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业娟[1]2004年在《关中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灌区在保障农业生产、粮食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灌区的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人员臃肿、人浮于事、工程老化等弊端,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同时也严重制约了灌区自身的发展。为此,实行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灌区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关中灌区是陕西农业生产的“命脉”工程,也是全省主要的粮棉生产基地,为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关中灌区更新改造工程世行贷款项目的实施,同时对灌区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并在改制实践中总结出富有特色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供水社及农民用水者协会等五种主要的改制模式,对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本文借助于关中灌区这个社会实践平台,结合“关中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监测评价”的课题研究,通过关中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监测评价网络,即关中九大灌区6000条斗渠的面上监测与120条定点斗和800定点农户的定点监测,对四年(2000-2003)来的第一手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较为全面地评价了关中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并试图从理论上分析总结关中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五种主要模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改革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在改制中尚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笔者认为可得出如下的几点结论:灌区的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深化灌区改革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是灌区摆脱目前困境的根本出路,也是巩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成效的必由之路。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着。通过对关中灌区管体制改革监测评价资料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是股份合作制、拍卖、承包、租赁等运行机制的改革,还是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管理体制的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改善了灌区的用水管理水平,促进了灌区的发展。灌区改制必须因地制宜。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要从灌区实际出发,既要考虑灌区发展的特殊规律,又要适应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要求。灌区改制应同改造相结合,以更好的发挥灌区的效益和促进灌区发展。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是今后灌区发展的方向。通过五种不同改制模式的对比分析,用水户参与式管理比其它模式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农民参与式灌溉管理保证并实现了支渠以下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归位”即属于全体用水户所有;有利于灌区基础设施的维护、维修和改造;更有利于协调和处理各种水事纠纷与矛盾。灌区管理体制的改革,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已被证明是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只有通过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使灌区走上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的轨道,最终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杨彦勤[2]2007年在《陕西关中灌区斗渠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又严重短缺对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无疑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这种自然严峻条件促使了我国灌溉事业的不断发展,而且在不同时期,灌溉发展的重点不同,灌溉用水管理的方式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过程中,我国灌溉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审时度时、因地制宜,对灌区传统管理模式实施改革已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这不仅是灌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巩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同时也是改善和解决“叁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之一。关中灌区是陕西省主要粮、棉、油生产基地,更新改造和体制改革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近年来关中灌区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在对灌区工程更新改造的同时,对灌区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并在实践中已总结出了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社、农民用水者协会等五种改制模式,为关中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及项目区的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本文借助于“关中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监测评价”研究课题,通过对关中灌区连续六年(2000-2005)大量调查资料的比较分析,分别从监测指标、典型灌区、典型管理模式、管理学角度等四个不同侧面总结评价了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及五种改制模式的特点、优势及局限性,并对关中灌区今后的改制工作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努力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及分析结论如下:1.对关中灌区不同改制模式的改革成效进行了分析比较,并与未改制相对照,论述了五种改制模式取得的成效、适应条件、优缺点、发展状况、发展潜力与趋势等。通过比较,五种改制模式成效明显,改制的均优于未改制的,农民协会模式优于其他四种模式。2.各种改制模式的相应配套政策和制度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由其他模式向协会模式过渡和转型是关中灌区下一步改制工作的重点。努力完善改制模式的配套措施、促使灌区的良性发展及农民的增产增收才是灌区改革的最终落脚点。3.综合国内外灌区改革实践经验,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是当前比较理想的灌区管理模式,是灌区今后发展的方向;现阶段五种不同改制模式并存是必要的,采用符合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模式,才有利于灌区改革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的增产增收。4.监测评价并非目的,监测的结论也要考虑其特定背景条件。关中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仍有不足,监测评价网络仍有缺陷,监测调查数据尚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监测的方法和手段也有待于改进和提高。而关中灌区体制改革先行一步的试点经验,对我国其他灌区的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5.管理体制改革是灌区摆脱目前困境的根本出路,也是灌区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最后论文还从管理学角度加以说明了五种不同改制模式的发展进程、发展前景、发展潜力以及转换变化过程等。论文共分5章,1-3章是对灌区管理基本情况、研究背景介绍,论述了国内外灌区管理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关中灌区改革概况;第4章是论文的具体研究方法,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从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各种管理模式的成效、优势、局限性;第5章是论文的结论、问题讨论及展望。
李强[3]2008年在《农民用水协会监测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在灌区末级渠系组建农民用水协会是参与式灌溉管理中一种最主要的模式。然而农民用水协会这种非营利性的、农民自发组织的灌区管理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新生事物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农民用水协会在实际的组建、运行与管理过程中随时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去发现和研究,并寻求解决方案。因此,为了随时掌握协会发展进程,评价取得的成效,找出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步发展方向,需要对农民用水协会的组建、运行、管理进行监测与评价工作。本文以实地调查为依据,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关中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监测评价”课题组6年(2000~2005年)对800户定点农户及120条定点斗渠的跟踪调查资料为依托,根据农民用水协会监测评价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组建协会的预期目标等内容,选取了监测评价的方法,设计了一系列监测评价计算表;并以陕西省关中灌区农民用水协会的监测评价为例进行了阐述。最后对农民用水协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说明,以期达到农民用水协会健康、稳步的向前发展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将“叁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和国家政策、法律的建设与农民用水协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农民用水协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2)对农民用水的能力建设进行了分析,确保农民用水协会发展的内部环境的稳定。(3)农民用水协会激励机制的建立(4)改革产权制度、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总之,通过对WUA进行全方位的监测与评价,可使WUA的管理者和农户及时掌握协会发展的动态与进程,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教训,并随时加以改进和提高,使协会朝着正确的方向与预期的目标平稳的发展。
汪志农, 王密侠, 尚虎军, 胡笑涛, 曹红霞[4]2005年在《陕西关中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监测评价网络体系》文中研究表明系统介绍陕西省关中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监测评价网络体系的组成、运作程序,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意见,并总结了开展监测评价工作的经验。建立关中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监测评价网络系统,对指导与促进九大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平稳而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有关建立监测评价网络体系的经验与做法,对中国各灌区开展此项工作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由金玉[5]2007年在《农民用水协会组建与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各大灌区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如管理体制不顺、水费收缴率低、末级渠系工程管理主体“缺位”等。灌区目前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想改变这种状态,使灌区农业供水实现良性循环,必须吸收用水户参与到灌区末级渠系的管理中来,即推行参与式的灌溉管理。在灌区末级渠系组建农民用水协会是参与式灌溉管理中一种最主要的模式。在中国,自1995年湖北省漳河灌区第一个农民用水协会成立至今,协会已由最初的试点阶段走向了推广发展阶段。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与推广,农民用水协会在组建及运行中趋向成熟,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鉴于目前国内对农民用水协会研究的缺陷,如缺少深入调查、缺少数据的支持等问题,本论文以实地调查为依据,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关中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监测评价”课题组6年(2000~2005年)对800户定点农户与120条定点斗渠的跟踪调查资料为依托,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农民用水协会在组建及运行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影响农民用水协会正常运行的外部因素,重点分析了协会组建程序不规范、注册率低、渠系工程维修资金不足、协会受到外部阻力不能发挥作用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及建议;对农民用水协会取得的成效如节水增产、农业收入增加、农民水费负担减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得出了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推行参与式的灌溉管理是解决灌区管理体制不顺、实现灌区灌溉用水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2)农民用水协会已成为陕西省关中灌区末级渠系管理体制改革中最主要、最有效的一种改制模式;(3)农民用水协会取得的成效显着;在增强用水户民主参与意识,促进农村民主建设方面有重要政治意义;(4)农民用水协会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当地政府与相关政策的支持;(5)为解决承包、租赁等其它改制模式的缺点,可推行并嫁接监督型的农民用水协会作为一个过渡。本论文的研究可为农民用水协会的组建及运行提供理论依据。特别是对农民用水协会供水成本的计算方法、水费征收方式及农户对现行水价条件下对水费的承受能力的分析与研究,为灌区进行农业水价改革与农民用水协会制定水价提供了依据与参考。
汪志农, 王密侠, 尚虎君, 胡笑涛, 曹红霞[6]2009年在《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用水户参与管理》文中提出针对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灌区基层末级渠系管理主体"缺位"的问题,以陕西关中九大灌区的管理体制改革为例,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立的监测评价网络体系及2000~2005年连续6 a的跟踪调查成果,汇总分析九大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归纳了5种不同改制模式的优缺点;通过对6 a来不同改制模式监测数据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总结出用水户参与管理的主要成效,认为农民用水者协会(WUA)是灌区基层支斗渠管理体制改革的最佳模式。
韩哲[7]2011年在《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认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小型农村水利工程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搞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对促进粮食稳产高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灌溉出现了供水危机日益显现及灌溉水的利用率很低等新问题。对此,我国基层政府探索了多种方式对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农民用水户协会、承包、拍卖等方式,这些改革起到了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本文从参与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出发,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用水户协会是参与式灌溉管理的主要表现形式,经实践证明也是在全国最值得推广的一种改制方式。然而在我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有些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放权、国家没有从政策层面加大对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登记注册的扶持力度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好将会成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障碍。本文通过比较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参与式灌溉管理的改革措施,结合我国现行的制度环境,运用自主组织与治理理论和参与式管理理论,提出了从加强对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对相关人员加强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规范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等方面着手,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汪志农, 王密侠, 尚虎军, 胡笑涛, 曹红霞[8]2004年在《参与式管理的体制改革及其监测评价网络体系》文中研究指明系统介绍了陕西省关中灌区农民参与式管理的体制改革及其监测评价网络体系的组成与运作程序,全面总结了监测评价工作3年来的主要成效,提出了改进今后监测评价工作的几点建议。建立参与式管理的体制改革监测评价网络体系,对促进与指导整个关中九大灌区的体改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其有关建立监测评价网络体系的经验与做法,对我国各灌区今后开展此项工作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李丰纪[9]2003年在《略论用水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文中研究表明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做法。本文从陕西关中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入手,阐述了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重要性,指出了搞好这一工作的基本作法和主要途径,总结了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下所取得的显着成效和经验体会。
李蕊舟, 王西琴[10]2016年在《关中灌区农业水价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水价是调节农业用水需求的重要手段和经济杠杆,农业水价战略在现代农业水资源利用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介绍了关中灌区概况及农业水价改革历程,梳理了关中灌区农业水价现行管理体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关中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王业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2]. 陕西关中灌区斗渠管理模式研究[D]. 杨彦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3]. 农民用水协会监测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4]. 陕西关中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监测评价网络体系[J]. 汪志农, 王密侠, 尚虎军, 胡笑涛, 曹红霞.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5]. 农民用水协会组建与运行研究[D]. 由金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6]. 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用水户参与管理[J]. 汪志农, 王密侠, 尚虎君, 胡笑涛, 曹红霞.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9
[7]. 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韩哲. 湖南大学. 2011
[8]. 参与式管理的体制改革及其监测评价网络体系[J]. 汪志农, 王密侠, 尚虎军, 胡笑涛, 曹红霞. 灌溉排水学报. 2004
[9]. 略论用水户参与式灌溉管理[J]. 李丰纪. 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 2003
[10]. 关中灌区农业水价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 李蕊舟, 王西琴. 中国物价. 2016
标签: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农业工程论文; 农业灌溉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协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