因子TGF一p,的含量,抑制Q一SMA的表达,从而抑制肾脏固有细胞表型转化,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 中文摘要 逆转录聚合酶链?
王巍[2]2005年在《肾疏宁防治大鼠系膜增生性肾炎向肾小球硬化进展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肾小球硬化是多种肾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目前尚未发现有良好的逆转方法。系膜增生性肾炎作为我国最常见的肾脏疾病病理类型之一,防治与防止该病的进展成为肾小球硬化已成为当今不容忽视的课题。本研究从动物实验着手,进一步探讨研究肾小球硬化发病机制及肾疏宁防治系膜增生性肾炎向肾小球硬化进展的作用机理。 方法: 通过口服牛血清白蛋白,联合应用葡萄球菌肠毒素B,皮下注射弗氏佐剂的方法,复制大鼠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并进一步延长造模时间到第16周和20周,创建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模型。治疗组给予肾疏宁,以苯那普利为阳性对照组,于12、16周末观察大鼠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的变化,光镜观察肾脏病理形态,电镜观察肾脏超微结构,利用免疫荧光观察免疫复合物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肾组织细胞外基质成分Ⅳ型胶原(ColⅣ)、纤维连接蛋白(F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的蛋白含量,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测定TGF-β_1、bFGF、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MP-1)的基因表达,并做半定量分析。 结果: 16周末模型组病理形态显示:光镜下弥漫性肾小球萎缩、纤维化,毛细血管襻呈分叶状,系膜细胞、基质中度增生,毛细血管广泛受压,部分闭塞狭窄;电镜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基质增多,足突局部融合,基底膜增厚,结构不规则。10周时免疫荧光显示模型组弥漫性肾小球系膜区、上皮下IgG沉积呈散在颗粒状,个别区域为团块状聚积。提示系膜增生性肾炎和肾小球硬化模型建立成功。 模型组大鼠出现大量蛋白尿,肾功能损伤,肾小球病理损害,并随造模时间延长逐渐加重。肾疏宁和苯那普利组则损害表现较轻。病理形态观察显示肾疏宁、苯那普利治疗组对肾小球毛细血管腔、肾小球固有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模型组肾小球TGF-β_1、bFGF、α-SMA、FN、ColⅣ蛋白表达量以及肾组织中TGF-β_1、bFGF、TIMP-1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两治疗组均能降低肾小球TGF-β_1、bFGF、α-SMA、FN、ColⅣ蛋白表达量以及肾组织中TGF-β_1、bFGF、TIMP-1的mRNA表达水平。肾疏
范焕芳[3]2004年在《红花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实验大鼠病理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指病理学上累及部分肾小球中部分毛细血管袢的非炎症性硬化性病变,是各种肾小球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的共同病理途径。病理表现为系膜基质增多,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下透明物质积聚以及毛细血管袢与包氏囊粘连等改变。FSGS为难治性肾病的主要病理类型,一般在临床症状发作后10年左右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导致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大多数表现为肾病综合症的FSGS患者对激素和细胞毒类药物治疗反应差,且有较大毒副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 ARB)对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肾脏疾病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的治疗难以有效地控制疾病,并且ACEI和ARB有一定副作用,使用受到限制,故寻找无毒或低毒的安全药物对肾脏病的治疗具有很大意义。大量临床资料已证实,FSGS与凝血纤溶系统障碍有关。凝血与纤溶平衡紊乱是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病变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生理改变,凝血纤溶系统的平衡依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及其抑制物(Plasminogen antivator inhibition, PAI-1)来调节。研究表明,t-PA是肾脏的保护因子之一。PAI-1是t-PA特异性抑制因子,
邢海涛[4]2016年在《辛通畅络法阻抑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并防治心肌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辛通畅络法复方--肾苏Ⅱ号方对FSGS肾病大鼠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单侧肾切除、尾静脉分次注射阿霉素法建立FSGS肾病模型,中药组给予肾苏Ⅱ号方中药制剂、西药组给予贝那普利灌胃,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第0、3、6、9、12周末检测各组大鼠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ALB、TP、Cr、BUN、CHO、TG、LDL,尾动脉血压等
石艳平[5]2014年在《水蛭素对阿霉素肾硬化大鼠Ⅲ、Ⅳ型胶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重复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建立阿霉素肾硬化大鼠模型,观察水蛭素(Leech)对模型大鼠肾脏指数(KI)、血肌酐(CR)、尿素(Bun)、白蛋白(Alb)、总蛋白(TP)、总胆固醇(CHOL)、甘油叁酯(TG)及尿蛋白的影响;肾脏组织行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肾脏病理结构改变;免疫组化观测肾脏Ⅲ、Ⅳ型胶原的表达水平;从而探讨水蛭素对阿霉素肾病、肾硬化大鼠肾脏病变的影响及可能机理,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对肾病、肾硬化的治疗。材料与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n=4)、阿霉素肾病组(B,n=10)、阿霉素肾硬化组(C,n=8)、阿霉素肾病水蛭素治疗组(D,n=10)和阿霉素肾硬化水蛭素治疗组(E,n=8)。适应性喂养1周后,B、C、D、E组大鼠尾静脉第一次注射阿霉素(4mg/kg),A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间隔2周后即第3周仅C、E两组行第二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4mg/kg),A、B、C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模型制备成功后,D、E组给予水蛭素(0.15g/kg)灌胃干预治疗6周,A、B、C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灌胃干预。各组均于第1、3、5、11周检测血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BUN),肌酐(CR),甘油叁酯(CHOL),总胆固醇(TG)及随机尿蛋白定性。水蛭素灌胃治疗6周后处死大鼠,留取肾脏组织标本,常规石蜡包埋行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结构改变,评价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的硬化损伤程度;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切片Ⅲ型胶原、Ⅳ型胶原的表达水平。通过上述指标综合评价水蛭素治疗阿霉素肾病、肾硬化大鼠的疗效。结果:1.水蛭素对阿霉素肾病、肾硬化大鼠尿蛋白的影响:除A组外,第一次尾静脉注射后2周B组、C组、D组、E组均出现尿蛋白阳性(+~+++);重复注射阿霉素后C组、E组尿蛋白明显增加,水蛭素治疗6周后,D组较B组、E组较C组尿蛋白减少。2.水蛭素对阿霉素肾病、肾硬化大鼠血生化的影响:除A组外,第一次尾静脉注射后2周B组、C组、D组、E组均出现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重复注射阿霉素后C组、E组血脂升高更明显,且出现尿素肌酐异常;水蛭素干预治疗6周后,D组较B组、E组较C组高脂血症减轻,血白蛋白升高,尿素、肌酐下降。3.水蛭素对阿霉素肾病、肾硬化大鼠病理结构改变的影响:B组、C组肾小球硬化指数及小管间质损伤程度轻于D组、E组,D组较B组、E组较C组肾小球硬化指数及小管间质损伤程度较轻。4.水蛭素对阿霉素肾病、肾硬化大鼠Ⅲ型胶原、Ⅳ型胶原蛋白的影响:Ⅲ型胶原、Ⅳ型胶原的表达B组、C组、D组、E组较A组均明显增加;C组、E组较B组、D组表达增加;D组较B组、E组较C组表达量减少。结论:1.水蛭素能减少模型大鼠的尿蛋白,血尿素、肌酐,总胆固醇、甘油叁酯,升高血清总蛋白,白蛋白。2.水蛭素能显着降低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病理损伤程度,减轻肾小球硬化指数和小管间质病变。3.水蛭素能减少肾小球及小管间质Ⅲ、Ⅳ型胶原的表达,减轻肾纤维化程度。
陈凤[6]2017年在《基于“毒损肾络”理论观察槲皮素对阿霉素致大鼠肾小球硬化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槲皮素(Quercetin,Qu)对阿霉素(Adriamycin,ADR)致大鼠肾小球硬化(Glomerular sclerosis,GS)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5只)、造模组(32只)。采用单侧右肾切除术加两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建立肾小球硬化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组分为模型组和槲皮素低(25mg/kg/d)、中(50mg/kg/d)、高(100 mg/kg/d)剂量组。在槲皮素分别干预0、2、4、6、8周末检测24h尿蛋白量。实验结束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生化指标;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通过半定量方法计算肾小球硬化指数;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ZO-1、Nephrin、α-SMA和FSP-1的蛋白表达。结果:1.正常组与假手术组相比,24h尿蛋白量、血清生化、肾小球硬化指数、肾脏病理以及相关蛋白的表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24h尿蛋白量、尿素氮(BUN)、肌酐(Scr)、胆固醇(CHO)、甘油叁酯(TG)、肾小球硬化指数(glomerulosclerosis index,GSI)均明显升高,而总蛋白(TP)、白蛋白(ALB)降低(P<0.05)。高倍镜下,HE染色和MASSON染色显示肾小球出现系膜增宽,细胞外基质增多,肾小球内毛细血管闭塞,肾小球出现玻璃样变和出现硬化灶,肾小球囊粘连,肾间质胶原纤维增生,病变肾小球周围的小管上皮出现了颗粒样病变,部分肾小管内可见有蛋白管型,肾小球硬化指数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显示模型组大鼠肾小球α-SMA、FSP-1表达显着增加,肾小球ZO-1、Nephrin的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3.与模型组相比,槲皮素干预组24h尿蛋白量、BUN、Scr、CHO、TG水平以及GSI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总蛋白(TP)、白蛋白(ALB)升高(P<0.05)。高倍镜下,HE染色和MASSON染色显示肾小球以及间质病变减轻,而肾小管内可见有少量蛋白管型。Western blot显示肾小球α-SMA、FSP-1的表达减少,而ZO-1、Nephrin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1.采用单侧肾切除术加两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是一种重复性好而且非常经典的肾小球硬化模型。阿霉素能够引起大鼠一般状态下降,尿蛋白量增多,肾功能受损,肾组织超微结构受损,肾小球足细胞受损,加速肾小球硬化发生发展的进程。2.槲皮素可以通过改善大鼠一般情况,减少24h尿蛋白量,改善肾功,通过减少肾小球硬化指数,减轻肾小球硬化程度,保护肾组织超微结构,从分子水平上通过上调足细胞标志蛋白ZO-1、Nephrin,下调足细胞EMT标志蛋白α-SMA、FSP-1保护足细胞免受损伤,延缓大鼠肾小球硬化的进程。
马伟忠[7]2008年在《益气活血法治疗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使用益气活血中药对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治疗,探讨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理类型与中医辩证之间的联系。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血生化的改变,评价通脉口服液是否对FSGS类型的原发性慢性肾脏病存在保护作用,同时初步观察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型肾病的中医证型分布,判断气虚血瘀型在FSGS中所占的比例。方法:1.本研究将30例经肾穿刺活检诊断为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进行中医辩证分析,填写症候调查表,再给予益气活血作用的通脉口服液1支tid口服,疗程8周。2.观察其治疗前的中医症候,判断气虚血瘀在FSGS患者中所占比例,同时填写治疗前后患者气虚血瘀积分,通过前后比较判断通脉口服液对于FSGS气虚血瘀证候的疗效。3.检测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尿畸形红细胞计数、血白蛋白、血红蛋白、血肌酐及血尿素氮、血胆固醇、甘油叁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凝血功能、尿PDF。结果:1.本研究表明通过通脉口服液治疗后患者气虚血瘀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提示通过使用通脉口服液治疗可减轻特发性FSGS患者气虚血瘀的症状。2.同时临床研究提示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提示通脉口服液可能对特发性FSGS患者有减轻蛋白尿的作用。而通脉口服液治疗前后尿畸形红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异,无证据提示通脉口服液可能对特发性FSGS患者有减轻血尿的作用。3.治疗前后血白蛋白比较有显着差异,治疗后血白蛋白较前明显上升,提示通脉口服液对于FSGS患者有可能促进血白蛋白合成,但其作用也可能通过减轻蛋白尿来实现,其升高血白蛋白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阐述。血红蛋白治疗前后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通脉口服液在短期治疗期间对血红蛋白无明显影响,但临床数据分析,研究患者中有贫血仅仅为4人,约占研究病例的13%,而且皆为轻度贫血,故其对于其是否有改善贫血作用尚未能确定。两组血尿素氮及血肌酐治疗前后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通脉口服液治疗前后血尿素氮及血肌酐无明显差异,提示通脉口服液在短期治疗期间可能有保护肾功能作用。4.通脉口服液治疗前后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比较有显着差异,治疗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液浓度较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较前明显上升,甘油叁酯治疗前后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本研究提示通脉口服液对于FSGS患者有调整脂质代谢作用,同时通过改善患者血脂异常,可能有保护肾功能作用。5.通脉口服液治疗血PT、APTT浓度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血Fg浓度及尿FDP浓度较前明显下降,提示通脉口服液对于FSGS患者凝血功能无明显作用(P>0.05),对于血Fg浓度及尿FDP浓度有降低作用,提示通脉口服液有改善患者血液系统及肾脏高凝状态的作用结论:1.气虚血瘀证型存在于绝大部分FSGS患者之中。患者病程及患者治疗前气虚血瘀证候积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患者治疗前气虚血瘀证候积分与患者病程呈显着正相关。通脉口服液治疗后患者气虚血瘀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提示通过使用通脉口服液治疗可减轻特发性FSGS患者气虚血瘀的症状。2.研究提示通脉口服液有减少FSGS患者蛋白尿作用,升高血白蛋白作用,改善血脂异常和肾脏及血液高凝状态作用,可能具有保护肾功能作用。
梁凯峰[8]2007年在《海昆肾喜对5/6肾切除大鼠肾小球硬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肾小球硬化(glomerulosclerosis,GS)是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如何防治GS已成为CRF防治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GS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肾小球固有细胞的损伤、巨噬细胞浸润、细胞因子异常分泌及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ECM)的过度积聚。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作为一种重要的生长因子其作用贯穿GS的始终,故研究其作用机理和阻断途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PDGF是由血小板、单核巨噬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s,GMCs)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分泌的多肽生长因子。其家族成员包括PDGF-AA、BB、CC和DD,其中PDGF-BB在GS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PDGF-BB的主要的生理作用是促进DNA合成,其在病理状态下由单核巨噬细胞和肾组织固有细胞过度分泌,通过促进GMCs增殖与分泌ECM增多、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_1,TGF-β_1)发挥协同作用等途径,从而导致GS的发生发展。海昆肾喜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国家二类中药新药。前期临床及动物实验发现该药可有效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但其保护肾脏的作用机理尚不十分明确。我们采用5/6肾切除大鼠GS模型,探讨其通过PDGF-BB途径防治GS的作用机理,为应用其防治GS提供实验依据。目的本文采用5/6肾切除GS大鼠模型,从整体动物、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研究海昆肾喜的作用机制。方法1雄性SD大鼠,行5/6肾切除术,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苯那普利组、尿毒清组和海昆肾喜组。苯那普利组和尿毒清组是阳性药物组。期间每隔4周测大鼠体重和尿蛋白。术后第15周取血测定BUN、Scr、Cho、TG和LDL的含量,并取肾做HE染色、六胺银染色、Mallory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2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肾组织中PDGF-BB蛋白,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大鼠肾组织中PDGF-BB mRNA的表达。3 LPS刺激体外培养GMCs,给予相应治疗药物进行干预。采用MTT法检测GMCs在LPS刺激12h、24h、48h和60h的增殖效应;采用细胞爬片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DGF-BB蛋白的含量;采用RT-PCR法检测PDGF-BB mRNA的表达。结果1海昆肾喜可以减少5/6肾切除肾小球大鼠的大量蛋白尿排泄,降低实验大鼠的Scr和BUN水平,改善实验大鼠肾组织的病理学损害。2海昆肾喜能降低5/6肾切除肾小球大鼠肾组织PDGF-BB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3海昆肾喜能抑制LPS诱导下的GMCs增殖及其过度表达PDGF-BB蛋白和mRNA。结论海昆肾喜可改善5/6肾切除模型大鼠的肾组织病理学改变,抑制模型大鼠肾组织PDGF-BB蛋白和mRNA基因表达,同时还可明显抑制LPS诱导下的GMCs增殖,并抑制其表达PDGF-BB蛋白和基因。提示海昆肾喜可能通过抑制PDGF-BB的高表达而达到防治GS的作用。
裴娟[9]2007年在《全反式维甲酸延缓大鼠肾小球硬化慢性进展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肾小球硬化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只雄性8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A组,n=20)、模型组(B组,n=20)、苯那普利治疗组(C组,n=20)和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组(D组,n=20)。采用单侧肾切除加1周后尾静脉注射阿霉素(5mg/kg)的方法建立大鼠肾小球硬化模型,造模后C组给予苯那普利(10mg·kg~(-1)·d~(-1))灌胃,D组给予ATRA(20mg·kg~(-1)·d~(-1))灌胃,A组和B组分别给予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共12周。检测大鼠术前(0周)和术后第3、5、7、9、12周末的尿蛋白含量,以及0周和第12周末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肾脏病理切片采用HE染色,计算肾小球硬化指数。结果:与A组比较,B组大鼠24小时尿蛋白、BUN、Scr含量及肾小球硬化指数显着增高(P<0.05),TP及Alb含量显着减少(P<0.05)。与B组比较,C组和D组大鼠24小时尿蛋白含量、BUN和肾小球硬化指数显着降低(P<0.05);Scr含量C组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D组显着下降(P<0.05)。C组与D组大鼠尿蛋白含量、BUN和肾小球硬化指数差异无显着性(P>0.05),Scr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ATRA能够延缓大鼠肾小球硬化慢性进展,保护肾功能。目的:探讨ATRA延缓大鼠肾小球硬化慢性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雄性8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A组,n=20)、模型组(B组,n=20)、苯那普利治疗组(C组,n=20)和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组(D组,n=20)。模型建立及标本采集的方法同第一部分。术后12周末处死大鼠。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Ⅳ型胶原蛋白(ColⅣ)、纤维连接蛋白(F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蛋白表达;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肾组织α-SMA mRNA的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B组大鼠肾脏组织ColⅣ、FN、TGF-β1和α-SMA蛋白及α-SMA mRNA表达均显着增高。与B组比较,C组和D组大鼠肾脏组织ColⅣ、FN、TGF-β1、α-SMA蛋白表达及α-SMA mRNA表达均显着减少(P<0.05),C组与D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ATRA能够延缓大鼠肾小球硬化慢性进展,可能是通过下调TGF-β1的表达、抑制肾脏固有细胞表型转化、减少ECM的积聚起作用。
金晟[10]2005年在《苦参碱对肾小球硬化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建立肾小球硬化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各组动物24小时尿蛋白、尿素氮(BUN)血肌苷(Scr),肾脏病理改变、计算肾小球硬化指数(SI)及肾小球中Ⅳ型胶原(CoⅣ)、转化因子-β_1(TGF-β_1)水平表达,研究苦参碱对肾小球硬化大鼠肾脏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和可能机制。 方法: 1 动物模型及分组 雄性Wister大鼠56只,体重150±10g。每组自由饮水及进食。适应1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A、B,每组8只;模型组A、B,每组10只;治疗组A、B,每组10只。对照组A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B摘除左侧肾脏组。摘除左侧肾脏时每只大鼠以1%戊巴比妥钠0.5ml/kg腹腔注射麻醉,经背部切口摘除左侧肾脏。左肾摘除后分别于第7、14天两次由尾静脉注射柔红霉素5mg/Kg。治疗组自第二次注射柔红霉素第二日起,每日腹腔注射苦参碱注射液,A组四周,B组八周。150克大鼠腹腔注射苦参碱剂量为3mg,1.5ml。在治疗组注射苦参碱的同时,余组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1.5ml。 ①对照组A:正常组+生理盐水8周,n=8;对照组B:单肾切除组+生理盐水8周,n=8; ②模型组A:单肾切除组+柔红霉素+生理盐水4周,n=10;模型组B:单肾切除组+柔红霉素+生理盐水8周,n=10; ③治疗组A:单肾切除组+柔红霉素+苦参碱4周,n=10;治疗组B:单肾切除组+柔红霉素+苦参碱8周,n=10。 注射四周后模型组A、治疗组A入代谢笼留24小时尿样,上法腹腔麻醉,经腹主动脉插管采血。取肾,置4%多聚甲醛溶液。8周后同法处置余组大鼠。 2 指标检测 ①二十四小时尿蛋白,常规比色法。 ②BUN采用酶法,Scr采用苦味酸法。 ③肾脏病理检查:光镜检查:取肾后肾组织固定于多聚甲醛液中常规制片,切片厚度3μm,PAS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HPIAS-1000高清晰度医学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每张标本400倍高倍镜下顺序观察皮质部分10个肾小球,计算肾小球硬化指数。 ④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SABC法)TGF—β1、CoⅣ:一抗,小鼠抗人和大鼠Ⅳ型胶原;二抗,生物素化山羊抗小鼠IgG,使用DAB显色试剂盒显色。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操作。用HPIAS1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像测量系统,在400倍下行病理图像分析,每个标本分别取5个大小相近的肾小球,分别测定TGF—β1、CoⅣ的染色面积和强度,并求其均值。 结果: 1 二十四小时尿蛋白(24hupQ)及血生化: ①对照组B与对照组A(正常对照组)之间24小时尿蛋白、BUN、Scr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②治疗组、模型组各组大鼠24小时尿蛋白、BUN、Scr与对照组A相比均有极显着增高(P<0.01);③治疗组24小时尿蛋白、BUN、Scr均较同期相应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或P<0.01)。 2 肾组织学检查 ①PAS染色显示:模型组出现肾小球系膜基质中、重度扩张,伴节段性及球性肾小球硬化,部分球囊粘连,肾小管灶状萎缩,间质可见有核细胞浸润。而治疗组系膜基质扩张相对较轻。湖北中医学院硕士沦文 ②肾小球硬化指数:对照组无肾小球硬化;模型组及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肾小球硬化情况;治疗组肾小球硬化指数较同期相应模型组显着降低印<0 .05或1,< 0.01)。 3工V型胶原含量: ①对照组B与对照组A之间lV型胶原含量相比无显着差异(尸>() .05); ②治疗组、模型组各组大鼠lV型胶原含量与对照组A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 ③治疗组W型胶原含量均较同期相应模型组显着降低(尸<0 .05或P< 0.01)。 4TGF一pl蛋白水平: ①对照组B与对照组A之间tlUF一pl蛋白水平表达较弱,两者无显着差异 (P)0 .05): ②治疗组、模型组各组大鼠‘fGF一p,蛋白水平表达与对照组A比较有显着差异(P<0 .01); ③治疗组TGF一p,蛋白水平表达均较同期相应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或P<0 .01)。结论: l苦参碱有降低24hupQ、BuN、Ser的作用; 2苦参碱有降低肾小球硬化大鼠肾小球系膜病变,缓解’{于小球硬化,降低肾小球硬化指数的作用; 3苦参碱有有减低肾小球硬化大鼠1V型胶原、TGF一日l蛋白水平表达的作用。 提示苦参碱对肾小球硬化大鼠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尿蛋白,降低IV型胶原、TGF一日,蛋白水平表达有关,阻断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减轻ECM的过度蓄积,缓解了肾小球硬化,保护了肾功能。关键词:苦参碱肾小球硬化IV型胶原TGF一p
参考文献:
[1]. 疏利少阳标本兼治法之肾疏宁防治大鼠肾小球硬化及其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D]. 张丽芬. 天津中医学院. 2004
[2]. 肾疏宁防治大鼠系膜增生性肾炎向肾小球硬化进展的实验研究[D]. 王巍. 天津中医学院. 2005
[3]. 红花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实验大鼠病理及纤溶系统的影响[D]. 范焕芳. 河北医科大学. 2004
[4]. 辛通畅络法阻抑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并防治心肌损伤的实验研究[C]. 邢海涛. 201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 2016
[5]. 水蛭素对阿霉素肾硬化大鼠Ⅲ、Ⅳ型胶原的实验研究[D]. 石艳平. 泰山医学院. 2014
[6]. 基于“毒损肾络”理论观察槲皮素对阿霉素致大鼠肾小球硬化的干预作用[D]. 陈凤.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7
[7]. 益气活血法治疗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临床研究[D]. 马伟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8]. 海昆肾喜对5/6肾切除大鼠肾小球硬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调控机制的研究[D]. 梁凯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9]. 全反式维甲酸延缓大鼠肾小球硬化慢性进展的实验研究[D]. 裴娟. 广西医科大学. 2007
[10]. 苦参碱对肾小球硬化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D]. 金晟. 湖北中医学院. 2005
标签:中西医结合论文; 泌尿科学论文; 尿蛋白论文; 肾小球论文; 阿霉素论文; 水蛭素论文; 肾小管论文; 肾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