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弗洛伊德的绘画艺术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试论弗洛伊德的绘画艺术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翁雅棋[1]2017年在《国内卢西安·弗洛伊德绘画艺术研究述评》文中认为本文以国内对卢西安·弗洛伊德绘画艺术研究的论文为思考对象,通过分析与归纳,从国内学者对弗洛伊德绘画语言的研究、弗洛伊德与其他画家的比较研究、弗洛伊德对中国油画的影响研究叁个方向对其进行讨论与评价。进而判断国内在该研究中的得失,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考察影响研究成果的诸因素。正文共四个章节。第一章,阐述国内弗洛伊德绘画艺术研究的进程;第二章为重点章节,从形式与意义两个方面,剖析国内学者对弗洛伊德绘画语言的研究;第叁章,讨论国内学者在弗洛伊德与其他画家的比较研究中所产生的成果;第四章,考察国内研究者关于弗洛伊德艺术对中国油画界影响研究的论文。通过四个章节的论述,阐明国内在弗洛伊德艺术研究中的得失及其原因。

齐俊生[2]2003年在《试论弗洛伊德的绘画艺术特色及其风格演变》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构图动态、笔触肌理、色彩造型、神情意味四个方面剖析了弗洛伊德的绘画艺术特色,又从早中晚叁个不同时期对弗洛伊德绘画风格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比较研究,以便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弗洛伊德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刘红红[3]2011年在《20世纪写实绘画的拓荒者和圣徒—卢西恩·弗洛伊德》文中研究指明弗洛伊德以其率直深沉的绘画风格赢的了世界的赞誉。画面中神秘诡异的气息流露出他对时代、对人性心理深层的特殊感知力,并终其一生以探索。其具象图式里所流露出的对现实内质、人的精神世界的反省与揭示,触动了当代人在精神上苦闷、忧虑的普遍心理。无论肖像画还是人体画都代表了当代人的群体精神肖像——孤独、忧郁、无助、敏感的精神状态,反映了当代社会存在的群体性精神失落。全文分为五个章节进行讨论。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弗洛伊德艺术风格形成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以及师承关系的了解与认识,概括其对弗洛伊德艺术风格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弗洛伊德绘画风格的演变及其绘画特质,阐述了弗洛伊德从前期呆滞惊悸风格到中期粗犷饱满风格及晚期率意深沉风格的形成及特点。最后总结了弗洛伊德绘画中的独特因素并结合图片予以分析,从而加强了对弗洛伊德绘画的认识。第叁个部分主要阐述了写实绘画的当代情境。首先对“写实绘画”这一概念作了一个基本的界定,然后分析了“写实绘画”中“写”与“实”的关系,以及写实绘画在当代的发展,最后说明了弗洛伊德这位写实绘画的拓荒者是如何坚守传统而创新的。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弗洛伊德写实绘画的审美取向与心理隐喻。人体艺术经过了儿百年的表现与发展,承载着不同时代所赋予的精神内涵,人类审美领域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美”的审美转化为“丑”的审美。弗洛伊德正是抓住了社会的审美变化及人体艺术的流变为契机,表达了人深层的心理变化,进而通过自己的画面深入的阐述了他祖父的心理学思想。第五部分简要分析了弗洛伊德对中国油画的深远影响。总而言之,通过对弗洛伊德的思想、绘画的分析与理解,能更好地对我们的学习起到帮助与启发的作用。其中也有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此更加全面的认识他—20世纪写实绘画的拓荒者和圣徒卢西恩·弗洛伊德。

董郭英[4]2010年在《卢西恩·弗洛伊德绘画之我见》文中指出英国油画家卢西恩·弗洛伊德是当代具象绘画的代言人之一,弗洛伊德的油画艺术魅力让人们再次领略了具象绘画的蓬勃生命力。弗洛伊德一生都在不懈探索,一步步地进入艺术的理想境界。弗洛伊德的艺术追求和艺术风格给予我莫大的启发和鼓舞。本文第一章首先对弗洛伊德的艺术背景做了简要的概述,然后通过对他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的划分做了全新的归纳和解读,深化了我对弗洛伊德艺术道路的认识。综合以往对弗洛伊德中晚期艺术风格研究成果,我在此着重解析其早期艺术,使其更加深入和完善,这样将弗洛伊德的艺术全貌完整地呈现出来。第叁节对弗洛伊德晚期绘画中的形式语言,诸如构图、空间、笔触、肌理、色彩等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对弗洛伊德绘画语言最终形成的原因做了深入的探讨。首先是主观方面弗洛伊德自身对艺术语言不懈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其次从西方传统绘画大师和同时代画家两个层面展开探讨,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他们对弗洛伊德绘画语言潜在或直接的影响。卢西恩·弗洛伊德的绘画风格受西方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的影响最大,这开启了弗洛伊德早期对传统绘画的认识。而后在现实主义画家伦勃朗、库尔贝和印象派画家德加的影响下,他更加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在笔触、题材、构图和色彩等绘画形式语言上产生了巨大转变。与卢西恩·弗洛伊德同时代的英国表现主义画家弗朗西斯·培根和美国超写实主义画家珀尔斯坦都从不同的层面启发了弗洛伊德的艺术创作,珀尔斯坦与弗洛伊德都属于当代在人体写生方面大有作为的艺术家,但是作品风格却有很大的不同,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则会加强对弗洛伊德绘画语言当代性的个性解读。在上述画家的影响下和自身的探索中,弗洛伊德异常注重关注自我和自我环境,绘画风格的探寻最终是为了实现精神的完美回归和自我表达,进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第叁章通过对弗洛伊德作品中美与丑的争议启发我对油画创作中题材的选择和表达,同时找到艺术创作道路上的精神价值取向和自我认同感上的契合。我认为一幅作品具有个人强烈而又真实的性格化的特征就是美的。我喜欢表达我所关心的真实的一切,相信这里面终会找到合乎逻辑的艺术之美。真正的艺术家不是去迎合大众的艺术审美品位,而是去创造美的典范,引领人们认识世界上存在的不同的美。要真正创造出有个人特色的作品,需要从生活中从去寻找切实的精神体验和具有时代特色的创造性感悟。本文主要运用的对比、举例和论证等方法从弗洛伊德的绘画风格展开探讨,通过深入系统地了解弗洛伊德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价值,分析他的探索方式和绘画语言的形成原因,使我在绘画实践中深受启发,更加明确地指导自己的创作理念。在当今的艺术市场面临着庸俗艺术品位的强烈冲击下,中国的艺术家只有把握住自己的艺术精神才能创造出独特的绘画风格,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走的更稳更长。

李建[5]2011年在《守护与超越》文中提出20世纪的西方艺术,在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转化的过程中,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不少艺术家为避免被冠以“保守”的帽子,而刻意“创新”。而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卢西恩·弗洛伊德却在具象绘画的领域内继续进行着艺术实践,一方面,他沿用着古希腊以来的写实方法,继续着架上绘画的实践创作;另一方面,他以其独特的写实绘画的技巧,融入现代艺术精神,形成了具有强烈表现力的个性化风格。在经历了不懈的艺术探索之后,最终形成了其强烈而独特的个人风格,对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新生代”艺术家们影响深远。

王靳然[6]2015年在《卢西安·弗洛伊德艺术及其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文中提出纵观20世纪西方艺术,喧嚣的后现代艺术图景让人目不暇接。卢西安·弗洛伊德的出现,不仅孤高独诣的突破了传统写实绘画的概念,更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现在艺术的美学意义。被誉为写实绘画领域的杰出代表。卢西安·弗洛伊德之所以能以他的油画艺术饮誉画坛,最重要的是他始终坚持用写实的手法感受、体味和表现这个意义非凡的世界,从这一点来看他是传统的。但他的莫名的越于事物的具体意义之上的艺术审美观,又始终充满了对当代人灵魂深处真实痛处的无限理解,他以独特的思想意蕴、对真实怀有的一种特殊的真诚来冲破狭小的就画论画的领域,把触角伸向了对生命现象及生命意义的深层认知,震撼着观者的视觉与心灵。本文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将卢西安·弗洛伊德的成长经历与当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镜两厢结合,试图在20世纪这个艺术流派纷呈、艺术观念动荡的大社会语境下,通过其对作品题材的选择及风格嬗变来了解卢西安·弗洛伊德怎样选择并完成了其艺术道路的探索。第二部分在介绍了卢西安·弗洛伊德作品艺术风格的前提下,选取了题材和语言两个切入点,来进行对卢西安·弗洛伊德作品题材中的潜意识外化和语言中所传达出的精神意味的深度剖析,以期获得其精神深处的义理。第叁部分则试图在前叙的基础上,从中国“新生代”艺术家的作品与美术学院教育的双重层面来探究卢西安·弗洛伊德绘画创作的意义及影响,从而进一步揭示他的艺术对中国油画艺术特别是中国油画家所产生的影响,最终升华卢西安·弗洛伊德绘画艺术的价值。

管国红[7]2010年在《情感的复苏与架上绘画的回归》文中指出在西方艺术多元化发展的20世纪70、80年代,一种新的绘画形式首先在德国、意大利取得迅猛的发展,然后在整个欧美传播开来,这种新绘画演变为全球性的艺术运动。它的出现使西方现代艺术摆脱了困境,有了新的转机和复兴,这就是统称为西方80年代的“新表现主义”运动。这一绘画运动似有遍地开花的趋势,在发展过程中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在德国被称为“新表现主义”,在英国被称为“新精神”,在美国被称为“新绘画”,在法国被称为“新自由形象绘画”,在意大利则被称为“超前卫”绘画,都成为重要的艺术流派,尊重艺术发展规律,重视从历史的遗产中发掘出对当今艺术创作有利的因素。这些流派和整个世界的艺术潮流以及艺术格局的转变是分不开的。其中,“意大利超前卫”是影响较大的具有权威性的。在这一运动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理论家阿奇莱·博尼托·奥利瓦。他预言“超前卫”艺术家的成就,赞扬他们重新找到了绘画发展的新的可能性,肯定了艺术家们敢于跨越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表现手法。“超前卫”绘画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和壮大,对整个艺术界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主要通过论述“意大利超前卫”代表艺术家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的艺术,来试析20世纪70、80年代意大利的架上绘画回归,即意大利“超前卫”绘画。“超前卫”是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后现代主义艺术流派,是西方新表现主义在意大利的称谓,它的绘画艺术特征总体来说是与西方新表现主义艺术相同的。笔者选择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为切入点,是因为他的艺术最有典型性,最有学术价值,是“意大利超前卫”画家中最有艺术成就、最有才华的一位,他的艺术涉及油画、水彩画、壁画、色粉画等,绘画创作富有独创性和幽默感。文章正文共分叁部分:第一部分对西方架上绘画回归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对西方新表现主义的形成背景进行大概的介绍,重点论述“超前卫”绘画的形成;第二部分分析探讨了评论家奥利瓦对“超前卫”画家的命名,主要对克莱门特的艺术作了详述,并对其进行了个案分析;第叁部分阐释了“超前卫”及新表现主义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及其自身局限性。以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为代表的“超前卫”绘画的发展历程值得中国艺术发展的借鉴,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梳理了新表现主义特别是“超前卫”绘画对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当代艺术,并分析了这种表现方式的长处与不足。其实这些借鉴与影响都是为了建立本民族的当代文化,本论文最终意图就是在这方面使大家有所启发。

赵颜超[8]2014年在《论《沉睡的福利官》创作手法——兼谈我的艺术创作》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代油画创作中,面对多样的艺术的表现形式,写实油画受到了严峻挑战,而《沉睡的福利官》这幅以传统的写实手法描绘的作品却得到肯定拍出了高昂的价格。本文首先从写实绘画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对"写实绘画"这个词语的概念做了最基本的一个界定,分析了"写实绘画"中"写"与"实"之间的关系;分析《沉睡的福利官》的独特的形式语言,从构图、空间、笔触、肌理等方面做了基本探讨;最后结合了我的艺术创作,探讨学习弗洛伊德绘画艺术的当代价值。《沉睡的福利官》是一幅具有具象写实外表的表现性绘画,对现当代油画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同时从艺术创作的思想维度和技法角度入手,认识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自己的实践学习经验,更好的指导今后的艺术创作。

杨鼎献[9]2015年在《台湾现代绘画先驱—李仲生》文中提出台湾现代绘画的发韧,系在五十年代前后,时值白色恐怖时期。发展迄今,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演变和突破,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艺术形式与面貌,60年代抽象艺术在台湾风起云涌,而李仲生是台湾最早从事抽象绘画创作的画家,如果没有李仲生,台湾现代艺术的格局可能不是现在的情况。台湾美术发展,总因透过杰出的美术开拓者,在起伏变幻的时代风潮中,激荡出台湾美术崭新的篇章。早期台湾,经过不同阶段外来文化的洗礼融合如南岛文化,大陆文化,荷兰文化,日本文化,欧美文化在不同的时代纳入台湾,经过不断的蜕变,建构了台湾独特的文化风貌。二次大战后西方欧美前卫艺术理念透过李仲生的教学启蒙与在报纸上大量的文章发表,架构台湾接触西方前卫艺术的桥梁,也教出台湾最前卫的艺术团体"八大响马"的首批弟子,李仲生可谓是台湾现代艺术发展的先驱者当之无愧。本论文研究主要藉由被称为"台湾现代绘画之父"李仲生先生(1911至1984)的的现代艺术思想与绘画作品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再藉由早期学生"八大响马"的艺术成就,透过深度访谈的方式,来印证延伸李仲老师的教学与创作理念,本研究主要以文献分析的方法试图对其所提倡的现代绘画思想的教学理念进行探讨,并针对「反学院派」的教学理论作深刻的探讨研究,并试图从其抽象绘画作品中比对其艺术创作观及技法与现代主义艺术的关联性。论述的研究来源大多是从其撰写于专书、报章、杂志的文稿以及其学生"八大响马"口述、文字叙述中所得,再透过「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交叉比对分析整理归纳,所谓「画如其人」其中也经由对其绘画作品进行外观上的形式分析与访谈分析比对,试图找出一些李仲生老师另外的个性层面研究。当然也试图对作品画面中线条与色彩的分析与诠释,重新评价李仲生抽象艺术作品的定位。本研究主要分为叁个部份:第一部份,是从李仲生对现代艺术的探索历程来了解其现代艺术的思想面貌,针对其求学经历、师承以及当时代对艺术家的影响,归纳其现代艺术思想的缘由。第二部份,则是从"八大响马"口中的李仲生特殊教学方式中对照其李仲生自己的绘画作品,企图在思想观念、教学方式与作品实践中,找出李仲生追求创造性与独创性的艺术特色。第叁部分,则是试图透过学生"八大响马"的艺术成就来反推左证李仲生艺术教育的社会效益,并证其李仲生教学理念在当代艺术教育的适当性与合宜性。

车瑞[10]2010年在《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文中指出红学作为20世纪叁大显学之一,它在中国政治、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已不言自明。论文以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发展史的梳理、概括、归纳,探讨这一发展过程中各种批评话语所具有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关系,分析《红楼梦》文本所反映出的多义性的创作主旨、多重性的人物性格、多维度的叙事结构、多元化的审美意蕴和多样化的语言表达,从而抉示出这部经典小说的文学性特质。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以《红楼梦》创作主旨为对象,论述了20世纪红学界关于小说主题思想的代表性观点,前期以一元化的观点为主,如“爱情小说”、“色空观念”、“政治小说”、“社会小说”、“人情小说”、“影射说”、“补天说”等观点。而后期则经历了从单维主旨向多元化主题的过渡,主要有双重主题、叁重主题、多重主题以及引进西方文艺理论后的本土化主题阐释。纵观20世纪《红楼梦》主题思想研究的历史,从开始人们执着于单一主题思想的论争到主题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既是对作品本身多义性主旨的尊重,也显示出学界渐趋冷静、客观和包容的治学心态。本章小结认为《红楼梦》的主题研究具有多义性、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它的“本旨”客观存在于小说之中,《红楼梦》的作者自云和石头所记似乎在以一种特殊的不变的方式向读者说话,然而,每一个读者都以个人的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和阐释,每一次与本文的碰面都是读者依据前理解对《红楼梦》做出的新诠释,意义阐释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视阈融合,《红楼梦》的意义永远处于等待阐释的维度之中,而且这种阐释应该是多维的。第二章与第叁章以《红楼梦》人物形象性格为对象,探讨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袭人、晴雯、湘云和探春。第二章从现实主义美学视角出发,详细分析人物形象性格。鉴于林黛玉和薛宝钗形象的争议性,论文进行了钗黛分论和钗黛合一的梳理,发现从钗黛对立(扬黛抑钗或左黛右钗),到钗黛兼美,再到钗黛互补的转变,人们逐渐摆脱了纯粹道德的判断,更加趋于文化、历史、哲学和美学的评价。从这些转变中我们感到人们的讨论从单纯的钗黛优劣论逐渐扩展到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与思考,而对钗黛形象内涵的挖掘已经大大超出了“钗黛合一”、“钗黛兼美”的讨论范畴。评论了二百多年的钗、黛形象在二十世纪末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诠释。而其他人物形象也大多经历了从道德判断向美学判断的转变,在这些不同的阐释背后,伴随着的是红学方法论的转变和人们思维模式的改变。第叁章以多元化视角为基点,前叁节首先讨论了索隐派原型研究、新红学自传说、社会学历史批评等曾红极一时的观点,解释了这些观点产生的内部因素、客观环境以及对红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指出坐实人物和贾曹互证所脱离文本主观臆测的不合理性以及社会学阶级分析在政治权力话语下的意识形态性。最后叁节从比较研究、神话原型批评、精神分析出发,对作品人物与国内其他小说人物及其国外经典小说人物形象进行比较,追溯人物形象背后所铭刻的原始神话、图腾崇拜、神秘宗教等印记以及这些印记所表现出的集体无意识,探析人物形象折射出的复杂深刻的心理内涵和精神特质,从而更为有效地发掘文学形象的艺术价值。第四章以《红楼梦》叙事结构为对象,勾勒了20世纪《红楼梦》叙事结构研究的发展趋势。对《红楼梦》叙事结构的讨论,经历了与主题思想研究相似的过程,并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持单线结构的主要有:宝黛或宝黛钗的恋爱故事为主线、荣宁二府由盛而衰为主线、宝玉叛逆道路为主线等观点。持复线结构的则多以单线结构为基点进行阐发,所不同的是虽然有学者认为《红楼梦》有两条主线,但有的认为两条主线为并列态势不分主次,有的却认为两条主线主副有序明暗有别。随着对小说结构探讨的深入,人们的观点逐渐从单线结构向复线结构、从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转变,这表现出对小说文本的回归和人们从线性时间思维模式向立体化空间思维模式的转变,也反映出《红楼梦》结构研究的质的突破。《红楼梦》叙事结构研究的困难之处还在于它是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完美统一。作者运用精湛的结构技法,既有前五回提纲挈领的说明,又有结构性人物的贯穿,使小说情节显得错综变化回环往复却井然有序杂而不乱。此外,醇熟的结构规则使得小说既有《周易》阴阳哲学的对称结构,又显现出中国古代农耕四季性意象结构在文学创作中的痕迹,还暗合了社会与自然发生、发展、衰落、消亡并重新开始的环周运动规律。这极大地拓展了小说表现生活的涵盖面和艺术的思维空间,使之具有生活广度与历史深度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使作品更具启人心智的审美感和深邃耐读的哲理性。第五章分别从意境探微、创作理念、审美趣味方面深入探讨了《红楼梦》的艺术性特征。意境探微一节中解析了宝玉读曲、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宝琴立雪、晴雯撕扇等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红楼梦》吸取了古代诗论中人景兼备、形神交融的传统,为我们营造出了具有浓厚诗韵的审美意境。第二节虽然曹雪芹没有文学理论着作传世,但在《红楼梦》中作者却借人物之口对创作论和鉴赏论进行了颇有见地的阐发,比如他作诗讲求立意真、寄寓深、炼字炼句;为文主“情理”之说,对历来才子佳人小说大张挞伐,并能够自占地步对旧模式进行大胆突破;创作时大量运用“不写之写”造成艺术空白,使小说在结构功能上具有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艺术特色。同时,曹雪芹能够转益多师兼取众长,但又能不落俗套,善翻古人之意并融会贯通。他的诗学思想和美学理念立足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思想基础之上,因此《红楼梦》无与伦比的美学意蕴和审美特质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汇聚到封建社会末期的终结性产物。对于《红楼梦》的审美意蕴,论文主要从悲剧与喜剧、优美与壮美来谈。首先探讨了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是与非,他精辟的见地和牵强的立论参半,虽然后人对其观点诟病不断,但我们无法否认很多人都是在站在承认王国维批评话语体系的基础上展开批判的。最后,《红楼梦》虽然是一部悲剧小说,但它并不缺乏喜剧性的因素。作者善于使用美丑融汇、哀乐相间、悲剧与喜剧相交错、崇高与优美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从而构建出悲喜相映、庄谐互现、刚柔并济的审美意蕴。第六章以《红楼梦》语言表达为对象,探讨了《红楼梦》的人物语言、叙述语言以及小说语言所具有的历时性特征。首先,人物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人物对话则是人物语言的主要载体。《红楼梦》人物语言呈现出无与伦比、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点。此外,诗词在《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故事情节方面也承担了重要作用,它充分发扬了古代“诗言志”的文学传统,通过诗词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人物的性格,并且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其次,《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作者不再是全知的上帝,他与叙述人共同分担叙事的功能和角色。小说基本采用“作者参与”和“作者观察”的方式,在第叁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之间穿插,既运用限知视角又运用全知视角,作者与叙述者以及主人公之间,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从而表现出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叙述风格。最后,《红楼梦》在中国古典小说历时性的演变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小说创造性地运用了中国古典小说韵散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顺应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语体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文言语体由雅趋俗和白话语体由俗趋雅。曹雪芹是语言大师,在《红楼梦》中作者大量使用方言、俗语、成语、谚语、歇后语等,这些民间语汇简洁而不失精辟又极富表现力,使《红楼梦》这一古典小说更趋现代化。结语。论文力图通过对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的梳理、概括、归纳,分析小说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审美意蕴以及语言表达的特色,总结出小说作为文学作品在各种批评话语体系中的文学性特质,从而达到回归文本的鹄的。对过去百年红学文学批评发展史进行回眸与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建构新世纪红学批评,从而真正达到文献、文本、文化的整合。

参考文献:

[1]. 国内卢西安·弗洛伊德绘画艺术研究述评[D]. 翁雅棋. 江西师范大学. 2017

[2]. 试论弗洛伊德的绘画艺术特色及其风格演变[D]. 齐俊生. 辽宁师范大学. 2003

[3]. 20世纪写实绘画的拓荒者和圣徒—卢西恩·弗洛伊德[D]. 刘红红.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4]. 卢西恩·弗洛伊德绘画之我见[D]. 董郭英.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5]. 守护与超越[D]. 李建. 南京艺术学院. 2011

[6]. 卢西安·弗洛伊德艺术及其对中国绘画的影响[D]. 王靳然. 北京理工大学. 2015

[7]. 情感的复苏与架上绘画的回归[D]. 管国红. 曲阜师范大学. 2010

[8]. 论《沉睡的福利官》创作手法——兼谈我的艺术创作[J]. 赵颜超. 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 2014

[9]. 台湾现代绘画先驱—李仲生[D]. 杨鼎献. 中央美术学院. 2015

[10]. 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D]. 车瑞. 山东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  

试论弗洛伊德的绘画艺术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