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儒道人性论治国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性论,儒道,理论,论文。
儒道人性论治国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秀玉[1](2001)在《儒道人性论与治国理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探讨了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和道家老子、庄子对人性的不同理解与他们各自为政治国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儒道都以人性论作为其治国理论的基础,从人性理论来推导出治国理论。但是由于对天的理解不同和对道的认识各异,以及不同人所处时代背景的差别,导致了他们对人性的看法不同,不同的人性论必然形成不同的治国理论。 儒家孔子着重关注的是后天的“习”,为避免“习”造成不良的后果,他在为政治国上为统治阶级提出了“仁”与“礼”这把双刃剑对人实行内外兼治。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意志之天,给天加以道德属性,主张人人皆有善性,使“仁政”成为可能。孟子转向了以内(性)治外(政治)的道路。但孟子人性论有一个较大缺陷,把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相混淆。荀子眼中的天已完全是自然之天,提出人性恶理论,明确区分人的自然性(人之性恶)和社会性(其善者伪也),为约束限制人的自然性,引导人向社会性一面发展,提出了“隆礼”与“重法”的策略。 道家老、庄虽都持自然人性论。但二者又有区别,一方面是二人所处时代不同,再是对道的认识侧重点各异。老子之道偏重于宇宙本体意味,而庄子则转向对内心精神自由的追求。老子认为道治万物原则是“无为而治”,其运行规律是“反”。他的自然人性论偏向于性善论,认为原初人性是纯素,是朴。所以执政者只要效法道“无为而治”,回复人性的本来面貌,社会就会归于治。而庄子则认为道治万物原则的核心是顺其自然,其运行规律是“两行”。庄子的自然人性论有点倾向于性无善恶论,所以庄子反对历史上任何一种统治形式,他的理想治国方法是圣人运用“两行”法。万物本性各异,执政者应顺应万物本性,任其自然发展,是人在肉体与精神上保持双重自由。庄子把本体的“道”拉向了人的内心,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超越,由老子的重“治国”转向了重“治身”。(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1-04-20)
儒道人性论治国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儒道人性论治国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张秀玉.儒道人性论与治国理论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