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受控生态生保系统中植物生长光源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李莹辉,孙野青,郑慧琼,商澎,曲丽娜,雷晓华,刘红,刘敏,赫荣乔,龙勉,孙喜庆,王俊峰,周光明,孙联文[1](2021)在《中国空间生命科学40年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空间生命科学的探索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1981年随着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的正式成立,依托此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空间生命科学进入多学科并进多机构建设的新阶段.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及空间探索研究的深入发展,以分支学科或重大问题为牵引,我国在空间生命科学的几个重要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成果.本文从发展历程、研究成果、平台模型、重大项目与后续展望等方面综述了我国空间生命科学40年的发展历程与标志性成果,为后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王优[2](2020)在《基于BF-MBR工艺的高强度生活废水氮素转化与回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密闭循环再生式受控生态生保系统(CELSS)中生活废水的处理而言,其主要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完成废水中水分及氮素等营养元素的回收利用,最大限度的降低工艺系统运行过程中外源物质的补给。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经过改良后的特定生物处理技术是CELSS系统中生活废水处理的最优选择。但CELSS系统中的生活废水由于稀释比低,洗涤剂、尿液浓度高,其有机负荷、氮负荷均远高于常规生活污水,生物处理过程难度较大,易发生硝化不完全,亚硝酸盐积累问题,导致系统氮的回收利用率下降,会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和人员健康;与此同时,如何降低处理过程剩余污泥产量、减少固液分离膜组件消耗、减少硝化过程碱度补给等物质消耗等,都需要统筹考虑,需要通过废水生物处理工艺的优化来提高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氮素全程硝化效率,保证出水的循环回用要求,同时降低处理过程的物质消耗。基于此,本文针对CELSS中特征性生活废水(含卫生废水和尿液废水)的水质特点,设计并构建了厌氧、好氧两级BF-MBR工艺,完成CELSS特征性生活废水的微生物转化处理,以达到循环回用作植物营养液的水质要求。通过p H、水力停留时间、尿液强度对该工艺有机物去除及氮素转换效率的影响研究,获得该装置最佳的两组运行参数:(1)1/5尿液强度、HRT 2 d、p H6.4~6.5,该条件适用于处理后出水作为植物营养液的唯一或主要来源时的情况;(2)1/10尿液强度、HRT 1 d、p H 6.4~6.5,该条件适用于处理后出水作为植物营养液补充时的情况。系统最高可实现1/5尿液强度的生活废水的有效处理,完成其中94.3%的有机物去除以及90.6%的氮素转换;在1/10尿液和HRT为0.5 d条件下,系统获得最高硝化能力0.774 kg N(m3·d)-1,而在HRT为1 d条件系下,系统获得最高的全程硝化能力0.418 kg N(m3·d)-1,证明了本文所构建系统的硝化能力要高于常规的生物处理系统。探讨了p H和氨氮浓度对系统硝化过程的短期作用机制及其动力学参数,分别得出最适宜AOB、NOB活性表达的条件,即氨氮初始浓度为50 mg L-1体系和p H为6.6±0.1体系,此时,其氨氧化菌的最大比增长速率达1.203 d-1,亚硝酸盐氧化菌的最大比增长速率达0.48 d-1。试验将废水处理液作为植物营养主要来源开展植物栽培试验,以探讨BF-MBR工艺处理后的废水回用至植物营养液的可行性及回用模式,通过植物生长状态及植物产量等对比分析表明,补充磷元素和微量元素后的回用废水,可以满足心叶日中花和西芹两类作物的生长需求,植物可以有效地利用回用废水中的矿物质元素;且回用废水培养的心叶日中花表现出最佳的生长状态和植物产量,同时心叶日中花的钠盐吸收能力得以验证,这有望为CELSS系统中氯化钠提取和回收提供新途径。本文构建的两级BF-MBR工艺能很好地实现CELSS中特征性生活废水的有机物去除和氮素的有效转换,且处理后的出水可作为植物营养液直接回用于植物培养,研究结果可为CELSS中生活废水生物处理系统设计及其与植物培养系统间的匹配性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唐永康,吴志强,董文平,郭双生,艾为党[3](2020)在《空间植物栽培技术分析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在空间栽培植物,可以满足航天员对食物、O2和净水等生保物资的需求,同时缓解航天员的心理压力。研究空间特殊环境条件下植物栽培技术,对于最大限度发挥植物的功能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针对空间飞行器中所搭载的不同类植物栽培装置,详细分析了开展空间植物栽培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大气环境控制、水分/养分供给、光环境控制、植物选育、参数测量和植物栽培装置集成设计等,总结归纳了不同栽培技术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展望了我国后续开展空间植物栽培技术研究的基本内容,以及未来空间植物发展的基本趋势,为提高植物功能部件的生命保障能力,在深空探测任务中建立受控生态生保系统提供了技术基础。
李家练,艾为党,余青霓,张楠,张良长,唐永康[4](2019)在《受控生态生保集成试验中植物部件设计与验证》文中提出目的设计并验证满足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中大气、水以及食物循环需求的植物部件,探索多种高等植物高效生产模式,评估植物连续生产能力。方法以人的营养需求为基础,设计植物栽培面积及种类;通过2人30天CELSS试验平台筛选出适应密闭环境的植物种类,在"绿航星际"-4人180天CELSS集成试验中对植物的生长及生产能力进行验证。结果筛选出25种适应CELSS的植物并优化了栽培条件,评估和比较了不同类植物的生产能力及收获指数,部分粮食及油料作物产量未达预期。结论设计并验证了植物部件在CELSS中的长期运行能力,证明平衡阶段195.36m2可以满足该系统中乘员55%的食物需求,其中28.5m2的种植面积可以完全满足4人对新鲜蔬果的需求。
李江鹏[5](2019)在《光谱分布对人工气候室稻麦生长与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水稻和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占粮食总产的55%,其产量的高低决定着中国的粮食安全。但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会制约稻麦的育种进程和基础研究,可控环境中种植稻麦是一种应对不利气候条件的策略,合理的光环境管理,包括光源的光谱管理是室内种植稻麦的关键所在。灌浆期叶片的光合、光化学转换能力和灌浆期积累的干物质转运决定着稻麦产量的形成,因此探究光谱分布对可控环境稻麦灌浆期生长与光合特性的影响,对稻麦室内栽培光管理策略的制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选用‘华粳5号’和‘扬麦16’为供试材料,在专用植物灯(W)基础上添加660nm(R660)和630nm(R630)的红光及460nm(B460)和440nm(B440)蓝光组成复合光源对稻麦全生育期进行光谱处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光谱分布对水稻生长、光合荧光及产量的影响R660有利于分蘖的发生,保证了单位面积穗数,为产量的形成打下基础;B460处理的千粒重和结实率高于其他处理,有利于籽粒灌浆;B460处理下光响应曲线拟合相关参数: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本征光能吸收面积(σik)、补光色素分子数(No)、补偿点量子效率优于其他几个处理;蓝光处理下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效率(ETR)、非光化学猝灭(NPQ)和光化学猝灭(qp)要好于红光;蓝光有利于维持灌浆期叶绿素含量和绿叶面积,延缓叶片衰老;蓝光处理下剑叶的净光合速率保持较高,即460nm是灌浆期水稻合适的补充光谱。2.光谱分布对小麦形态特征、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红光促进小麦苗期的生长,红光处理下小麦株高显着高于蓝光处理,特别是R660处理,灌浆期各处理株高之间没有显着性;R660有利于提高分蘖数目而B460有利于提高分蘖成穗率;灌浆期蓝光处理下绿叶片数、绿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均保持较高的水平,而红光处理下这些指标随着生育进程下降较多;蓝光下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随生育进程下降较少,且根据相关性分析小麦的净光合速率与其他光合参数之间没有相关性,而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蓝光处理下光响应曲线拟合参数:本征光能吸收面积(σik)、补偿点量子效率、补光色素分子数(No)等要高于红光处理;B460处理下的千粒重和结实率最高,同水稻一样,460nm是小麦灌浆期合适的补充光谱。3.光谱分布对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前两章的研究均指出B460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且灌浆期水稻和小麦的净光合速率均较高,为此提供了依据。对于灌浆前积累的干物质对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R660处理下穗长超过其他处理,为穗粒数的增加提供了佐证;B460有助于灌浆前干物质的积累;B460的转运率、输出率和贡献率较高对籽粒灌浆有利;B460和R660是两个高效光谱,在灌浆期转移到B460处理下小麦的千粒重和结实率均显着提高,转移到R660下也有所提高;同时提出疑问稻麦叶片和茎鞘中干物质积累是否存在“阈值”,在“阈值”以前即使在灌浆期,叶片和茎鞘也要和籽粒争夺碳水化合物。
李家练,张楠,罗杰,余青霓,艾为党,杨京松,唐永康[6](2019)在《多年生叶类蔬菜在CELSS中的生产和品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多年生叶类蔬菜在受控生态生保系统(Controlled Ecological Life Support System,CELSS)中的生长和生产情况。方法在绿航星际—4人180天CELSS集成试验中,引入4种多年生叶类蔬菜(绿背天葵、芹菜、韭菜和空心菜),通过对生长情况、生长速率以及营养成分等指标与生菜进行比较,分析多年生叶类蔬菜在CELSS中的应用前景。结果4种多年生叶类蔬菜在集成试验中生长状态良好;试验结束时,绿背天葵和空心菜可食部分生产速率高于生菜;多年生叶类蔬菜的收获间隔时间短,且营养成分与生菜相当。结论多年生叶类蔬菜具有管理简单、收获间隔短、产量稳定等特点,能够在未来长期深空探测或星球基地任务的生保系统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唐永康,吴志强,董文平[7](2018)在《南极植物生产系统概述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是受控生态生保系统中的关键生物部件,可以为乘员提供食物、氧气和净水,同时可以起到一定的心理支持作用。世界各国/组织在南极开展了多年的植物生产系统研究和实施工作,研制了不同类型的植物生产系统。这些系统不仅为南极考察人员提供了一定的食物供给,也为推动受控生态生保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试验验证。本文总结和分析了南极曾经建设或现有的植物生产系统,对比分析了这些植物生产系统的建设目的、规模、类型和自动化程度等具体信息,并展望了南极植物生产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
张楠,唐永康,李家练,杨国威[8](2018)在《受控生态环境小麦的生长发育动态及生物学特性》文中指出目的利用"绿航星际"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Controlled Ecological Life Support System,CELSS)试验平台,研究小麦在受控生态生保系统中的生长发育动态和生物学特性,为小麦植物部件在该系统的工程应用积累数据。方法对小麦(Wt03)全生育期不同生长天数的重要性状和生物量积累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并比较小麦在受控生态环境下与大田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全面观察和记录小麦在CELSS中的生长发育特性。结果从移栽后15 d到85 d,小麦的总生物量积累从209.15 g/m2增长到2379.59 g/m2,收获可食部分干重13.41 g/(m2·d)。相比大田环境,小麦在受控生态环境下的生育期相对缩短,其性状上株高明显变矮,单穗重下降,但旗叶变大,单株有效穗增多,产量比大田提高53%。结论该小麦品种在密闭系统中有良好的适应性,产量较高,适合用作受控生态生保系统生物部件。
郭双生,董文平[9](2018)在《我国受控生态生命保障技术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分析》文中提出建立受控生态生保系统是开展未来月球和火星等地外星球驻留与开发的生命保障基础。本文就我国受控生态生保技术的发展历史、开展的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的重要关键技术突破和重要研究成果,以及下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旨在为我国受控生态生保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许梓,余青霓,张良长,熊江辉,艾为党,曲丽娜,吴志强,王林杰,董文平,郭双生,唐永康,邓一兵,李莹辉[10](2018)在《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概述》文中认为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是针对深空探测后续长期载人航天任务需求开展的关键技术预先性研究。该试验以未来月球或火星航天员基地受控生态生保系统的研制及其工程化为任务背景,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长期实验室研究和初步系统集成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由4人乘组参与的集成要素多、封闭时间长、物质闭合度高的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技术试验。试验系统引入受控生态概念,以生物再生为主要技术特征,有机融合物化再生技术和基础性环境控制技术,构建成适合多乘员长时间驻留的第三代载人航天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的试验系统。本文概述了试验平台基本情况、志愿者乘组情况、试验项目设置、试验条件控制、试验基本结果等内容,并初步讨论了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的科学目标与未来发展前景。
二、受控生态生保系统中植物生长光源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受控生态生保系统中植物生长光源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空间生命科学4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国空间生命科学发展历程 |
2 中国空间生命科学重要成果 |
2.1 失重效应与生命适应能力研究 |
2.1.1 航天医学基础研究 |
2.1.2 空间干细胞与胚胎发育研究 |
2.1.3 空间生物节律研究 |
2.1.4 高等植物研究 |
2.1.5 空间微生物学研究 |
2.1.6 空间蛋白质结晶 |
2.2 辐射效应与辐射风险研究 |
2.3 亚磁世界与模拟技术研究 |
2.4 面向深空探测研究地外生存技术 |
2.4.1 受控生态生保综合集成试验系统 |
2.4.2 月宫一号——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系统 |
3 重大研究项目布局与进展 |
3.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 |
3.2 国家重大仪器开发专项 |
4 展望 |
(2)基于BF-MBR工艺的高强度生活废水氮素转化与回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尿液处理与回用技术研究 |
1.2.1 热处理技术 |
1.2.2 离子交换技术 |
1.2.3 膜分离技术 |
1.2.4 催化技术 |
1.3 CELSS中生活废水处理技术研究 |
1.3.1 BIOS系列 |
1.3.2 Biosphere2 |
1.3.3 月宫一号 |
1.3.4 “绿航星际”4人180天试验 |
1.4 MBR组合工艺氮素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1 MBR工艺特点 |
1.4.2 MBR工艺氮素转换研究 |
1.4.3 BF-MBR工艺适用性分析 |
1.5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1.5.1 课题研究目的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1.5.3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1.1 CELSS特征性生活废水 |
2.1.2 废水处理装置 |
2.1.3 植物栽培装置 |
2.1.4 技术路线 |
2.2 分析方法 |
2.2.1 水质分析方法 |
2.2.2 微生物分析方法 |
2.2.3 植物样品分析方法 |
第3章 BF-MBR反应器驯化试验研究 |
引言 |
3.1 反应器启动 |
3.2 厌氧BF-MBR驯化试验结果 |
3.2.1 氮素变化情况 |
3.2.2 碳素变化情况 |
3.3 好氧BF-MBR驯化试验结果 |
3.3.1 氮素变化情况 |
3.3.2 碳素变化情况 |
3.4 微生物驯化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两级BF-MBR处理高强度生活废水工艺参数优化 |
引言 |
4.1 pH水平对系统效能的影响试验研究 |
4.1.1 厌氧效能维持情况 |
4.1.2 pH对好氧效能的影响 |
4.1.3 好氧系统中FA、FNA的变化 |
4.2 HRT水平对系统效能的试验研究 |
4.2.1 HRT对厌氧效能的影响 |
4.2.2 HRT对好氧效能的影响 |
4.2.3 HRT对 FA、FNA的影响 |
4.3 尿液强度水平对系统效能的试验研究 |
4.3.1 尿液强度对厌氧性能的影响 |
4.3.2 尿液强度对好氧性能的影响 |
4.3.3 尿液强度水平对FA、FNA的影响 |
4.4 工艺对系统特征性有机物去除能力 |
4.4.1 表面活性剂 |
4.4.2 挥发性有机物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BF-MBR硝化过程关键因素作用机理研究 |
引言 |
5.1 pH作用机理 |
5.1.1 试验设计 |
5.1.2 试验结果分析 |
5.1.3 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5.2 氨氮水平作用机理 |
5.2.1 试验设计 |
5.2.2 试验结果分析 |
5.2.3 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生活废水回用植物营养液可行性研究 |
引言 |
6.1 试验设计 |
6.2 植物生长过程及表观状态 |
6.3 营养元素供应与控制情况 |
6.3.1 pH与电导率 |
6.3.2 大量元素 |
6.3.3 微量元素 |
6.4 植物产量及可行性评估 |
6.4.1 植物产量 |
6.4.2 营养元素的吸收 |
6.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创新和特色之处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3)空间植物栽培技术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关键技术分析 |
1.1 大气环境控制 |
1.2 水分/养分供给 |
1.2.1 水分供给 |
1.2.2 养分供给 |
1.3 光环境控制 |
1.4 植物选育 |
1.5 参数测量 |
1.6 装置集成设计 |
2 展望 |
(4)受控生态生保集成试验中植物部件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设计 |
1.1 参试平台 |
1.2 试验流程设计 |
1.3 植物部件设计 |
1.4 系统维护及植物栽培管理 |
1.5 集成试验期间植物部件物质流设计 |
2 试验运行概况 |
2.1 试验实施过程 |
2.2 预试验运行情况 |
2.3 拟人试验运行情况 |
2.3.1 植物栽培环境条件 |
2.3.2 植物培养状态 |
2.4 载人试验运行情况 |
2.4.1 环境控制情况 |
2.4.2 植物生产情况 |
2.5 载人后试验运行情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5)光谱分布对人工气候室稻麦生长与光合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0 前言 |
1 光环境与光系统 |
1.1 自然光的光谱组成及植物吸收特性 |
1.2 植物光系统的组成 |
2 人工光源的发展及在农业上的应用 |
3 光谱分布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 光谱分布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影响 |
3.2 光谱分布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3.2.1 光谱分布对植物光合色素的影响 |
3.2.2 光谱分布对植物净光合速率及相关参数的影响 |
3.2.3 光谱分布对植物荧光动力学参数及光系统活性的影响 |
3.3 光谱分布对植物物质积累、分配和转运的影响 |
3.4 光谱分布对植物碳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5 光谱分布对植物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5 技术路线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光谱分布对人工气候室水稻光合、荧光及产量的影响 |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光谱设置 |
1.3 测定指标 |
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光谱分布对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
2.2 光谱分布对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2.3 光谱分布对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及相关参数的影响 |
2.4 光谱分布对水稻叶面积的影响 |
2.5 光谱分布对剑叶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光谱对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
3.2 光谱分布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3 光谱分布对PSⅡ性能的影响 |
3.4 光谱分布对光合色素的影响 |
3.5 光谱分布对水稻灌浆期叶面积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光谱分布对人工气候室小麦形态特征、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0 引言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谱分布对小麦形态特征的影响 |
2.2 光谱分布对小麦旗叶光合作用的影响 |
2.2.1 光谱分布对小麦旗叶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2.2.2 光谱分布对小麦旗叶光合速率的影响 |
2.2.3 光谱分布对小麦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2.3 光谱分布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光谱分布对小麦形态特征的影响 |
3.2 光谱分布对小麦旗叶光合作用的影响 |
3.3 谱分布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光谱分布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
0 引言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谱分布对穗长的影响 |
2.2 光谱分布对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2.3 光谱分布对物质运输的影响 |
2.4 光谱分布对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光谱分布对穗长的影响 |
3.2 光谱分布对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3 光谱分布对物质运输的影响 |
3.4 光谱分布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1 讨论 |
1.1光谱分布对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
1.2 光谱分布对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
1.3 光谱分布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2 全文结论 |
2.1 光谱分布对人工气候室水稻生长发育、光合荧光及产量的影响 |
2.2 光谱分布对人工气候室小麦形态特征、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2.3 光谱分布对干物质积累与运输的影响 |
3 本研究创新点 |
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多年生叶类蔬菜在CELSS中的生产和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
1.1 试验平台 |
1.2 植物种类 |
1.3 栽培条件 |
1.4 数据收集及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植物的生长情况 |
2.2 植物的收获情况 |
2.3 营养成分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7)南极植物生产系统概述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生产系统 |
1.1 美国 |
1.2 俄罗斯 |
1.3 英国 |
1.4 澳大利亚 |
1.5 新西兰 |
1.6 意大利 |
1.7 中国 |
1.8 韩国 |
1.9 日本 |
1.1 0 其他国家和组织 |
2 比较分析 |
2.1 植物生产目的 |
2.2 培养技术和规模 |
2.2.1 培养方式 |
2.2.2 培养光源 |
2.2.3 植物种类 |
2.2.4 废物循环 |
2.2.5 培养规模 |
2.3 自动化程度 |
3 展望 |
(9)我国受控生态生命保障技术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发展历史 |
2 主要研究进展 |
2.1 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代谢和物质合成的影响 |
2.1.1 低压和高氧条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2 光照和CO2浓度对植物抗氧化剂合成的影响 |
2.2 多人多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 |
2.2.1 2人30天和4人180天CELSS集成试验 |
2.2.2 3人105天CELSS集成试验 |
2.3 植物栽培关键技术空间验证 |
3 问题与对策分析 |
3.1 主要工程技术问题及措施 |
3.2 主要科学问题及措施 |
(10)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试验概况 |
1.1试验平台 |
1.2试验流程 |
1.3志愿者 |
1.4作息制度 |
1.5数据获取方式 |
1.6试验条件控制 |
1.7试验岗位支持与安全质量控制 |
2试验内容 |
2.1受控生态生保集成技术研究 |
2.2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 |
2.3空间站项目验证 |
2.4新技术探索 |
3试验结果 |
3.1植物培育与管理 |
3.2废物处理与回用 |
3.3大气再生与调控 |
3.4水循环管理 |
3.5环控新技术探索试验 |
3.6心血管功能调节变化特征 |
3.7火星时条件下生物节律变化特征 |
3.8表观遗传信息变化特征 |
3.9乘员情绪变化特征 |
3.10多因素之间相关性分析 |
3.11空间站项目技术验证与数据积累 |
4成果与启示 |
4.1主要成果 |
4.2思考与展望 |
5结语 |
四、受控生态生保系统中植物生长光源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空间生命科学40年回顾与展望[J]. 李莹辉,孙野青,郑慧琼,商澎,曲丽娜,雷晓华,刘红,刘敏,赫荣乔,龙勉,孙喜庆,王俊峰,周光明,孙联文. 空间科学学报, 2021(01)
- [2]基于BF-MBR工艺的高强度生活废水氮素转化与回用技术研究[D]. 王优. 湘潭大学, 2020(02)
- [3]空间植物栽培技术分析与思考[J]. 唐永康,吴志强,董文平,郭双生,艾为党. 植物生理学报, 2020(01)
- [4]受控生态生保集成试验中植物部件设计与验证[J]. 李家练,艾为党,余青霓,张楠,张良长,唐永康.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9(03)
- [5]光谱分布对人工气候室稻麦生长与光合特性的影响[D]. 李江鹏.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多年生叶类蔬菜在CELSS中的生产和品质分析[J]. 李家练,张楠,罗杰,余青霓,艾为党,杨京松,唐永康.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9(01)
- [7]南极植物生产系统概述与分析[J]. 唐永康,吴志强,董文平.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8(06)
- [8]受控生态环境小麦的生长发育动态及生物学特性[J]. 张楠,唐永康,李家练,杨国威.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8(05)
- [9]我国受控生态生命保障技术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分析[J]. 郭双生,董文平.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8(02)
- [10]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概述[J]. 许梓,余青霓,张良长,熊江辉,艾为党,曲丽娜,吴志强,王林杰,董文平,郭双生,唐永康,邓一兵,李莹辉.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