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磨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磨损,摩擦,疲劳,轴对称,镀层,因数,制动器。
热磨损论文文献综述
申锋涛[1](2017)在《掺杂非晶碳膜热磨损性能评定及磨损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评定类石墨非晶碳膜的热磨损性能水平和非Cr组元掺杂的迟滞氧化作用效果,澄清磨损性能评定方法与实际服役热磨损进程出入程度不同而产生的评定结果偏差,探讨多元掺杂类石墨非晶碳膜的热磨损行为及其失效主导因素和机制,本文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不同Mo、Si含量的Mo-Cr-C、Si-Cr-C叁元非晶碳膜及梯度结构、尺度相似的Cr-C二元非晶碳膜作为对照组样品,在接触载荷、磨损时间、线速度相同的条件下,借助更接近实际热磨损工况的直接热磨损和主流的高温预氧化后常温磨损两种磨损试验方法,检测薄膜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磨损性能,试图在准确评定掺杂非晶碳膜实际热磨损性能及服役温度极限的同时,澄清不同方法评定结果的差异程度,并结合磨损形貌分析探讨掺杂非晶碳膜的磨损失效行为及主导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在非晶碳膜工作层内引入非Cr组元Mo、Si掺杂,可有效提高其极限服役温度及热磨损性能水平。与Cr-C二元对照组样品相比,Mo-Cr-C和Si-Cr-C薄膜的极限服役温度可由300℃左右提高到350-400℃,且在此温度区间内,表现出更佳的减摩耐磨性能,其体积比磨损率更低,摩擦系数也维持在比Cr-C二元膜0.4-0.55水平更低的0.1-0.4范围;(2)不同温度高温预氧化处理再进行常温磨损试验的评定方法在其实施过程中,薄膜先后经历静态氧化和磨损升温过程,与直接热磨损评定方法经历的动态氧化-磨损竞争过程相比更为温和,更有利于氧化膜的充分形成,但后者更接近镀膜工件实际服役磨损工况,因而前者的评定结果在各种条件下均形成对非晶碳膜热磨损性能及掺杂作用效果的高估。在相同的试验温度下,这种高估具体表现为Mo-Cr-C和Si-Cr-C薄膜采用直接热磨损试验时,测定的摩擦系数比对应温度预氧化处理后常温磨损时测定的摩擦系数高0.3~0.4左右、体积比磨损率高1-2个数量级。因而,综合减摩性能和磨损程度评定的薄膜服役温度极限,后一种评定方法亦低50-100℃。但相对而言,直接热磨损评定方法确定的性能水平更为客观可信。(3)随服役温度升高,非晶碳膜的氧化反应程度加剧,依次经历无氧化稳定磨损、轻微氧化稳定磨损和剧烈氧化异常磨损叁个磨损阶段,而Mo、Si掺杂可延缓这一发展进程,提高非晶碳膜进入后两个磨损阶段的起始温度,其中Mo掺杂可使非晶碳膜进入剧烈氧化磨损阶段的起始温度由300℃左右提高到350℃以上,Si掺杂更可使这一起始温度提高到400℃以上。因而,与Cr-C二元膜相比,Mo-Cr-C和Si-Cr-C薄膜不仅在各磨损阶段具有更低的体积比磨损率水平,而且显示出更高的服役温度极限。以上研究结果表明:Mo、Si掺杂可有效提高非晶碳膜的极限服役温度以及减摩耐磨性能,而高温预氧化后常温磨损试验方法对其热磨损性能的评定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但其趋势与更客观可信的直接热磨损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可在依据直接热磨损试验结果做出修正后作为低成本评定方法使用。非晶碳膜随服役温度升高,主要经历无氧化稳定磨损、轻微氧化磨损和剧烈氧化异常磨损叁个磨损阶段,而Mo、Si掺杂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延缓了这一发展进程,导致非晶碳膜进入后两个磨损阶段的起始温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7-06-30)
杨磊,范健文,崔庭琼[2](2017)在《制动器热磨损分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动器的热磨损是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安全性,通常采用有限元法和试验法来研究制动过程中的热磨损,本文阐述了在热磨损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7年11期)
杨磊,崔庭琼,范健文[3](2017)在《盘式制动器热磨损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动器摩擦磨损性能直接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盘式制动器热磨损是制动失效的主要问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研究摩擦热产生的机理,讨论热磨损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盘式制动器热磨损的解决方法,对提高制动效能和制动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从热磨损产生的机理以及降低热磨损的新方法来对盘式制动器热磨损的近期研究进行综述,并总结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的研究作出展望。(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7年16期)
蔡启舟,蒋文海,邹佳鹏,杨书范,付志云[4](2014)在《高Ni-Cr铸铁的热磨损和热疲劳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75SiFe孕育与REMg变质处理金属型铸造高Ni-Cr铸铁,研究了微观组织对高Ni-Cr铸铁热疲劳和热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550℃的高温磨损试验中,75SiFe孕育、REMg变质高Ni-Cr铸铁的磨损失重量随载荷的增大呈线性增长,在载荷相同的条件下,REMg变质试样的磨损失重小于75SiFe孕育试样,表现出较好的抗高温磨损性能,高Ni-Cr铸铁的高温磨损机制为氧化粘着磨损和接触疲劳磨损。(2)75SiFe孕育试样热裂纹垂直长度为15.49 mm,优于REMg变质试样热裂纹垂直长度17.69 mm,抗热裂性能较好。75SiFe孕育试样热裂纹在片状石墨尖端处基体组织内萌发,沿奥氏体和莱氏体界面扩展;REMg变质试样热裂纹在碳化物内萌生,并在碳化物内传播,造成碳化物破碎。(本文来源于《现代铸铁》期刊2014年06期)
罗天洪,吴小川,罗文军,林超[5](2014)在《湿式制动轴对称摩擦生热与摩擦因数/热磨损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片式湿式摩擦制动器工作中产生大量的摩擦热,引起摩擦工作表面产生局部高温、表面氧化和材料系数变化。其中热疲劳磨损和热摩擦因数两者的变化对制动稳定性的影响非常重要,通过建立基于"轴对称"梯度变化的摩擦热流及对流换热热传导数学模型和摩擦因数及热磨损与相关参数响应特性函数模型,分析了摩擦副的瞬态温度、制动时间与摩擦因数、热磨损量、热磨损率之间的对应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时间的变化对摩擦因数、热磨损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控制温度、时间可以改变摩擦副材料的摩擦因数、热磨损量,从而在紧急制动、持续制动过程能够减少事故的发生率,同时在研究新材料的摩擦特性及磨损相关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4年03期)
张海军[6](2011)在《硬质镀层的热磨损和热疲劳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硬质陶瓷镀层以其高硬度、高耐蚀性、抗高温氧化性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TiCN镀层以其高硬度和优异的化学与热稳定性得到发展。关于TiCN镀层磨损机理的研究大多涉及该镀层与其它硬质镀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比较,深入探究TiCN镀层不同温度下磨损各个阶段的摩擦磨损规律的文献较少。研究和阐明不同温度条件下,TiCN镀层磨损不同阶段的摩擦系数变化规律和磨损机理,对进一步提高该类镀层的综合摩擦学性能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另外,表面处理技术应用到压铸模具以提高其热疲劳抗力的研究较为广泛,其中,离子氮化、各种陶瓷镀层及氮化加镀膜复合处理等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深入研究不同表面处理技术对压铸模具热疲劳性能的影响机理,以及针对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压铸模具,优化各种表面处理工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Tandem 350型化学气相沉积(CVD)系统设备在M42高速钢上制备了TiN/TiC/TiCN多层镀层;采用闭合场非平衡磁控溅射离子镀、LDMC-100F系列辉光离子氮化炉,分别对H13进行了CrAIN、CrTiAlN镀膜,叁种不同氮化工艺的离子氮化,及氮化加CrAlN的复合处理;并通过SEM、EDX和XRD等手段,检测镀层的成分、表面截面形貌和相结构。同时,采用洛氏硬度计和附着力自动划痕仪及高温销盘磨损试验机等设备检测镀层的结合强度、摩擦系数及磨损率,并探讨了镀层的磨损机理。采用自行设计的热疲劳试验机对不同表面处理后的H]3试样进行热疲劳性能测试,通过金相显微镜对裂纹形貌进行观察。论文主要结论有:].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在高速钢基体上沉积制备的TiCN/TiN/TiC多层结构镀层结合强度优异;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室温、高温下,镀层摩擦系数的变化规律差别很大。高温条件下,由于镀层中的TiC相和基体发生软化,使得镀层硬度下降,这是导致高温与室温条件下摩擦系数差别很大的主要原因。摩擦氧化物层的形成和压溃碾碎的动态过程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是高温和室温下摩擦系数能否达到稳定的内在因素。2.氮化处理和镀膜各自对H13试样热疲劳性能的提高有限,仅无白亮层的氮化对试样的热疲劳抗力有所提高;镀膜后试样表面的裂纹密度有所下降,最大裂纹深度较H13试样要深;氮化加镀膜复合处理后,表面裂纹密度更低,裂纹扩展较深。3.氮化后再镀膜的复合处理试样,其结合力要高于单纯镀膜的试样;氮化后去掉白亮层的复合处理试样其结合力要高于氮化后未去掉白亮层的复合处理试样。(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1-05-01)
田四光,尤显卿,钟成山,黄曼平,马建国[7](2007)在《金属基复合材料热磨损过程中氧化物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热磨损过程中碎片颗粒的形成和运动模型,氧化物产生的条件及形成机理,分析了氧化物釉层形成的具体阶段及影响因素,并在介绍有关氧化物釉层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金属基复合材料热磨损过程中有关氧化物研究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期刊2007年04期)
陈振华,涂川俊,陈刚,严红革,夏金童[8](2007)在《改性树脂基滑板的制备及其热磨损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共混改性的聚双马来酰亚胺树脂(PBMI)/腰果壳油改性酚醛树脂(YM)为粘结剂,添加导电相、润滑相和增强纤维相,利用热轧混料,二次热模压及通氢固化等工艺制得改性树脂基受电弓滑板试样。利用TG、DTG和DSC分析方法对树脂基体进行热分析,通过环块磨损试验机对滑板/铜环的高温、干态磨损性能进行测试,利用SEM方法对滑板的磨损形貌进行观察和分析,进而探讨滑板/铜环的热态磨损机制。结果表明:PBMI/YM改性树脂的耐热性优于YM树脂,PBMI/YM改性树脂基滑板的耐磨性明显优于YM树脂基滑板。在环境温度为350℃、磨损时间为30 min时,YM树脂基滑板的磨损率和摩擦因数分别为23.57×10?7 cm3/(N.m)和0.232;而PBMI/YM改性树脂基滑板的则分别为9.88×10?7 cm3/(N.m)和0.144。在磨损过程中,随着环境温度的增加,树脂基滑板/铜环的磨损机制发生由粘着磨损向伴随有轻微剥层磨损的热磨损转变。(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07年11期)
田四光,尤显卿,黄曼平,马建国,钟成山[9](2007)在《DGJW50电渣熔铸钢结硬质合金热磨损性能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DGJW50电渣熔铸钢结硬质合金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组织结构和硬度的变化以及热处理工艺对其热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850℃+700℃退火处理可使该合金在400℃的高温工况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抗热磨损性能。(本文来源于《硬质合金》期刊2007年02期)
曹献坤,杨晓燕[10](2004)在《1-2-3型摩擦复合材料的热磨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 2 3新型摩擦复合材料进行热失重分析试验和热磨损试验,分析处理试验结果,建立了1 2 3新型摩擦材料的热磨损模型。研究表明1 2 3新型摩擦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和较低的磨损率。(本文来源于《武汉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热磨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制动器的热磨损是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安全性,通常采用有限元法和试验法来研究制动过程中的热磨损,本文阐述了在热磨损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磨损论文参考文献
[1].申锋涛.掺杂非晶碳膜热磨损性能评定及磨损行为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7
[2].杨磊,范健文,崔庭琼.制动器热磨损分析方法研究[J].科技风.2017
[3].杨磊,崔庭琼,范健文.盘式制动器热磨损机理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
[4].蔡启舟,蒋文海,邹佳鹏,杨书范,付志云.高Ni-Cr铸铁的热磨损和热疲劳性能研究[J].现代铸铁.2014
[5].罗天洪,吴小川,罗文军,林超.湿式制动轴对称摩擦生热与摩擦因数/热磨损特性分析[J].机械传动.2014
[6].张海军.硬质镀层的热磨损和热疲劳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
[7].田四光,尤显卿,钟成山,黄曼平,马建国.金属基复合材料热磨损过程中氧化物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7
[8].陈振华,涂川俊,陈刚,严红革,夏金童.改性树脂基滑板的制备及其热磨损性能[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7
[9].田四光,尤显卿,黄曼平,马建国,钟成山.DGJW50电渣熔铸钢结硬质合金热磨损性能的初步研究[J].硬质合金.2007
[10].曹献坤,杨晓燕.1-2-3型摩擦复合材料的热磨损分析[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