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利红[1]2004年在《豚鼠耳蜗血管纹萎缩与内淋巴电位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豚鼠耳蜗先天性血管纹萎缩模型,探讨血管纹萎缩与内淋巴电位的关系以及观察速尿对血管纹萎缩豚鼠的影响。方法:29只豚鼠(29耳)先行测量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 ,简称DPOAE),然后测试内淋巴电位(endcochlear potential,简称EP),处死动物后取出耳蜗,行血管纹铺片观察,对比分析血管纹萎缩长度与DPOAE以及与EP的关系。为了进一步了解速尿对血管纹萎缩豚鼠的影响,另29只豚鼠(29耳)在测量EP初始值后,观察EP下降的幅度、下降到最低点的时间和EP恢复情况。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测试:豚鼠麻醉后,用自制固定架固定豚鼠,及自制硅胶管耳塞连接SmartOAE 4.32 USBezDP-OAE耳声发射仪探头进行耳声发射的测试。EP的测试:腹腔麻醉后,用自制固定架固定豚鼠头部,气管切开并插入套管,腹腔进路暴露右侧听泡,打开听泡,充分显露耳蜗,于耳蜗第二回与血管纹相对应的骨壁处刮薄骨壁,并用微细针钻一直径约0.1mm的小孔,借助微推进器将玻璃微电极缓慢向中阶方向插入。血管纹的解剖与铺片:耳蜗固定好后,解剖显微镜下用自制微细分离针将螺旋韧带连同血管纹从尖端向基尾逐回分离,用0.5%复制伊红酒精溶液染色,铺片,封片。应用病理图像分析仪进行血管纹长度的计算。结果:血管纹萎缩表现为边缘细胞扁平或细胞层数减少,有的部位仅有一层基底细胞,纹血管消失。在观察的豚鼠耳蜗尖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萎缩,平均萎缩长度自尖顶向基底扩展达3.79mm,最长达12.41mm(占血管纹全长的48.59%)。血管纹萎缩长度及萎缩长度占血管纹全长的比例与EP值呈负相关(P<0.01),血管纹萎缩越长,EP值越低。使用速尿后EP值迅速下降,然后缓慢上升,到使用速尿60分钟后,EP值恢复到它原有水平的1/3左右。分析血管纹萎缩长度与注射速尿后EP下降的幅度、下降到最低点的时间以及60分钟后恢复程度的相关性,后者呈负相关,即血管纹萎缩长的豚鼠,注射速尿60分钟后EP值的恢复程度较萎缩短的豚鼠要差。血管纹萎缩长度<3mm和萎缩长度>mm的两组豚鼠DPOAE各频率的检出率、幅值无差异(p>.05)。结论:豚鼠耳蜗血管纹存在先天性萎缩,
谢利红, 唐安洲, 尹时华[2]2009年在《豚鼠耳蜗血管纹萎缩与内淋巴电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血管纹萎缩与内淋巴电位(EP)的关系。方法29只豚鼠(29耳),在测量了EP后,给予速尿80 mg/kg后60 min时再次测量内淋巴电位,然后处死动物,解剖出连同血管纹的螺旋韧带,并测量血管纹全长及萎缩部血管纹长度。结果29只豚鼠耳蜗血管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萎缩,平均萎缩长度为4.19 mm。血管纹萎缩长度与内淋巴电位值呈负相关(r=-0.479,P<0.05),注射速尿60 min后EP恢复程度与血管纹萎缩长度呈负相关(r=-0.540,P<0.05)。结论年轻豚鼠耳蜗血管纹存在不同程度的萎缩,血管纹萎缩长度与EP呈负相关,血管纹萎缩较长者豚鼠可能对速尿耳毒性损害易感性高。
夏静宇, 王永华[3]2013年在《耳蜗血管纹K~+分泌功能的研究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收集近年来有关耳蜗血管纹研究的资料:耳蜗血管纹上皮组织中参与K+分泌功能的物质基础(边缘细胞、中间细胞、基底细胞、血管纹微血管)、与血管纹K+分泌功能相关的主要蛋白酶及离子通道、内淋巴电位的形成及内耳K+循环在听觉生理的作用、衰老与肾虚等资料作综合分析,提示血管纹上皮K+分泌功能对于维持耳蜗内环境稳定以及履行正常的耳蜗功能是必不可少的。血管纹上皮分泌K+及Na+、CI-等离子的运转受到多种离子泵的调控、血管纹分泌功能受到老年性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正常的听功能。
任丽丽[4]2013年在《白化荣昌猪耳聋的分子病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是由Mitf基因编码的一个拥有碱性螺旋-环-螺旋拉链(basic helix-loop-helix zipper,bHLH-Zip)结构的转录因子[1]。Mitf调控着许多细胞的分化,如黑色素细胞,视杯来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以及许多类型的骨髓来源的细胞[2]。根据氨基末端的不同,Mitf包含至少5种基因亚型,每种亚型的启动子以及起始外显子都不同,并且表达在不同的组织中,而Mitf-M特异性表达在黑色素细胞和黑色素瘤细胞中[3-7]。人类的Waardenburg综合征是一种以听觉-色素异常为特点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占先天性耳聋的2%[8]。按临床特征和遗传标准共分为四种亚型。其中Waardenburg综合征2A型及其严重类型Tietz综合征是由MITF-M基因突变引起的,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耳聋、虹膜异色和白色额发[9]。尽管大量研究已经证明Mitf-M基因突变将导致神经嵴来源的黑色素细胞缺失,最终产生耳聋等症状,但是Mitf基因对听觉系统的作用及其分子病理机制至今未明[10]。因此,仔细研究此亚型Mitf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对于耳聋的基因诊断和分子病理机制研究是很重要的。本研究通过建立正常荣昌猪内耳解剖、手术方式以及形态、听功能数据库,发现猪的内耳和人类及其他动物相比在功能和形态上既具有相似性又存在差异,为下一步研究白化耳聋荣昌猪奠定了基础;通过对白化耳聋荣昌猪进行家系构建和基因分析,确定精确的致病基因为Mitf-M基因,使得此耳聋动物家系遗传背景清楚,可以作为耳聋疾病的大型哺乳动物模型应用于耳科领域的研究;利用从胚胎到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的自发突变型白化荣昌猪(Mitf-/-)和正常野生型荣昌猪(Mitf+/+)内耳形态学和听功能的比较分析,发现白化荣昌猪的耳聋是由Mitf-M基因突变导致内耳血管纹病理变化引起的,最终引发血管纹中间细胞消失,内耳钾离子浓度和耳蜗内电位的变化,导致ABR异常,听功能丧失,阐述了Mitf-M基因突变引发耳聋的病理机制。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胚胎发育过程中Mitf-M对血管纹和黑色素细胞发生作用的关键时间点和变化规律。这可能也是人类Waardenburg综合征2A型及Tietz综合征所致耳聋症状的原因。为研究人类Waardenburg综合征2A型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早期基因干预治疗、人工听力重建、毛细胞再生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为人类Waardenburg综合征2A型耳聋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大型哺乳动物模型。本研究的重要发现及其意义:1.首次报道了正常荣昌猪内耳超微结构;2.首次发现了白化荣昌猪的耳聋表型与人类Waardenburg综合征2A型Mitf-M基因突变导致的耳聋表型一致;3.首次报道了Mitf-M基因突变与白化荣昌猪内耳血管纹病理变化的关系;4.揭示了Waardenburg综合征2A型发病的分子病理机制。
夏静宇, 王永华[5]2011年在《耳蜗血管纹K+分泌功能的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收集近年来有关耳蜗血管纹研究的资料:耳蜗血管纹上皮组织中参与K+分泌功能的物质基础(边缘细胞、中间细胞、基底细胞、血管纹微血管)、与血管纹K+分泌功能相关的主要蛋白酶及离子通道、内淋巴电位的形成及内耳K+循环在听觉生理的作用、衰老与肾虚等资料作综合分析,提示血管纹上皮K+分泌功能对于维持耳蜗内环境稳定以及履行正常的耳蜗功能是必不可少的。血管纹上皮分泌K+及Na+、CI-等离子的运转受到多种离子泵的调控、血管纹分泌功能受到老年性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正常的听功能。
黄非[6]2009年在《过氧化氢与维生素C对老年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电流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dical)供体——过氧化氢(H2O2)及氧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C对老年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large conductance Ca2+—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s, BKCa channels)电流的影响,探讨氧自由基及氧自由基清除剂对老年豚鼠耳蜗外毛细胞BKCa通道电流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调节外毛细胞的功能状态,从而影响老年性聋(presbycusis)的发生和发展,并为临床预防、治疗老年性聋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方法:采用急性酶分离方法分离老年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和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模式观察、记录BKCa通道电流及其变化。1.细胞分离选择耳廓反射灵敏的健康老年杂色豚鼠(250~400g)60只,快速断头处死,取出听泡,耳蜗置入已充氧的冷细胞外液中;解剖显微镜下仔细剔除耳蜗骨壳,断开蜗轴,将去除蜗壳的剩余耳蜗移入含Ⅳ型胶原酶(1mg/ml)的细胞外液中消化12分钟;然后移入装有浴液并预先用纤维连接纯化蛋白处理底部1小时的浴槽中终止消化。解剖显微镜下用微镊环形撕除螺旋韧带,酶消化后的外毛细胞及部分未充分消化的基底膜即脱落于浴槽中。撕碎解剖镜下可见的基底膜组织,轻轻吹打后静置20~30分钟,使单离的外毛细胞贴附于浴槽底部,以上操作均在室温条件(20~25℃)下完成。2.通道电流记录拉制电极,电极抛光,更换浴液,选择贴壁良好、立体感强、形态典型的单离外毛细胞形成高阻封接。电极施加短促的负压,电极尖端吸附的胞膜破裂,形成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模式。选择钳制电压(VH)为-60mV,从-50mV起除极至+50mV,以10mV为一个阶跃,刺激持续时间400ms,激活BKCa通道,观察、记录BKCa通道电流。电流信号经膜片钳放大器放大后,引入记忆示波器及12位A/D、D/A转换器,再输入计算机用于电流信号采集,采样频率为10KHz,低通滤波2KHz后完成。P-Clamp 9.0专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采用电流幅值(Current Amplitude, Am),电流密度(Current density),电流-电压关系曲线(I-V Curve)作为分析项目。3.鉴别并分析通道特性通过改变指令电压(VT),观察、记录该通道电流的电生理特性,包括通道开放的电压依赖性,电流幅值,电流密度,电流—电压曲线。并观察电流激活、失活时间,是否具有电压依赖性等。观察BKCa通道特异性阻断剂伊比利亚毒素(iberiotoxin, IbTX)对通道活动的影响。4.药物作用观察⑴记录到稳定、正常的BKCa通道电流后,向新鲜分离外毛细胞的2ml浴槽浴液内分组加入H2O2稀释液(0.2mmol/L)0、10、20、40μl,使浴液中H2O2浓度分别为0、1、2、4μmol/L,观察、记录不同浓度H2O2对BKCa通道电流的影响。记录后,用不含药物的新鲜浴液洗脱,观察通道电流的恢复情况。⑵分组向新鲜分离贴壁外毛细胞的2ml浴槽浴液中加入维生素C溶液(5mg/ml) 0、10、20、40μl,使浴液中维生素C浓度分别为0、25、50、100μg/ml,观察、记录不同浓度维生素C对BKCa通道电流的影响。⑶先向新鲜分离贴壁外毛细胞的2ml浴槽的浴液中加入H2O2稀释液40μl,使浴液中H2O2浓度为4μmol/L,再分组加入维生素C溶液10、20、40μl,使浴液中维生素C终浓度分别为25、50、100μg/ml,观察、记录H2O2和维生素C联合作用对BKCa通道电流的影响。结果:1.膜片钳全细胞模式下,记录到一串幅值较大,快速激活,几乎不失活的电流,激活电压大于-40~-30mv,电流随膜电位的增加而增强,电流幅值不断增大,并表现出外向整流的特性,记录的电流无“rundown”现象;IbTX 100nmol/L时,通道活动完全阻断,证实为BKCa通道电流。2.⑴H2O2浓度为1、2、4μmol/L时,BKCa通道电流表现明显的H2O2浓度依赖性兴奋,电流幅值和峰值电流密度随浓度增加而增大,I-V曲线上升,新鲜浴液洗脱后通道电流可部分恢复。用药3分钟内,当VT为+50mv时,加药各组对比对照组BKCa通道峰值电流密度最大值分别为:1μmol/L组比对照组从22.09±0.27 PA/PF升至27.43±0.51PA/PF,增幅24.17%;2μmol/L组比对照组从22.09±0.27PA/PF升至35.81±0.74 PA/PF,增幅62.11% ; 4μmol/L组比对照组从22.09±0.27 PA/PF升至43.53±1.09PA/PF,增幅97.06%。⑵各组单独应用维生素C组对BKCa通道电流无明显影响。⑶H2O2 4μmol/L +维生素C不同浓度25、50、100μg/ml组时,BKCa通道电流表现浓度依赖性抑制,电流幅值和峰值电流密度随着维生素C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I-V曲线下降。用药3分钟内,当VT为+50mv时,各组对比对照组BKCa通道峰值电流密度最大值分别为:25μg/ml维生素C +4μmol/LH2O2组比对照组从43.53±1.09PA/PF降至34.85±0.49PA/PF,增幅为-19.94%;50μg/ml维生素C +4μmol/LH2O2组比对照组从43.53±1.09PA/PF降至30.63±0.56PA/PF,增幅为-29.64%;100μg/ml维生素C +4μmol/LH2O2组比对照组从43.53±1.09PA/PF降至25.79±0.58PA/PF,增幅为-40.75%。但仍不能恢复至加药前正常水平。结论:1.本实验测得的电流为BKCa通道电流,具有大电导、电压依赖性、快速激活、几乎不失活,且对BKCa通道特异性阻断剂IbTX敏感。2.氧自由基供体H2O2可呈剂量依赖性的激活BKCa通道电流,而抗氧化剂维生素C可以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该激活电流,但并不能恢复到加药前正常水平。3.实验结果证明,在氧自由基供体H2O2对老年豚鼠耳蜗外毛细胞BKCa通道电流的影响过程中,存在氧自由基/BKCa途径,而氧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C则能很大程度逆转该过程。4.推测氧自由基/BKCa途径可能在抑制外毛细胞钙超载及神经细胞损伤中起负反馈机制,抗氧化剂能有效减轻氧自由基对外毛细胞BKCa通道的影响。
宋佳[7]2017年在《钙激活氯通道在不同鼠龄豚鼠耳蜗血管纹的表达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2周(2 weeks,2 w)、3月(3 months,3 m)、1年(1 year,1 y)和D-半乳糖(D-galactose,D-gal)衰老模型组豚鼠耳蜗血管纹中,钙激活氯通道(gcalcium-activated chloride channels,CaCCs)的组成蛋白-跨膜蛋白A(transmem-brane protein 16A,TMEM16A)和跨膜蛋白B(transmem-brane protein 16B,TMEM16B)的表达,以及其表达量与年龄性听力改变的相互关系,探讨这两种通道蛋白在老年性耳聋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D-gal颈背部皮下注射制备衰老模型,并利用Morris水迷宫及SOD活性、MDA含量检测来验证衰老模型。然后通过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不同年龄组别豚鼠的听力水平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标记豚鼠耳蜗血管纹上的TMEM16A和TMEM16B,研究不同年龄组豚鼠TMEM16A及TMEM16B在血管纹的时空表达;通过QRT-PCR以及Westen blot技术检测血管纹TMEM16A及TMEM16B在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分析它们与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结果:(1)衰老模型制备完成后发现,D-gal组豚鼠进食及自主活动均减少,毛色枯槁无光泽,掉毛严重;Morris水迷宫行为测试发现实验组豚鼠较年轻豚鼠逃避潜伏期延长,而穿越平台次数少(P<0.01,n=10);生化指标检测发现实验组豚鼠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0.01,n=10);ABR阈值实验组明显高于年轻豚鼠(P<0.01,n=10)。(2)ABR检测结果显示,其阈值虽呈年龄相关性升高,但只有D-gal和3 m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n=10)。(3)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别的豚鼠耳蜗血管纹均有TMEM16A及TMEM16B表达,且其荧光强度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强,但D-gal组强度减弱。(4)QRT-PCR结果显示各年龄组别豚鼠耳蜗血管纹中TMEM16A及TMEM16B mRNA的表达水平随年龄而改变。其表达水平随鼠龄增加呈递增趋势,但D-gal组明显降低。D-gal组与其他各组(除2 w外)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6)。(5)Westen blot技术发现TMEM16A及TMEM16B在各年龄组别豚鼠耳蜗血管纹蛋白水平表达量有差异。出生后其表达水平随鼠龄增加而上调,但D-gal组时明显下降。D-gal组与其他各组(除2 w外)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6)。结论:豚鼠耳蜗血管纹TMEM16A和TMEM16B的表达量随豚鼠的衰老明显下降,可能与年龄相关性听力减退有一定的相关性。
杨俊慧[8]2006年在《豚鼠低强度爆震聋后耳蜗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矿业爆炸物以及爆震性武器威力的增加,爆震性耳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它是由综合致病因素引起的,其致聋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爆震所致的内耳损伤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研究表明,耳蜗细胞凋亡是噪声及氨基糖甙抗生素致聋导致耳蜗细胞死亡的主要表现方式,Caspase-3在耳蜗的发育、耳聋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凋亡相关蛋白Bcl-2及Bax在老年沙鼠耳蜗细胞中表达并发挥作用。但耳蜗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是否参与低强度耳爆震伤,均尚不十分清楚。为探讨低强度爆震性聋诱发的耳蜗细胞凋亡及Caspase-3等相关基因在低强度爆震性聋中的作用(包括表达、激活、调控等过程),从而为临床防治爆震性聋等因素造成的感音神经耳聋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进行以下叁部分研究。第一部分进行豚鼠低强度耳爆震伤实验模型的建立:应用YBD-2000型冲击波发生器,以低强度压缩空气直接冲击豚鼠中耳模拟低强度耳爆震伤,进行豚鼠中耳解剖、听阈测试、耳蜗光镜及电镜观察。第二部分探讨豚鼠低强度耳爆震伤后耳蜗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在低强度爆震性聋模型上,应用TUNEL、荧光染色法及电镜技术检测凋亡是否是低强度爆震性聋耳蜗损害的一种方式,应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aspase-3、Bcl-2、Bax、PARP及cytochrome c等凋亡相关分子在低强度爆震性聋后不同时间耳蜗细胞凋亡中的改变,采用激光共聚焦检测低强度爆震性聋耳蜗细胞凋亡各时相点细胞内钙的变化情况。第叁部分探讨Caspase-3特异性抑制剂对豚鼠低强度耳爆震伤后耳蜗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ABR、TUNEL、Caspase-3检测和透射电镜检查等各项指标。实验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豚鼠低强度耳爆震伤后,ABR反应阈发生大幅度的增加,在12h左右达到高峰,之后呈下降趋势,爆震后7d反应阈仍未恢复。中耳解剖、光镜及电镜显示损伤耳蜗具有爆震性聋的病理特征。提示本实验YBD-2000型冲击波发生器对豚鼠进行低强度耳爆震伤效果稳定,所建模型稳定、可靠,方法易于掌握,更有利于爆震性聋的实验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耳爆震伤的发生机制奠定基础。2.低强度耳爆震伤后耳蜗细胞发生凋亡现象,与听阈改变一致。Caspase-3参与
姚军[9]2012年在《放射性内耳损伤临床分析及黑色素在放射性内耳损伤中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一鼻咽癌IMRT技术下放化疗患者放射性内耳损伤临床分析背景和目的我国是鼻咽癌高发国,放射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同时,放射治疗也是其他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1]。近年来,头颈部肿瘤治疗后五年生存率有了明显提高,但随之而来的远期副反应也越来越被认识,其中放射性耳病发病率居晚期并发症的第二位[2]。放疗后感音神经性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是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的常见后遗症,尤其是联合化疗的患者更为常见,此种损害特点为延迟发生、进行性加重、不可逆的听力下降,而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3]。因此,在放疗患者中对内耳损伤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放疗物理和放射生物的进展,调强放疗已成为鼻咽癌的标准放疗技术,放疗计划制定和实施中对内耳进行剂量限值成为可能。我们拟通过对骨导4K Hz电测听值作相关回顾性分析,了解鼻咽癌IMRT技术中化疗患者年龄、剂量等因素对SNHL发生率的影响,并尝试寻找耳蜗放疗剂量限定值,提供放疗计划制定中耳蜗剂量限值参考。材料与方法共有2009-2011年中29例(58耳)放化疗方案完全一致的病例进入此项研究。所有病例均为病理证实的初治鼻咽癌,行IMRT放射治疗和PF方案化疗。所有病例年龄≤55岁(以减少老年性SNHL对听力测试结果的影响),放疗前听力水平均正常(检测显示为正常电测听),在随访时均无肿瘤局部和区域复发及全身转移,有完整的体检记录及听力学检测资料包括耳鼓膜描述、电测听、声阻抗测试。入组时,我们排除放疗前后声阻抗鼓室图为B型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有可能影响骨导测听值)。放疗前、放疗结束、放疗后3个月、放疗后6个月、放疗后1年、放疗后2年均随访电测听和声阻抗的情况,入组患者截止时点至少为放疗后12个月。以骨导4K Hz电测听值(阈值增大≥lOdB认为有意义)作相关线性回归分析、logistic分析和odds ratio分析,分析放射性内耳损伤相关因素,确定内耳剂量限定值。结果58耳符合电测听分析条件,放疗后25.8%耳恶化。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放疗剂量(p=0.01,评估值0.46)、年龄(p=0.002,评估值0.47)均与SNHL发病率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2.1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放疗剂量(p=0.02,评估值0.76)、年龄(p=0.005,评估值0.14)均与SNHL发病率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3.OddsRatio分析发现:剂量评估值为1.001,年龄评估值为1.151,两者均是SNHL发病率的危险因素。4.对剂量与放疗后SNHL的发生率相关性的研究发现:良好组和恶化组之间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良好组剂量36.87Gy,恶化组剂量39.43Gy,P=0.0492),我们推荐在放射治疗计划制定中耳蜗剂量应限值在37Gy以下。结论鼻咽癌IMRT技术下的放化疗患者,无论是线性回归模型、logstic回归模型还是Odds Ratio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耳蜗照射剂量、年龄都与放疗后SNHL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为了预防IMRT技术下鼻咽癌放化疗患者SNHL的发生,推荐剂量值保持在37Gy以下。背景和目的我们的前期研究显示,鼻咽癌放化疗患者耳蜗放射剂量限制在37Gy可以预防SNHL的发生。以往研究报道,当耳蜗剂量达41-50Gy时,SNHL的发病率达31%,60-90Gy时更高达62%[4]。为保证鼻咽部肿瘤靶区的剂量,耳蜗剂量限定值以47Gy为宜[5],过低剂量限值可能影响肿瘤靶区剂量。因此,有必要寻找更多的内耳放射损伤保护方法。黑色素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包括人的内耳中,如前庭暗细胞区、耳蜗血管纹、内淋巴囊等处的黑素细胞中[6]。大量文献证实,黑色素在噪音损伤、耳毒性药物和老年性耳聋中均有保护作用[7.8]。由于黑色素具有螯合金属阳离子的能力、氧化自由基清除能力,能量储存和转化能力[9],可能对耳蜗放射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但迄今为止尚未见相关报导。现有研究表明:杂色动物前庭、耳蜗和内淋巴囊内均有酪氨酸酶活性表达,因此杂色动物内耳黑素细胞能主动合成黑色素。白化动物则由于酪氨酸酶的遗传性缺陷,体内不能合成黑色素,因此白化动物内耳黑素细胞中没有黑色素分布[10]。由于白化和杂色豚鼠的内耳存在着上述差异,因此可以利用白化和杂色豚鼠相对比来研究黑色素在内耳中的功能。我们拟建造10Gy、15Gy、20Gy的豚鼠内耳损伤照射模型,然后通过比较两种豚鼠在叁种剂量梯度下,在24小时和2周这两个时间截点上内耳损伤的差异,来探讨黑色素在放射性内耳损伤中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材料和方法将56只豚鼠分为杂色组和白化组,分别给予不照光、1000cGy、1500cGy、2000cGy照射,于照射后24小时和照射后2周断头处死,进行耳蜗铺片和制作冰冻切片,观察毛细胞、血管纹和螺旋韧带的损伤情况。1.选取第叁回耳蜗基底膜进行耳蜗铺片,四氮唑蓝染色,镜下观察毛细胞排列情况,并进行细胞计数,计算缺失率。2.常规冰冻切片,HE染色,计量第叁回血管纹的厚度,细胞密度,毛细血管数和螺旋韧带厚度及细胞密度。3.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在放射性内耳损伤模型中,研究结果如下:1.黑色素:白化组无论照射与否,均未见黑色素;杂色组随着照射剂量增加和照射后时间延长,黑色素有递增趋势,照射后2周黑色素增加更明显。2.毛细胞状况:随着照射时间延长和照射剂量的增加,两组豚鼠毛细胞紊乱和缺失率都有增加,但在同等剂量和时间条件下,白化组比杂色组排列更紊乱,缺失率更高。3.血管纹状况:随着照射剂量增加和照射后时间延长,白化组血管纹厚度减少,而杂色组基本不变,甚至有增厚趋势;照射后24小时,血管纹细胞数计数差别不明显。照射后2周,无论白化组还是杂色组,有核细胞都减少,白化组比杂色组减少更明显。4.毛细血管状况:照射后,两组豚鼠毛细血管数都增加,但两组之间差异不明显。5.螺旋韧带状况:随着照射剂量增加和照射后时间延长,两组豚鼠螺旋韧带纤维细胞均有减少的趋势,白化组比杂色组更明显。结论内耳黑色素量与内耳血管纹细胞、螺旋韧带细胞及基底膜毛细胞损伤变化呈负相关,此种相关性在照射后2周比照射后24小时更明显,但黑色素与血管纹微循环关系不明显。在放射性内耳损伤中,内耳黑色素与放射后SNHL的发生可能具有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唐安洲, 陈祥焘, 方惠勤[10]1991年在《年长豚鼠耳蜗尖部血管纹血管萎缩与外毛细胞缺失关键的探讨》文中认为为了探讨年长豚鼠耳蜗血管纹血管萎缩与外毛细胞缺失的相关性,本文将一年龄、二年龄共103只白化豚鼠的两侧耳蜗取出、解剖并分离出耳蜗螺旋韧带、血管纹及柯氏器,铺片观察,并对比分析纹血管萎缩范围与外毛细胞缺失程度。结果表明:年长豚鼠血管纹血管萎缩长度与相应部位的外毛细胞缺失范围呈正相关性,随动物年龄增长,这种对应关系愈明显。
参考文献:
[1]. 豚鼠耳蜗血管纹萎缩与内淋巴电位的关系[D]. 谢利红. 广西医科大学. 2004
[2]. 豚鼠耳蜗血管纹萎缩与内淋巴电位的实验研究[J]. 谢利红, 唐安洲, 尹时华. 广西医学. 2009
[3]. 耳蜗血管纹K~+分泌功能的研究新进展[J]. 夏静宇, 王永华.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 2013
[4]. 白化荣昌猪耳聋的分子病理机制研究[D]. 任丽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3
[5]. 耳蜗血管纹K+分泌功能的研究新进展[C]. 夏静宇, 王永华. 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及第叁次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交流会暨广东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 2011
[6]. 过氧化氢与维生素C对老年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电流影响的实验研究[D]. 黄非. 泸州医学院. 2009
[7]. 钙激活氯通道在不同鼠龄豚鼠耳蜗血管纹的表达变化[D]. 宋佳. 石河子大学. 2017
[8]. 豚鼠低强度爆震聋后耳蜗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D]. 杨俊慧. 第叁军医大学. 2006
[9]. 放射性内耳损伤临床分析及黑色素在放射性内耳损伤中的保护作用研究[D]. 姚军. 复旦大学. 2012
[10]. 年长豚鼠耳蜗尖部血管纹血管萎缩与外毛细胞缺失关键的探讨[J]. 唐安洲, 陈祥焘, 方惠勤.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