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发机论文-庞子鸿

收发机论文-庞子鸿

导读:本文包含了收发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射频收发机,通信系统,研究,设计

收发机论文文献综述

庞子鸿[1](2019)在《基于射频收发机的通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通信对系统容量要求的提升,射频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通信系统中提高载波频率获得更宽的宽带,射频系统现已成为通信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载波率高、提供可用的频谱资源、数模系统结合引发新技术的特点。为化射频收发机功能模块,研发多样通信形式的无线通信系统成为主要研究内容。鉴于此,文章就射频收发机的通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展开分析。(本文来源于《电子测试》期刊2019年11期)

刘晓晴[2](2019)在《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收发机联合优化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5G移动通信关键性标准技术的高速发展,能量消耗问题在迅速发展的无线通信技术中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无线能量传输作为一种为无线网络提供方便、永久性能源的新的解决方案,被认为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可以实现在传统能量受限系统中进行永久能量传输的技术,具有节能环保的重大意义。本论文提出一系列5G环境需求下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结合全双工技术、中继技术以及多输入多输出建模技术,通过凸优化相关理论对收发机进行传统波束赋形以及磁波束赋形设计,从而提高长距离充能和中距离充能系统的能量传输效率并扩展无线通信系统容量。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一、全双工目标节点携能中继系统提出全双工通信模式和无线携能技术结合的MIMO放大转发中继系统,在目标节点配置了功率分配接收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信息和能量的同时同频不间断传输。建立完美信道估计信息下的均方误差最小化问题,以对发射节点和中继的发射波束赋形矩阵及接收节点的解码矩阵进行联合优化设计。引入循环迭代思想将原问题解耦合,并通过连续凸近似思想解决子问题,并提出一种新的基于信道并行化和奇异值分解理论的低复杂度算法。通过仿真比较不同算法下的系统最小均方误差和误码率,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有效性。主要创新点:针对全双工无线携能中继系统的时延问题及自干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尽量降低全双工的负面影响;提出基于连续凸近似的优化算法,并针对算法复杂度过高的问题,提出基于信道并行化和特征值分解的算法,从而大大提高了算法性能。二、全双工中继携能系统在考虑存在信道估计误差的情况下提出中继端配置了能量分配接收机的全双工MIMO放大转发中继携能系统,研究了中继携能系统的鲁棒性。以平均均方误差为基础,在保证发射节点和接收节点的发射功率约束和接收能量约束的前提下联合优化发射节点、中继节点以及接收节点的波束赋形矩阵。引用半定松弛的思想,将所建立的NP-hard问题通过可以证明为收敛的交替迭代算法解出。同时,针对源节点的波束赋形也给出了闭式解,以降低计算复杂度。最终讨论了整个系统可以对抗信道不确定性的鲁棒性。主要创新点:提出基于半定松弛的优化算法,并证明了通过所提出的算法总是能得到一个最优的解。提出闭式解算法来降低复杂度,并通过提出和证明有效定理解决了原非凸问题,从而提高系统鲁棒性。叁、半双工双向中继携能系统为了进一步提高频谱效率,本文提出半双工工作模式下的双向MIMO放大转发中继无线携能系统,从而有效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和传输范围。针对系统网络提出了在保证发射功率约束和接收能量约束的前提下联合优化目标节点和中继节点的波束赋形矩阵,并提供一个基于广义奇异值分解的交替优化算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此外,为了进一步优化系统的性能,我们还提出了基于连续凸近似的迭代细化算法。最终,仿真结果显示所提出的两个算法可以实现令人满意的均方误差性能。主要创新点:通过将信道并行化算法引入复杂的双向中继系统分析,使双向中继和多跳中继带来的高维度矢量问题标量化。与已有信道并行化算法不同,本研究直接把原问题化简为线性凸问题,更加大大降低了算法的复杂度。四、2X2磁共振充电系统提出适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或可穿戴设备的2X2磁共振充电系统,分析了传输电流相位差、接收线圈电阻以及发射线圈中的电流对功率传输效率的影响,然后通过同时优化发射线圈电流的振幅和接收线圈电阻,使接收线圈的总功率最大化。通过MATLAB和COMSOL从不同方面对电场和磁场进行仿真,数值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系统和优化算法可以有效提高中距离充电效率。主要创新点:通过同时调整发射线圈电流的振幅和接收线圈电阻,把射频通信中的收发器波束赋形设计优势应用到了磁共振耦合。所提出的算法基于迭代求解一系列几何规划问题,并在不需要对存在多自变量耦合的原问题进行解耦合的情况下得到优化解。(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1)

蔡红亮[3](2019)在《无线激光数据通信系统收发机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激光通信是以激光作为载体、以大气作为介质,进行数据、图像以及音视频等信息传输的一种通信技术。与光纤通信相比,具有无需线路铺设、组网灵活以及建设周期短等优点;与无线电通信相比,具有通信容量大、不占用无线电频谱资源、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通信方式。目前无线激光通信主要应用于军事通信等高端领域,在商用、民用等领域尚未普及。因此,为加快无线激光通信在商用、民用等领域的普及,本文完成了一套无线激光通信系统发射机和接收机的设计。其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以L650P007红光半导体激光器为光源、以MAX3669为激光驱动器,采用内调制设计了一种基于强度调制的无线激光数据通信系统的发射机。其中,电平匹配采用LVDS到LVPECL的交流耦合连接方式。该发射机具有自动功率控制、故障指示、电流监测等功能。而且安装调试时,可手动校准。同时,可方便更换满足该发射机要求的不同功率和波长的激光二极管。(2)本文以S1223 Si-PIN光电二极管为光电探测器、以MAX3658互阻放大器为前置放大器、以MAX3645限幅放大器为主放大器,设计了一种基于直接检测的无线激光数据通信系统的接收机。其中,电平匹配采用LVPECL到LVDS的交流耦合连接方式。该接收机具有信号放大、光电流监测、自动静噪等功能。最后为验证收发机的整体性能,搭建了一套实验测试系统。其中,系统的信源采用Tektronix AFG320波形发生器,信宿采用RIGOL DS1052E示波器。并在室内环境下对收发机的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收发机能够实现16MHz的传输速率,而且在100m传输距离内信号可以进行可靠传输。同时,该收发机还具有体积小、设计简单、功耗低以及稳定性好等特点,在无线激光通信系统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为无线激光数据通信系统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3)

樊一莹[4](2019)在《双向协作中继无线携能MIMO系统收发机联合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用户对移动通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多入多出技术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多入多出技术在发射端和接收端配置多个天线,可以提升系统信道容量,从而提升系统性能,已经成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近年来发展的射频信号既可以作为能量传输的媒介,也可以作为信息传输的媒介,因而产生了一项新兴技术—无线携能通信。无线携能通信旨在实现信息与能量的并行传输,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为了更好的提升系统吞吐量,双向中继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的传输方式使得频谱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可以扩大通信覆盖面积,还可以节省信息传递时隙数。通信不仅需要信道容量大,更需要的信息准确度,传统的单中继系统会让通信存在更高的误码风险,造成更多的传达信息错误的情况。而协作通信是指在直接传输之外增加中继节点来保障信息传输的正确性,可以对抗衰落和提供空间分集,尽可能降低误码率,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将上述几种技术结合,围绕双向协作中继系统开展研究,并可以对用户进行充能。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为了更符合实际场景,在接收机处设置了时间分配和功率分配接收机。首先,本文对于使用时间分配接收机的中继半双工的通信模式下双向协作系统进行了研究,以最大化系统速率为目标函数建立优化问题,提出了基于连续凸逼近(SCA)的交替迭代算法和以奇异值分解为主要技术的低复杂度对角化(SVD)两种优化算法对波束成形矩阵和时间功率分配系数进行优化。并将两种算法的优化性能进行比较。其次,本文还研究了中继半双工,接收端采用功率分配接收机通信模式下的双向中继协作系统。由于两种接收机下的信号表达形式并不相同,因此增加了解耦合,参数设置和求解过程的难度。功率分配接收机通信模式下,通过衡量系统的速率对系统进行评估,以基于最大化速率的准则,采用连续凸逼近算法和对角化算法对功率分配系数,源节点以及中继的波束成形矩阵进行优化。最后,文章使用了 MATLAB仿真平台对上述的基于时间分配接收机和基于功率分配接收机系统进行了系统仿真,以系统速率为性能评价指标,得到的仿真结果在可以验证本文理论推导的同时,也得到优化算法间的优化性能和不同系统模型优缺点的比较。连续凸逼近算法由于其较高的复杂度,因此收敛较慢,但是得到的系统速率更优。低复杂度对角化算法的复杂度得到了降低,但系统速率却比较低。在一定仿真条件下,天线数量越多,系统信息速率性能越佳。(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5-20)

黄雨迪[5](2019)在《基于机器学习的MIMO系统收发机设计理论与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智能设备和物联网的高速发展所衍生的新应用对无线通信网络的传输速率和灵活性均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设计方法过于依赖简化的模型假设且难以针对不同应用需求定制化设计。为克服上述困难,本文将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与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无线通信系统结合,研究了如何利用MIMO系统特征定制机器学习算法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效率和灵活性。基于MIMO接收信号的成簇特征,本文针对时分双工(Time-Division Duplex,TDD)MIMO系统提出一种基于聚类学习算法的信号检测系统设计方案。基于该方案可以在统一的聚类收发机框架下根据性能需求灵活设计非线性和线性检测算法。该方案无需显式的信道估计但性能可以逼近信道已知的信号检测算法。进一步的,基于MIMO信道与数字调制的特征,本文提出一种用于MIMO信号检测的调制约束聚类算法。通过理论分析,本文证明了该方法可降低算法的样本复杂度,并使得聚类检测所需估计的参数数量与调制阶数无关。最后,本文分别针对最大似然检测和线性检测算法两类典型算法提出基于调制约束聚类学习的收发机设计方法,并在典型衰落信道条件下进行了性能测试与评估。针对频分双工(Frequency-Division Duplex,FDD)大规模MIMO系统下行信道估计问题,本文基于大规模MIMO信道的稀疏性特征研究了基于字典学习算法的信道估计方法。该方法能够针对小区特定的地理环境学习到定制的字典并取得性能增益。进一步的,通过理论和实验分析,本文讨论了基于字典学习的信道估计方法能带来性能增益的原因以及字典学习结果的物理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字典应具备块稀疏结构特征,并率先设计了一种表征地理特性的块稀疏联合字典学习算法。最后,本文基于3GPP标准文档仿真了基于地理信息的信道环境,并在此环境中测试和评估了基于字典学习算法的性能。本文成功地实现了机器学习与无线通信领域的交叉融合,提供了一种数据驱动的MIMO系统设计方法,并分别针对TDD MIMO信号检测问题和FDD MIMO信道估计问题提出利用了无线通信领域特征的高效机器学习算法和系统设计。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机器学习的信号检测与信道估计算法相比于传统算法和直接应用原始机器学习算法有着显着的性能增益,为大规模MIMO系统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5-17)

KOZLOV,V,G,崔嘉斌,纪越峰[6](2019)在《可插拔光收发机:市场与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可插拔的光收发机为各种光网络提供了一种可实用化的标准光电接口方案。首先展示了多种10 Gbit/s光收发机,然后将全球光收发机市场按照器件技术进行了分类,展示了FTTx中ONU的平均售价,DWDM网络、以太网及FTTx中ONU光模块的归一化平均售价以及100GbE SR4和CWDM4收发机的平均售价,最后给出了与ASIC开关联合封装的板载光模块。(本文来源于《电信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翟似禹[7](2019)在《IR-UWB收发机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得益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更高性能、更低功耗的处理器芯片不断推陈出新,各式各样的智能设备普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随着物联网,个域网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方式更高效,更方便的迫求,因此市场迫切需求高速、大吞吐量的高性能无线通信系统,人们希望在低功耗、低成本前提下,通信系统能够提供更高的传输率。近年来4G,5G等中距无线通信技术推陈出新,但近距高速无线通信始终停留在蓝牙,WLAN等窄带技术上,低速的短板日益凸显,而UWB(超带宽,Ultra-Wide-Band)技术以其传输速率高、功耗低、信号隐蔽性、共存性好的显着特点成为新一代无线通信关键技术之一。它的主要发展方向有:UWB无线USB、近距高速无线通信、高速个域网、UWB雷达等等。新半导体工艺的发展与MOS工艺的日趋成熟,通用通信系统的SOC化也是大势所趋。智能设备日趋小型化,例如一块智能手表,这对射频前端体积和功耗的要求大大提高;再者在一些特定领域,例如植入式医疗设备领域,对体积,功耗,辐射功率,数据率等要求更加苛刻,这些都成为新一代通信系统共同面临的挑战。本文研究设计了一套近距、高速UWB通信收发机,采用TSMC 0.18um CMOS工艺,系统基于OOK开关键控调制,近距可实现高达百兆以上通信速率,并很好的与现有通信方式共存。发射机采用矩形窄脉冲上变频方式产生符合FCC标准的射频信号,信号时域宽度1ns,中心频率5.5GHz。接收机基于能量检测原理,接收天线接收的几十毫伏信号经低噪放大器(LNA)、相位矫正有源巴伦、吉尔伯特高线性平方器、跨导型积分器、可再生锁存器型高速比较器还原为3.3V高低电平基带信号。本文创新点:(1)采用矩形窄脉冲作为OOK调制信号,后经混频器上变频为射频发射信号。本文定量分析了可控时延的延时单元,并使用其设计可控脉宽的脉冲发生器。(2)本文设计一种全摆幅波形高对称性高线性度压控低噪环形振荡器(VCRO),实现了对矩形窄脉冲的上变频,其压控频率高线性度使得振荡频率可控,上下边沿高对称性防止信号畸变,并且具有较好的噪声性能。(3)接收机低噪放大器(LNA)采用T型阻抗匹配网络进行宽频带匹配,使用衬底偏置共源-共栅结构进行低噪放大,实现了3~10GHz频带的平坦输出。(4)接收机有源巴伦采用了相位矫正模块进行相位调整,使用改进型高线性度吉尔伯特平方器及跨导运放型积分器实现对接收信号取能量操作,并通过Latch锁存结构组成高速比较器进行能量判决。(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2-13)

陈永胜[8](2018)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收发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渔民对船舶通信导航设备的需求空前强烈。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可用于发射本船位置信息、自动生成导航路线、行驶路线上实时报告是否有船阻碍、获取渔网位置信息、天气告警信息和安全、搜救信息等,对海上航行安全和渔民生产作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主要完成海上自动识别系统(AIS),整个系统主要分为接收机,发射机,以及数字调制解调相关电路叁个部分。接收机采用经典的外差式结构,能实现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接收机,发射机部分由FPGA经编码后的数据发送给调制芯片,功率要求可控。本课题涉及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电路、数字电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需要掌握ADS、HFSS等微波仿真软件的使用,熟悉PCB制作软件AutiumDesigner的使用,最后还需要熟悉对射频信号源、频谱仪,矢量网络分析仪的使用,同时具备相关调试经验。(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11-14)

马笑尘[9](2018)在《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数字中频收发机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软件无线电具有多样化、可重配、可拓展等优点。对于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不同需求的通信系统,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在尽量不改变硬件条件的基础上提供相匹配的设计。以提高数字信号处理的灵活性和减少上位机数据处理压力为应用背景,本文研究一种在固定硬件平台上,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数字中频收发机。本文的主要工作是:1)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数字中频收发机设计方案。针对多模式、多功能应用的特点,该数字中频收发机采用基于FPGA的模块化DSP功能架构,主要包括数字下变频、插值与抽取和FFT计算功能,该数字中频收发机具有可拓展性强、灵活性高等特点。2)完成了数字中频收发机的设计与实现。硬件部分主要是AD9258、DAC5686和STM32单片机的外围电路设计,包括差分输入、时钟去抖动和DAC Current Sink型输出电路的设计,此外还有单片机与ADC和DAC间的SPI控制线的连接。ADC与DAC通过数字接口与数字板上的FPGA进行数据通信,FPGA使用ALTERA公司的Cyclone系列芯片。软件部分包括STM32单片机控制程序和FPGA程序的功能模块编写,单片机控制程序用于对ADC和DAC的寄存器进行配置,FPGA功能模块包括数字下变频、插值滤波、抽取滤波和FFT等。利用LABVIEW和MATLAB对系统结构进行了信号仿真优化,减少FPGA资源开销,提高了DSP模块的性能;利用CIC+FIR组合滤波的方式,实现最高128倍抽取的可变倍数抽取功能。利用加窗数据动态加载和自检测补零实现可变点数FFT运算。3)完成了数字中频收发机的功能测试。包括数据链路的调试和上位机处理软件的编写,测试结果显示各DSP功能模块工作稳定,实现了设计目标。本数字中频收发机可以在多种系统中实现数据速率转换、频谱分析功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11-14)

叶晖,李斌,黄沫,梁振,徐肯[10](2018)在《TDD射频收发机中本振泄漏片上数字补偿》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应用于TDD射频收发机的本振泄漏片上数字补偿技术。在发射机中数模转换器前级的数字模块中插入一个数字预补偿单元,结合数字模块中的直流测量电路和补偿参数检测控制电路,构建了对发射机的本振泄漏进行补偿的负反馈回路。上电初始化校准模式下,在数字域中对本振泄漏信号进行功率检测,采用逐次逼近算法精确提取了补偿参数。应用该数字补偿技术,采用IBM 0.13μm RF CMOS工艺实现了一种直接变频结构TDD-LTE射频收发芯片。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该射频收发芯片的本振泄漏抑制达到61dB。(本文来源于《微电子学》期刊2018年05期)

收发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5G移动通信关键性标准技术的高速发展,能量消耗问题在迅速发展的无线通信技术中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无线能量传输作为一种为无线网络提供方便、永久性能源的新的解决方案,被认为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可以实现在传统能量受限系统中进行永久能量传输的技术,具有节能环保的重大意义。本论文提出一系列5G环境需求下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结合全双工技术、中继技术以及多输入多输出建模技术,通过凸优化相关理论对收发机进行传统波束赋形以及磁波束赋形设计,从而提高长距离充能和中距离充能系统的能量传输效率并扩展无线通信系统容量。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一、全双工目标节点携能中继系统提出全双工通信模式和无线携能技术结合的MIMO放大转发中继系统,在目标节点配置了功率分配接收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信息和能量的同时同频不间断传输。建立完美信道估计信息下的均方误差最小化问题,以对发射节点和中继的发射波束赋形矩阵及接收节点的解码矩阵进行联合优化设计。引入循环迭代思想将原问题解耦合,并通过连续凸近似思想解决子问题,并提出一种新的基于信道并行化和奇异值分解理论的低复杂度算法。通过仿真比较不同算法下的系统最小均方误差和误码率,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有效性。主要创新点:针对全双工无线携能中继系统的时延问题及自干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尽量降低全双工的负面影响;提出基于连续凸近似的优化算法,并针对算法复杂度过高的问题,提出基于信道并行化和特征值分解的算法,从而大大提高了算法性能。二、全双工中继携能系统在考虑存在信道估计误差的情况下提出中继端配置了能量分配接收机的全双工MIMO放大转发中继携能系统,研究了中继携能系统的鲁棒性。以平均均方误差为基础,在保证发射节点和接收节点的发射功率约束和接收能量约束的前提下联合优化发射节点、中继节点以及接收节点的波束赋形矩阵。引用半定松弛的思想,将所建立的NP-hard问题通过可以证明为收敛的交替迭代算法解出。同时,针对源节点的波束赋形也给出了闭式解,以降低计算复杂度。最终讨论了整个系统可以对抗信道不确定性的鲁棒性。主要创新点:提出基于半定松弛的优化算法,并证明了通过所提出的算法总是能得到一个最优的解。提出闭式解算法来降低复杂度,并通过提出和证明有效定理解决了原非凸问题,从而提高系统鲁棒性。叁、半双工双向中继携能系统为了进一步提高频谱效率,本文提出半双工工作模式下的双向MIMO放大转发中继无线携能系统,从而有效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和传输范围。针对系统网络提出了在保证发射功率约束和接收能量约束的前提下联合优化目标节点和中继节点的波束赋形矩阵,并提供一个基于广义奇异值分解的交替优化算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此外,为了进一步优化系统的性能,我们还提出了基于连续凸近似的迭代细化算法。最终,仿真结果显示所提出的两个算法可以实现令人满意的均方误差性能。主要创新点:通过将信道并行化算法引入复杂的双向中继系统分析,使双向中继和多跳中继带来的高维度矢量问题标量化。与已有信道并行化算法不同,本研究直接把原问题化简为线性凸问题,更加大大降低了算法的复杂度。四、2X2磁共振充电系统提出适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或可穿戴设备的2X2磁共振充电系统,分析了传输电流相位差、接收线圈电阻以及发射线圈中的电流对功率传输效率的影响,然后通过同时优化发射线圈电流的振幅和接收线圈电阻,使接收线圈的总功率最大化。通过MATLAB和COMSOL从不同方面对电场和磁场进行仿真,数值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系统和优化算法可以有效提高中距离充电效率。主要创新点:通过同时调整发射线圈电流的振幅和接收线圈电阻,把射频通信中的收发器波束赋形设计优势应用到了磁共振耦合。所提出的算法基于迭代求解一系列几何规划问题,并在不需要对存在多自变量耦合的原问题进行解耦合的情况下得到优化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收发机论文参考文献

[1].庞子鸿.基于射频收发机的通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电子测试.2019

[2].刘晓晴.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收发机联合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3].蔡红亮.无线激光数据通信系统收发机的设计与实现[D].兰州理工大学.2019

[4].樊一莹.双向协作中继无线携能MIMO系统收发机联合算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5].黄雨迪.基于机器学习的MIMO系统收发机设计理论与方法[D].电子科技大学.2019

[6].KOZLOV,V,G,崔嘉斌,纪越峰.可插拔光收发机:市场与技术[J].电信科学.2019

[7].翟似禹.IR-UWB收发机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上海师范大学.2019

[8].陈永胜.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收发机[D].南京邮电大学.2018

[9].马笑尘.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数字中频收发机设计[D].南京邮电大学.2018

[10].叶晖,李斌,黄沫,梁振,徐肯.TDD射频收发机中本振泄漏片上数字补偿[J].微电子学.2018

标签:;  ;  ;  ;  

收发机论文-庞子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