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风情喜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喜剧,风情,李渔,马灯,王尔德,艺术,西园。
风情喜剧论文文献综述
叶子[1](2018)在《“正生上起”与“花面冲场”——晚明清初风情喜剧中士商关系之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戏中:朱楼有女慕寒生,从此独忆是卿卿在隆庆至南明覆灭这70余年,大量由士人~①创作,且在剧情设置、人物脚色分配上呈鲜明类型化的戏曲作品相继问世。这种类型化往往包括以下要素:剧本层面上,与多数传奇一样,在副末开场述全剧大义之后,必定是扮演男性主人公的正生登场。而在剧情层面上,(本文来源于《戏曲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王之[2](2017)在《李渔风情喜剧舞台艺术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渔的风情喜剧利用巧妙的叙事安排、美丑人物的对举出现、精美的舞台设计、丰富的科介表演制造浓烈的喜剧气氛,有很强的舞台性。他的剧作为其家班商演而作,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戏剧舞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龙岩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殷亚林[3](2015)在《吴炳《西园记》并非风情喜剧——兼谈昆、越的改编》一文中研究指出吴炳的《西园记》是戏曲史上的名作,也是承续玉茗堂精神的佳作,然今天的主流观点受昆、越舞台版的影响,简单将其归为风情喜剧。事实上该剧富有悲剧精神,是吴炳学习与继承汤显祖《牡丹亭》的体现,女主角之一赵玉英及其生死情缘更是杜丽娘形象的延续与发展。(本文来源于《玉溪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许婧[4](2015)在《论王尔德风情喜剧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理论家、小说家与剧作家,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风情喜剧既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呈现出独特风貌,取得了极高成就,是在其唯美主义艺术观、生活观指导下创生的喜剧艺术精品。本文即以风情喜剧为研究主体,在把握王尔德唯美主义思想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风尚,进行文本分析,以探究其总体特质。论文主体分为五章:第一章,梳理唯美主义的起源和流变,归纳王尔德唯美主义的思想内容,分析其中艺术远离生活和艺术走进生活的两种倾向及其矛盾。在准确认识的前提下,突破“为艺术而艺术”的狭隘理解,就剧作家的唯美思想和艺术实践作辩证分析,阐释其价值、意义及局限。第二章,描述王尔德风情喜剧的总体特征,界定核心概念并追溯衍化脉络,概括剧作家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通过与当时社会风尚相似或相悖的情节细节,揭示剧作对上流社会风情风貌的展现,说明该看似真实的展现实则充满人为性和虚幻性。另通过风情喜剧与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的比较,揭示二者的同质性。喜剧很好地贯彻了作家唯美的艺术观,其成功可谓唯美主义的胜利。第叁章,解读王尔德风情喜剧主题。运用其唯美主义思想,说明剧作不惟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和批评资本主义道德伦理,也不惟弘扬宽容理念;其核心主旨是唯美主义实验,通过为犯有罪错的人物进行开脱,打破罪恶与道德的联系,从而动摇道德体系的基础;再者,以不合情理的戏剧情节营造荒诞性,消解道德伦理的神圣性和严肃性。对道德伦理的全面反叛是风情喜剧的主导主题。第四章,分析风情喜剧中的浪荡子形象。追溯该形象的渊源,论述其演变,在此基础上探究剧中此一系列形象的共同特质。风情喜剧的浪荡子更接近剧作家本人,已与上流社会完美融合。他们是喜剧的灵魂,剧作的道德伦理反叛主要围绕浪荡子展开。这类形象的特质扩散到其它人物,使风情喜剧呈现一种“浪荡子”现象。第五章,研究风情喜剧的语言特色。从韵律、警辟、机巧、意趣四个方面分析,概括描述每一特色的性状与美感。另外,集中关注“悖论”特色。分析其喜剧悖论语言的种种形态,探究其审美价值和艺术效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5-31)
吴春彦[5](2014)在《《拥双艳叁种曲》与清初风情喜剧之艺术风尚》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初戏曲家万树现存传奇《拥双艳叁种曲》以才子拥二美的风流韵事为书写对象,延续了明末对于"情"的宣扬基调,强化"情"与"理"的被动融合,宣告了"主情"思潮的没落;在艺术建构上,《拥双艳叁种曲》布局精巧、场面求新、承转自然、文思细密,追求音律与文辞的双美,剧作中不乏清词丽句,亦有刻意俗化的宾白科诨。其建立在传统之上的新变,无论得失,都充分展现了清初风情喜剧的艺术风尚。(本文来源于《南大戏剧论丛》期刊2014年02期)
外滩[6](2010)在《闫妮风情“喜剧之后”初长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行,一定行,因为我不是一般人!"闫妮这股子勇气是被逼出来的,"想让大家认识我,我就必须先去争取演那样的角色,然后大家才会发现,我还有别的方面可以展示。我不得不这么去说,去争取。"(本文来源于《时代青年(月读)》期刊2010年04期)
徐祖明[7](2009)在《风情喜剧的艺术创新——评龚政宇的风情马灯剧《偷青》》一文中研究指出龚政宇将粤北山区传统的民间活动"马灯"改造成"马灯剧"《偷青》[1](8-69),为开采民间文化艺术瑰宝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偷青》一剧在创作方面,将古老的表演形式与传统的生活习俗有机地统一、热闹的喜剧场景与进步的思想内容紧密地交融、固有的马灯程式与新添的艺术手段巧妙地结合,构织了幽默风趣、意蕴深厚的喜剧情节,塑造了一位亦庄亦谐、与民同乐、爱民亲民的县官形象。它给人的启示是对待传统的民间文化,我们必须运用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态度和方法,才能使之焕发出艺术的生命力,更好地为今天的现实生活服务。(本文来源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吴新苗[8](2008)在《从《意中缘》看李渔风情喜剧的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意中缘》一剧塑造了杨云友、林天素两位女性形象,表达了李渔"休将怯弱笑裙钗"的女性观,达到了明清戏曲中女性形象塑造的新高度;同时本剧通过讽刺丑类、调笑浪漫婚姻中的男女主人公、用儿戏化手法营造闹剧气氛达成了非凡的喜剧效果。此前讨论李渔戏曲者,很少注意《意中缘》一剧,但此剧的确反映出李渔风情喜剧的特色及成就,堪称李渔戏曲代表作之一。(本文来源于《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钱爱东[9](2008)在《《小豆庄风情》——一部农村农民的爱情轻喜剧》一文中研究指出戏曲电视剧《小豆庄风情》已拍摄多年,我是该剧的改编和导演,关于戏曲与电视的结合,我是颇有心得,总结起来,至今回味无穷。《小豆庄风情》是一部轻喜剧风格的艺术片,描写的是小豆庄一对鳏寡中年人再婚的故事。中年妇女红豆,热爱生活,崇尚进步,办起了刺绣厂;中年壮汉青豆,努力奋进,开拓市场,办起榨油坊;二人农作忙时相互帮忖,互相支持对方的业务,日久生情。(本文来源于《剧影月报》期刊2008年04期)
肖佩华[10](2007)在《中国现代市井风情小说的“喜”剧美学品格》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小说的历史是从"喜"剧开始的,这种记载"街谈巷语"、"稗官野史"的粗鄙文类从一出现就带有强烈的"喜"剧色彩,它是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反对话语而出现的。喜剧艺术是对人类与民族苦难和不幸的超越。市井风情小说喜剧的民间性正是在笑乐中将苦难与焦虑淡化,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去直面人生。中国现代市井风情小说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市民文学的艺术形式,充满了"喜"感。(本文来源于《江淮论坛》期刊2007年05期)
风情喜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李渔的风情喜剧利用巧妙的叙事安排、美丑人物的对举出现、精美的舞台设计、丰富的科介表演制造浓烈的喜剧气氛,有很强的舞台性。他的剧作为其家班商演而作,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戏剧舞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风情喜剧论文参考文献
[1].叶子.“正生上起”与“花面冲场”——晚明清初风情喜剧中士商关系之讨论[J].戏曲研究.2018
[2].王之.李渔风情喜剧舞台艺术特点[J].龙岩学院学报.2017
[3].殷亚林.吴炳《西园记》并非风情喜剧——兼谈昆、越的改编[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
[4].许婧.论王尔德风情喜剧创作[D].山东师范大学.2015
[5].吴春彦.《拥双艳叁种曲》与清初风情喜剧之艺术风尚[J].南大戏剧论丛.2014
[6].外滩.闫妮风情“喜剧之后”初长成[J].时代青年(月读).2010
[7].徐祖明.风情喜剧的艺术创新——评龚政宇的风情马灯剧《偷青》[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8].吴新苗.从《意中缘》看李渔风情喜剧的特色[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
[9].钱爱东.《小豆庄风情》——一部农村农民的爱情轻喜剧[J].剧影月报.2008
[10].肖佩华.中国现代市井风情小说的“喜”剧美学品格[J].江淮论坛.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