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盆地动力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盆地,动力学,渤海湾,负载,体系,论文,楔状层序。
盆地动力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勇,贺佩,颜照坤,董顺利,陶晓风[1](2010)在《晚叁迭世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晚叁迭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是在扬子板块西缘被动大陆边缘的基础上由印支造山运动而形成的。盆地中地层充填厚度巨大,包括晚叁迭世卡尼期至瑞替期的马鞍塘组、小塘子组和须家河组,持续时间达27Ma,显示为一个以不整合面为界的构造层序。该构造层序被一系列不整合面、海泛面和湖泛面分割为4个向上变粗或向上变细的层序(构造地层单元),其充填特征表现为:底部具有典型的挠曲前缘隆起不整合面,层序1的下部为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的建造和淹没过程,上部为进积过程中形成的叁角洲沉积物,具有向上变粗的垂向结构;层序2为进积过程中形成的叁角洲相砂岩和砾岩;层序3的底部为大型湖泛面,中上部为进积过程中形成的叁角洲相和湖泊相砂泥岩夹煤层,具有向上变粗的垂向结构;层序4为冲积扇、扇叁角洲粗碎屑砂砾岩和湖泊相泥页岩构成具有向上变细的垂向结构,并截切下伏地层。虽然晚叁迭世龙门山前陆盆地的剖面几何形态总体上呈现为西厚东薄的楔形体,但是其内部却由次级的楔状层序和板状层序组成,其中层序1和层序3为楔状体,层序2和层序4为板状体。楔状层序显示为西厚东薄的楔形体,沉积厚度大,以纵向水系为主,具有双物源(包括来自龙门山和前缘隆起区的物源),并以点状物源为主,盆地的西部以扇叁角洲、辫状河叁角洲沉积物为主,中部以湖泊相为主,东部发育小型叁角洲或碳酸盐缓坡沉积物,处于欠补偿状态;板状层序显示为西、东厚度基本一致的板状层,沉积厚度较小,仅具有来自于龙门山的有物源,以横向水系为主,以线状物源为特征,盆地的西部以辫状河叁角洲沉积物为主,盆地的中东部为湖泊相沉积物,处于过补偿状态。对晚叁迭世楔状前陆盆地进行了弹性挠曲模拟和逆冲事件标定,结果表明,盆地形成机制为构造负载,挠曲盆地的挠曲刚度为(0.5~5)×1024N.m(相当的弹性地层厚度为43~55km)。晚叁迭世龙门山冲断带构造负载系统向扬子板块推进速率为5~15mm/a,由2个逆冲子事件构成,早期的推进速度较大,为15mm/a;晚期的推进速度较小,为5mm/a。(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徐守余[2](2004)在《渤海湾地区盆地动力学分析及油田地质灾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应用盆地动力学、构造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应用渤海湾盆地的石油、地震、水文等多种资料信息和计算机手段,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渤海湾盆地的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和动力学特征、形成和演化,及其对油区、油气聚集带、油田和油藏的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和破坏的控制和影响,研究渤海湾盆地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和动力学环境与油田地质灾害的形成、分布的关系,为确保油田安全、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提出并系统论述了油田地质灾害的概念,将油田地质灾害划分为油水井套管损坏、诱发地震、地表变形、油藏流场演变、地裂喷冒砂水油、天然地震等6种类型,阐明了油田地质灾害主要类型的特征和分布规律。并研究了渤海湾盆地不同类型油田地质灾害的动力学机制,提出渤海湾盆地油田地质灾害的形成、分布及演化受不同级序构造体系及构造应力场控制,在现今应力场、温压场、物理化学场、油藏流场的转化区、复合区、转折带等常是油田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的地区。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不同级序的盆地动力学的形成和演化的研究和分析,指出渤海湾盆地是中生代挤压、左行走滑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之后受新生代伸展、右行走滑和反转应力场改造并复杂化,从而形成现今的构造面貌。渤海湾盆地内发育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和构造应力场。并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内盆地、坳陷、凹陷、洼陷和构造带等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的特征、分布规律和动力学演化特征,研究认为低级序构造体系受高级序构造体系的控制。利用渤海湾盆地的石油、地震、水文等多种资料信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内油区、油气聚集带、油田和油藏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研究认为渤海湾盆地油气形成和分布受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和构造动力学控制。以东营凹陷为例,对不同级序的控油断层的封闭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了控油断层封闭性动力学机制,建立了东营凹陷控油断层的主应力、时间配置和泥岩沾污因子等多种封闭性动力学模式,并研究了低级序动力学对低级序断层封闭性的影响和控制,进行了油藏高度和含油范围预测。建立了利用不同级序盆地动力学研究不同油区、油气聚集带、油田和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及利用不同级序盆地动力学研究油田地质灾害的配套的方法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4-01-01)
盆地动力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综合应用盆地动力学、构造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应用渤海湾盆地的石油、地震、水文等多种资料信息和计算机手段,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渤海湾盆地的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和动力学特征、形成和演化,及其对油区、油气聚集带、油田和油藏的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和破坏的控制和影响,研究渤海湾盆地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和动力学环境与油田地质灾害的形成、分布的关系,为确保油田安全、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提出并系统论述了油田地质灾害的概念,将油田地质灾害划分为油水井套管损坏、诱发地震、地表变形、油藏流场演变、地裂喷冒砂水油、天然地震等6种类型,阐明了油田地质灾害主要类型的特征和分布规律。并研究了渤海湾盆地不同类型油田地质灾害的动力学机制,提出渤海湾盆地油田地质灾害的形成、分布及演化受不同级序构造体系及构造应力场控制,在现今应力场、温压场、物理化学场、油藏流场的转化区、复合区、转折带等常是油田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的地区。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不同级序的盆地动力学的形成和演化的研究和分析,指出渤海湾盆地是中生代挤压、左行走滑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之后受新生代伸展、右行走滑和反转应力场改造并复杂化,从而形成现今的构造面貌。渤海湾盆地内发育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和构造应力场。并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内盆地、坳陷、凹陷、洼陷和构造带等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的特征、分布规律和动力学演化特征,研究认为低级序构造体系受高级序构造体系的控制。利用渤海湾盆地的石油、地震、水文等多种资料信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内油区、油气聚集带、油田和油藏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研究认为渤海湾盆地油气形成和分布受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和构造动力学控制。以东营凹陷为例,对不同级序的控油断层的封闭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了控油断层封闭性动力学机制,建立了东营凹陷控油断层的主应力、时间配置和泥岩沾污因子等多种封闭性动力学模式,并研究了低级序动力学对低级序断层封闭性的影响和控制,进行了油藏高度和含油范围预测。建立了利用不同级序盆地动力学研究不同油区、油气聚集带、油田和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及利用不同级序盆地动力学研究油田地质灾害的配套的方法技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盆地动力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李勇,贺佩,颜照坤,董顺利,陶晓风.晚叁迭世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2].徐守余.渤海湾地区盆地动力学分析及油田地质灾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