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珍[1]2003年在《九龙江上游五川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九龙江是龙岩、漳州和厦门叁市的饮用水源,同时该流域又是近海流域。目前流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已经比较突出,因此,对九龙江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在九龙江上游遴选一个典型农业流域——五川流域,通过广泛的实地调查获得了流域大量的基础数据,并通过2002年全年降雨事件降雨径流、水质测定以及大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浅层地下水质的测定等工作,本论文取得了以下成果: 第一、对九龙江上游五川流域的氮磷地表径流流失规律及特征进行了探讨,揭示了7~9月总氮、总磷和泥沙量分别占全年总流失量的95%、87%和93%以上;氮一般以可溶性氮形式流失;磷则以颗粒态形式流失等规律和特点。 第二、分析探讨了五川流域的氮磷渗漏的规律及特征,揭示了五川流域施化肥为主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渗漏水中氮素形态以硝氮为主;但配施有机肥的土地利用类型氨氮浓度高于硝氮浓度以及该流域氨氮浓度高等农田氮素对浅层地下水渗漏一些规律和特点。 第叁、采用水量平衡法估算了大田条件下氮素渗漏量范围在3.7-54kg/ha.a,其中香蕉用地的氮渗漏负荷最高,其次为水稻田,荒草地最低。 第四、将AGNPS模型全面、系统地引入到福建地区的农业流域进行非点源污染的模拟研究。利用验证后的AGNPS模型进一步估算了五川流域氮磷流失负荷为总氮27.51kg/ha.a、总磷0.75kg/ha.a。其中水土流失的贡献占流失总氮的19.67%和总磷的88.64%。肥料的贡献占流失总氮的80.33%和总磷的10.70%。 第五、将AGNPS模型引入到管理措施的评价中,用模型进行了各方案实施前后效果的定量评价,为提出最佳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陈能汪[2]2006年在《九龙江流域氮的源汇过程及其机制》文中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活化氮的大量输入使得生态系统氮“超载”,并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世界各国正致力于寻求减少氮的排放以缓解环境压力的对策。因此,从机制上对九龙江流域氮的源汇及其过程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对于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融合多学科知识,在GIS技术支持下,综合运用现场定位试验、模型模拟、同位素示踪及故障树风险评价等多种研究手段与方法,揭示了流域氮的大气沉降、地表径流、淋失、反硝化和氨挥发等输入输出过程及其机制,建立了不同尺度流域氮的收支模式,并针对性提出氮流失的控制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大气氮沉降强度、时空分布和来源。九龙江流域大气氮沉降通量为14.9 kg N/(hm2·y),其中干沉降占34%,湿沉降占66%;受氮的排放状况和气象条件影响,约80%的大气氮沉降发生在春夏两季。干沉降中铵氮、硝氮与有机氮分别占31%、24%和45%。干沉降量在下游及河口地区较大(>7.0 kg N/(hm2·y)),并向上游方向递减(<4.0 kg N/(hm2·y))。湿沉降(雨水)氮浓度平均2.79±1.79 mg N/L,铵氮、硝氮与有机氮分别占39%、25%和36%。雨水氮浓度随降雨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降低,但在空间尺度上的差异较小。大气氮沉降中以铵态氮为主,这与化肥施用、畜禽养殖引起的氨挥发强烈有关,而雨水硝态氮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和农业活动。第二,氮的地表径流输出过程及机制。流域氮的地表径流输出主要受降雨、径流、土地利用和施肥状况的多重控制。九龙江向厦门海域输送无机氮10.75 kg N/(hm2·y),春夏秋季流量大(占全年89%),氮输出占全年的90%。五川小流域地表径流氮输出总负荷为67.10 kg N/(hm2·y),基流与降雨径流分别占25%和75%;春夏两季(3–8月)处于作物生长季节,人为氮的输入量大,降雨集中,氮的地表径流输出占全年的85%。基流氮的输出与水量、水质密切相关,但水量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随着上游向下游方向农业用地比例的增加,基流氮浓度递增。各类典型小流域氮的降雨径流输出与农业用地比例呈正相关。地表水硝态氮主要来源于无机化肥,以及有机肥的季节性施用。
赵中华[3]2012年在《基于AnnAGNPS模型的桃江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等点源污染的有效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逐渐成为水环境的首要污染源和第一大污染源。在我国水污染控制中呈现出点源可调整的空间越来越小,而非点源可调整的空间相对增大的趋势。因此,对农业非点源发生机理和控制措施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鄱阳湖第一大支流赣江的源头之一,桃江流域人口的81.2%为农村人口,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水体污染的最主要因素。鉴于此,以桃江流域为例,开展农业非点源污染发生机理和流失特征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和示范效果。本文结合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查询历史资料和已有文献成果等多种手段,建立了桃江流域基础信息数据库。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桃江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首先运用氮收支平衡方法在桃江流域及典型研究区两个尺度分别建立氮平衡变化模型,定量分析区域氮输入、输出量以及氮净增量,为后续建立并应用AnnAGNPS模型定量模拟农业非点源氮的发生机理和流失特征提供了参数和重要的边界条件,并为氮的拦截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显示:2006~2008年桃江流域及研究区年均氮输入总量为32992t/a与6957t/a,其中化肥施用输入氮占氮总输入量比例分别为44.94%与44.05%,是最主要的输入源;作物收获氮占氮总输出量比例分别为49.89%与50.78%,是最主要的输出源;氮的输入增量远高于氮的输出增量,氮净增量分别为14945t/a与3167t/a,2006-2007年和2007~2008年氮净增量年增长率分别为桃江流域(9.78%、4.28%),研究区(8.27%、2.83%),呈显着上升趋势;对氮净增量及其去向研究结果显示,桃江流域及研究区氮净增量的分担率分别为水体(64.18%与62.12%)、土壤(30.86%与32.96%)、生物(4.96%与4.93),可见,区域里剩余氮主要以两种方式存在:一是通过地表、地下水径流进入河道,排出流域,进入到水体,污染水体;二是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的污染。农业非点源氮是流域氮的主要来源,对其进行研究已刻不容缓。2.在3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研究区农业非点源污染AnnAGNPS模型,并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模型校验过程及结果显示:1)对不同时间尺度而言,年、月、日水平的模拟精度依次递减,模型对年和月水平的模拟精度较高,对日水平的模拟精度较低。可能是由于,实际暴雨的发生是相对短暂的过程,一般持续时间不足1天(24小时),而由于气象数据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只能进行日事件的模拟,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降雨的强度,并延长了降雨的时间,因此对模型的精度造成影响;2) AnnAGNPS模型对地表径流、泥沙侵蚀及总氮输出的模拟精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地表径流>泥沙>总氮输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泥沙和总氮的迁移是以径流为载体,误差依次累加并有被放大的可能性;3)通过与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比较,得出影响模型精度的条件主要有流域尺度、地形地貌及流域气候特征;4)年水平和月水平的校验精度满足模型模拟的精度要求,日水平的总氮校验相对误差在50%以内。因此,本文建立的AnnAGNPS模型适用于非点源污染的长期模拟及预测,但并不适宜非点源污染的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3.以2001~2008年的降雨为驱动,将已建立的模型运用于研究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定量预测、污染时空特性分析及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BMPs)的评价。结果显示:1)研究区2001~2008年年均径流深为579.74mm,泥沙流失152.66×103t/a,非点源氮负荷2781.73t/a;汛期(4-8月)月径流、泥沙流失和非点源氮负荷占全年的百分比分别为64.30%、85.64%、86.34%,反映了水土流失及非点源氮输出主要由高强度降雨引起;2)年水平降雨、径流、泥沙及总氮负荷的年际变化曲线,走势有较高的相似性,且各相关系数(降雨-径流、降雨-泥沙、降雨-总氮、径流-泥沙、径流-总氮)介于0.7825~0.8421之间,揭示了降雨、径流、泥沙、总氮四者之间的密切联系;3)汛期的月降雨、径流、泥沙及总氮负荷变化曲线,同样具有相似的走势,各相关系数介于0.6022~0.9855之间,揭示了四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的同时,也反映了汛期较年水平相比,相关系数波动幅度更大;降雨-径流的R2高达0.9855,说明汛期降雨-径流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径流-总氮的R2为0.6022,在5组之中最低,反映了高强度降雨下,径流中氮含量差别很大,非点源氮的输出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可能与不同月份农作物的施肥等管理方式有很大关系,不同月份的施肥量不同、农作物生长阶段不同及对氮的拦截能力也不同,同等降雨条件下引起的非点源氮污染差别较大;4)在不同水文年,径流差别不大,而泥沙和非点源氮的输出差别很大,2001~2008年,丰水年径流量、泥沙和非点源氮分别是枯水年的1.4倍、3.5倍和1.8倍,说明泥沙侵蚀较径流和非点源更加敏感,间接说明高强度降雨是造成泥沙侵蚀的主要因素;5)对研究区非点源氮关键源区进行识别,并将五级作为非点源氮污染关键源区;6)平衡施肥对非点源污染氮的削减效果最佳;植被缓冲区的设置对径流、泥沙侵蚀以及氮素流失均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刘梦鑫[4]2014年在《基于GIS的九龙江流域水环境污染消纳潜力评估》文中研究指明九龙江作为福建省境内的第二大河流,部分河段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然而,九龙江流域面积广,地形、气候、人口、经济情况复杂。现有九龙江流域的研究成果,难以从整体上把握九龙江流域的污染情况,造成了污染管理难、治理难等问题。所以,从整体上进行九龙江流域污染情况的分析和评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针对九龙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现状,从九龙江流域整体环境出发,基于流域内的地形、地貌、人口等数据,建立消纳潜力评估模型。该模型主要研究适用于进行九龙江流域消纳潜力分析的区域的划分标准与方法,构建景观流域单元,并在此基础上,统计流域内的污染源,计算污染强度,对九龙江整体的消纳潜力进行了评估。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 景观流域单元划分。总结了现有的多种区域划分标准与方法,研究了适于进行九龙江流域消纳潜力分析的区域划分的标准与方法。该划分标准参考了行政区划、地形、水环境、土地利用、污染源分布等多种因素,最终划分出了30个景观流域单元。2. 非点源污染源空间化模型与统计分析。提出了基于第六次污染源统计数据、行政区划等少量数据模拟非点源污染源的空间化模型,在模拟结果上从行政单元与景观流域单元角度对污染源进行统计和分析,并计算各单元的污染强度,为消纳潜力模型提供基础数据。3. 消纳潜力评估体系与评估模型。分析了研究九龙江流域消纳潜力所需考虑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个基于九龙江流域整体环境的评估体系,以环境容量、污染强度等为模型影响因子,建立了消纳潜力评估模型。通过该模型计算一个数值,然后依据该数值的正负性以及绝对值的大小,判断九龙江流域各个地区内的污染程度以及污染消纳潜力的大小。从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九龙江流域整体的环境良好,局部重点市区,如漳浦、龙文、集美等,污染较为严重且消纳的潜力接近饱和状态,需要重点进行管理和治理。
王卫平[5]2007年在《九龙江流域水环境容量变化模拟及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水环境容量为理论基础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是当今水污染控制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急需要科学有效的开展水污染总量控制工作。因此,研究流域的水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先通过水质评价确定了九龙江流域的主要水质超标因子,应用QUAL2K模型建立了九龙江水质模型,运用试错法模拟计算了九龙江干流段丰、平、枯叁个水期的水环境容量,最后提出了九龙江流域的水污染总量控制相关措施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通过污染源调查和水质评价,确定九龙江流域的主要水质超标污染物为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和大肠菌群,选择这4个水质因子作为水质模拟的指标。第二,应用QUAL2K模型建立了九龙江水质模型,把九龙江北溪干流划分为20个河段,把西溪划分为6个河段。对丰、平、枯水期模型的BOD氧化速率、氨氮硝化速率、有机磷水解速率和病原体衰减速率等参数进行校正,验证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适合九龙江干流的水质模拟和预测。第叁,对九龙江流域各水文站的历史监测流量进行水文频率计算,以90%、75%、50%保证率下径流量分别代表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的流量。根据九龙江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水质目标,采用试错法定量模拟计算九龙江北溪和西溪各河段在丰、平、枯叁个水期的COD、氨氮、总磷、大肠菌群的最大污染负荷,作为管理环境容量。第四,对“十一五”末期2010年九龙江流域的水污染负荷与水环境容量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计算各河段的污染负荷削减量和削减率,据此提出流域内产业布局调整的建议措施。最后针对九龙江流域的实际情况,提出保证总量控制目标有效实施的经济、技术手段和监督管理措施。
朱梅[6]2011年在《海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叁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水体污染的形势逐渐恶化。《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海河水系为重度污染,是中国水污染最严重的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是海河流域的真实写照。本文首次系统研究海河流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估算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量,评价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体污染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填补了海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的空白,为海河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政府确定水污染防治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科学分配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消减指标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分析评价现有大尺度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特别是在总结输出系数法优缺点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现有数据条件并有一定精确性的大尺度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叁维”系数估算法。所谓“叁维”有叁层含义:一是根据水系和地形,把海河流域在叁个尺度上分成估算单元;二是根据污染物来源,把农业非点源污染分成种植业、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叁个组成部分,分别估算污染负荷;叁是根据非点源污染形成过程,把农业非点源污染分成产生、流失和入河叁个阶段,分别估算污染负荷。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关于海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量。2007年,海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氨氮产生量分别为774.1x10~4 t、192.0 x10~4 t、459.1x10~4 t、67.8x10~4 t;流失量分别为239.4x10~4 t、4.5x10~4 t、56.8x10~4 t、6.2x10~4 t;入河量分别为68.0x10~4 t、0.9 x10~4 t、8.6x10~4 t、1.1x10~4 t。2、关于非点源污染对水体污染的贡献。以海河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来衡量,农业非点源入河污染物给水体带来的污染负荷为:化学需氧量31.5 mg·L~(-1),总磷0.4 mg·L~(-1),总氮4.0 mg·L~(-1),氨氮0.5 mg·L~(-1)。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叁类水质标准,除氨氮外,各项污染指标均超过水质标准,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不容轻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主要来自点源污染,分别占62.0%和91.5%;总磷和总氮主要来自非点源污染,分别占60.2%和58.7%。由于海河流域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中没有包括总磷和总氮,因此,点源污染是目前海河流域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3、关于农业非点源污染等标负荷评价。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叁类水质标准对海河流域2007年农业非点源污染入河量进行等标负荷评价,结果表明:总氮是农业非点源污染最主要的污染物,约占一半;其次是总磷,约占1/4。农业非点源污染主要来自于畜禽养殖污染,占八成以上,其次是农村生活15.7%,种植业源仅占3.3%。海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地域差异较大,污染最严重的是德州市,其次是唐山市和承德市。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必须由政府主导,公众广泛参与。从中国的情况来看,非点源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除了资金和技术的制约外,更重要的是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管理体系。海河流域要重点抓好畜禽养殖污染的控制,大力推广生态畜牧业。积极推进“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王艾[7]2016年在《流域人类活动净氮输入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河道水质的影响》文中认为人类活动使流域中的氮输入量不断增加,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水环境问题。本文以新安江流域上游和长江流域上游为研究对象,分析人类活动净氮输入及其在流域中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分布式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GBNP,模拟氮素在流域中通过水文过程对河道的补给,分析入河氮素的时空特征;模拟氮素在河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分析入河氮素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基于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论文首先分析了新安江流域上游和长江流域上游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人类活动净氮输入量的时空分布与变化情况;然后,在两个流域分别构建了分布式非点源污染模型GBNP,模型的率定与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在两个流域适用性良好;最后,基于模拟结果,分析了流域中的入河氮素负荷与河道水质的时空变化,并以新安江流域为例,探讨了河网系统中氮素滞留的影响因素;以长江流域上游为例,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氮素负荷和河道水质的影响。在新安江流域的研究结果显示,流域的主要氮素来源均为农田氮肥施用和大气氮沉降,人类活动净氮输入量较高的区县主要包括屯溪区、歙县和绩溪县。人类活动净氮输入与城镇与农田的面积呈显着正相关,与森林面积则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GBNP的模拟结果显示,流域年均入河总氮负荷强度约为1.16 ton/km2,5-8月入河总氮负荷量约占全年总负荷量的57.7%,流域总氮入河系数约为0.16;入河总氮负荷量主要取决于人类活动净氮输入,并受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及流域下垫面条件的影响。流域河道水质整体良好,汛期总氮浓度低于非汛期,年均氮素滞留率约为80%;氮素在河网系统中滞留率从一级河道(河源)至干流河道递减。在长江流域上游的研究结果显示,流域中氮素来源主要为氮肥施用和大气氮沉降,食品/饲料氮净输入量所占比例也较高,其中成都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净氮输入量最高;城市化通过改变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种植方式与养殖类型,增加了人类活动净氮输入量。GBNP的模拟结果显示,流域年均入河总氮负荷强度约为1.50ton/km2,其中7、8月份的入河负荷量约占全年总负荷量的65%以上,流域年均总氮入河系数约为0.26。在氮素供给充足的区域,流域总氮输出量主要受降雨-径流过程控制,反之,限制总氮输出量的主要因素则是流域中氮素累积过程。汛期的河道总氮浓度显着高于非汛期,流域年均氮素滞留率约为87%。情景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和控制施肥能有效降低入河总氮负荷,减少氮素通过河道的输出量。
徐天予[8]2017年在《安吉县域农业面源污染分区分类控制方案》文中研究说明农业面源污染因其严重的危害性和复杂的特性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而如何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也是国内外学者一直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通过对安吉县进行实地调研以及收集相关资料,识别了安吉县主要的污染因子,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适用于安吉县的SWAT和WASP模型,将安吉县划分为61个子流域,可视化展示出安吉县流域农业氮、磷流失空间分布,根据各子流域所对应的的水质目标差异,核算出相应的水环境容量,在此基础上,结合安吉县的相关规划,采用二级分区的方式提出了面源污染的分区方案。在一级分区中,将安吉县划分为叁个区,即: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土氮磷流失控制区、中游面源污染综合控制区、下游污染减负与生态修复控制区。再根据安吉县污染源分布情况特点、水功能区要求等,进行二级分区,提出针对安吉县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方案,为安吉县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提供了依据和思路。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除个别断面外,安吉县2010年至2014年其他所有断面水质指标都符合水功能区的要求。以Ⅱ类水水质标准作为参照,可以得出在所有超出Ⅱ类水的污染因子中,五年来DO、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CODcr的平均超出率分别为5.73%、15.32%、6.63%、1.47%、4.39%。在全部超出Ⅱ类水水质的断面中,氨氮与总磷超出断面数最多,共占64%。2、基于Arcgis软件构建SWAT模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通过数据转换实现流域空间的参数化过程。通过对横塘水文站与柴潭埠水质监测站点进行模型的率定与验证,得出横塘水文站的径流在率定和验证期的相关系数均能达到0.9以上,柴潭埠水质监测站点的氨氮与总磷的相关系数也可以达到0.8左右,叁个变量的效率系数也均满足模型的要求,说明SWAT模型在安吉县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同时,SWAT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氮磷负荷从上游到下游呈逐渐加重的趋势,并在下游区域不断累积,负荷量是上游的数倍。3、将SWAT模型模拟出的各子流域月尺度的氨氮、总磷污染负荷结果,输入到WASP模型中,进而核算安吉县整体的水环境容量情况。通过对横塘水文站点与荆湾水质监测站点进行模型的验证,得出径流、氨氮的一致性系数均为0.9以上,总磷为0.86,叁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均为0.8以上,说明WASP模型在安吉县适用性较好。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表明,安吉县大部分河段基本满足水功能区要求,但仍有部分子流域的剩余水环境容量不足。4、根据安吉县行政区划、地形地貌、人口分布、土地利用情况以及结合《安吉县环境功能区划》、《安吉县水土保持规划》,将安吉县划分为叁个控制区。并根据控制区内污染源类型进行二级分区,划分为污染优先控制区、茶叶种植污染控制区、粮食作物种植污染控制区、养殖污染控制区、城镇生活污染控制区、生态旅游污染控制区、生态环境保护控制区和水体净化与修复控制区,并根据每个二级控制区内农业面源污染特点,结合实地踏勘情况,分析主要存在的问题,并依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安吉县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吴道祥[9]2017年在《基于AnnAGNPS模型的山美水库流域氮非点源污染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点源污染的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非点源污染由于自身特点,在监管和治理均存在一定的难度。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运用工程性措施和管理措施防治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对非点源污染控制和管理的有效途径。山美水库作为泉州市重要的饮水源地。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农业化肥施用量、畜禽养殖排污和农村生活污染等大量增加,造成山美水库总氮(TN)超过V类标准,水体污染严重,已严重影响到泉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本文以山美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模型的自动率定工具AnnAGNPS-PY,建立山美水库流域日产流产沙及总氮模拟的AnnAGNPS模型,实现流域TN的模拟,定量分析了山美水库流域TN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给合流域不同BMPs情景,评价BMPs对流域非点源氮的削减效果,并探讨了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对削减效果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Python工具,引入集合参数的概念,结合MonteCarlo算法,建立了AnnAGNPS模型的自动率定工具AnnAGNPS-PY,在日尺度上,实现了山美水库日尺度流域产流、产沙和总氮参数的自动率定,结果表明,AnnAGNPS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山美水库流域产流、产沙及TN的变化规律。(2)山美水库流域TN负荷的输出分布与园地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流域中TN负荷高值出现在湖洋溪流域的湖洋镇,以及桃溪流域的达埔镇。(3)BMPs的模拟结果表明,控制氮肥施用量对山美水库流域TN削减效果最显着,其次是少耕和退耕还林,最后是保护性耕作措施;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不改变TN削减率的变化方向,仅影响削减率量级的大小,且随着削减率数值的增加,模型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就越显着。
刘建昌, 张珞平, 张玉珍, 曾悦, 洪华生[10]2004年在《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最佳管理措施的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将技术手段与当地环境经济条件整合在一起,建立管理措施的优化方案,是我国流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国情的基本要求.本文以福建省九龙江西溪五川流域为例,提出了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最佳管理措施优化设计的两个步骤.一是通过模拟模型进行敏感参数分析,提出控制敏感参数的管理措施;二是借助运筹学模型,对第一步骤所提的管理措施进行环境经济效果的优化,从而得到成套方案.结果表明,以这样两个步骤设计最佳管理方案,可以确保在控制非点源污染的基础上,经济投入最小.
参考文献:
[1]. 九龙江上游五川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D]. 张玉珍. 厦门大学. 2003
[2]. 九龙江流域氮的源汇过程及其机制[D]. 陈能汪. 厦门大学. 2006
[3]. 基于AnnAGNPS模型的桃江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D]. 赵中华. 南昌大学. 2012
[4]. 基于GIS的九龙江流域水环境污染消纳潜力评估[D]. 刘梦鑫. 福州大学. 2014
[5]. 九龙江流域水环境容量变化模拟及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研究[D]. 王卫平. 厦门大学. 2007
[6]. 海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与评价研究[D]. 朱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7]. 流域人类活动净氮输入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河道水质的影响[D]. 王艾. 清华大学. 2016
[8]. 安吉县域农业面源污染分区分类控制方案[D]. 徐天予. 浙江大学. 2017
[9]. 基于AnnAGNPS模型的山美水库流域氮非点源污染控制研究[D]. 吴道祥. 福建师范大学. 2017
[10]. 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最佳管理措施的优化设计[J]. 刘建昌, 张珞平, 张玉珍, 曾悦, 洪华生.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标签: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 点源污染论文; 径流系数论文; 降雨强度论文; 负荷预测论文; 三农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水环境论文; 水污染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