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荧光素酶论文-刘畅,李楚楚,李智洋

细菌荧光素酶论文-刘畅,李楚楚,李智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菌荧光素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细菌外膜囊泡,外膜蛋白,荧光素酶

细菌荧光素酶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李楚楚,李智洋[1](2019)在《基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细菌外膜囊泡标记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基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细菌外膜囊泡标记方法。方法利用细菌外膜囊泡表面携带高丰度细菌外膜蛋白A(OmpA)的特点,构建OmpA-NanoLuc荧光素酶融合蛋白,根据荧光素酶活性评估样品中的细菌外膜囊泡数量。结果成功构建OmpA-NanoLuc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受试菌株在表达该融合蛋白后所分泌的外膜囊泡具有稳定的荧光素酶活性。可通过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的方式对细菌外膜囊泡进行半定量检测。结论建立了一种基于荧光素酶标记的细菌外膜囊泡半定量检测方法,可用于评估特定菌株的细胞外膜囊泡分泌水平。(本文来源于《临床检验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崔博宇[2](2014)在《基于细菌荧光素酶的BRET蛋白相互作用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相互作用对生物体内几乎每一个进程都非常重要,虽然已经开发出很多能够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然而能有效检测蛋白质实时动态相互作用的方法却非常有限。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BRET)技术是近10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检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它能够检测生物活体内蛋白质相互作用并具有检测体内实时动态相互作用的巨大潜力,但是应用到原核生物体内的BRET技术迄今未见报道。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细菌荧光素酶LuxAB的BRET系统,通过对BRET系统荧光受体蛋白的筛选,发现LuxAB的发射光不能有效激发绿色荧光蛋白和橙色荧光蛋白,但是能有效激发增强型黄色荧光蛋白eYFP,该荧光蛋白能够接受细菌荧光素酶LuxAB发射的蓝色光,并激发出黄色的荧光,产生明显的能量转移信号。随后通过将LuxAB、eYFP分别与调控细菌鞭毛合成的相互作用蛋白FlgM、FliA融合表达,结果检测到两个蛋白互作的BRET信号,说明该系统能够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检测。进一步我们利用该系统检测了雷帕霉素诱导的小鼠蛋白FRB和FKBP12的互作,以及FKBP12的配体FK506对FRB和FKBP12相互作用的剂量依赖性动态竞争抑制作用,并利用该技术得到了FK506动态竞争抑制两蛋白互作的竞争性抑制常数IC50值,表明此基于LuxAB的BRET系统能够检测细菌胞内的动态蛋白质相互作用。利用该系统还观察到渗透压调控蛋白OmpR在高渗透压或低pH诱导下产生同源二聚化信号的动态过程,其中由酸诱导发生的二聚化现象经碱中和后二聚化信号动态消失。以上结果表明该BRET系统不仅能够检测细菌体内蛋白质动态的相互作用,而且可以应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动力学分析研究,可应用于生物发育和细菌的致病性等方面的重要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实时动态检测。总之本研究构建的基于细菌荧光素酶LuxAB的BRET系统第一次实现了能够在原核活体细胞内实时动态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为以后蛋白质动态相互作用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万莉[3](2011)在《细菌荧光素酶标记的蓝细菌磷酸盐生物传感系统的建立和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根据实验室前期构建的能响应水环境中磷酸盐浓度变化的蓝细菌菌株MSphoL建立了响应磷的生物传感系统,验证了其有效性和特异性并在自然水体中进行了初步应用。该传感系统中使用的菌株即突变体MSphoL是以集胞蓝细菌(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碱性磷酸酶基因的启动子(PphoA)为响应元件,发光光杆状菌(Photorhabdus luminescens)的luxABCDE为报告基因,将构建的同源重组质粒pSSΩphoL导入集胞蓝细菌中通过同源重组获得。突变体MSphoL在BG11培养基和缺磷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与野生型集胞蓝细菌基本相同。缺磷诱导后检测生物发光,发现突变体MsphoL最大发光值可达到本底水平的50倍,而对照菌株则没有变化。通过进一步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确定了该菌株生长及诱导其发光的最佳条件。依据MSphoL菌株在不同磷酸盐浓度下的发光强度,绘制标准曲线,确定其监测生物可利用磷的范围为0.175μM-175μM本研究证明该生物传感系统(MSphoL菌株)能特异性响应磷酸盐的变化,利用该系统监测水体中的可利用磷与化学方法测得的总磷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发现可利用磷较总磷更能反映水体的富营养水平。以上研究对水华预警和治理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王晶[4](2009)在《细菌荧光素酶-NADH:FMN氧化还原酶体系与IMS联用进行水产品致病菌的快速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致病菌污染可导致多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首要因素。研究和发展新型、快速、灵敏、特异的致病菌检测技术,己成为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本论文基于生物发光的原理,借助于免疫磁珠分选(IMS)技术平台,建立了适用于水产品致病菌检测的细菌荧光素酶-NADH:FMN氧化还原酶体系。该双酶体系通过检测细菌胞内NADH达到检测致病菌数量的目的。应用该体系对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了快速识别检测。第一、本论文对细菌荧光素酶-NADH:FMN氧化还原酶体系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适合测定NADH含量的双酶体系。应用该体系检测NADH具有高灵敏性,NADH的检测限为1×10~(-10) mol/L,远高于传统方法——紫外法和荧光法NADH检测限(1×10~(-5) mol/L,1×10~(-8) mol/L)。第二、选用免疫磁珠分选作为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可以解决细菌荧光素酶-NADH:FMN氧化还原酶体外发光体系无法对不同菌种胞内NADH进行特异识别的问题,从而达到特异检测目的菌的目的。本论文评价了商品化Dynabeads anti-Listeria和Dynabeads anti-Salmonella对致病菌免疫分选效果,确定了免疫磁珠分选法的检测限——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限为4×102 cfu/mL、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检测限为5 cfu/mL;分析了免疫磁珠的特异性,研究了竞争菌对免疫磁珠分选目的菌的影响;对被高浓度致病菌污染(目的菌)的样品进行免疫磁珠分选;通过改变磁珠工作体积(由20μL优化为60μL)提高了目的菌与免疫磁珠的结合率,以满足双酶体系检测致病菌菌数的灵敏性要求。自行制备了霍乱弧菌免疫磁珠,并进行了性能分析。为利用细菌荧光素酶-NADH:FMN氧化还原酶体系检测水产品中更多种类致病菌打下基础。第叁、对细菌胞内NADH的提取作了探讨,确定热Tris-HCl法作为菌体胞内NADH的提取方法。利用双酶体系对单增李斯特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测定,确定两种菌单位菌体胞内NADH含量分别为2.38×10~(-17) mol/cell,2.78×10~(-16) mol/cell,为今后的定量生物发光传感器打好基础。第四、细菌荧光素酶-NADH:FMN氧化还原酶体系与IMS联用对纯培养和水产品样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检测。两种致病菌的菌数在108~1010 cfu/mL(g)间与双酶体系的发光强度呈一定的线性关系。在不增菌的情况下,整个检测过程在1 h内完成,检测限为108 cfu/ml(g)。体系的灵敏性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第五、对单增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前增菌做了初步研究,以提高双酶体系灵敏性。选择EB增菌液及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SC)分别对单增李斯特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增菌,得到以下结论:EB增菌液对非单增李斯特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单增李斯特菌污染量为1 cfu/g的样品经过32 h培养可满足双酶体系的灵敏性;鼠伤寒沙门氏菌污染量为1 cfu/g的样品经过12 h培养也可满足双酶体系的灵敏性。在增菌的情况下,34 h、14 h内可完成单增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检测,检测限均为1 cfu/g样品。总之,本论文建立的细菌荧光素酶-NADH:FMN氧化还原酶双酶与IMS联用检测体系是一种特异,灵敏,简便,高效,易操作的快速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9-04-01)

王永强[5](2008)在《细菌荧光素酶标记的蓝细菌磷酸盐生物传感器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分别以淡水生的集胞蓝细菌(Synechocystis sp.PCC 6803)和鱼腥蓝细菌(Anabaena sp.PCC 7120)为宿主,选取多个可能受磷酸盐诱导的基因启动子作为响应元件,以来源于发光光杆状菌(Photorhabdus luminescens)的荧光素酶基因luxABCDE作为报告基因构建磷酸盐生物传感器,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初步验证。以集胞蓝细菌碱性磷酸酶基因的启动子(PphoA)和编码尿素转运蛋白基因的启动子(PurtA)为响应元件,构建了同源重组质粒pSSΩphoL和pSSΩurtL以及对照质粒pSSΩlux,然后转化集胞蓝细菌,经抗性筛选和PCR验证得到同源重组菌株MSphoL和MSurtL,即响应水环境中磷酸盐变化的蓝细菌传感器和特异性检测对照菌株MSL。MSphoL和MSL在BG11缺磷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与在BG11中没有差异,MSphoL的生物发光强度在缺磷诱导180 h后达到最大水平(大约10倍本底水平),而对照菌株则没有变化,说明本研究构建的生物传感器(MSphoL)能特异性响应磷酸盐的变化。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在鱼腥蓝细菌中找到了一些磷代谢相关基因的同源基因,选取phoA(alr5291)、phoD1(alr4976)、pstS1(all4575)、phnC(all2230)和all2843五个基因的启动子作为响应元件,构建5个同源重组质粒pRAΩpoAL、pRAΩpoDL、pRAΩpstL、pRAΩphnL和pRAΩa43L以及对照质粒pRAΩlux。其中pRAΩpoDL和pRAΩa43L已经构建完成,待进一步转化鱼腥蓝细菌筛选突变体。(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王斌,唐心利[6](2003)在《利用细菌荧光素酶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HBs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细菌荧光素酶作为示踪物,建立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性能稳定、操作简便、无环境污染的生物发光酶酶联免疫检测技术(Bioluminescent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BELISA)。方法用戊二醛作为交联剂,将细菌荧光素酶标记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上,使酶标记物具有酶和抗原的双重活性,采用双抗原夹心法检测。结果最适的标记条件为:细菌荧光素酶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比例2:1,pH值7.0,反应温度室温(22℃),反应时间2小时,0.1%戊二醛用量50μl/ml标记物。所建立的生物发光酶酶联免疫试验检测抗-HBs灵敏度2.5mIU/ml,变异系数(CV)<15%。与抗-HAV·IgM阳性血清、抗-HCV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阻断试验成立。对200份抗-HBs阴性血清(RIA-、ELISA-)进行BELISA检测,确定抗-HBs阴性血清光量子数为50MV/20s。对98份抗-HBs阳性血清(RIA+)进行BELISA和ELISA检测,BELISA检出98份阳性,与RIA符合率100%,而ELISA与RIA的符合率为89.9%,可见BELISA灵敏度与RIA相同。结论用细菌荧光素酶为示踪物建立的生物发光检测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取代放射免疫分析和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示踪物建立的酶联免疫检测技术。(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通讯》期刊2003年01期)

李植峰,高丽杰,曹韫旭,孙树秦,陆德如[7](2001)在《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cDNA真核表达载体在细菌中的高效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cDNA真核表达载体pGL2 导入大肠杆菌HB1 0 1、鼠伤寒杆菌LB50 0 0和X4 0 64中 ,它在这些原核细胞中均有较好的表达效果。它在大肠杆菌HB1 0 1的表达量是该基因cDNA原核表达载体 pUHF12 - 1的表达量的 3 0倍。采用计算机PC/GENE程序包分析 ,pGL2 的SV4 0 早期启动子序列中含有SV4 0 基因组HindⅢB片断中一段长为 4 9bp的DNA序列 ,这一序列可能就是SV4 0 基因组HindⅢB片断的原核增强子功能的决定序列 ,正是该序列使pGL2 在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01年03期)

聂松青[8](1984)在《生物发光分析中细菌荧光素酶及其与黄酶在琼脂糖4B上固定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生物发光分析中常用的两个发光系统是荧火虫荧光素酶和发光细菌的荧光素酶。萤火虫酶发光系统已被广泛应用来定量检测各种样品中的ATP,细菌发光系统可用来检测NADH、FMN、乳酸脱氢酶等多种酶和底物。生物发光分析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速度快等优点。近年来建立的固定酶法,与可溶性酶法相比,具有酶可重复使用、稳定性好,催化效率高等特点。本文报道细菌荧光素酶及其与黄酶(代替NADH:FMN氧化还原酶)用琼脂糖4B固定,各种条件对生物发光分析的影响。二、材料和方法化学试剂:琼脂糖4B(pharmacia Fine che-(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1984年06期)

细菌荧光素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蛋白质相互作用对生物体内几乎每一个进程都非常重要,虽然已经开发出很多能够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然而能有效检测蛋白质实时动态相互作用的方法却非常有限。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BRET)技术是近10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检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它能够检测生物活体内蛋白质相互作用并具有检测体内实时动态相互作用的巨大潜力,但是应用到原核生物体内的BRET技术迄今未见报道。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细菌荧光素酶LuxAB的BRET系统,通过对BRET系统荧光受体蛋白的筛选,发现LuxAB的发射光不能有效激发绿色荧光蛋白和橙色荧光蛋白,但是能有效激发增强型黄色荧光蛋白eYFP,该荧光蛋白能够接受细菌荧光素酶LuxAB发射的蓝色光,并激发出黄色的荧光,产生明显的能量转移信号。随后通过将LuxAB、eYFP分别与调控细菌鞭毛合成的相互作用蛋白FlgM、FliA融合表达,结果检测到两个蛋白互作的BRET信号,说明该系统能够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检测。进一步我们利用该系统检测了雷帕霉素诱导的小鼠蛋白FRB和FKBP12的互作,以及FKBP12的配体FK506对FRB和FKBP12相互作用的剂量依赖性动态竞争抑制作用,并利用该技术得到了FK506动态竞争抑制两蛋白互作的竞争性抑制常数IC50值,表明此基于LuxAB的BRET系统能够检测细菌胞内的动态蛋白质相互作用。利用该系统还观察到渗透压调控蛋白OmpR在高渗透压或低pH诱导下产生同源二聚化信号的动态过程,其中由酸诱导发生的二聚化现象经碱中和后二聚化信号动态消失。以上结果表明该BRET系统不仅能够检测细菌体内蛋白质动态的相互作用,而且可以应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动力学分析研究,可应用于生物发育和细菌的致病性等方面的重要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实时动态检测。总之本研究构建的基于细菌荧光素酶LuxAB的BRET系统第一次实现了能够在原核活体细胞内实时动态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为以后蛋白质动态相互作用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菌荧光素酶论文参考文献

[1].刘畅,李楚楚,李智洋.基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细菌外膜囊泡标记方法的建立[J].临床检验杂志.2019

[2].崔博宇.基于细菌荧光素酶的BRET蛋白相互作用检测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3].万莉.细菌荧光素酶标记的蓝细菌磷酸盐生物传感系统的建立和初步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1

[4].王晶.细菌荧光素酶-NADH:FMN氧化还原酶体系与IMS联用进行水产品致病菌的快速检测[D].中国海洋大学.2009

[5].王永强.细菌荧光素酶标记的蓝细菌磷酸盐生物传感器的构建[D].华中农业大学.2008

[6].王斌,唐心利.利用细菌荧光素酶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HBs的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3

[7].李植峰,高丽杰,曹韫旭,孙树秦,陆德如.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cDNA真核表达载体在细菌中的高效表达[J].生物学杂志.2001

[8].聂松青.生物发光分析中细菌荧光素酶及其与黄酶在琼脂糖4B上固定条件的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4

标签:;  ;  ;  

细菌荧光素酶论文-刘畅,李楚楚,李智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