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旱地小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旱地,小麦,叶锈病,白粉病,水肥,豫西,技术。
旱地小麦论文文献综述
杜文军,王宝梅[1](2019)在《渭北塬区旱地小麦育种进展与育种策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分析我省渭北塬区的气候特点及降雨时空分布,针对我省目前旱地小麦育种及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如何有效开展以后旱地小麦育种及相关工作,从育种思路和方法及科研工作者的有效协作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通过育种思路的完善和改进及育种方法的创新和突破,不断改善和推进我省旱地小麦的育种水平和进程。希望能对我省的旱地小麦科研工作有所借鉴和促进。(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12-13)
王贺正,黄明,张均,马超,吴金芝[2](2019)在《秸秆覆盖量对旱地小麦结实期抗氧化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阐明秸秆覆盖对小麦结实期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筛选适宜豫西旱地小麦高产栽培的秸秆覆盖量。以豫麦49-198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5个秸秆覆盖量[不覆盖为对照(Ⅰ)、2000(Ⅱ), 4000(Ⅲ), 6000(Ⅳ)和8000 kg·hm~(-2)(Ⅴ)],研究了小麦抽穗期后不同时间(0、10和20 d)旗叶主要活性氧、抗氧化酶、抗氧化物质、渗透调节物质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覆盖降低了抽穗后小麦旗叶超氧阴离子(O_2~(-·))、过氧化氢(H_2O_2)和丙二醛(MDA)含量,处理Ⅳ降幅最大,抽穗后20 d,两年分别比对照平均下降了43.0%、32.2%和30.4%;增加了可溶性糖、氨基酸、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处理Ⅳ增幅最大,抽穗后20 d,两年分别比对照平均增加了28.3%、120.5%、110.5%、11.6%、44.7%、47.6%和57.5%;Ⅳ处理的各测定指标均优于其他覆盖处理且与对照差异显着。在一定秸秆覆盖量范围内(2000~6000 kg·hm~(-2))各测定指标随覆盖量而增幅(降幅)明显,但覆盖量超过一定水平后,各指标增幅(降幅)不明显。试验表明,适量的秸秆覆盖能够提高活性氧清除能力,减缓活性氧积累,增加小麦产量;在豫西旱地生态条件下,6000 kg·hm~(-2)为最佳秸秆覆盖量。(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杜文军,王宝梅,吕金仓,任雅琴[3](2019)在《渭北塬区旱地小麦育种进展与育种策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针对陕西省目前旱地小麦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有效开展以后旱地小麦育种及相关工作,从育种思路和方法及科研工作者的有效协作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对陕西省的旱地小麦科研工作有所借鉴和促进。(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11期)
王银福,郭宏燕,杜玮,马治贤,张明学[4](2019)在《旱地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近年来示范的旱地移动水带式喷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半固定指针式喷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和智能自动化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模式的优缺点、投资收益与增产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智能自动化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模式投资收益率、增产效果、工效明显优于移动水带式和指针式水肥一体化模式,该模式较大田传统大水漫灌增产50.1%,节水64%,节肥45.8%,工效提高10倍,用工节省4倍,适宜在陈仓区旱作栽培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基层农技推广》期刊2019年11期)
汪仁全,黄辉跃,王相权,荣飞雪,王仕林[5](2019)在《小麦新品种内麦366特征特性及旱地套作生产技术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内麦366的主要特征特性、适宜区域和旱地套作生产技术等情况。(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董晓红,王伟锋,乔凡,杨竹青[6](2019)在《豫西丘陵旱地小麦增产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分析了豫西丘陵地区旱地小麦增产障碍因素,针对障碍因素从土壤改良、施肥、良种、早播、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提出了1套适宜豫西丘岭旱地小麦增产的"四水一早"旱作栽培技术。(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9期)
任永康,牛瑜琦,崔磊,王长彪,赵兴华[7](2019)在《国审旱地小麦新品种—太1305》一文中研究指出太1305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生物技术研究中心2003年以外引优良材料920560为母本、本课题组选育的太6212(晋麦70)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2018年5月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180066。1特征特性太1305为冬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66d,与(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冯宝艳[8](2019)在《豫西旱地小麦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生产的大省,由于受到旱地自然影响,导致产量不稳,且小麦质量下降。本文针对豫西旱地小麦成长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小麦栽培技术及管理体系,为小麦栽培技术的提高提出参考意见。(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9年18期)
田欣,孙敏,高志强,张娟,林文[9](2019)在《播期播量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消耗和植株氮素运转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旱地小麦等雨播种的生产现状,明确播量对土壤水分利用和产量形成的调控机制,于2015—2017年在山西闻喜试验基地开展大田试验,以早播(9月20日,EB)、晚播(10月10日,LB)两个播期为主区,以低密度(67.5 kg·hm~(-2),LD)、中密度(90 kg·hm~(-2),MD)、高密度(112.5 kg·hm~(-2),HD)3个播量为副区,研究播期播量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消耗和植株氮素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播较晚播生育期土壤总耗水量增加11~22 mm;随播种密度的增加,生育期土壤总耗水量增加2~20 mm,且早播条件下,花前土壤耗水量增加,晚播条件下,花后土壤耗水量显着增加.早播较晚播在低、中密度条件下花前氮素运转量、花后氮素积累量增加,高密度条件下降低.早播条件下,花前氮素运转量,茎秆+叶鞘、穗轴+颖壳花前氮素运转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以及花后氮素积累量均以低密度条件下最高;晚播条件下,花前氮素运转量和花后氮素积累量随播种密度增加而增加.早播较晚播产量显着提高163~996 kg·hm~(-2),提高幅度达5%~2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幅度达2%~21%,氮素吸收效率提高幅度达3%~36%,氮素收获指数提高幅度最高达11%.早播条件下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以低密度条件下最高;晚播条件下以高密度条件下最高.此外,花前氮素运转量与花前100~200 cm土壤耗水量显着相关,尤其是茎秆+叶鞘、穗轴+颖壳;花后植株氮素积累量与花后100~300 cm土壤耗水量呈显着相关.总之,旱地小麦9月20日配套播量67.5 kg·hm~(-2)、10月10日配套播量112.5 kg·hm~(-2)有利于增产增效.(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海洋,李瑜,陈颖民,马雯[10](2019)在《浅析洛旱6号小麦在旱地推广中的经验、不足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小麦生育期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程度逐年增加,造成旱地小麦产量大幅下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如何提高旱地小麦产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多年来洛旱6号在推广中取得的经验、存在的不足及对策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种子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旱地小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阐明秸秆覆盖对小麦结实期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筛选适宜豫西旱地小麦高产栽培的秸秆覆盖量。以豫麦49-198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5个秸秆覆盖量[不覆盖为对照(Ⅰ)、2000(Ⅱ), 4000(Ⅲ), 6000(Ⅳ)和8000 kg·hm~(-2)(Ⅴ)],研究了小麦抽穗期后不同时间(0、10和20 d)旗叶主要活性氧、抗氧化酶、抗氧化物质、渗透调节物质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覆盖降低了抽穗后小麦旗叶超氧阴离子(O_2~(-·))、过氧化氢(H_2O_2)和丙二醛(MDA)含量,处理Ⅳ降幅最大,抽穗后20 d,两年分别比对照平均下降了43.0%、32.2%和30.4%;增加了可溶性糖、氨基酸、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处理Ⅳ增幅最大,抽穗后20 d,两年分别比对照平均增加了28.3%、120.5%、110.5%、11.6%、44.7%、47.6%和57.5%;Ⅳ处理的各测定指标均优于其他覆盖处理且与对照差异显着。在一定秸秆覆盖量范围内(2000~6000 kg·hm~(-2))各测定指标随覆盖量而增幅(降幅)明显,但覆盖量超过一定水平后,各指标增幅(降幅)不明显。试验表明,适量的秸秆覆盖能够提高活性氧清除能力,减缓活性氧积累,增加小麦产量;在豫西旱地生态条件下,6000 kg·hm~(-2)为最佳秸秆覆盖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旱地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1].杜文军,王宝梅.渭北塬区旱地小麦育种进展与育种策略探讨[C].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2].王贺正,黄明,张均,马超,吴金芝.秸秆覆盖量对旱地小麦结实期抗氧化性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9
[3].杜文军,王宝梅,吕金仓,任雅琴.渭北塬区旱地小麦育种进展与育种策略探讨[J].农业科技通讯.2019
[4].王银福,郭宏燕,杜玮,马治贤,张明学.旱地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研究[J].基层农技推广.2019
[5].汪仁全,黄辉跃,王相权,荣飞雪,王仕林.小麦新品种内麦366特征特性及旱地套作生产技术要点[J].四川农业科技.2019
[6].董晓红,王伟锋,乔凡,杨竹青.豫西丘陵旱地小麦增产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9
[7].任永康,牛瑜琦,崔磊,王长彪,赵兴华.国审旱地小麦新品种—太1305[J].麦类作物学报.2019
[8].冯宝艳.豫西旱地小麦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9
[9].田欣,孙敏,高志强,张娟,林文.播期播量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消耗和植株氮素运转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10].王海洋,李瑜,陈颖民,马雯.浅析洛旱6号小麦在旱地推广中的经验、不足及对策[J].种子科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