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描写性状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描写性状语,补语,状语标记,多项状语
描写性状语论文文献综述
白德龙[1](2012)在《汉语描写性状语与罗曼语对应成分的对比研究及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描写性状语的重要性已经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常识,针对留学生的教材大都在第一个学期就会进行描写性状语方面的教学(《实用汉语课本》、《新实用汉语课本》、《现代汉语教程·读写课本》等教材)。本文主要探讨罗曼语族母语者在学习汉语描写性状语的过程中遇到的不顺和困难。本研究首先做了语法对比,以便了解汉语的描写性状语和罗曼语族中的对应句子成分。本文从3个角度进行语法对比:充当描写性状语的词语、标记与句子中的位置。罗曼语族的描写方式或状态的修饰成分等于汉语中的两种修饰成分,区分这两种成分是对外汉语教学难度最高的语法项目之一。学习新的词序和标记虽然没有状补区分的难度高,但还是会影响学生行文的准确表达程度。其次,本文用自然法来收集资料,对以罗曼语族的语言为母语的学生写下来的作文进行分析,从而判定罗曼语族学生对于描写性状语认识上的偏误。本文发现:罗曼语族为母语的学生在学习汉语描写性状语当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分不清什么时候要用状语与什么时候要用补语。笔者希望本文得出的结果能够给进行描写性状语教学的教师提供一些重难点,有益于设计教学方案及设置相关练习。(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期刊2012-06-30)
孙爱玲[2](2010)在《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语义语法理论为基本指导,借鉴语言类型学与认知语言学学理论,遵循形式和意义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首次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与现代印尼语的限定性状语和描写性状语作较全面系统的对比研究。内容如下:1.汉语、印尼语状语构成成分,包括词类、短语与状语标记。2.汉语、印尼语状语的常序和变序。单项状语语序研究的切入点为处所状语、时间状语、频率状语、程度状语、范围状语、方式状语等;多项状语语序研究包括递加关系、并列关系和其他关系的多项状语。3.汉语、印尼语限定性状语内部各小类的对比。包括处所状语、时间状语、频率状语、程度状语、范围状语、否定性状语、方式状语、工具状语、原料状语、关涉状语、原因和目的状语、介引施事的状语、汉语介引受事状语、印尼语来源状语、印尼语结果状语。4.汉语、印尼语描写性状语语义、语义指向和形式的对比。本文在进入研究状语对比之前,先行简述汉语、印尼语语法体系,从词类、构词法、形态、短语、句子成分到单句为止,为汉语、印尼语状语对比研究提供导读。每一章结尾部分都作出归纳和总结,对汉语、印尼语之间的对应规律作出梳理与分析并给出部分解释。(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0-10-29)
青野英美[3](2006)在《现代汉语描写性状语的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把现代汉语中必带“地”的状语称为描写性状语。通过对描写性状语的语义指向分析,以及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性状态和行为性状态的区分,把描写性状语分为外指描写性状语和内指描写性状语,并进一步把内指描写性状语分为描主、描宾、描谓、描主/谓、描谓/宾五大类。(本文来源于《中文自学指导》期刊2006年04期)
谷孝龙[4](2006)在《描写性状语的语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描写性状语有若干种语义指向,即语义可以指向主语、宾语、谓语动词和宾语等,而带有描写性状语的句子有若干同义变换式。对这些变换式进行语用分析,可以看出描写性状语的不同功能。(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2期)
青野英美[5](2005)在《现代汉语描写性状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是在句法语义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有关描写性状语的具体研究,以现代汉语虚词“地”的研究为切入点,试图从认知语义的角度对描写性状语的结构特征、语法分布以及与定语、补语等相关句法成分的关系做出详细的阐明和描述,并使用句式转换、对比、义素分析等语法分析方法对描写性状语的认知语义特征进行解释和说明。本文通过对“地”在句法、语义、语用各层面上表现出的功能和意义的描写,对现代汉语的“地”的隐现动因作了认知上的解释,对人们是如何描写动作行为的过程、怎样利用非典型句法成分实现所要表达的语义内容等认知范畴做出尝试性的系统解释。同时,借助与日语状语的比较研究,证明本文的某些观点。 第一章:绪论 本章通过对现代汉语状语的研究情况的梳理,指出对现代汉语状语、尤其是描写性状语研究的不足,说明本文的选题价值、研究思路和框架、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方法等。 第二章:“地”与描写性状语 本章首先分析了必带“地”状语、必不带“地”状语和可带可不带“地”状语的区别,讨论“地”的句法分布,通过对“地”在语义、语用层面上表现出的功能和意义,以及对状语带“地”与不带“地”情况的对比分析,认为“地”能使它前面的状语具有描写性或增强描写性的功能,带“地”的状语是现代汉语典型的描写性状语,“地”是描写性状语的标志性特征。以此确立了本研究的核心话题。 第叁章:描写性状语的语义指向及其分类 本章首先对描写性状语的语义指向和描写性的关系进行说明,指出描写性状语和它的语义指向对象的关系其实就是描写性状语对语义指向对象的描写。描写性状语的语义指向是复杂的,既有指向句内的,也有指向句外的。但是只从语义关系来确定描写对象会含有分析者较主观的因素。所以,本章首先通过语义指向把描写性状语分为外指名写性状语和内指描写性状语,再运用描写性状语所具有的事物性和状态性作为本文对内指描写性状语分类的理论依据,对内指描写性状语的描写对象进行分类。指出内指描写性状语可分为描主、描宾、描谓、描主/谓、描谓/宾五大类。 第四章:描主状语 描主状语指的是对主语进行语义描写的状语。本章对描主状语进行句法、语义、语用叁个层面的分析。对句法结构上充当主语、谓语和描主状语的语言(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5-12-01)
刘红霞[6](2005)在《描写性状语后助词“地”的隐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叁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为基础,系统地研究描写性状语(下面称M_状)后助词“地”的隐现问题。文中首先描写句法表现,说明具有单项M_状的句子中M_状中置、前置、后置时其后“地”的隐现情况,主要描写M_状中置时充当M_状的各类词语后“地”的隐现,按它们在M_状位上时其后的“地”字倾向于出现、不出现、可隐可现叁类描写。而后结合相关的语法范畴,从宏观上对M_状后“地”的隐现动因进行解释与分析,即从句法、语义、语用(包括凸显原则、板块原则、韵律节奏原则)习惯、使用频率等几个角度解释M_状后“地”字隐现的原因,达到从对句法结构的静态描写上升到动态解释的高度。(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5-05-01)
武树元[7](1987)在《俄语和汉语中多项描写性状语的表达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描写性状语是和限制性状语相对而言的。限制性状语从时间、处所、范围、程度、依据、目的、原因等方面对谓语加以限制,它不具有描写作用。(本文来源于《语言教学与研究》期刊1987年03期)
描写性状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语义语法理论为基本指导,借鉴语言类型学与认知语言学学理论,遵循形式和意义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首次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与现代印尼语的限定性状语和描写性状语作较全面系统的对比研究。内容如下:1.汉语、印尼语状语构成成分,包括词类、短语与状语标记。2.汉语、印尼语状语的常序和变序。单项状语语序研究的切入点为处所状语、时间状语、频率状语、程度状语、范围状语、方式状语等;多项状语语序研究包括递加关系、并列关系和其他关系的多项状语。3.汉语、印尼语限定性状语内部各小类的对比。包括处所状语、时间状语、频率状语、程度状语、范围状语、否定性状语、方式状语、工具状语、原料状语、关涉状语、原因和目的状语、介引施事的状语、汉语介引受事状语、印尼语来源状语、印尼语结果状语。4.汉语、印尼语描写性状语语义、语义指向和形式的对比。本文在进入研究状语对比之前,先行简述汉语、印尼语语法体系,从词类、构词法、形态、短语、句子成分到单句为止,为汉语、印尼语状语对比研究提供导读。每一章结尾部分都作出归纳和总结,对汉语、印尼语之间的对应规律作出梳理与分析并给出部分解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描写性状语论文参考文献
[1].白德龙.汉语描写性状语与罗曼语对应成分的对比研究及偏误分析[D].中山大学.2012
[2].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
[3].青野英美.现代汉语描写性状语的类型[J].中文自学指导.2006
[4].谷孝龙.描写性状语的语用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青野英美.现代汉语描写性状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6].刘红霞.描写性状语后助词“地”的隐现[D].南昌大学.2005
[7].武树元.俄语和汉语中多项描写性状语的表达方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