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气隙偏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偏心,永磁,转子,谐波,电磁,磁力,磁场。
气隙偏心论文文献综述
韩以伦,陈涛,李国珊[1](2019)在《轮毂电机气隙偏心下不平衡电磁力与转子系统振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传统电机,轮毂电机在电动车行驶过程中,由于路面激励等外界因素的作用,定转子之间会更容易产生偏心,造成轮毂电机气隙不均匀而产生不平衡磁拉力,影响轮毂电机的运行。以一种表贴式永磁同步轮毂电机为研究对象,建立等效的转子动力学模型。通过解析计算和Maxwell Ansoft软件分析了气隙偏心下轮毂电机电磁力的变化情况,并将不平衡电磁力带入等效转子系统运动方程,运用隐式Newmark积分法对转子系统在不平衡电磁力、质量偏心和初始误差偏心影响下的动力响应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气隙偏心会产生特定频率的不平衡磁拉力,增大质量偏心会减轻不平衡磁拉力对转子系统的影响,并且初始位置误差偏心会使转子轴心朝偏心方向偏移,并会与重力相互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分析电动车用轮毂电机定转子的振动和后续的控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30期)
胡鹏飞,王东,靳栓宝,魏应叁,林楠[2](2019)在《偏心磁极永磁电机气隙磁场正弦优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优化气隙磁场,使径向气隙磁通密度波形接近正弦,以得到较小的气隙磁场径向电磁力谐波和较低的转矩脉动,优化电机的整体性能,用卡特系数Kδ修正电机受定子槽开口影响的有效气隙长度,考虑实际的永磁体相对磁导率对气隙磁通密度的影响,结合气隙磁通密度函数和永磁体磁化方向厚度函数及定转子磁动势计算方程,推导出弧形偏心磁极平行充磁时负载条件下的径向气隙磁通密度计算公式,得到了偏心磁极永磁电机径向气隙磁通密度总谐波畸变率(THD)随偏心距和极弧系数的变化曲线,进而可得到使径向气隙磁通密度THD最小的偏心距和极弧系数;利用有限元和样机试验,验证解析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此解析模型将多种影响径向气隙磁通密度正弦度和幅值的因素同时考虑在内,不用对永磁体进行径向分段来考虑不等厚磁极对气隙磁场的影响,计算较子域法简单且省时,同时保持较高的计算精度,为表贴式永磁电机优化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潘陶红,崔巍[3](2019)在《大功率电动机车用PMSM不对称偏心气隙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大功率电动机车驱动电机,通常减小气隙长度以提高功率密度,但也加剧了电枢反应的影响。结合电动机车单向驱动特性,设计了一种不对称偏心气隙结构。综合考虑车辆舒适性、带载与续航能力,确定了最大最小气隙比为3.2的优化方案。有限元分析表明,与常规结构电机相比,该结构电机可显着抑制负载气隙磁密与反电势畸变,有效提升转矩输出品质与效率。联合仿真进一步验证了该结构电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微电机》期刊2019年06期)
刘蓉晖[4](2019)在《高效偏心式谐波磁力齿轮气隙磁场解析分析与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力齿轮与机械齿轮相比具有噪声低、无需润滑、少维修、高可靠性和自动过载保护功能等优点。同心式磁力齿轮通过调磁环上的调磁铁块对内层和外层气隙磁场进行调制,实现转矩传递和变速,同心式磁力齿轮可以获得较大的转矩密度,但是传动比不宜过高。偏心式谐波磁力齿轮利用气隙长度的周期变化进行磁场调制,省略了调磁环,谐波磁力齿轮可以获得更大的传动比和更高的转矩密度。因此,偏心式谐波磁力齿轮在低速大转矩驱动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偏心式谐波磁力齿轮为研究对象,对谐波磁力齿轮设计开发的关键技术开展基础性研究,具体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第一,本文应用边界摄动法,建立了适合小偏心的偏心式谐波磁力齿轮磁场矢量磁位二维解析模型。根据偏心式谐波磁力齿轮子区域的边界条件,求解矢量磁位拉普拉斯方程或泊松方程,分别得到低速转子和定子永磁体单独作用时的偏心气隙磁场,再根据迭加原理合成谐波齿轮气隙磁场,得到谐波齿轮气隙磁通密度解析表达式。将气隙磁通密度,电磁转矩以及不平衡磁拉力的解析计算结果与Ansoft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结果相比较,一致性较好,验证了该解析模型的正确性。第二,基于理论精确的双曲余切变换法,建立了适合大偏心的偏心式谐波磁力齿轮磁场标量磁位二维解析模型。在w平面求得磁位差为1时偏心磁场的径向磁通密度,得到径向气隙相对磁导函数,用于修正无偏心的永磁电机径向气隙磁场,从而得到永磁电机偏心气隙磁场。根据迭加定理得到偏心式谐波磁力齿轮的气隙磁场。计算了两级偏心式谐波磁力齿轮的气隙磁通密度和电磁转矩,与有限元法计算结果相比较,验证了该解析模型的正确性。该解析模型为偏心式谐波磁力齿轮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有效方法,对深入研究偏心式谐波磁力齿轮的电磁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第叁,采用基于解析法的遗传算法优化设计偏心式谐波磁力齿轮,将明确物理参数表示的解析模型与遗传算法结合作为谐波磁力齿轮的优化设计工具,优化算法鲁棒性强、适用性好、计算速度快,优化过程不需要人工干预,可以自动实现。比传统的有限元优化过程更加方便有效。优化后的谐波磁力齿轮的电磁转矩比优化前的有所提高,验证了该优化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第四,研制开发了国内首台两级偏心式谐波磁力齿轮样机,搭建了谐波磁力齿轮样机的试验平台,进行了样机负载试验。两级偏心式谐波磁力齿轮结构实现了同心旋转输出,解决了偏心式谐波磁力齿轮偏心运动转为同心旋转运动的难题。样机试验结果表明,两级偏心式谐波磁力齿轮样机的传动比与理论值-18.29:1基本一致,传动效率达到91%以上,单级谐波磁力齿轮的转矩密度达到86kN·m/m~3,两级谐波磁力齿轮转矩密度达到43kN·m/m~3,样机传动效率高、输出转矩稳定,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本文研究为谐波磁力齿轮在低速直驱领域的实用化奠定基础,为实现磁力齿轮的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9-05-01)
鲍晓华,王春雨[5](2019)在《双斜槽感应电机气隙偏心时的径向电磁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双斜槽感应电机偏心情况下的电磁激振力,以一台笼型双斜槽感应电机为例,采用解析法分析了动偏心和静偏情况下的气隙磁密成分,并得到了不同阶次谐波相互作用产生的平均径向电磁激振力的阶次与幅值表达式。针对双斜槽感应电机,提出了适用于双斜槽的多层分段有限元模型,并获得了径向气隙磁密与径向电磁激振力的时空分布。利用二维傅里叶分解法,获取了平均径向电磁力的时空频谱,并与直槽偏心时的径向电磁力相对比,发现双斜槽能够有效削弱由偏心导致的部分附加径向电磁力。(本文来源于《电机与控制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金永星,王爱元,孙健,王涛[6](2019)在《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永磁体偏心气隙磁场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区域的方法对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磁极偏心的气隙磁场进行推导解析。将求解区域分为永磁体区域、气隙区域、定子槽区域和基于分离变量法利用各区域的边界条件得出相关系数,并在计及永磁体偏心的情况下求解电机气隙磁场。解析模型能够计算电机空载和负载气隙磁场的分布。将解析模型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所建立的解析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本文来源于《电机与控制应用》期刊2019年04期)
张钰阳[7](2019)在《气隙静偏心与定子匝间短路复合下短路因素对绕组受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气隙静偏心与定子匝间短路是发电机的常见故障,对发电机的正常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在气隙静偏心与定子匝间短路复合下,短路程度与短路位置这两种短路因素对绕组受载的影响,主要包括绕组受到电磁力的频率成分、幅值和振动响应的变化规律。本文工作主要结合理论分析、计算机数值仿真计算与动模实验叁个方面进行开展。首先,进行理论推导,获得发电机短路因素与气隙磁导和气隙磁势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应用电磁感应定律和欧姆定律得到发电机绕组电磁力表达式,进而得到相应的短路因素对绕组电磁力的影响,定性分析了不同故障下电磁力的频率成分和幅值的变化规律。然后,在Ansoft-AnsysWorkbench平台中建立了MJF-30-6动模机组的叁维有限元仿真模型,模拟了气隙静偏心与定子匝间短路复合故障,得到了复合故障不同短路程度和不同短路位置作用下定子绕组电磁力及其力学响应数据,定量分析了短路程度和短路位置对于绕组电磁力和力学响应变化规律的影响。最后,通过MJF-30-6动模机组实验,测得在不同短路程度与不同短路位置下绕组的振动响应数据,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解析和计算机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和验证,结果基本一致。论文工作表明,与正常情况相比,气隙静偏心与定子短路复合下的短路绕组电磁力直流和偶次谐波幅值急剧增大;绕组电磁力特性及其振动响应与短路程度和短路位置均相关。从短路程度来看,定子短路程度越大,短路绕组电磁力均值和偶次谐波幅值越大,短路绕组总变形、弹性应变和应力峰值越大;从短路位置来看,短路绕组越靠近气隙最小处,短路绕组电磁力的均值和偶次谐波幅值越大,短路绕组总变形、弹性应变和应力峰值越大。复合故障下,出现短路的绕组最容易受到破坏,且端部绕组的鼻端、渐开线中部,还有端部与直线段绕组接合处是绝缘最有可能损坏的地方。本文研究成果揭示了发电机定子绕组电磁力及其振动响应与复合故障构成因素的对应关系,为实际生产中发电机绕组预防性绝缘制造工艺的改进、运行过程中气隙静偏心和定子短路复合故障的监测和诊断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9-03-01)
张岩岩,周健,耿海鹏,虞烈[8](2018)在《实心圆柱式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偏心气隙磁场的空间和频率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两极平行充磁实心圆柱式永磁同步电机(SCPMSM),分析转子偏心对气隙磁场空间和频率特性的影响。通过引入转子静态偏心和动态偏心磁导修正系数,建立了转子偏心气隙磁场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空载和负载情形下转子静态偏心以及动态偏心气隙磁场的空间和频率特性。以1台2极12槽SCPMSM为例,对转子偏心气隙磁场特性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机与控制应用》期刊2018年12期)
肖丽,高峰,康宁,牛峰,胡庆军[9](2018)在《气隙偏心对开关磁阻电机性能与损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入分析气隙偏心故障对开关磁阻电机综合性能与损耗影响,是探究气隙偏心故障机理、提出诊断容错控制方法、电机效率最优化的研究基础。针对静态、动态、混合偏心状态的开关磁阻电机,采用叁维有限元法建立偏心模型,计算输出性能、绕组铜损、磁滞与涡流损耗、效率等参数。通过仿真分析与实验挖掘出各偏心类型对电机性能、损耗影响与变化规律。所得结论有助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并对电机效率最优化与可靠性提高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电气传动》期刊2018年08期)
章跃进,章君达[10](2018)在《偏心式谐波磁力齿轮气隙磁场分式线性变换解析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式线性变换法解析计算偏心式谐波磁力齿轮气隙磁场。将z平面的两个非同心圆变换成w平面的两个同心圆,给定两同心圆磁位差为1的边界条件,并求解两同心圆环形区域内的拉普拉斯方程。经反变换得到转子偏心时的气隙相对磁导函数,修正无偏心时定转子永磁产生的气隙磁场。根据迭加原理合成偏心情况下的定转子气隙磁场,从而获得气隙磁场径向和切向分量。利用麦克斯韦应力张量法计算谐波磁力齿轮的电磁转矩。通过与有限元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该文解析方法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15期)
气隙偏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优化气隙磁场,使径向气隙磁通密度波形接近正弦,以得到较小的气隙磁场径向电磁力谐波和较低的转矩脉动,优化电机的整体性能,用卡特系数Kδ修正电机受定子槽开口影响的有效气隙长度,考虑实际的永磁体相对磁导率对气隙磁通密度的影响,结合气隙磁通密度函数和永磁体磁化方向厚度函数及定转子磁动势计算方程,推导出弧形偏心磁极平行充磁时负载条件下的径向气隙磁通密度计算公式,得到了偏心磁极永磁电机径向气隙磁通密度总谐波畸变率(THD)随偏心距和极弧系数的变化曲线,进而可得到使径向气隙磁通密度THD最小的偏心距和极弧系数;利用有限元和样机试验,验证解析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此解析模型将多种影响径向气隙磁通密度正弦度和幅值的因素同时考虑在内,不用对永磁体进行径向分段来考虑不等厚磁极对气隙磁场的影响,计算较子域法简单且省时,同时保持较高的计算精度,为表贴式永磁电机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隙偏心论文参考文献
[1].韩以伦,陈涛,李国珊.轮毂电机气隙偏心下不平衡电磁力与转子系统振动特性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胡鹏飞,王东,靳栓宝,魏应叁,林楠.偏心磁极永磁电机气隙磁场正弦优化模型[J].电工技术学报.2019
[3].潘陶红,崔巍.大功率电动机车用PMSM不对称偏心气隙优化设计[J].微电机.2019
[4].刘蓉晖.高效偏心式谐波磁力齿轮气隙磁场解析分析与设计研究[D].上海大学.2019
[5].鲍晓华,王春雨.双斜槽感应电机气隙偏心时的径向电磁力分析[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9
[6].金永星,王爱元,孙健,王涛.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永磁体偏心气隙磁场解析[J].电机与控制应用.2019
[7].张钰阳.气隙静偏心与定子匝间短路复合下短路因素对绕组受载的影响[D].华北电力大学.2019
[8].张岩岩,周健,耿海鹏,虞烈.实心圆柱式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偏心气隙磁场的空间和频率特性[J].电机与控制应用.2018
[9].肖丽,高峰,康宁,牛峰,胡庆军.气隙偏心对开关磁阻电机性能与损耗的影响[J].电气传动.2018
[10].章跃进,章君达.偏心式谐波磁力齿轮气隙磁场分式线性变换解析模型[J].电工技术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