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核小球藻论文_倪婕,余炼,唐亚倩,林子楹,白云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蛋白核小球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球藻,蛋白,毒性,农药,蕹菜,生物量,氨基甲酸酯。

蛋白核小球藻论文文献综述

倪婕,余炼,唐亚倩,林子楹,白云霞[1](2019)在《亚硒酸钠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及生物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亚硒酸钠对海水培养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和有机硒转化能力的影响,以及富硒蛋白核小球藻中的主要硒形态。通过分批等量添加2μg/mL至50μg/mL的亚硒酸钠,确定最佳富硒培养浓度,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藻体中亚硒酸钠、硒代半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叁种主要硒形态的含量。结果表明:亚硒酸钠浓度不宜过高,否则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受到抑制。硒浓度为2μg/mL时小球藻的生物量较高,有机硒含量达到301.40μg/g,占总硒含量的83.24%;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在该培养条件下富硒小球藻中有机硒的主要形态为硒代半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在测定的叁种主要硒形态中未转化的亚硒酸钠仅占23.02%。上述结果说明在海水培养下,小球藻富硒培养的适宜外加硒浓度为2μg/mL,此条件下长势良好,无机硒得到有效转化,有机硒含量较高,可达到富硒要求。(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曾莎莎,梁延鹏,覃礼堂,莫凌云,曾鸿鹄[2](2019)在《有机磷农药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中农药复合污染产生的毒性效应具有潜在风险。为系统考察有机磷农药(OPs)混合物对淡水生态系统中绿藻的联合毒性效应,以马拉硫磷(MIT)、敌敌畏(DDVP)、敌百虫(TRC)、乐果(DIT)和氧乐果(OMT)等5种OPs作为混合物组分,运用直接均分射线法设计9组二元混合物体系共45条混合物射线。利用96孔微板测定5种OPs及其二元混合物对蛋白核小球藻(C. pyrenoidosa)的生长抑制毒性,通过基于置信区间的组合指数法分析混合物的联合毒性及毒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以p EC50为毒性指标,5种OPs对C. pyrenoidosa的毒性大小顺序为:TRC>MIT>DDVP>OMT>DIT,OPs对C. pyrenoidosa的毒性大小受其中心磷原子的电正性影响;因混合组分的不同,部分OPs混合物对C. pyrenoidosa的联合毒性依赖于组分浓度比; OPs混合物对C. pyrenoidosa的毒性相互作用以加和为主,部分发生拮抗作用,发生拮抗作用的混合体系具有低效应区域呈加和作用,高效应区域呈拮抗作用的规律;与MIT混合的体系均有发生拮抗作用,且依赖于MIT浓度,MIT浓度比例越高,拮抗作用越强,OPs混合物的毒性相互作用与组分浓度比相关; OPs混合物的毒性相互作用组分浓度比依赖性与其联合毒性的组分浓度比依赖性规律不相关。(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滔,张瑾,卞志强,姜慧,申慧彦[3](2019)在《2种经典模型对抗生素与重金属锌的蛋白核小球藻时间依赖联合毒性作用的评估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染物在环境中普遍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其累积毒性与毒性相互作用具有潜在的环境风险。因此,本研究以水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硫酸链霉素、硫酸安普霉素和双氢链霉素)和重金属锌(Zn)为目标污染物,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C. pyrenoidosa)为指示生物,应用直接均分射线法设计3种抗生素与Zn的3个二元混合物体系,应用时间毒性微板分析法系统测定3种抗生素和重金属Zn及其二元混合物射线的时间-浓度-毒性数据,以浓度加和(concentration addition,CA)与独立作用(independent action,IA)为标准加和参考模型,分析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及其随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延长,3种抗生素和重金属Zn对C. pyrenoidosa的毒性逐渐增强; 2种模型对3个二元混合物体系的毒性相互作用评估基本一致,即在低浓度区域始终呈现加和作用,而在高浓度区域随暴露时间延长由协同作用逐渐转变为加和作用;而对于同一混合物体系,CA和IA模型预测毒性之间的差距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加,且IA预测曲线始终位于CA预测曲线上方,显示了IA模型在评估具有相异组分混合物的毒性时较CA模型接近实际观测值。(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卞志强,张瑾,王滔,徐晨茗,陶梦婷[4](2019)在《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蛋白核小球藻联合毒性作用特点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其在环境中的残留及其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作用引起关注。以5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包括残杀威、灭多威、抗蚜威、涕灭威和呋喃丹为研究对象,以蛋白核小球藻为受试生物,应用微板毒性分析法系统测定每种农药及其五元混合物对蛋白核小球藻在不同暴露时间(12、24、48、72和96 h)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同步分析农药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理特性如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农药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浓度-效应均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农药抗蚜威在中低浓度促进绿藻生长,呈现非单调J型浓度-效应曲线(CRC)特征,其余4种农药的CRC呈现经典S型;以半数效应浓度的负对数(p EC50)为毒性大小指标,5种农药在96 h时毒性大小为:呋喃丹(p EC50=3.43)>残杀威(p EC50=2.76)>抗蚜威(p EC50=2.12)>灭多威(p EC50=2.11)>涕灭威(p EC50=1.89)。浓度为EC50的5种农药处理后的蛋白核小球藻中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但不同农药处理的绿藻中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减少率随暴露时间延长变化趋势稍有不同; SOD酶活性随着暴露时间延长逐渐下降,MDA含量逐渐增加,这说明藻细胞受到破坏,脂质过氧化的损害程度超过细胞修复能力,SOD活性被抑制,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下降,藻细胞内的H2O2不断积累,导致MDA含量升高。五元混合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也具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并表现出刺激作用,即hormesis现象,且混合物毒性与组分浓度比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暴露于混合物的小球藻均在96 h出现了刺激效应,其叶绿素与蛋白质含量随暴露时间延长不断增加,SOD活性不断升高,MDA含量不断减少;五元混合物均在96 h呈现出拮抗作用,且与混合物的浓度和组分浓度比相关。(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符虹宇,李雁群,蔡奇珍,梁皓辉,黎钊坪[5](2019)在《蛋白核小球藻培养液的循环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蛋白核小球藻采收后培养液是否能循环再用于小球藻的培养。【方法】采用小球藻分批培养完成采收细胞后所得培养废液来配制培养基,重新进入下一批次小球藻培养。以藻类BG11培养基配方为基准,按照配方全部或部分补充营养盐,通过测定藻液的光密度值间接反映藻生物量,比较小球藻在循环培养中的生长情况。【结果】在连续循环利用回收水至第4批次培养收获时培养液的光密度D(600 nm)为9.9,比生长速率为0.80 d-1,与第1批培养收获时培养液的光密度D(600 nm)和比生长速率相比,小球藻细胞产量和生长速率均未受影响。经过4个轮次的循环培养,用水量可减少约75%。在连续循环培养中仅补充N、P、S盐,至第3个循环小球藻收获时的生物量变化在10%以内。【结论】在加糖混养、保持连续光照、按照BG11配方补全营养盐的培养条件下,至少可对蛋白核小球藻进行4个周期的循环培养。按照BG11配方量补充相应的N、P、S盐,减少其他营养盐的投放,在2个循环周期内可以维持蛋白核小球藻的正常生长。利用培养废液实现小球藻循环经济培养和减少生产排放方法可行。(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徐成龙,张饮江,卢家磊,程梦雨,张家威[6](2019)在《绞股蓝提取液对蛋白核小球藻的化感效应及影响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草药植物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 Makino]为化感供体材料,研究其不同浓度的提取液(0、5、10、25、50 g/L)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esa)生长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1)绞股蓝提取液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随提取液质量浓度增大和培养时间延长均呈增强趋势,且25 g/L绞股蓝提取液培养15 d时的抑制率达到最大(79.41%)。(2)各浓度绞股蓝处理组蛋白核小球藻细胞内的叶绿素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随着提取液浓度升高以及处理时间延长叶绿素a含量较对照的降低量越多,表明蛋白核小球藻光合作用受到的影响也越大。(3)绞股蓝处理组蛋白核小球藻细胞的膜透性(吸光度OD_(264))显着高于对照,且膜透性随着提取液浓度增大而增强;高浓度提取液处理下,藻细胞内部的可溶性蛋白质(OD_(280))及核酸(OD_(260))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且随着处理时间延长,细胞膜透性增大,细胞内部的可溶性蛋白质及核酸向胞外渗透增多。研究发现,绞股蓝提取液能够抑制蛋白核小球藻生长,并随着提取液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强;绞股蓝提取液能促进藻细胞叶绿素分解、增加细胞膜透性,引起可溶性蛋白质和核酸向胞外渗透量升高,导致藻细胞结构受损,代谢功能紊乱,从而达到化感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何海生,原居林,刘梅,倪蒙,顾志敏[7](2019)在《蛋白核小球藻与水蕹菜调控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及其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接种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种植水蕹菜(Ipomoea Aquatica)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的影响,在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中设置空白对照组、单纯接种蛋白核小球藻、种植水蕹菜及二者联合的4个处理组,定期监测各处理组中水质理化指标、生长特性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叁个处理组均能有效去除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中的NO~-_2-N、NH~+_4-N、TN和TP,其中接种蛋白核小球藻处理组对NO~-_2-N的去除率达到51.27%;种植水蕹菜处理组对NO~-_2-N、NH~+_4-N和TP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55.19%、70.06%和74.76%;联合处理组对水体TN去除率为49.66%,去除TN效果最佳。叁个处理组均能提高南美白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和提高其成活率,其中联合处理组效果最佳,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0.66%和27.27%,水雍菜处理组分别增加了8.14%和9.10%,蛋白核小球藻处理组分别增加了4.41%和2.28%,同时联合处理组的增重率显着高于其他叁组。种植水蕹菜处理组能显着增加南美白对虾CAT、GST活性和GSH含量,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128.84%、235.39%和426.26%;联合处理组对南美白对虾肝胰腺的SOD活性和GSH含量促进效果最佳且达到显着水平,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52.75%和1 376.69%。综上可见,接种蛋白核小球藻和种植水蕹菜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南美白对虾生长及免疫活性,且以联合处理的综合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9年03期)

蔡健,张玉蕾,黄翔鹄,李长玲,韩谦[8](2019)在《波吉卵囊藻与蛋白核小球藻间的化感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交叉培养法研究波吉卵囊藻与蛋白核小球藻之间的化感效应,同时也探讨了高温处理对化感物质的作用.结果表明:1)波吉卵囊藻滤液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效应,且随浓度的升高,促进效应越明显; 2) 80%和100%体积分数的蛋白核小球藻滤液对波吉卵囊藻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3)经高温处理后,40%体积分数的波吉卵囊藻滤液对蛋白核小球藻的促进效应强度下降,而80%体积分数的蛋白核小球藻滤液对波吉卵囊藻的抑制效应不明显.实验显示,波吉卵囊藻与蛋白核小球藻之间产生了相互促进或抑制作用的化感物质;在小球藻具有一定种群的池塘中应用波吉卵囊藻,需将其比例调整至小球藻生物量的1. 25倍以上,才有利于波吉卵囊藻的生长.(本文来源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国华,张树宝[9](2019)在《不同氮浓度对工厂化养殖蛋白核小球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氮浓度对工厂化养殖蛋白核小球藻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核小球藻的细胞密度跟干重呈明显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0.9867;在改良的BG11培养基的基础上,当硝酸钠浓度在1.2g/L时,蛋白核小球藻获得最大藻细胞密度、比生长速率和相对生长常数。(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期刊2019年04期)

钟晓璇,颜菲菲,曲奕,陈钰涵,李新颜[10](2019)在《响应面法优化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小球藻的最适生长条件。实验选取温度、pH、磷酸盐浓度3个因素,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小球藻生长的最佳条件。通过对响应面因素进行优化,得到小球藻最佳生长条件为:温度26.43℃,pH 7.25,磷酸盐浓度5.51 mg/L。考虑到仪器的控制因素与实际操作条件,将优化后生长条件修正为温度26.4℃,pH 7.25,磷酸盐浓度5.50 mg/L。最佳优化条件验证试验表明,培养48 h后,藻类生物量平均达到了0.116,比优化前的生物量0.114略有提高,与预测值0.115无显着差别。因此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优化条件准确可靠,并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渔业》期刊2019年03期)

蛋白核小球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体中农药复合污染产生的毒性效应具有潜在风险。为系统考察有机磷农药(OPs)混合物对淡水生态系统中绿藻的联合毒性效应,以马拉硫磷(MIT)、敌敌畏(DDVP)、敌百虫(TRC)、乐果(DIT)和氧乐果(OMT)等5种OPs作为混合物组分,运用直接均分射线法设计9组二元混合物体系共45条混合物射线。利用96孔微板测定5种OPs及其二元混合物对蛋白核小球藻(C. pyrenoidosa)的生长抑制毒性,通过基于置信区间的组合指数法分析混合物的联合毒性及毒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以p EC50为毒性指标,5种OPs对C. pyrenoidosa的毒性大小顺序为:TRC>MIT>DDVP>OMT>DIT,OPs对C. pyrenoidosa的毒性大小受其中心磷原子的电正性影响;因混合组分的不同,部分OPs混合物对C. pyrenoidosa的联合毒性依赖于组分浓度比; OPs混合物对C. pyrenoidosa的毒性相互作用以加和为主,部分发生拮抗作用,发生拮抗作用的混合体系具有低效应区域呈加和作用,高效应区域呈拮抗作用的规律;与MIT混合的体系均有发生拮抗作用,且依赖于MIT浓度,MIT浓度比例越高,拮抗作用越强,OPs混合物的毒性相互作用与组分浓度比相关; OPs混合物的毒性相互作用组分浓度比依赖性与其联合毒性的组分浓度比依赖性规律不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蛋白核小球藻论文参考文献

[1].倪婕,余炼,唐亚倩,林子楹,白云霞.亚硒酸钠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及生物转化的影响[J].现代食品科技.2019

[2].曾莎莎,梁延鹏,覃礼堂,莫凌云,曾鸿鹄.有机磷农药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相互作用研究[J].生态毒理学报.2019

[3].王滔,张瑾,卞志强,姜慧,申慧彦.2种经典模型对抗生素与重金属锌的蛋白核小球藻时间依赖联合毒性作用的评估比较[J].生态毒理学报.2019

[4].卞志强,张瑾,王滔,徐晨茗,陶梦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蛋白核小球藻联合毒性作用特点及机制[J].生态毒理学报.2019

[5].符虹宇,李雁群,蔡奇珍,梁皓辉,黎钊坪.蛋白核小球藻培养液的循环利用[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9

[6].徐成龙,张饮江,卢家磊,程梦雨,张家威.绞股蓝提取液对蛋白核小球藻的化感效应及影响机理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9

[7].何海生,原居林,刘梅,倪蒙,顾志敏.蛋白核小球藻与水蕹菜调控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及其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J].淡水渔业.2019

[8].蔡健,张玉蕾,黄翔鹄,李长玲,韩谦.波吉卵囊藻与蛋白核小球藻间的化感效应[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9

[9].王国华,张树宝.不同氮浓度对工厂化养殖蛋白核小球藻的影响[J].中国水产.2019

[10].钟晓璇,颜菲菲,曲奕,陈钰涵,李新颜.响应面法优化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条件[J].河北渔业.2019

论文知识图

肉桂酸乙酯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1 在二氯甲烷和二氯乙烷暴露下蛋白核EMA对蛋白核小球藻、普通小球藻...污泥抽提液部分或全部替代SE培养基蛋洛克沙胂质量浓度的对数与经验概率单...铜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效应

标签:;  ;  ;  ;  ;  ;  ;  

蛋白核小球藻论文_倪婕,余炼,唐亚倩,林子楹,白云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