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观测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系统,气象,小气候,数字,浮标,农业,正交。
观测系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安学武[1](2019)在《基于分布式测量的农业小气候智能观测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农业小气候精细化观测,并更好地满足农业小气候观测对观测位置、观测层次的要求,通过系统分析农业小气候观测系统的功能需求,开展农业小气候观测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多点分布式测量的方式比现用大部分农业小气候观测系统采用的单点测量方式,反映观测区域内的小气候条件更准确,特别是设施农业环境。而且能够同时满足成本低、安装占用面积小、线缆少的需求。经软硬件综合研发,得到了系统化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4期)
高宇[2](2019)在《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多数据源冗余传输设计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是民航机场的重要空管保障设施,由布置在跑道附近的多组气象传感器、通信传输设备和中央数据处理设备构成,能够实时测量机场跑道的各类气象要素,为机场气象部门、空中交通管制部门及航空公司提供实时天气数据服务。由于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对于机场空管运行的重要性很高,对中央数据处理系统等核心设备采用主备双机设计,对重要的探测传感器也采用备份设计,从而大大提高整(本文来源于《民航管理》期刊2019年10期)
沈超,曹婷婷,王一萌,阙艳红,李文雅[3](2019)在《基于React Native的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系统国家级平台移动应用APP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农业气象观测中无法实时监测数据完整性及人工观测资料存在误差的问题,分析了业务应用的功能需求及应用特点,建立了一套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系统国家级平台移动应用APP软件,通过React Native框架实现了开发协同,提高了开发效率,实现了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人工资料及时上传、作物长势自动获取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18期)
吴昱,赵君,白志宏,郭武,李伟波[4](2019)在《高密度超大数据体观测系统的设计技术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油气资源不断开采,地震勘探技术及设备的快速发展,高密度宽频宽方位地震采集技术在复杂地表区的推广应用,国外地震采集越来越趋向于高密度大区块勘探,观测系统设计数据体越来越大,勘探难度大大增加。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国外某区块高密度超大数据体观测系统的设计技术及应用,通过改进超大观测系统布设、满覆盖边界裁剪算法、观测系统显示、SPS数据体导入等方面进行探讨,解决了超大观测系统数据体的设计难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高密度超大数据体观测系统设计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9)
何宝庆,吕盼盼,蔡锡伟,马兰,卢秀丽[5](2019)在《复杂构造区的采集观测系统设计的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采集勘探设计中,观测系统的炮道距,覆盖密度,最大炮检距,方位角等都会影响到最终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本文将全波形反演引入到面向复杂地质目标的采集观测系统设计,讨论了观测系统成像分辨率的影响因素,并对不同最大炮检距的观测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观测系统中的炮点及偏移距分布对速度模型的反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长偏移距信息对高角度地层的反演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在采集观测系统设计时,就必须针对最大偏移距进行量化分析。本研究方法可为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及其优化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工具,为精细化地震采集方案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9)
姜艳敏,郭明航,赵军,温仲明,林奇[6](2019)在《土壤侵蚀形态演化数字摄影观测系统设计与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目前在连续降雨条件下尚无有效的观测技术与手段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土壤侵蚀过程进行观测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组网技术的数字近景摄影观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对连续降雨条件下不同时间节点的土壤侵蚀坡面进行数字影像的瞬时采集、雨滴噪声去除、点云匹配、叁维重建等手段,实现对土壤侵蚀坡面形态演化过程的动态监测。该系统的测量精度可达到亚毫米级,最小测量误差为0. 006 2 mm;凹槽尺寸测量值与实测值之间最大相对误差为-2. 968 3%。土壤侵蚀坡面观测实证表明,土壤流失量估算平均相对误差为-1. 73%,单次观测精度最高可达99. 26%,时间观测分辨率可达到分钟级别,空间分辨率达到2 mm。该系统能够准确获取土壤侵蚀坡面形态变化的精细信息,可为土壤侵蚀过程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张茜,张少永,高超,吕九红[7](2019)在《基于北斗通信的海洋多要素观测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低功耗、多参数、安全可靠为设计目标,提出一种基于北斗卫星通信的海洋多要素观测系统设计。设计以嵌入式微控制器STM32F103RET6为核心,实现以漂流浮标为载体的海洋环境噪声测量,同时实现对海洋气温、气压、风速、风向及表层海温的多要素观测;以可充电锂电池组和太阳能电池板组合方式供电,同时进行必要的电源管理,有效提高漂流浮标的工作寿命;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系统进行定位及双向通信,安全性高。实验表明,基于北斗通信的海洋多要素观测系统设计具有可行性,满足低功耗、多参数、安全可靠的设计要求,为以表面漂流浮标为载体的海洋多要素数据采集控制提供新的硬件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海洋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曹院,董登峰,许桢英,周维虎,何洋[8](2019)在《球载观测系统的无线图像传输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系留气球观测系统轻量化无线图像高速稳定传输,文中采用了ZYNQ+AD9361硬件架构和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实现无线图像传输系统设计。ZYNQ的FPGA部分实现了与AD9361射频前端的数字接口,与ZYNQ的ARM部分的数据通道,以及基于IEEE 802.11a标准的基带处理器物理层。ARM部分运行Linux操作系统,可在该系统上完成对AD9361配置的应用程序的开发、物理层管理以及与上位机和摄像机的数据交互。无线图像传输系统的引入,实现了空中系留气球观测平台与地面控制中心点对点的无线图像传输,增强了系留气球观测系统目标监测的可靠性。该通信系统结合了软件无线电系统灵活性配置、正交频分复用技术频谱利用率高以及抗多径效应等优点,能够随着系留气球观测系统应用于各种复杂环境中。(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李广义,郝宇军[9](2019)在《矿井TEM多匝小线框基于“烟圈”扩散角观测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瞬变电磁"烟圈"扩散理论进行应用,以目前国内瞬变电磁多匝小线框探测装置观测系统中多采用的45°扩散角为研究对象,设计特定的观测系统对"烟圈"扩散角进行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精细化解释,再根据现场验证结果对试验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确定矿井瞬变电磁多匝小线框探测装置实际扩散角,并以此试验结果进行矿井瞬变电磁观测系统设计,并进行适应性分析。可以看出,经过对矿井瞬变电磁多匝小线框探测装置"烟圈"扩散角的确定,并据此进行的观测系统设计,可满足探测前方对煤层顶、底板赋存的含水地层需求,并消除了过去因"烟圈"扩散角而引起的探测空白区。(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赵帝,杜文凤,勾精为,何登科[10](2019)在《煤田叁分量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炸药为震源、联合接收纵波和转换波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叁分量地震勘探观测方式。由于纵波和转换波在波的传播路径、最佳接收窗口以及反射点位置与界面深度关系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设计一种同时兼顾接收纵波和转换波的观测系统有一定难度。针对转换波传播路径不对称的特点,参考纵波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示方法,提出了转换波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示方法。利用转换波综合平面图示法,可以将转换波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和转换波勘探所观测到的地段直观地表达出来。为了实现纵波和转换波在不同的最佳接收窗口、不同的面元大小条件下,覆盖次数均能达到均匀,提出了一种兼顾接收纵波和转换波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即在设计时,首先要保证转换波满足在最佳接收窗口的前提下,共转换点面元内覆盖次数均匀,然后对纵波偏移距进行适当编辑,使纵波在满足最佳接收窗口的条件下,共反射点面元内实现均匀覆盖次数。利用这种纵波和转换波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不仅可以解决纵波和转换波覆盖次数的均匀性问题,而且可以使纵波和转换波数据均处于最佳的接收窗口之内,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观测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是民航机场的重要空管保障设施,由布置在跑道附近的多组气象传感器、通信传输设备和中央数据处理设备构成,能够实时测量机场跑道的各类气象要素,为机场气象部门、空中交通管制部门及航空公司提供实时天气数据服务。由于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对于机场空管运行的重要性很高,对中央数据处理系统等核心设备采用主备双机设计,对重要的探测传感器也采用备份设计,从而大大提高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观测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安学武.基于分布式测量的农业小气候智能观测系统设计[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高宇.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多数据源冗余传输设计思考[J].民航管理.2019
[3].沈超,曹婷婷,王一萌,阙艳红,李文雅.基于ReactNative的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系统国家级平台移动应用APP设计[J].农业与技术.2019
[4].吴昱,赵君,白志宏,郭武,李伟波.高密度超大数据体观测系统的设计技术及应用[C].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5].何宝庆,吕盼盼,蔡锡伟,马兰,卢秀丽.复杂构造区的采集观测系统设计的新方法[C].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6].姜艳敏,郭明航,赵军,温仲明,林奇.土壤侵蚀形态演化数字摄影观测系统设计与实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9
[7].张茜,张少永,高超,吕九红.基于北斗通信的海洋多要素观测系统设计[J].海洋技术学报.2019
[8].曹院,董登峰,许桢英,周维虎,何洋.球载观测系统的无线图像传输系统设计[J].电子科技.2019
[9].李广义,郝宇军.矿井TEM多匝小线框基于“烟圈”扩散角观测系统设计[J].煤炭技术.2019
[10].赵帝,杜文凤,勾精为,何登科.煤田叁分量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方法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