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城市发展态势与规划新方向

“十三五”城市发展态势与规划新方向

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进入“十三五”时期,中国已经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及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时期,伴随“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可以预见,“十三五”时期将在发展方式、发展结构、生态环境、开放合作及民生工程等方面发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将给城市总体规划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规划工作将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关键词:“十三五”;城市总体规划;影响

引言

“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城市区域发展正面临国内外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随着全球经济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我国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愈发特殊。而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也促使中央政府开始积极探索社会经济发展变革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时期的城市发展在城镇化速度及格局、城乡关系、城市建设的目标、内涵及管理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态势。给城市总体规划带来了新的变革趋势。

一、“十三五”规划变革意义

“十三五”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城市发展和管理工作根本上要体现城市发展方向和内在要求,这是城市管理工作的本质。过去30多年,大拆大建、随意毁坏城市肌理和文物古迹的现象很严重,千城一面、千街雷同、千景相似,假古庙、古街、古景林立,一张住宅或园景图纸稍做调整就可以“吃遍”南北东西。规划多变,控规修规皆听命于一时的权力,等等。本着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全国城市工作会在事隔37年以后再次召开,说明了城市问题的急迫性,体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新决策条件已经具备。“十三五”期间城市发展和管理应当会在下面几个方面会有作为:一是会对我们以往的城市化得失进行总结和反思;二是新的城市化、城镇化在道路和方式上会有调整;三是对中国城市区域、功能和规模结构会提出新要求;四是在城市治理理念和方法上会有新探索。

二、“十三五”规划面临问题

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

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三、“十三五”规划内容要点

(一)拓展区域发展空间。

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重点地区一体发展,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

(二)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

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水利、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通用航空、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网络。完善能源安全储备制度。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涝等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

(三)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

(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

四、“十三五”时期城市规划的主要新方向

(一)制度和政策创新将引领规划革新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开始触及深层次的制度问题。国家为推进城乡发展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三块地”土地改革和“多规合一”等一系列政策探索,势必会引发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革新。

其中,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就要求城市规划的价值取向由单一的经济发展转向综合的多元目标,将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作为城市发展最大的公共利益;而农村“三块地”土地改革的审慎开展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步伐,近郊农村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将成为“十三五”时期城市规划关注的重点。除此之外,“多规合一”政策在各地的加速实践也以“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的方式,引发了城市规划空间权利的重构,为规划管理的变革带来契机。这些制度和政策创新极大地推动了城乡规划的改革与创新。

(二)主动型“就地城镇化”模式

在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下,农民和生产资料由乡村向城市及发达地区转移。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不再盲目地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在原居住地以中心村或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就业创业,生产增收。同时,政府不断完善公共设施、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提升农民素质、改变其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新城镇,实现就地非农就业和就地市民化,即“就地城镇化”。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容易造成剧烈的社会动荡、文化归属问题,加大服务管理成本;“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民积极融入地方,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维护社会稳定。具体而言,“就地城镇化”的推进模式分为主动城镇化和被动城镇化,前者主要是一种内源性的城镇化,是村民自主自愿地探索和推进的城镇化。

而被动城镇化模式主要是一种外源性的城镇化,是由外力进行强推的城镇化,最典型的是大规模征地拆迁,“圈地造城”,往往因没有村民的参与,而得不到村民认可,甚至出现心理上的抵触行为。

因此,必须从被动城镇化向主动城镇化转变。通过乡村规划推进主动型“就地城镇化”,促进农业的兼业化和职业化经营,逐渐使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让进城农民共享城市文明,提高收入和确保家庭团聚;使在乡者愿意为土地耕种倾注心力,获得与付出相匹配的收益;提高全民对农村和农业的认同感,改造传统农业,再造“乡土中国”。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模式”的城市规划在这一过程中承担了艰巨的任务,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世界范围内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随着“十三五”时期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加深,如何再次把握住和利用城市规划这一公共政策与工程手段促进城市发展的平稳转型,已成为规划学界必须要面对的命题。也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城市规划的革新发展将面临更严苛的考验和更广阔的契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参考文献

[1]刘琼,吴斌,欧名豪,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冲突的利益关系及协调—基于规划管理者和规划编制者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J].中国土地科学,2014(4):3-9.

[2]李浩.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国际现象观察—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3(1):43-50.

[3]弗里德曼.城市超级有机体对规划的挑战—USOs需要动员社会能量,共同进行创造性思维[J].中国经济报告,2014(3):20-23.

标签:;  ;  ;  

“十三五”城市发展态势与规划新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