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孢他啶治疗老年肺心病并发肺部细菌感染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马丽娟,杨蕾,宫培珊,孟文丽[1](2022)在《头孢他啶联合盐酸溴己新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的疗效及对肺功能、炎性因子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头孢他啶联合盐酸溴己新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肺功能、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20年3月包钢集团第三职工医院收治的1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70例)与对照组(70例)。两组采取镇咳、平喘、解痉、祛痰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头孢他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溴己新治疗。评估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和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咳痰咳嗽、肺部湿啰音和气短胸闷消失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活量(FVC)、FVC/FEV1、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头孢他啶联合盐酸溴己新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的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可有效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其肺功能。
王宁[2](2021)在《补脾清肺汤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定植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反复发作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 研究背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患者最常见的定植菌。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不规范的抗生素使用等原因导致PA成为较为常见的耐药菌,其一旦定植则很难彻底清除。PA定植的支扩患者较无PA定植的患者生活质量更差、临床症状更为严重、肺功能下降更快、气道炎症因子水平更高、放射学累及范围更广且程度更重、急性加重次数及住院次数更频繁、全因死亡率更高。反复急性加重是支扩症的临床特点之一,也是疾病临床进程中的重要事件。PA定植是支扩患者频繁急性加重、住院次数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反复急性加重不仅会造成肺功能的急剧下降以及肺组织的损伤,对患者的预后造成很严重的影响,而且由此导致的住院次数增加,给个人及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目前,针对PA定植的药物主要有吸入抗生素及口服大环内酯类药物,但在我国吸入抗菌素尚不可及,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具有一定的耐药风险及心血管、消化系统等的不良反应。中医药在治疗耐药菌感染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通过严谨缜密的科学研究阐释了古方在耐药菌感染方面的作用机制,如调节机体免疫,直接杀菌或抑菌,延缓或抑制细菌耐药等。我们在临床实践、前期证候调查及临床研究等基础上,结合东垣“阴火学说”,所总结出协定方剂“补脾清肺汤”在减少支扩或合并PA定植的患者反复发作方面显现出了一定的效果,故我们开展了关于补脾清肺汤治疗支扩合并PA定植的研究,客观评价其对PA定植支扩患者急性加重次数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2.临床研究2.1 目的客观评价补脾清肺汤对PA定植支扩患者急性加重次数、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中医药在对定植菌的长程管理方面的优势。2.2 方法本研究的设计方法为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合并PA定植的支扩患者72例,其中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7年11月到2019年6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病科就诊的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补脾清肺汤颗粒+健康教育+体位排痰)与对照组(阿奇霉素片+健康教育+体位排痰)。统计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等方法。计数资料采用校正卡方检验等。根据P值小于0.05判定统计学意义。2.3 结果2.3.1 一般资料分析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PA定植支扩患者72例,观察组36例,对照组36例。其中观察组脱落5例,对照组脱落7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性5例,占16.13%,女性26例,占83.87%;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69岁,平均年龄53.93±10.68岁;病程20.96±12.87年;过去1年急性加重次数1.74±0.89次;生活质量(SGRQ)29.87± 19.53分。对照组患者,男性7例,占24.14%,女性22例,占75.86%;年龄最小的34岁,最大的70岁,平均年龄52.90±13.28岁;病程16.59±14.78年;过去1年急性加重次数2.14±1.57次;生活质量(SGRQ)32.07±19.42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过去1年急性加重次数、严重程度指数(BSI)、生活质量(SGRQ)、肺功能(FEV1%pred、FEV1/FVC)、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等方面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2 治疗前后急性加重次数比较在治疗12周内,观察组患者急性加重次数为0.32次/人,对照组则为0.55次/人,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4周内及48周内急性加重次数分别为0.74次/人和1.03次/人,对照组分别为1.17次/人和1.45次/人,观察组急性加重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并且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变化比较两组之间治疗12周及治疗24周后生活质量变化综合评定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2周时SGRQ总分为24.71±15.29分,与治疗前相比下降6.14±8.98分;24周时则为21.60± 15.65分,与治疗前相比下降9.25±15.62分。对照组患者治疗12周时SGRQ总分为27.16±18.68分,与治疗前相比下降4.91±8.09分;24周时则为24.63±17.76分,与治疗前相比下降7.45±9.24分。两组治疗前后圣·乔治问卷总分进行比较,观察组治疗24周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圣·乔治问卷总分差值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3.4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12周时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评分为13.10±3.89分,与治疗前相比下降13.29±3.63分;24周时则为9.16±4.25分,与治疗前相比下降17.23±4.12分。对照组患者治疗12周时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评分为19.31±5.93分,与治疗前相比下降9.52±5.55分;24周时则为14.62±5.05分,与治疗前相比下降14.21±5.51分。治疗12周及24周后,观察组及治疗组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评分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的差值大于治疗组(P<0.05)。2.3.5 肺功能变化比较肺功能指标包含FEV1%pred及FEV1/FVC。观察组患者治疗12周时FEV1%pred为51.35±22.61%,与治疗前相比增加1.79±9.50%;24周时则为51.99±23.10%,与治疗前相比增加2.44±10.34%。对照组患者治疗12周时FEV1%pred为55.80±24.52%,与治疗前相比增加3.80± 11.39%;24周时则为56.06±26.48%,与治疗前相比增加4.06±12.26%。观察组患者治疗12周时FEV1/FVC为65.58±14.18%,与治疗前相比增加1.30±9.39%;24周时则为65.83±17.76%,与治疗前相比增加1.55±11.38%。对照组患者治疗12周时FEV1/FVC为68.15± 14.49%,与治疗前相比增加4.62±11.14%;24周时则为67.64±12.07%,与治疗前相比增加 4.12±9.76%。两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3.6 支气管扩张症严重程度指数(BSI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12周时BSI评分为7.52±3.60分,与治疗前相比下降1.77±2.36分;24周时则为6.48±3.80分,与治疗前相比下降2.81±2.94分。对照组患者治疗12周时BSI评分为7.07±4.46分,与治疗前相比下降1.90±1.74分;24周时则为6.00±4.21分,与治疗前相比下降2.97± 1.38分。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SI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2周、24周后BSI评分差值两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7 痰培养结果比较由于部分患者无痰、少痰及送检标本不合格等原因,未能进行统计学分析。2.3.8 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IgE)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结论(1)补脾清肺汤与阿奇霉素均能减少PA定植支扩患者的急性加重次数,补脾清肺汤在减少急性加重次数方面的疗效优于阿奇霉素。(2)补脾清肺汤可改善PA定植支扩患者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咳痰、喘息等)和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3)通过补脾清肺汤对PA定植支扩患者治疗作用的研究探索,初步证明中医药可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定植菌的长程管理提供新思路。
肖海凤[3](2021)在《头孢他啶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心衰合并肺部感染的效果及对血清WBC、PCT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头孢他啶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心衰(HF)合并肺部感染的效果及对血清WBC、PCT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HF合并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头孢他啶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左氧氟沙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指标、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两组病原菌清除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IL-6、TNF-α、BNP、WBC、PCT水平均显着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上述指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SD、LVEDD、LVDs水平均显着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VEF均显着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病原菌清除率为70.7%,显着高于对照组的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2.11%,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他啶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HF合并肺部感染效果较好,不仅可有效地清除病原菌,降低血清中WBC、PCT水平,还能改善患者的肺部感染和心脏功能。
米淑琦[4](2021)在《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脑卒中后遗症期遗留吞咽障碍或肢体障碍导致长期卧床的患者是肺炎的高发人群,具有基础情况差、病原菌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西医常规治疗手段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化痰、氧疗等对症处理为辅,在控制感染、排痰不畅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受到关注。既往不少针灸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针刺、拔罐分别用于肺炎的治疗中,具有抗炎、改善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的作用,能够缩短病程,改善预后。本次研究在于探究针罐结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的优势所在。研究目的1.基于现代文献数据挖掘,探究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提供选穴依据。2.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评价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拔罐在肺炎治疗的作用优势及特点,为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提供参考。3.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针罐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对比,观察针罐结合辅助治疗方案在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治疗作用,包括对患者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尤其在排痰方面)、血液炎性指标、预后等,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提供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1.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CBM、万方、维普4个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2月,纳入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临床疗效观察、队列研究。采用Excel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26.0和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分析针灸疗法在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2.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检索 CNKI、CBM、万方、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 和 Cochrane Libaray,检索时间自建库起至2021年2月,纳入相关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拔罐在肺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病程及有效率方面的作用。3.针罐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依据随机数字表,将61例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分至试验组、对照组。3.1治疗方案3.1.1对照组根据2019年《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制定西医治疗方案:积极治疗原发病;先使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待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回示后改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并积极施以化痰、吸氧、退热等对症治疗。治疗7天是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3.1.2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刺和拔罐治疗。针刺:主穴为肺俞、大椎、尺泽、合谷、足三里。实证加中脘;虚证加气海。发热加鱼际,腹胀便秘加天枢,咳痰不畅加天突。操作:患者取侧卧位,针刺肺俞、大椎,肺俞行平补平泻法30秒,大椎行提插泻法15秒,均不留针;而后取仰卧位,针刺合谷、尺泽、足三里,诸穴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30秒,留针15-20分钟。拔罐:选穴为大椎、风门、肺俞以及依据胸部听诊啰音较多部位局部选穴。操作:患者取侧卧位,充分暴露背部,先在上背部和听诊啰音较多部位施予闪罐,而后在上述选穴施予留罐5分钟,力度使得罐内皮肤隆起约1-2mm,不宜过度吸拔。每日行针刺、拔罐治疗各1次,治疗7天是1个疗程,共1个疗程。3.2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3.2.1主要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排痰积分:痰液性质和排痰量。评价时点:每日监测,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结束后进行比较。3.2.2次要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包括血WBC、NE%、CRP,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患者第14天、第28天死亡率。评价时点:实验室指标、CPI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结束后评价。死亡率于治疗结束后第14天、第28天随访记录评价。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一1.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出4276篇文献,查重后剩2740篇文献,最终纳入44篇文献,共提取处穴位处方51组,涉及腧穴82个,总频次340次。1.2结果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选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居多;取穴以四肢、背腰部为主;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络穴较为常用;根据关联规则分析核心穴对:曲池-足三里-合谷。根据聚类分析可分为三大类:足三里、曲池、合谷、太冲、丰隆;列缺、中府、风池;脾俞、肾俞、肺俞、大椎。2.文献研究二2.1纳入文献情况按照检索策略共检索到714篇文献,最终纳入13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表时间为2007-2020年,均为中文随机对照试验。干预措施均为单纯拔罐加西药治疗与西药对照。9项研究对象为儿童,余4项研究对象为成年人,又以中老年人居多。2.2结果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1.19,95%CI(1.14,1.24),P<0.00001];试验组较对照组能缩短患者退热、咳嗽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长,[MD=-0.46 天,95%CI(-0.68,-0.24),P=0.0005;MD=-1.86 天,95%CI(-2.05,-1.67),P<0.00001;MD=-1.00 天,95%CI(-1.13,-0.87),P<0.00001]。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较对照组而言,试验组能缩短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改善肺部体征。3.临床研究3.1排痰积分在排痰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排痰积分经治疗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治疗第3天的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痰液性质积分,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各自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排痰量积分,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第3天(P<0.01);对照组中,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个评价时点的两两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血液炎性指标WBC在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分别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相比均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经治疗后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NE%在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3天NE%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第7天低于第3天(P<0.01);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两组经治疗后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两组治疗各时点两两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在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第7天、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较第3天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比较无差异(P>0.05),在治疗第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3 CPIS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CPIS评分显着降低(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第3天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评价时点的两两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5第14天及第28天死亡率两组患者在第14天、第28天死亡率经卡方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结果提示:针灸治疗本病重视近部选穴,循经远取;阳经使用居多;强调特定穴使用;核心穴对是“曲池-合谷-足三里”。2.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提示: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肺炎能缩短患者退热时间、咳嗽和肺部啰音等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长,提高临床有效率,且无不良反应的发生。3.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针罐结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较单纯西医治疗能够改善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尤其在改善痰液性质、减少痰量有明显优势;能够降低血CR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罗晓琼[5](2019)在《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文中提出肺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治疗以抗感染为主,然而,抗生素耐药已经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全球现象。中医药在诸多疾病的治疗中体现了简、便、廉、效的优势和特色,培土生金法是中医肺脾同治的常用治疗原则。本研究首先通过Meta分析来探讨培土生金法在临床治疗肺炎患者的运用情况;其次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探索培土生金法指导下的中药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最后通过观察性研究来分析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情况。通过以上研究,旨在为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同时为临床医生制定和优化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主要内容摘要如下:(一)中医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Meta分析目的:运用循证医学中的Meta分析研究方法,系统评价培土生金法在肺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培土生金法运用于耐药菌肺炎奠定基础。方法:1.制定文献的检索词、检索策略、文献的纳排标准。2.在国内外生物医学类数据库中,全面搜索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试验组加用体现中医培土生金法的中药治疗。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维普、CBM等。3.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和数据提取。4.应用Rev Man 5.3软件,对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脱机时间等结局指标进行数据合并分析。5.计数资料用风险比(RR)来分析,连续变量资料用标准均数差(SMD)来分析,两者均以95%CI表示。结果:1.有效率:共23篇研究文献对有效率进行了报道,总病例数2142例,试验组1086例,对照组1056例,结果显示中医培土生金法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5篇文献进行了中医证候积分分析,总例数404例,试验组203例,对照组201例。结果显示中医培土生金法中药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PCT:6篇文献对PCT进行了观察,总例数554例,试验组278例,对照组276例。数据合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PCT指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4.CRP:4篇文献对CRP进行了分析,总例数350例,试验组175例,对照组175例。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患者CRP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5.CPIS评分:2篇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病例数14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71例。合并数据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CPIS评分方面具有优势。6.脱机时间:2篇文献分析了脱机时间,总病例数18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91例。结果显示试验组在缩短脱机时间方面也具有优势。7.安全性:6篇文献报道了不良反应,试验组77例次,对照组130例次。结果显示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试验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低于对照组,说明加用中药在改善常规治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方面可能具有优势。结论: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肺炎肺脾气虚证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在提高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积分、PCT、CRP、CPIS评分,缩短脱机时间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且可能减少西医抗感染治疗的消化道不良反应。(二)中医培土生金法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目的:观察培土生金法中药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疗效,为耐药菌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耐药菌肺炎患者64例,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试验组加用培土生金法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100ml tid po,疗程14天。观察各组的中医症状评分、CPIS评分、血常规、CRP、PCT、免疫指标、血气分析等指标变化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基线指标和疗效性指标的差异。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生命体征、证候积分、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1)中医证候疗效:两组分级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愈显率和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两组均明显降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改善咳嗽、咯痰、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胃脘胀满、腹胀、少气懒言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发热、气短、自汗等方面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3)CPIS积分治疗后两组均有所降低,试验组未显示出明显优势。(4)炎性指标:WBC、N、CRP、PCT等炎性指标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改善,但组间比较未显示出明显差异。(5)免疫指标:试验组在改善CD4+、Ig M方面优于对照组,其他免疫指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6)血气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 O2均明显改善,治疗7天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治疗14天,两组无明显差异。3.安全性比较: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呼吸、血压和肝肾功等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培土生金法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能改善耐药菌肺炎患者的咳嗽、咯痰、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腹胀、少气懒言等临床症状,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三)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及其耐药性的观察性研究目的:观察和分析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比情况,以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纳入符合肺炎诊断并进行了痰培养和常规药敏试验的患者,搜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痰培养结果以及抗生素治疗方案等数据,并录入Epidata软件进行管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比较。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148例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年龄(59.8±16.5岁)。2.合并疾病:合并其他疾病者占84.5%,合并两种及以上疾病者超过50%,以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合并疾病为主。3.炎性指标:WBC异常的比例仅34.46%,异常率从低到高依次为:WBC<N<PCT<N%<CRP,CRP异常的比例最高(62.84%)。4.血气分析:结果表明以氧分压降低为主。5.病原菌分布:结果显示病原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G-菌为主,最常见的几种病原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25.3%)、肺炎克雷伯菌(15.4%)、鲍曼不动杆菌(14.8%)、流感嗜血菌(7.4%)、大肠埃希菌(5.6%)。6.耐药性:(1)在头孢类抗生素中,几种主要病原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菌均较高,其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达到88.9%,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耐药性相对较低。(2)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也较高,主要以大肠埃希菌(77.8%)和鲍曼不动杆菌(58.3%)为主。(3)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中,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58.3%和36%,对厄他培南暂未发现耐药菌株。(4)几种病原菌对哌拉西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性相对较低。(5)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也较好。7.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年龄和是否使用侵入性操作对住院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的患者发生住院天数>10天的风险是年龄<60岁患者的3.116倍,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是没有侵入性操作的9.553倍。血红蛋白和白蛋白与住院时间也存在相关性,呈负相关。结论:肺炎患者不一定有血象升高,各炎性指标中,CRP异常率最高,可见其敏感性较高。导致肺炎的病原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G-菌为主,最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流感嗜血菌、大肠埃希菌。药敏结果提示头孢他啶、哌拉西林/酶抑制剂、厄他培南、替加环素等的耐药率相对较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可根据患者病情优先选用以上抗生素。住院时间与患者的年龄、是否有侵入性操作、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具有相关性。
张倩[6](2019)在《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物相互作用特征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基础疾病合并多种并发症已成常态,多药治疗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模式。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多药治疗中十分常见,但因安全性问题,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关注品种,其临床联合用药的情况复杂,然而有关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基础却相对薄弱,给临床用药带来未知的效益或风险。丹红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受到多个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专家共识的推荐,已经形成了《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但其在联合用药方面研究仍相对较少。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依据临床文献研究和通过临床数据挖掘,基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多发感染的临床实际情况,及在这种情况下丹红注射液与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临床高频联用的应用实际,且两者有较多体内共同转运蛋白靶点的研究报道,选择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作为代表性联合用药组合,从药动学和药效学相互作用等角度,评价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的相互作用特性及作用机制,以期发现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临床联合用药潜在的效益与风险,为后期完善丹红注射液安全风险预警体系提供数据支持,并为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提供研究基础。一、文献研究本章通过文献检索总结了清热解毒类和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联合用药的临床研究现状。进一步检索丹红注射液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临床联合用药现状,及各自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为设计临床数据挖掘和药物相互作用方案,发现药物相互作用特征和可能机制提供基础。(一)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物的临床联合用药现状临床常与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中药注射剂主要是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用于治疗各种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等能够协同增效,但是两者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报道较少。常见临床报道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出现配伍禁忌,但是两者联合用药的临床应用报道较少。(二)丹红注射液及头孢菌素的药物相互作用文献研究1.目前只有少量关于丹红注射液与头孢菌素配伍禁忌的文献报道,但没有检索到两者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文献。丹红注射液和头孢菌素类有各自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基础:丹红注射液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代谢性药动学相互作用,其主要酚酸类成分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体外能够显着抑制人肝微粒体9种CYP 450亚型酶和大鼠肝微粒体相应的亚型酶;在转运体方面,丹红注射液能够显着抑制肾脏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1、OAT3和肝脏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P1B1和OATP1B3。2.头孢菌素类的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主要在血浆蛋白和转运体两个方面:头孢曲松是蛋白结合率较高的代表药物;与头孢菌素类相关的摄取型转运体主要是肾脏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1和OAT3、肝脏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P1B1和OATP1B3,及肠道寡肽转运体PEPT1和PEPT2;有关的外排型转运体主要为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MRP4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二、基于临床数据挖掘的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规律分析依托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筛选出2013年~2015年使用丹红注射液患者7713例病案,建立丹红注射液临床联合用药数据库,共登记73653条有效用药记录,针对患者人口学特征、主要诊断及联合用药情况开展数据挖掘,为设计药物相互作用实验方案提供临床依据。(一)基于临床数据挖掘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的关联规则分析1.使用丹红注射液的患者年龄在60岁及以上占75.82%,临床主要诊断为高血压(72.29%)、脑梗塞(58.25%)、冠心病(40.94%)和糖尿病(27.28%),四大诊断关联密切,超过90.22%的患者有并发症。2.选取6935例四大诊断患者的有效用药信息66729条,按不同年份、性别和年龄段分析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规律。丹红注射液与抗血小板药、调血脂药、脑血血管疾病用药及质子泵抑制剂联合用药频次逐年递增;女性患者更多见联合使用心血管疾病用药(最小支持度10%,最小置信度90%,最小提升度1.00),男性患者更多见联合使用脑血管疾病用药(最小支持度15%,最小置信度90%,最小提升度1.00);80岁以下患者多见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和脑血管疾病用药,80岁以上患者多见联合使用心血管疾病用药和利尿药(最小支持度20%,最小置信度65%,最小提升度1.00)。(二)基于临床数据挖掘丹红注射液与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规律分析1.患者年龄60岁及以上占86.27%,主要的并发感染诊断为肺部感染(25.05%)、尿路感染(9.19%)和肠胃炎(8.90%),出现频率最高关联密切的诊断为高血压和肺部感染(支持度25.05%)。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频次最高的抗菌药物是头孢菌素类(68.77%),其次喹诺酮类(32.01%),再次青霉素类(11.31%),其中联用频次最高的品种为头孢曲松。2.基于江苏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1033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有10例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其中有8例是联合使用头孢类,但不能判断不良反应/事件与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必然相关。临床文献研究发现丹红注射液与头孢类抗菌药物可能存在配伍禁忌,且两者在体内的共同靶点相对较多,因此将联用频次最高的头孢曲松作为头孢类代表,与丹红注射液进行药物相互作用实验研究。三、基于药动学的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物相互作用特征与机制研究由于头孢曲松体内不被代谢,本章基于药物分布和排泄过程研究了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动学相互作用特征及作用机制。(一)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1.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过程中,单次联合用药主要表现为头孢曲松对丹红注射液体内过程的影响,联合用药导致p-香豆酸、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血药浓度显着下降(P<0.05),丹红注射液对头孢曲松的体内药动学影响较小。2.多次联合用药主要表现为对头孢曲松体内过程的影响。多次联合用药7天,头孢曲松最高血药浓度降低,丹红注射液中酚酸类成分的血药浓度和暴露量没有显着性差异。先使用丹红注射液7天,再联合使用头孢曲松7d,显着降低头孢曲松的血药浓度和体内暴露量,丹红注射液中p-香豆酸、丹酚酸D、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血药浓度和暴露量显着增加。3.单次与多次联合用药都可降低头孢曲松在老年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和暴露量。(二)基于药物分布的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1.平衡透析法测定丹红注射液中酚酸类成分的人血浆蛋白结合率,结果显示原儿茶醛、p-香豆酸、丹酚酸D、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B的人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2.体外超滤法实验结果显示头孢曲松可与丹红注射液中酚酸类成分竞争性结合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法实验结果显示,头孢曲松和丹红注射液中酚酸类单体化合物与HSA结合方式以静态猝灭为主,丹红注射液中酚酸类化合物可显着降低头孢曲松的静态猝灭结合参数,具体结合位点需进行分子对接考察。(三)基于药物排泄的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1.多次联合用药显着增加头孢曲松的尿液排泄量和累积排泄分数,头孢曲松的胆汁排泄量有增加趋势,这可能是联合用药导致头孢曲松血药浓度降低的作用途径。2.多次联合用药有增加肾小球滤过的趋势,改善肾小球滤过功能可能是联合用药导致头孢曲松血药浓度降低的作用途径之一。3.联合用药对大鼠肾脏摄取型转运体rOat1、rOat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显着影响,对外排型转运体rB crp、rMrp4的基因表达也没有显着影响,但是能显着增加rMrp2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丹红注射液可诱导HEK293细胞MRP2的基因表达,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向尿液中外排头孢曲松增加,导致头孢曲松尿液排泄量增加,血药浓度减少。4.联合用药显着增加迷迭香酸和丹酚酸D的尿液排泄量,原因可能是高浓度头孢曲松从胆汁排泄,抑制迷迭香酸和丹酚酸D从胆汁排泄,代偿性增加迷迭香酸和丹酚酸D尿液排泄量。临床意义在成年和老年大鼠体内联合用药能显着降低头孢曲松体内的血药浓度和暴露量,且联合用药与单用组的头孢曲松Cmax和AUC不等效,说明联合用药会影响头孢曲松的生物等效性,建议继续考察不同给药方案对头孢曲松的药动学影响,临床联合用药时注意监测头孢曲松的血药浓度。四、基于药效学的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物相互作用特征研究药效学是药物相互作用关注的终点,本章基于两者的主要药效,研究了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效学相互作用。(一)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对体外抑菌作用的影响丹红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3593表现出较弱的抑菌作用,对临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没有抑菌作用,与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和头孢吡肟体外联合药敏主要表现为相加和协同作用。(二)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对活血化瘀和抗炎作用的影响1.在使用丹红注射液的过程中联合使用头孢曲松,能够显着增加成年大鼠体内国际化标准比值、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活化凝血酶时间,降低血清TxB2水平,但对抗血小板功能没有显着影响。2.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能够显着增强老年大鼠体内抗凝血功能、抗血栓和抗血小板功能,显着降低系统炎症因子水平,但与单用丹红注射液组或单用头孢曲松组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临床意义在成年大鼠体内联合用药能显着增加丹红注射液酚酸类成分体内的血药浓度和暴露量,联合用药与单用丹红注射液组的Cmax和AUC不等效,药效学结果表明联合用药可增强丹红注射液在成年大鼠体内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因此临床联合用药时注意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但在老年大鼠体内联合用药不显着影响丹红注射液在老年大鼠的体内抗凝血、抗血栓、改善血流变等方面的作用。
黄秀丽,吴艳,王超平[7](2018)在《头孢他啶联合氨溴索治疗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头孢他啶联合氨溴索治疗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2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在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头孢噻肟钠联合氨溴索治疗,观察组给予头孢他啶联合氨溴索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血清炎性因子、免疫功能、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07%(51/56)比75.00%(42/56)](P<0.05)。观察组发热、咳嗽咳痰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35.42±4.21)h比(41.36±5.26)h,(44.36±6.24)h比(50.25±6.34)h](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31.14±3.45)ng/L比(43.15±5.24)ng/L,(4.32±0.68)pg/L比(7.12±1.14)pg/L,(56.24±6.47)mg/L比(75.36±9.52)mg/L](P<0.01)。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62.35±6.24)%比(59.78±6.15)%,(34.12±5.24)%比(31.78±4.20)%,(1.20±0.34)比(1.03±0.26)],CD8+明显低于对照组[(28.54±4.12)%比(31.02±3.45)%](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14%(4/56)比21.43%(12/56)](P<0.05)。结论头孢他啶联合氨溴索治疗有助于提高老年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这可能与缓解患者炎症症状、改善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熊宜军[8](2017)在《头孢他啶对老年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伴肺部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头孢他啶对老年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伴肺部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的肺源性心脏病伴肺部细菌感染患者86例临床资料,均给予头孢他啶以及吸氧、祛痰治疗,评价其治疗的总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的差异。结果:86例患者中,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1.86%;治疗前患者痰液经细菌培养其结果显示细菌总株数112株,治疗后有效清除104株,其细菌清除率92.86%。结论:头孢他啶用于治疗老年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伴肺部感染,能有效清除致病菌,临床疗效比较理想,不良反应较少。
杨生岳[9](2014)在《高原常见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1高原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病毒或细菌感染、物理、化学性刺激或过敏因素对气管-支气管黏膜所造成的急性炎症。在高原地区,由于低氧、低温、日温差大、寒冷季节时间长,所以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主要在秋冬季节或气候突变时发病,也可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展而来。高原本病的发病率高于平原。1.1病因在健康成年人多半由腺病毒或流感病毒引起,儿童则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或副流感病毒为
何胜彬[10](2014)在《试谈头孢他啶治疗老年肺心病并发肺部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头孢他啶治疗老年肺心病并发肺部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收治的40例肺心病并发肺部细菌感染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病情均已加剧,给予头孢他啶治疗,每日共4g,分2次静脉滴注,7-10日为1疗程。观察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状况、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评价头孢他啶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 40例患者中,18例痊愈,13例显效,7例改善及2例无效,治愈率77.5%,有效率为95%,全部患者于头孢他啶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肝肾功能障碍。结论头孢他啶治疗老年肺心病并发肺部细菌感染可获取确切临床疗效,该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较优,值得推广使用。
二、头孢他啶治疗老年肺心病并发肺部细菌感染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头孢他啶治疗老年肺心病并发肺部细菌感染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头孢他啶联合盐酸溴己新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的疗效及对肺功能、炎性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2)补脾清肺汤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定植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反复发作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铜绿假单胞菌定植的支气管扩张症西医研究进展 |
1 支气管扩张症合并PA定植的流行病学 |
2 铜绿假单胞菌定植的支扩症患者的临床特点 |
2.1 生活质量 |
2.2 急性加重 |
2.3 肺功能 |
2.4 气道炎症因子水平 |
2.5 影像学 |
2.6 全因死亡率 |
3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 |
4 支气管扩张症合并PA定植的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铜绿假单胞菌等耐药菌感染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耐药菌肺部感染的中医病名研究进展 |
2 耐药菌肺部感染的中医病因研究进展 |
3 耐药菌肺部感染的中医病机及证候的研究进展 |
3.1 正虚为本,邪实为标,虚实夹杂为耐药菌肺部感染的证候总纲 |
3.2 虚实并见,虚证以气虚、阴虚多见,实证以痰、热、瘀为主 |
4 耐药菌肺部感染的中医治疗进展 |
4.1 中药复方研究进展 |
4.1.1 清透伏邪法 |
4.1.2 清热活血化痰法 |
4.1.3 祛邪兼以扶正法 |
4.2 单味中药及单一中药组分的治疗研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4 病例脱落以及处理 |
1.5 急性加重的处理方案及继续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研究原则 |
2.2 样本量的计算 |
2.3 治疗方法 |
2.4 临床观察指标及时点 |
2.5 安全性指标检测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2.7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8 统计方法 |
2.9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立题依据及组方依据 |
4.2 研究结果分析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研究病历) |
(3)头孢他啶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心衰合并肺部感染的效果及对血清WBC、PCT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IL-6、TNF-α、BNP、WBC、PCT水平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
2.4 病原菌清除情况 |
2.5 两组疗效比较 |
3 讨论 |
(4)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认识 |
2 流行病学研究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4 临床表现特点 |
5 诊断方法 |
6 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综合防治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研究进展 |
1 病名延袭 |
2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认识 |
3 治疗方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文献研究一 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研究二 拔罐辅助西药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分析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设计 |
2.2 样本量估算 |
2.3 分组方法 |
2.4 伦理审查 |
2.5 治疗方案 |
2.6 观察指标 |
3 质量控制 |
3.1 严格筛选受试者 |
3.2 规范针刺、拔罐干预过程 |
3.3 依从性保证 |
3.4 盲法衡量和判断结果 |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5.2 观察指标基线比较 |
5.3 临床疗效比较 |
5.4 安全性评价 |
6 讨论 |
6.1 选题依据 |
6.2 研究方案分析 |
6.3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6.4 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章 中医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Meta分析 |
1.1 目的 |
1.2 技术路线图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文献检索的范围及策略 |
1.5.1 检索数据库 |
1.5.2 检索词 |
1.5.3 检索时间及检索策略 |
1.6 数据收集与分析 |
1.7 结果 |
1.7.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
1.7.2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7.3 Meta分析结果 |
1.8 讨论 |
1.8.1 Meta分析的意义与价值 |
1.8.2 本部分研究的选题思路 |
1.8.3 Meta分析结果的讨论 |
1.9 小结 |
第二章 中医培土生金法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
2.1 课题来源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方案 |
2.3.1 技术路线图 |
2.3.2 研究设计 |
2.3.3 研究对象 |
2.3.4 治疗方案 |
2.3.5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
2.3.6 疗效判定 |
2.3.7 不良反应的观察 |
2.3.8 质量控制 |
2.3.9 统计分析 |
2.3.10 伦理学原则 |
2.4 研究结果 |
2.4.1 研究完成情况 |
2.4.2 基线统计结果 |
2.4.3 疗效评价 |
2.4.4 安全性评价 |
2.5 讨论 |
2.5.1 培土生金法的历史渊源 |
2.5.2 培土生金法运用于耐药菌肺炎的理论依据 |
2.5.3 研究药物组方分析 |
2.5.4 现代药理研究 |
2.5.5 研究结果分析 |
2.5.6 导师治疗耐药菌肺炎的经验概要 |
2.6 小结 |
第三章 肺炎患者临床特征、病原学及其耐药性的观察性研究 |
3.1 课题来源 |
3.2 研究目的 |
3.3 技术路线图 |
3.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4.1 纳入标准 |
3.4.2 排除标准 |
3.4.3 研究方法 |
3.4.4 观察指标 |
3.4.5 统计方法 |
3.5 研究结果 |
3.5.1 一般资料 |
3.5.2 患者吸烟情况 |
3.5.3 合并疾病情况 |
3.5.4 炎性指标分析 |
3.5.5 血气分析情况 |
3.5.6 病原菌分布情况 |
3.5.7 病原菌药敏结果 |
3.5.8 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
3.5.9 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3.6 讨论 |
3.6.1 一般情况和合并疾病分析 |
3.6.2 实验室指标分析 |
3.6.3 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
3.6.4 住院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
3.7 小结 |
结论 |
创新性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正文部分) |
综述 肺炎患者细菌耐药概况及中医培土生金法研究进展 |
4.1 肺炎患者细菌耐药性概况 |
4.1.1 肺炎的流行病学现状 |
4.1.2 病原学研究现状 |
4.1.3 治疗进展 |
4.2 中医培土生金法研究进展 |
4.2.1 中医对肺炎的认识 |
4.2.2 中医病因病机 |
4.2.3 中医对肺炎的治疗情况 |
4.2.4 培土生金法的理论基础 |
4.2.5 培土生金法的临床运用 |
4.2.6 参苓白术散的研究进展 |
4.2.7 参苓白术散的药理学研究现状 |
4.2.8 中医药在细菌耐药方面的作用 |
参考文献(综述部分) |
附件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物相互作用特征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物的临床联合应用现状 |
一、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物临床联合用药现状 |
二、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物临床联合用药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丹红注射液及头孢菌素的药物相互作用文献研究 |
一、丹红注射液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临床数据挖掘的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规律分析 |
第一节 基于临床数据挖掘的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关联规则分析 |
一、基于临床数据挖掘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规律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基于临床数据挖掘的丹红注射液与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规律分析 |
一、基于临床数据挖掘的丹红注射液与抗菌药联合用药关联规则分析 |
二、基于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丹红注射液与抗菌药联合用药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药动学的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物相互作用特征与机制研究 |
第一节 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
一、单次联合用药对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
二、多次联合用药对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
三、单次和多次联合用药对老年大鼠体内头孢曲松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基于药物分布的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 |
一、平衡透析法测定丹红注射液中主要酚酸类成分的人血浆蛋白结合率 |
二、头孢曲松与丹红注射液主要酚酸类成分竞争性结合人血清白蛋白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基于药物排泄的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 |
一、联合用药对头孢曲松尿液和胆汁排泄的影响 |
二、联合用药对头孢曲松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的影响 |
三、联合用药对头孢曲松肾小管分泌的影响 |
四、联合用药对丹红注射液中酚酸类成分尿液排泄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药效学的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物相互作用特征研究 |
第一节 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对抗菌作用的影响 |
一、丹红注射液抗菌作用筛选 |
二、丹红注射液与头孢类联用对临床MRSA体外联合药敏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对活血化瘀和抗炎作用的影响 |
一、联合用药对成年大鼠活血化瘀和抗炎作用的影响 |
二、联合用药对老年大鼠活血化瘀和抗炎作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头孢他啶联合氨溴索治疗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8)头孢他啶对老年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伴肺部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
2 结果 |
3 讨论 |
(9)高原常见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原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
1.1 病因 |
1.2 病理 |
1.3 临床表现 |
1.4 诊断和鉴别诊断 |
1.5 防治 |
2 高原肺炎 |
2.1 社区获得性肺炎 |
2.1.1 病原学 |
2.1.2 流行病学 |
2.1.3 临床表现 |
2.1.4 临床诊断依据 |
2.1.5 病原学诊断 |
2.1.6 治疗 |
2.1.7 CAP入院治疗标准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 |
2.1.8 预防 |
2.2 医院获得性肺炎 |
2.2.1 流行病学 |
2.2.2 病原学 |
2.2.2. 1 致病微生物的来源 |
2.2.2. 2 病人内在因素和治疗的影响 |
2.2.2. 3 病原学特点[19] |
2.2.3 临床特点 |
2.2.3. 1 临床表现 |
2.2.3. 2 并发症 |
2.2.3. 3 辅助检查 |
2.2.4 诊断与鉴别诊断 |
2.2.5 治疗 |
2.2.6 预防 |
3 高原肺水肿 |
3.1 流行病学 |
3.2 发病诱因 |
3.2.1 寒冷 |
3.2.2 劳累 |
3.2.3 呼吸道感染 |
3.2.4 其它 |
3.3 发病机制 |
3.3.1 PAH |
3.3.2 肺静脉血回流受阻 |
3.3.3 肺血容量增加 |
3.3.4 肺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
3.3.5 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
3.3.6 其它 |
3.4 临床表现 |
3.4.1 病史 |
3.4.2 临床表现 |
3.5 诊断与鉴别诊断 |
3.5.1 诊断 |
3.5.2 鉴别诊断 |
3.5.3 治疗措施 |
3.5.3. 1 氧疗 |
3.5.3. 2 绝对卧床休息 |
3.5.3. 3 氨茶碱 |
3.5.3. 4 血管扩张剂 |
3.5.3. 5 减少肺血容量 |
3.5.3. 6 糖皮质激素 |
3.5.3. 7 抗生素 |
3.5.4 预防 |
4 高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4.1流行病学 |
4.2 病因 |
4.2.1 个体因素 |
4.2.2 环境因素 |
4.2.3 感染 |
4.2.4 社会经济地位 |
4.3 发病机制 |
4.4 临床表现 |
4.4.1 症状 |
4.4.2 病史特征 |
4.4.3 体征 |
4.5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监测指标 |
4.5.1 肺功能检查 |
4.5.2 胸部X线检查 |
4.5.3 胸部CT检查 |
4.5.4 血气分析 |
4.6 诊断与鉴别诊断 |
4.6.1 诊断 |
4.6.2 鉴别诊断 |
4.7 COPD分期 |
4.8 治疗 |
4.8.1 稳定期治疗 |
4.8.1. 1 教育与管理 |
4.8.1. 2 控制职业性或环境污染 |
4.8.1. 3 药物治疗 |
4.8.1. 4 氧疗 |
4.8.1. 5 康复治疗 |
4.8.1. 6 外科治疗 |
4.8.2 急性加重期治疗 |
4.8.2. 1 药物治疗 |
4.8.2. 2 氧疗 |
4.8.2. 3 机械通气 |
4.8.2. 4 预防 |
5 高原支气管哮喘 |
5.1 流行病学 |
5.2 诊断与鉴别诊断 |
5.2.1 诊断标准 |
5.2.2 分期[33] |
5.3 分级[33] |
5.4 相关检查 |
5.5 鉴别诊断 |
5.6 治疗 |
5.6.1 长期维持治疗 |
5.6.1. 1 治疗目标 |
5.6.1. 2 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选择 |
5.6.2 哮喘急性发作的处理 |
5.6.3 急性重症哮喘的处理 |
5.6.4 哮喘的预防与健康管理 |
6 高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6.1 流行病学 |
6.2 病因 |
6.3 病理生理与发病机制 |
6.4 临床表现 |
6.5 实验室检查 |
6.5.1 诊断标准[34] |
6.5.2 鉴别诊断 |
6.5.3 H-ARDS的治疗 |
6.5.3. 1 原发病治疗 |
6.5.3. 2 呼吸支持治疗 |
6.5.3. 3 药物治疗 |
6.5.3. 4 机械通气 |
6.5.3. 5 ARDS机械通气实施 |
7 预防 |
(10)试谈头孢他啶治疗老年肺心病并发肺部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临床观察 |
1.4 临床疗效评判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头孢他啶治疗老年肺心病并发肺部细菌感染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头孢他啶联合盐酸溴己新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的疗效及对肺功能、炎性因子的影响[J]. 马丽娟,杨蕾,宫培珊,孟文丽. 中国医药科学, 2022(02)
- [2]补脾清肺汤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定植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反复发作的临床研究[D]. 王宁.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头孢他啶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心衰合并肺部感染的效果及对血清WBC、PCT的影响[J]. 肖海凤. 中国医学创新, 2021(16)
- [4]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D]. 米淑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D]. 罗晓琼.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物相互作用特征与机制研究[D]. 张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头孢他啶联合氨溴索治疗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黄秀丽,吴艳,王超平. 医学综述, 2018(10)
- [8]头孢他啶对老年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伴肺部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评价[J]. 熊宜军. 抗感染药学, 2017(05)
- [9]高原常见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J]. 杨生岳. 高原医学杂志, 2014(04)
- [10]试谈头孢他啶治疗老年肺心病并发肺部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J]. 何胜彬.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