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基层材料 两灰级配骨料中石灰用量测定方法分析

路面基层材料 两灰级配骨料中石灰用量测定方法分析

一、路面基层材料——二灰级配集料中石灰剂量测定方法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耀[1](2021)在《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低等级公路里程数长,路面开裂、沉陷等结构性破损严重,这些公路往往没有可供分流交通的其它道路,因而,路面维修养护不能长时间中断交通,找一种成本较低,能快速通车的路面养护材料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天然砂砾来源丰富、价格低廉,通常在其中掺加一定数量的石灰、水泥、粉煤灰等无机结合材料用作低等级公路路面基层、底基层的维修养护材料。基于硫铝酸盐水泥快硬早强、凝结时间短、抗冻、环境适应性广等特点,在快速修补工程中受到广泛的青睐,本文选用石灰-粉煤灰-硫铝酸盐水泥稳定砂砾混合料和石灰-粉煤灰-525普通硅酸盐水泥稳定砂砾混合料,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劈裂拉伸强度试验、冻融试验,研究了不同因素对稳定砂砾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石灰-粉煤灰-硫铝酸盐水泥稳定砂砾混合料用作路面基层快速维修养护材料的可行性。不同配合比的稳定砂砾试样置于标准养护箱中,养护龄期1 d、4 d、7 d、28d、90 d,然后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UCT)与劈裂拉伸强度试验(STT)。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结果可知:抗压强度(UCS)随无机结合材料掺量的增加先增大后降低,无机结合料(石灰,粉煤灰,水泥)掺量25%时强度最高。UCS随着养护龄期或水泥掺量的增长而逐渐增大,且前期强度增长速率大于后期;养护1d的硫铝酸盐水泥稳定类砂砾强度远高于525普通硅酸盐水泥稳定类砂砾,且后期强度没有出现倒缩现象。最后建立养护龄期、水泥掺量与UCS之间的函数关系。由劈裂拉伸强度试验可知,抗拉强度主要由无机结合料之间以及结合料与集料间的胶结作用提供,骨架充当的作用很小;强度随水泥含量或龄期的增加而增加;养护1d的硫铝酸盐水泥稳定砂砾的劈裂拉伸强度(STS)远高于525普通硅酸盐水泥稳定砂砾的强度;通过对试验数据分析,建立了养护龄期、水泥掺量与STS之间的函数关系。将养护龄期28天的稳定砂砾试样,冻融循环5次,探究水泥掺量、水泥种类、无机结合材料掺量对稳定砂砾抗冻性的影响,得到混合料的结构类型对材料抗冻性影响最大,骨架密实型结构的抗冻性能最好。

连尚承[2](2021)在《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石灰粉煤灰普通硅酸盐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具有后期强度高、稳定性性好的特点,是我国常用的路面基层材料之一,但是其早期强度较低,用作路面维修养护材料时不能快速开放交通。硫铝酸盐水泥(SAC)的早期强度较高,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具有抗渗、抗冻、耐腐蚀、碱度低等特点,已被成功用于道路快速施工、路面抢修等。为此,本文以石灰粉煤灰硫铝酸盐水泥稳定碎石作为路面基层材料,并与石灰粉煤灰普通硅酸盐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UCS)、劈裂拉伸强度(STS)以及抗冻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为工程提供参考。本文首先根据泰波理论在规范推荐范围内确定碎石的级配,并根据分形理论计算了碎石的分形维数,然后确定了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配合比,最后对材料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击实试验确定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试验结果表明:该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随着所用无机结合料掺量的增加而减小,而最佳含水率随之升高;当无机结合料的掺量相同,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随着碎石中粗集料掺量的增加而降低,最大干密度随着粗集料掺量的增加而增大。(2)将不同配合比和级配的石灰粉煤灰硫铝酸盐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与石灰粉煤灰普通硅酸盐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试样分别养护1天、4天、7天、28天、90天,然后对不同龄期的试样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UCT),探讨了养护龄期、水泥种类、水泥掺量、无机结合料的掺量、碎石级配对混合料UCS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养护龄期和水泥掺量的增加,混合料的UCS也随之增加,石灰以及粉煤灰对材料的后期强度影响显着,硫铝酸盐水泥则对混合料的早期强度提升明显,且后期的UCS没有明显的降低,可以满足基层材料UCS的要求,达到快速开放交通的目的。(3)将不同配合比和级配的石灰粉煤灰硫铝酸盐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与石灰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分别养护1天、4天、7天、28天、90天,然后对不同龄期的试样进行劈裂拉伸强度试验(STT),探讨了养护时间、水泥种类、水泥掺量、无机结合料掺量、碎石级配对混合料劈裂强度(STS)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硫铝酸盐水泥能够提高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早期的STS,随着水泥掺量和养护时间的增加,混合料的STS也随着增加,石灰粉煤灰对材料后期的STS提升起重要作用。(4)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以养护28天时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冻融循环五次后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损失(BDR)为指标,考察了水泥掺量、碎石级配、水泥种类,无机结合料的掺量对其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泥掺量和无机结合料掺量是影响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BDR的主要因素,相对来说水泥种类和碎石级配对BDR的影响较小,硫铝酸盐水泥类稳定碎石混合料相比于普通硅酸盐水泥类稳定碎石混合料,其抗冻性能更好。可知石灰粉煤灰硫铝酸盐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比石灰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早期强度更高,且后期强度没有明显降低,冻融性能良好,是一种良好的路面基层材料。用于道路的快速施工和维修养护时,可以达到较早开放交通的目的。

付彬鸿[3](2020)在《水泥-锰渣稳定碎石在路面基层中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半刚性基层是我国公路最常使用的结构形式,其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稳定类、石灰稳定类、石灰工业废渣类以及综合稳定类。但由于材料耗费巨大,使得发展经济的同时,产生了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电解锰渣由于其活性低,导致对它的应用较少,这也直接导致电解锰渣的大量堆积,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以及水资源污染。本文通过对比未处理电解锰渣和经处理电解锰渣,对锰渣取代部分集料和锰渣取代部分水泥在路面基层中的性能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重庆市城口县电解锰渣的研究分析,发现其含有SiO2、Al2O3、Fe2O3和CaO等具有一定潜在活性的物质,且经处理锰渣活性高于未处理锰渣。2、当锰渣取代部分集料时,锰渣最佳掺量为12%,同时可取代12%的集料;当锰渣取代部分水泥时,胶结料与矿质集料间的最优比例为20:80,锰渣最佳掺量为16%,同时在达到相同强度等级时,锰渣可取代水泥剂量约1%。3、当锰渣取代部分集料时,水泥:经处理锰渣:碎石配合比为4:12:88的水泥-锰渣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后期强度增长率最大,在收缩、水稳定性以及抗冻性上表现较好;当锰渣取代部分水泥时,水泥:经处理锰渣:碎石配合比为4:16:80的水泥-锰渣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后期强度增长率最大,其抗压回弹模量、水稳定性、抗冻性均较高,但在收缩性能上表现欠佳。4、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综合路用性能最佳的配合比:水泥:经处理锰渣:碎石为4:16:80的水泥-锰渣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且锰渣取代部分水泥的混合料综合路用性能较锰渣取代部分集料好。5、锰渣在混合料水化早期起填充作用,随着水化的进行,锰渣会与水泥中的水化产物发生二次水化,生成低碱性水化硅酸钙,同时二次水化的进行,会不断消耗水泥水化产物中的Ca(OH)2,这促使水泥进一步水化,其宏观表现为水泥-锰渣稳定碎石混合料后期强度的增加,正是由于大量水化硅酸钙的生成,导致混合料结构愈来愈密实,从而为水泥-锰渣稳定碎石混合料提供了后期强度的保证。

王文钊[4](2020)在《二灰碎石基层水泥就地冷再生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三五期间,路面废旧材料循环利用仍将是公路养护发展的重要方向,铣刨重铺仍是干线公路大中修养护中处治路面基层最主要的养护措施。水泥就地冷再生技术不仅能够循环利用路面基层废料,同时在所有再生技术中经济效益最为显着。但是,目前对水泥就地冷再生技术的研究还很不深入,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仍不健全。基于此现状,针对干线公路二灰碎石路面基层水泥就地冷再生关键技术开展集成及深入研究,结合工程实践验证,为该技术的规范化提供依据,有效保障运用水泥就地冷再生技术的工程质量。首先针对水泥就地冷再生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系统梳理,通过对比不同基层铣刨料和新集料的性状特征,结合基层和再生技术规范的变革及其对基层原材料指标、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标准,对二灰碎石基层铣刨料的性状特征、级配进行对比研究;其次分析静压成型、振动成型二灰碎基层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以及不同层位下集料颗粒排布特征,研究不同成型方式下冷再生混合料的纵向均匀性,进一步与现场取芯芯样颗粒排布特征进行对比,从而推荐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的室内成型方式;再次,研究级配、压碎值、不同养生条件、延迟成型时间以及RAP掺入对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为二灰碎石基层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室内配合比设计和现场施工工艺提供参考;接着,依托扬州市干线公路大中修工程不同方案的实体工程试验段,深入研究水泥就地冷再生技术在工程中实际运用,使室内研究成果与工程应用的有效衔接,进一步研究完善现场水泥撒布方式、施工机组行进速度、单幅合理施工长度、基层碾压工艺等施工重要环节,跟踪观测运用该技术建成路段的技术状况,从而为该技术在工程中的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对二灰碎石基层水泥就地冷再生技术的原材料、室内成型方式、路用性能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质量控制标准进行系统研究,为该技术实体工程应用效果和质量的改善提供依据。

甄珍[5](2020)在《基于抗裂性能的水泥炉渣稳定碎石基层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焚烧垃圾发电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焚烧炉渣(MSWI-BA),即焚烧垃圾发电技术处理城市垃圾后的产物。炉渣不仅产量大,且属于一般废弃物,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炉渣进行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研究了炉渣替代天然集料掺入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改善基层抗裂性能的可行性,通过分析炉渣的基本材料性能、化学成分以及微观形态,采用不同粒径、不同掺量的炉渣制备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试件,研究基层试件的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此外文章基于国内学者提出的抗裂性能评价指标,综合考虑设计提出抗裂评价指标系数Ac。得出以下结论:(1)炉渣表面粗糙不平且多孔,具有密度小、强度低、含水率和吸水率高的特性,通过SEM-EDS分析知炉渣属于CaO-SiO2-Al2O3-Fe2O3体系,表明炉渣存在一定火山灰活性和胶凝活性。(2)基层采用骨架密实型结构设计,水泥剂量取4%,各档集料质量配合比为 19.0-31.5mm:9.5-19.0mm:4.75-9.5mm:2.36-4.75mm:0-2.36mm=23:26:19:12:20,炉渣分 A 档(0-2.36mm)、B 档(2.36-4.75mm)以及 C 档(4.75-9.5mm),且每档按照0%、30%、50%的质量比替代石灰岩碎石集料掺入基层混合料。(3)力学性能试验表明,用炉渣替代天然石灰岩碎石集料掺入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虽然会降低基层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且炉渣添加量越多对基层强度的影响越大,但均满足规范要求。回归曲线分析表明炉渣与水泥以及集料的生成物可促进基层强度快速增长,炉渣添加量越多,基层的力学强度增长速率越快。(4)干缩试验表明掺加炉渣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基层的干缩应变,且可降低基层对水的敏感性;温缩试验表明掺加炉渣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基层的温缩应变,且可减缓基层在不同温度下因固相收缩和液相收缩的变形程度。(5)文章根据已有评价指标推导提出了收缩抗裂比较指数βd、βt和抗裂评价指标系数Ac。比较指数值越小代表基层收缩性能越好,综合评价指标系数数值越大代表基层征集抗裂性能较好。综合收缩抗裂比较指数和抗裂评价指标系数Ac推荐最佳掺量配合比:炉渣掺量为50%,粒径为0-2.36mm或4.75-9.5mm。综上所述,适当掺加炉渣可有效改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收缩性能以及提高基层的抗裂性能。

闫强[6](2020)在《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复合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公路建设已经进入维修、养护阶段,早期道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面临着整修、改建。由于路面各层损坏程度不同,使得基层和面层的破坏厚度不一样。再加上结构层面位置关系,基层破坏后需将面层全部挖除;若基层部分损坏,应保留良好的基层厚度,挖除损坏的基层和面层避免资源的浪费,因此得到数量不同的两种旧料。本文结合实际道路铣刨厚度不同所产生不同掺量配比的两种旧料情况,对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材料进行复合冷再生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初拟7种不同旧料掺配比例,采用重型击实法,成型试件。研究结合剂用量与不同旧料配比对混合料的成型参数的影响得出:同一水泥剂量下,RAP多的旧料配比混合料干密度大;同种旧料配比中,水泥剂量越多,混合料干密度越大。方差分析得出:结合料剂量与不同旧料配比对混合料干密度影响显着。2)改进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的成型方法,得出方法B:第一次双面击实50次,60℃养护24小时后进行二次击实25次后继续养护16小时后,室温养护12小时,成型试件效果较好。利用AI再生法预估乳化沥青剂量,得出RAP多的配比预估乳化沥青量较低。研究水泥量对最佳乳化沥青剂量的影响,得出水泥剂量越多,最佳乳化沥青剂量减少幅度越大,但与旧料配比不同引起的乳化沥青变化量相比可以忽略,并确定不同旧料配比的最佳乳化沥青剂量。3)在最佳含水率下成型试件,研究不同水泥剂量和5种不同掺量配比对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的强度、干缩性的影响。并对各个性能指标值进行汇总,得出综合性能较好的不同旧料配比所对应的水泥范围。在最佳乳化沥青剂量和最佳含水率下成型试件,研究不同水泥剂量和5种不同掺量配比对乳化沥青稳定再生混合料的强度、水温性等性能的影响。并对各个性能指标值进行汇总,得出综合性能较好的不同旧料配比所对应的水泥范围。4)对冷再生的作用机理进行总结性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水泥与沥青之间的微观结构,得出水泥稳定RAP中的水泥石与水泥稳定新材料的水泥石形态类似,部分水化物插入旧沥青膜内形成嵌入链接强度。总结水泥对乳化沥青稳定旧料的影响,得出水泥的加入使其强度等性能得到较大的改善,少量未水化水泥具有活性矿粉的作用。5)结合实际施工案例研究了厂拌冷再生施工工艺,并对冷再生技术进行了综合效益分析得出:每公里成本节约209.04万元,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和环境效益。

马云飞[7](2014)在《吉林省高等级道路结构组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级公路在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交通量的不断增长和超载现象的明显增大,在运行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也发生了一些严重的早期损坏现象,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的现状研究,根据吉林省的气候特点和实际情况,,力求为吉林省探讨出一种能适应吉林省的合理的并且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能的道路结构组合形式。本文通过室内配合比、混合料性能参数设计、路面结构分析与结构组合,大量的试验数据,主要针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1)吉林省道路建筑原材料的调研与测试分析(2)基层底基层材料配比组成与力学参数的试验研究(3)路面结构组合优化与设计方法(4)路面结构、材料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得出五点结论:(1)为了改善基层材料的抗裂性能,应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条件下,尽量减少细料的含量;(2)水泥稳定碎石的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都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长;(3)干缩应变随着混合料中失水率的增大而逐渐增大,直到最大失水率时将达到最大值;(4)双层体系在半刚性路面结构的应用中具有局限性:(5)薄面层对半刚性基层的受力会产生不利影响,较厚的面层能有效地改善基层的受力状况。

李晓明[8](2013)在《半刚性基层回收材料再生利用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半刚性基层回收材料的再生利用一直是我国甚至世界各国关注的一个方向,也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条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正是我国公路建设发展的高峰阶段,导致公路建筑材料匮乏和资金紧缺,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对半刚性基层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的方案。半刚性基层回收材料的再生利用充分利用了原材料,既节省投资降低造价、也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本文依托四川省苍溪县科技项目《半刚性基层回收材料再生利用应用技术研究》,对半刚性基层回收材料再次利用于省道公路的路用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对四川省苍溪县青茨垭至东溪镇省道公路的半刚性路面基层回收材料进行现场取样和试验研究分析,废弃的半刚性基层粗集料仍具有一定的级配和较高的强度,细集料中含有大量的SiO2、Al2O3、Fe2O3等成分,具有较高再生利用的价值。本课题将回收材料中不规则的卵碎石破碎为满足级配规范的级配碎石。通过室内试验,对石灰粉煤灰(简称“二灰”)稳定碎石和水泥石灰粉煤灰(简称“三灰”)稳定碎石的配合比设计、强度形成机理、路用性能及经济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二灰稳定碎石基层上掺加一定剂量的水泥,能显着的提高路面基层的早期强度,对路面基层材料的抗冻性能、抗渗性能和水稳定性能也有较显着的改善作用。经济分析表明,如果四川省苍溪县青茨垭至东溪镇省道公路路面基层全部采用回收材料铺筑三灰稳定碎石基层,就原材料方面而言,每立方能节约材料成本达102.6元,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半刚性路面基层回收材料再生利用,达到变废为宝,实现经济、环境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它能够更好地体现“节约型社会”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阮文[9](2012)在《石灰粉煤灰稳定钢渣碎石材料的路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在路面结构设计中一直秉承“强基薄面稳土基”的设计理念,半刚性基层是结构的主要承重层。良好集料是基层材料性能的保证,但与日益严峻的资源能源缺口存在矛盾,寻找新型基层集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钢渣是钢铁产业的固体废弃物,具有坚硬、耐磨的优点和一定的水化硬化活性,可作为基层集料,但须考虑其遇水膨胀的特点。本文旨在合理将钢渣运用于石灰粉煤灰稳定类基层材料中。首先,以集料级配类型、结合料用量、集料组成为影响因素,保证材料的设计强度和稳定性,以抗压强度和集料体积膨胀率作为材料的设计指标,确定评价性能用混合料配合比;然后对设计混合料进行间接抗拉强度、回弹模量、干缩、温缩、冲刷、冻融试验;最后结合基本理论对材料的性能进行机理分析。以骨架型、悬浮型级配,16%、18%、20%二灰,钢渣-碎石比0:100、25:75、50:50、75:25、100:0作为材料设计基础。设计过程中发现,石灰粉煤灰作为结合料关于强度存在最优比例1:3,不同级配、二灰用量和钢渣-碎石比的二灰钢渣碎石混合料可满足设计要求强度不小于0.8MPa,但钢渣在集料中大于50%时集料浸水膨胀率不满足小于2.0%的要求。级配类型与二灰用量不变,以钢渣-碎石比为0:100、25:75、50:50作为性能评价用混合料配合比。性能试验结果显示,两种级配混合料集料中钢渣比例的提高可以增加回弹模量、间接抗拉强度和冻融残余强度比最多16%、24%和10%,降低干缩系数、冲刷损失最多27%和24%,对材料温度敏感性略有增加,最多为7%。评价混合料性能同时应考虑级配类型和二灰的影响。骨架型级配混合料在高二灰用量时模量高于悬浮型,在低二灰用量时较低;悬浮型级配混合料间接抗拉强度总体上高于骨架型;混合料干缩温缩随二灰增加而增加,骨架型总体上比悬浮型小;骨架型级配混合料在18%二灰时存在最优抗冲刷性,悬浮型冲刷损失随二灰增加而增加,骨架型材料总体上优于悬浮型;二灰的增加对混合料抗冰冻稳定性有利,悬浮型级配略优于骨架型。从二灰稳定类材料的物理力学机理、收缩机理、冲刷机理和冰冻稳定性机理解释了级配类型、二灰和钢渣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从试验结果以及分析表明,钢渣在保证其体积安全性的前提下可作为一种优质基层集料,实现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双重效应。

孙洋[10](2010)在《骨架密实型二灰集料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公路交通的迅速发展,二灰碎石混合料以其优良的路用性能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推荐的二灰稳定碎石基层的集料级配偏细,导致其抗冲刷性能和抗裂性能较差。如何克服以二灰稳定粒料材料作为基层材料的不足,从而提高公路的使用性能成为道路工程界长期以来普遍关注的课题.本研究选择不同二灰含量,不同集料级配类型组成四种不同配合比的混合料,通过室内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及干、温缩试验,系统分析了结合料剂量、集料级配类型和养生龄期等因素对二灰稳定粒料强度特性及收缩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强度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满足基层强度和收缩性能两方面要求的二灰稳定粒料材料组成与推荐级配。为了改善二灰碎卵石基层的路用性能,本课题采用了设计级配和规范级配两种级配类型。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室内试验方法确定了影响二灰碎卵石强度指标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最优试验方案,并将各因素对试验指标影响的显着性进行了分析。在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研究了骨架密实型二灰碎卵石的力学性能、水稳性能、抗收缩性能,并对其路用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为该材料的优化设计和科学施工提供了有用的依据。采用设计级配,将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路面基层材料——二灰级配集料中石灰剂量测定方法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路面基层材料——二灰级配集料中石灰剂量测定方法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选用、试验介绍及其强度形成机理
    2.1 引言
    2.2 材料的选用
        2.2.1 石灰的技术指标及性质
        2.2.2 粉煤灰技术指标
        2.2.3 水泥的技术指标
        2.2.4 天然砂砾
    2.3 试验方法介绍
        2.3.1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混合料的击实试验方法
        2.3.2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材料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2.3.3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材料劈裂拉伸强度试验方法
        2.3.4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材料冻融试验方法
    2.4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砂砾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
        2.4.1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砂砾混合料的结构类型
        2.4.2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砂砾混合料的强度形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稳定砂砾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配合比的确定
    3.3 试件的制作与养生
    3.4 试验结果与讨论
        3.4.1 养护时间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4.2 无机结合料掺量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4.3 水泥掺量和水泥种类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稳定砂砾混合料的劈裂拉伸强度试验
    4.1 引言
    4.2 材料及试验程序
        4.2.1 材料及试样制备
        4.2.2 试验方案设计
    4.3 试验结果及讨论
        4.3.1 养护时间对劈裂拉伸强度的影响
        4.3.2 无机结合料掺量对劈裂拉伸强度的影响
        4.3.3 水泥掺量和水泥种类对劈裂拉伸强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稳定砂砾混合料的抗冻性能试验
    5.1 引言
    5.2 半刚性材料抗冻损坏机理
    5.3 抗冻试验条件的确定
        5.3.1 冻融温度的确定
        5.3.2 冻融时间的确定
        5.3.3 试件养生龄期的确定
        5.3.4 冻融循环次数的确定
    5.4 材料及试验程序
    5.5 试验结果与讨论
        5.5.1 不同因素对抗冻性能的影响
        5.5.2 无机结合料掺量对抗冻性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试验介绍及强度形成机理
    2.1 原材料性质
        2.1.1 水泥的性质
        2.1.2 石灰的性质
        2.1.3 碎石的性质
        2.1.4 粉煤灰的性质
    2.2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的确定
        2.2.1 无机结合料与碎石比例的确定
        2.2.2 石灰粉煤灰比例的确定
        2.2.3 碎石级配的确定
        2.2.4 水泥掺量的确定
    2.3 试验介绍
        2.3.1 击实试验介绍
        2.3.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3.3 劈裂拉伸强度试验
        2.3.4 冻融试验
    2.4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
    2.5 强度形成机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UCS
    3.1 试验方案
        3.1.1 试验方案设计
        3.1.2 试样的制备
    3.2 试验结果分析
        3.2.1 养护龄期与UCS的关系
        3.2.2 水泥掺量与UCS的关系
        3.2.3 不同水泥类型与UCS的关系
        3.2.4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UCS随养护龄期的增长模型
        3.2.5 石灰粉煤灰硫铝酸盐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UCS的预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STS
    4.1 试验方案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1 养护龄期与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STS的关系
        4.2.2 水泥掺量与综合稳定碎石混合料STS的关系
        4.2.3 水泥类型与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STS的关系
        4.2.4 STS随养护龄期增长的模型
    4.3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摩尔-库伦破坏包络线探讨
        4.3.1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STS与 UCS之间的关系
        4.3.2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摩尔-库伦破坏面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抗冻性能
    5.1 试验条件及方法
    5.2 试验方案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3.1 直观性分析
        5.3.2 方差分析
        5.3.3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抗冻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3)水泥-锰渣稳定碎石在路面基层中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解锰渣综合利用现状
        1.2.2 半刚性路面基层材料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及性能
    2.1 电解锰渣
        2.1.1 未处理电解锰渣
        2.1.2 经处理电解锰渣
    2.2 水泥
    2.3 集料
    2.4 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集料级配选择及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1 集料级配选择
        3.1.1 级配理论
        3.1.2 集料级配的选择
    3.2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2.1 配合比设计方法
        3.2.2 锰渣取代部分集料
        3.2.3 锰渣取代部分水泥
    3.3 配合比验证
        3.3.1 水泥-锰渣稳定碎石混合料击实试验
        3.3.2 试件成型及养护
        3.3.3 无侧限抗压强度
        3.3.4 试验结果分析
    3.4 混合料配合比的选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锰渣稳定碎石路用性能研究
    4.1 无侧限抗压强度及劈裂强度
        4.1.1 无侧限抗压强度
        4.1.2 劈裂强度
    4.2 抗压回弹模量
        4.2.1 试验方法
        4.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干燥收缩
        4.3.1 试验方法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温度收缩
        4.4.1 试验方法
        4.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水稳定性
        4.5.1 试验方法
        4.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6 抗冻性
        4.6.1 试验方法
        4.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路用性能评价及微观结构分析
    5.1 灰色系统理论原理及计算方法
        5.1.1 灰色系统理论原理
        5.1.2 灰色系统关联分析计算方法
    5.2 水泥-锰渣稳定碎石基层灰色关联分析计算
        5.2.1 评价指标及权重
        5.2.2 灰色关联分析计算
        5.2.3 结果分析
    5.3 水泥-锰渣稳定碎石混合料微观结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二灰碎石基层水泥就地冷再生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研究现状
        1.2.2 就地冷再生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水泥就地冷再生技术的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二灰碎石基层铣刨料性状研究
    2.1 概述
    2.2 基层铣刨料性状特征分析
        2.2.1 基层铣刨料表面宏观特征
        2.2.2 基层铣刨料表面微观特征
    2.3 基层铣刨料性状指标试验方案和结果分析
        2.3.1 基层铣刨料性状试验方案设计
        2.3.2 铣刨料级配分析
        2.3.3 铣刨料压碎值指标分析
        2.3.4 铣刨料其他指标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成型方式和力学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3.1 概述
    3.2 不同成型方式下冷再生混合料物理特性研究
        3.2.1 试验方案
        3.2.2 最大干密度和7d无侧限抗压强度对比分析
    3.3 不同成型方式下试件均匀性对比研究
        3.3.1 静压成型和振动成型试件均匀性对比分析
        3.3.2 与现场成型试件均匀性对比分析
    3.4 旧料性状指标对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强度的影响
        3.4.1 级配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4.2 压碎值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5 养生对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强度的影响
        3.5.1 养生条件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5.2 养生温度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5.3 养生时间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6 延迟成型对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强度的影响
    3.7 沥青铣刨料对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3.7.1 RAP对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的影响
        3.7.2 RAP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灰碎石基层水泥就地冷再生试验段工程应用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段研究分析及初步方案设计
        4.2.1 室内研究成果应与工程应用有效衔接
        4.2.2 冷再生现场施工设备调研
        4.2.3 试验段初步方案设计及检测指标
    4.3 试验段实施进展
        4.3.1 试验段前期检测
        4.3.2 试验段配合比设计
        4.3.3 试验段施工方案
        4.3.4 试验段检测
    4.4 试验段工程总结
        4.4.1 各路段试验段存在问题
        4.4.2 试验段研究结论初步汇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灰碎石基层水泥就地冷再生施工工艺深入研究
    5.1 概述
    5.2 再生机组行进速度影响研究
    5.3 水泥撒布和新集料添加方式的影响研究
        5.3.1 不同水泥撒布方式对施工均匀性的影响分析
        5.3.2 不同新集料添加方式对施工均匀性的影响分析
    5.4 再生路段长度和碾压工艺的影响研究
        5.4.1 再生路段施工长度的合理性分析
        5.4.2 碾压工艺的研究
    5.5 再生效果跟踪观测研究
        5.5.1 工程试验段跟踪观测方案
        5.5.2 工程试验段跟踪观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抗裂性能的水泥炉渣稳定碎石基层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关于半刚性基层裂缝的研究现状
        1.3.1 干缩裂缝研究现状
        1.3.2 温缩裂缝研究现状
        1.3.3 半刚性基层抗裂措施研究现状
    1.4 炉渣应用于半刚性基层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炉渣基本性质研究
    2.1 炉渣组成
    2.2 炉渣粒径分布
    2.3 炉渣工程特性
    2.4 炉渣的化学成分及微观形态表征
        2.4.1 SEM-EDS试验方法
        2.4.2 炉渣矿物组成
        2.4.3 炉渣微观形态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泥炉渣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
    3.1 配合比设计方法
        3.1.1 半刚性基层级配理论
        3.1.2 半刚性基层结构类型
    3.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3.3 原材料性能
        3.3.1 水泥
        3.3.2 碎石
        3.3.3 拌合水
    3.4 配合比设计
        3.4.1 水泥剂量确定
        3.4.2 级配设计
        3.4.3 炉渣掺量设计
        3.4.4 配合比设计
    3.5 击实试验
        3.5.1 试验方法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炉渣稳定碎石抗裂性能试验研究
    4.1 性能机理
        4.1.1 强度形成机理
        4.1.2 干燥收缩机理
        4.1.3 温度收缩机理
    4.2 性能试验方法
        4.2.1 试件制备
        4.2.1.1 圆柱形试件成型
        4.2.1.2 梁式试件成型
        4.2.2 试件养生
        4.2.3 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4.2.3.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4.2.3.2 劈裂强度(间接抗拉强度)试验方法
        4.2.4 收缩性能试验方法
        4.2.4.1 干缩试验方法
        4.2.4.2 温缩试验方法
    4.3 力学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3.2 劈裂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3.3 基于力学性能的炉渣推荐掺量
    4.4 收缩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干缩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4.4.2 温缩试验结果与分析
        4.4.3 基于收缩性能的炉渣推荐掺量
    4.5 炉渣对水稳基层收缩性能的改善机理
        4.5.1 炉渣对水稳基层干缩性能的改善机理
        4.5.2 炉渣对水稳基层温缩性能的改善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炉渣稳定碎石抗裂性能评价
    5.1 我国抗裂性能评价指标研究发展
        5.1.1 收缩系数
        5.1.2 抗裂系数
        5.1.3 抗裂性指数
        5.1.4 抗裂性指标——开裂指标
        5.1.5 收缩能抗裂系数
        5.1.6 综合评价指标
    5.2 水泥炉渣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指标评价
        5.2.1 抗裂指标评价方法
        5.2.2 干缩抗裂比较指数β_d
        5.2.3 温缩抗裂比较指数β_t
        5.2.4 抗裂评价指标系数A_c
        5.2.5 基于抗裂指标的炉渣推荐掺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A 圆柱形试件用量
附录 B 梁式试件用量
附录 C 收缩能抗裂系数公式

(6)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复合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再生技术的简介
        1.2.2 冷再生存在的问题
    1.3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2.1 RAP的冷再生利用
        1.3.2.2 旧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再生利用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旧路面材料的性能分析
    2.1 旧沥青混合料(RAP)的性能分析
        2.1.1 RAP原样级配分析
        2.1.2 RAP抽提筛分
        2.1.3 RAP基本特性分析
    2.2 旧水泥稳定碎石的性能分析
        2.2.1 旧水泥稳定碎石分析
        2.2.2 旧水泥稳定碎石级配分析
        2.2.3 旧水泥稳定碎石与天然集料基本性能分析
    2.3 RAP与旧水稳材料混合再生的结合料选择
        2.3.1 常见结合料的性质
        2.3.2 水泥、乳化沥青基本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复合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1 国内外冷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
    3.2 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的级配设计
        3.2.1 水泥稳定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级配设计
        3.2.2 乳化沥青稳定RAP与旧水稳碎石再生混合料级配设计
    3.3 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成型参数研究
        3.3.1 冷再生击实方法的确定
        3.3.2 水泥稳定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的成型参数
        3.3.3 乳化沥青稳定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的成型参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复合冷再生混合料的性能研究
    4.1 水泥稳定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的性能研究
        4.1.1 水泥稳定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的力学性研究
        4.1.1.1 无侧限抗压强度
        4.1.1.2 间接抗拉强度
        4.1.2 水泥稳定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的收缩性能研究
    4.2 乳化沥青稳定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
        4.2.1 乳化沥青稳定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的力学性研究
        4.2.1.1 劈裂强度
        4.2.2 乳化沥青稳定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的水稳性研究
        4.2.1.1 马歇尔稳定度
        4.2.1.2 冻融劈裂强度
        4.2.3 乳化沥青稳定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研究
        4.2.4 乳化沥青稳定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复合冷再生机理分析
    5.1 路面材料性状分析
    5.2 水泥冷再生旧路面材料强度机理分析
        5.2.2 水泥对于RAP再生作用
        5.2.3 水泥对旧水稳碎石材料的再生作用
    5.3 乳化沥青冷再生强度机理分析
        5.3.1 乳化沥青乳化、破乳机理的分析
        5.3.1.1 乳化沥青的乳化机理
        5.3.1.2 乳化沥青的破乳机理
        5.3.2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
        5.3.3 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复合冷再生施工工艺和综合效益分析
    6.1 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复合冷再生基层的施工工艺
    6.2 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冷再生综合效益分析
        6.2.1 经济效益分析
        6.2.2 环境、社会效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7)吉林省高等级道路结构组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2.2 国外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发展现状
        1.2.3 国内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发展现状
        1.2.4 我国部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简况
    1.3 立论目的和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关键
第2章 吉林省道路建筑原材料的调研与测试分析
    2.1 前言
    2.2 吉林省可用的道路基层/底基层建筑材料调研
        2.2.1 水泥
        2.2.2 石灰
        2.2.3 粉煤灰
        2.2.4 碎石
    2.3 道路建筑材料的比较与分析
第3章 基层底基层材料配比组成与力学参数的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基层材料配比组成试验研究
        3.2.1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2.1.1 设计标准
        3.2.1.2 配合比设计
        3.2.2 二灰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2.3 透水性沥青稳定碎石(ATPB)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2.4 级配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3 底基层材料配比组成试验研究
        3.3.1 级配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3.2 石灰稳定土的配合比设计
    3.4 基层底基层材料性能设计参数的试验研究
        3.4.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设计参数的试验研究
        3.4.1.1 原材料及混合料组成
        3.4.1.2 回弹模量(静态、动态)试验
        3.4.1.3 强度试验及增长规律
        3.4.1.4 室内收缩试验
        3.4.1.5 试验小结
        3.4.2 二灰碎石基层材料设计参数的试验研究
        3.4.3 透水性沥青稳定碎石材料设计参数的研究
        3.4.4 级配碎石设计参数的研究
        3.4.5 石灰稳定土设计参数的研究
        3.4.6 石灰粉煤灰土设计参数的研究
第4章 路面结构组合优化与设计方法
    4.1 概述
    4.2 路面结构的优化组合与技术经济比较
        4.2.1 典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分析与评价
        4.2.2 计算参数对路面强度和寿命的影响分析
        4.2.2.1 路表弯沉及路面结构寿命分析
        4.2.2.2 道路各层层底拉应力及其疲劳寿命分析
        4.2.2.3 界面条件的影响
        4.2.3 初步的结构方案
        4.2.4 初步的技术经济比较
    4.3 不同路面结构组合形式的力学分析
        4.3.1 设计参数的取值
        4.3.2 结构组合的力学分析
        4.3.2.1 弯沉、层底弯拉应力和路面结构的疲劳寿命
        4.3.2.2 结构组合的调整
        4.3.2.3 调整结构后路面组合的力学分析
        4.3.2.4 调整结构后路面结构组合的技术经济比较
        4.3.2.5 水泥稳定碎石同二灰碎石的比较
    4.4 推荐的典型结构组合形式
第5章 材料技术标准与质量控制
    5.1 概述
    5.2 原材料技术标准要求
        5.2.1 石灰稳定土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5.2.2 石灰粉煤灰土和二灰碎石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5.2.3 水泥稳定碎石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5.2.4 级配碎石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5.3 材料配比设计的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建议
        5.3.1 石灰稳定土配比设计的技术标准
        5.3.2 石灰粉煤灰土配比设计的技术标准
        5.3.3 水泥稳定碎石配比设计的技术标准
        5.3.4 二灰碎石配比设计的技术标准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半刚性基层回收材料再生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原材料性能分析
    2.1 粗集料
    2.2 细集料
    2.3 粉煤灰
        2.3.1 化学成分分析
        2.3.2 粉煤灰常规指标
    2.4 石灰
        2.4.1 消石灰常规指标
        2.4.2 粒度分析
    2.5 水泥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灰稳定碎石混合料组成结构和强度影响因素
    3.1 三灰稳定碎石混合料组成结构
    3.2 影响三灰稳定碎石路面基层强度的因素
        3.2.1 材料
        3.2.2 配合比
        3.2.3 施工
        3.2.4 养生与交通管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灰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
    4.1 级配理论介绍
        4.1.1 连续级配
        4.1.2 间断级配
    4.2 集料级配的确定
        4.2.1 填充试验
        4.2.2 理论验证
    4.3 二灰结合料最佳比例的确定
        4.3.1 试验方法及结果
        4.3.2 二灰强度形成机理
    4.4 二灰与集料比例的确定
        4.4.1 击实试验
        4.4.2 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
    4.5 三灰稳定碎石配合比确定
        4.5.1 击实试验
        4.5.2 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灰稳定碎石路用性能研究
    5.1 长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及劈裂强度
    5.2 抗压回弹模量
        5.2.1 试验方法及结果
    5.3 水稳定性
        5.3.1 试验方法及结果
    5.4 抗渗性能
        5.4.1 试验方法及结果
    5.5 抗冻性能
        5.5.1 冻融循环的作用机理
        5.5.2 试验方法及结果
    5.6 收缩性能
        5.6.1 干缩性能
        5.6.2 温缩性能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灰稳定碎石路面基层强度形成机理
    6.1 强度形成机理
        6.1.1 集料的嵌挤作用
        6.1.2 水泥水化作用
        6.1.3 石灰的解离作用
        6.1.4 石灰的结晶和碳化作用
        6.1.5 火山灰反应
    6.2 三灰稳定碎石 XRD 和 SEM 分析
        6.2.1 XRD 试验结果及分析
        6.2.2 SEM 试验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经济分析
    7.1 经济效益分析
    7.2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成果与结论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9)石灰粉煤灰稳定钢渣碎石材料的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主要研究价值
        1.2.1 环境价值
        1.2.2 社会价值
        1.2.3 科学价值
        1.2.4 经济价值
    1.3 国内外相关应用与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基层材料的设计
        1.4.2 物理力学性能及使用性能试验
        1.4.3 机理分析
    1.5 研究的方案
        1.5.1 开展研究的基本思路
        1.5.2 研究的流程
        1.5.3 数据分析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二灰稳定类基层材料一般特性
    2.1 二灰稳定类的组成结构
        2.1.1 二灰结合料
        2.1.2 集料
        2.1.3 颗粒分布
    2.2 二灰稳定类的特性
        2.2.1 强度与刚度特性
        2.2.2 收缩特性
        2.2.3 冲刷特性
        2.2.4 冰冻特性
    2.3 二灰稳定类基层的路用性能要求
        2.3.1 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2.3.2 良好的抗裂性能
        2.3.3 抗冲刷能力要求
        2.3.4 冰冻稳定性要求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二灰稳定钢渣碎石基层材料设计
    3.1 试验用原材料
        3.1.1 钢渣
        3.1.2 碎石
        3.1.3 石灰
        3.1.4 粉煤灰
    3.2 石灰粉煤灰结合料组成设计
        3.2.1 轻型击实试验
        3.2.2 试件的成型与养生
        3.2.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2.4 间接抗拉强度试验
        3.2.5 混合料用结合料组成比例
    3.3 二灰钢渣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3.1 重型击实试验
        3.3.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3.3 集料膨胀性试验
        3.3.4 使用性能试验用混合料配合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路面结构设计参数与使用性能
    4.1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4.1.1 试验结果
        4.1.2 结果分析
    4.2 间接抗拉强度试验
        4.2.1 试验结果
        4.2.2 结果分析
    4.3 干燥收缩试验
        4.3.1 试验结果
        4.3.2 结果分析
    4.4 温度收缩试验
        4.4.1 试验结果
        4.4.2 结果分析
    4.5 抗冲刷试验
        4.5.1 试验结果
        4.5.2 结果分析
    4.6 冻融试验
        4.6.1 试验结果
        4.6.2 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机理分析
    5.1 物理力学机理
        5.1.1 机械压实效应
        5.1.2 水化活性效应
    5.2 收缩机理
        5.2.1 干燥收缩
        5.2.2 温度收缩
    5.3 抗冲刷性机理
    5.4 冰冻稳定性机理
    5.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骨架密实型二灰集料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二灰碎石混合料组成结构及强度形成机理分析
    2.1 二灰碎石组成结构
    2.2 二灰碎石混合料技术性能要求
    2.3 二灰碎石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分析和影响因素
        2.3.1 二灰碎石的强度形成机理
        2.3.2 影响二灰碎石强度的因素
第三章 二灰碎卵石混合料配合比研究
    3.1 基本原则
    3.2 设计方法和步骤
    3.3 原材料技术指标及检测
        3.3.1 石灰的技术指标
        3.3.2 粉煤灰的技术指标
        3.3.3 集料的物理技术性质
    3.4 配合比设计
        3.4.1 集料级配的确定
        3.4.2 二灰结合料最佳比例的确定
        3.4.3 二灰与集料比例的确定
        3.4.4 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确定
        3.4.5 室内试验验证
    3.5 小结
第四章 二灰碎卵石路用性能研究
    4.1 二灰碎卵石力学性能研究
        4.1.1 无侧限抗压强度
        4.1.2 劈裂强度
        4.1.3 抗压回弹模量
    4.2 抗收缩性能
        4.2.1 缩裂机理分析
        4.2.2 收缩的影响因素
        4.2.3 二灰碎卵石收缩性能试验
    4.3 二灰碎卵石的稳定性
    4.4 小结
第五章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分析
    5.2 社会效益分析
第六章 本文结论与建议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路面基层材料——二灰级配集料中石灰剂量测定方法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 张文耀.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 连尚承.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水泥-锰渣稳定碎石在路面基层中的性能研究[D]. 付彬鸿.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二灰碎石基层水泥就地冷再生技术应用研究[D]. 王文钊. 扬州大学, 2020(04)
  • [5]基于抗裂性能的水泥炉渣稳定碎石基层试验研究[D]. 甄珍.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6]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复合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D]. 闫强.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吉林省高等级道路结构组合研究[D]. 马云飞.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3)
  • [8]半刚性基层回收材料再生利用技术研究[D]. 李晓明. 重庆交通大学, 2013(03)
  • [9]石灰粉煤灰稳定钢渣碎石材料的路用性能研究[D]. 阮文. 湖南大学, 2012(02)
  • [10]骨架密实型二灰集料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D]. 孙洋. 重庆交通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路面基层材料 两灰级配骨料中石灰用量测定方法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