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原子论文_刘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固态原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固态,原子,电解质,液态,晶格,石墨,爱丁堡。

固态原子论文文献综述

刘霞[1](2019)在《新物质形态:原子可同时为固态和液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4月9日电 (记者刘霞)据物理学家组织网8日报道,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形态:链融态(chain-melted state),其中原子可同时以固态和液态存在。迄今为止,人们普遍认为,物理材料中的原子只能以固态、液态或气态这3(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4-10)

吴睿,刘显强,李永合,程晓鹏,张跃飞[2](2018)在《原子层沉积改性掺杂颗粒的PEO基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能源储存设备当属以液态电解质为主的商业化锂离子电池,但随着对于高能量、高密度锂离子电池的开发,较为迫切的便是如何提升其安全性能,而解决办法便是用固态电解质替换液态电解质。聚合物类型固态电解质拥有许多优点,如机械性能强、与电极接触良好等,但低的离子电导率一直是限制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利用原子层沉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在二氧化钛纳米颗粒上包覆一层Li_3PO_4电解质,而后将其掺杂进聚合物电解质中,制备出高离子电导率复合固态电解质。本文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表征手段对该复合电解质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交流阻抗谱图(AC impedance spectroscopy)测试其阻抗性能,及其离子电导率的变化。最终发现离子导电性能提高的原因是聚合物电解质结晶度的下降及Li_3PO_4电解质包覆层的耦合作用。(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吴睿[3](2018)在《原子层沉积改性掺杂物的PEO基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在大量损耗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环境的破坏。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零排放能源设备,由于其性能优异、环境友好,逐渐取代镍镉电池、铅酸电池成为能源储存设备中的主流产品,同时也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目前,锂离子电池除了已经应用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电源外,也大规模使用于电动汽车的动力输出,并正逐渐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业化生产中。然而,由于其采用的液态电解质具有突出的安全问题,如燃烧、爆炸等,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利用原子层沉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包覆掺杂物,获得安全性高,性能优异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本文内容主要包括:(1)利用自行搭建的原子层沉积(ALD)设备,以叔丁醇锂为锂源,叁甲基磷酸脂为磷源,300°C下,在二氧化钛纳米颗粒上包覆了一层100个循环(cycle)厚度的Li_3PO_4电解质。并将其掺杂进以PEO和LITFSI为基体的聚合物电解质中,混合均匀后真空干燥脱模,制备出高离子电导率的固态复合电解质。进一步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表征手段对该复合电解质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利用交流阻抗谱图(AC impedance spectroscopy)测试其阻抗性能,以及离子电导率的变化。发现掺杂包覆后纳米颗粒的电解质再结晶过程受到了限制,并且通过EDS元素mapping确认了Li_3PO_4的成功包覆,结合电化学工作站的测量结果,发现掺杂5%TiO_2@Li_3PO_4的电解质在80°C时离子电导率达到了6.53×10~(-4)S/cm,相比与未掺杂聚合物电解质,在保持柔性前提下,离子电导率提升了一个数量级。而相比于未包覆的纳米颗粒,离子电导率也有大幅度提升,这说明通过ALD包覆掺杂颗粒确实有助于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提升。(2)以购买的TiO_2纳米线为原料,通过对其进行原子层沉积处理,包覆了同样100 cycle厚度的Li_3PO_4电解质,而后采用与纳米颗粒掺杂电解质相同的制备方法将其掺杂进聚合物电解质中制备成复合聚合物电解质。通过TEM、EDX、SEM对样品进行了形貌与结构的表征,发现纳米线成功包覆上了一层Li_3PO_4电解质,并且均匀的分布在电解质中。通过XRD表征结果发现掺杂前后结晶度变化不大,说明掺杂纳米线对高分子聚合物的再结晶过程抑制效果有限。结合电化学工作站测量数据发现,相比于未掺杂与未包覆的电解质,离子电导率都有一定程度提高,在80°C时离子电导率能够达到2.47×10~(-4)S/cm。揭示了同种掺杂物不同形貌对离子电导率的影响,纳米颗粒由于其对再结晶过程的抑制效果更佳从而掺杂后离子电导率更高,而通过引入原子层沉积包覆后的掺杂物,离子电导率都有提升,说明通过原子层沉积表面改性人为的引入了新的锂离子迁移位点。(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孙学贵[4](2018)在《液态锂与固态铜和钨相互作用的原子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未来聚变装置中,液态锂在面对等离子体材料(PFMs)表面上持续流动可以有效的降低氢滞留、降低杂质水平,从而显着的改善等离子体,有助于提高聚变反应的稳定性。作为液态第一壁,液态锂需在PFMs基底上形成可循环的均匀稳定的膜流。钨是PFMs的候选材料,可以作为液态锂的基底材料。然而液态锂在钨材料的表面上润湿性能差,使得液态锂难以在钨表面上均匀铺展。提高液态锂在钨材料表面的润湿性能有助于液态锂的铺展和流动。液态锂与钨材料的相互作用等问题也需考虑,例如液态金属腐蚀,致脆等。另外聚变堆在安全运行过程中,液态锂在固体第一壁表面流动,不直接接触热沉材料,但在事故情况下,液态锂可能与铜为主的热沉材料直接接触。所以还需研究液体锂和铜材料相互作用的问题。液态锂与固体材料之间的腐蚀和润湿等问题都与固液界面相关。因此本文主要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铜-锂和钨-锂固液界面的微观结构和扩散特性。并研究了锂在钨表面上的润湿特性,提出了增强锂在钨表面润湿性的方法。本文基于MAEAM理论框架,构建了锂、铜和钨的元素势函数,然后在元素势函数的基础上构建了锂-铜和锂-钨合金势函数。基于MAEAM模型构建的元素势既可很好的描述BCC晶体(锂、钨)的物理性质,又可很好的描述FCC晶体(铜)的物理性质。并且锂元素的势函数可以准确的描述液态锂的结构与输运性质。由于缺乏相应的实验数据,锂-铜与锂-钨合金势参数的拟合过程中的参考值为第一性原理的计算值。新构建的锂-铜与锂-钨合金势可以很好的描述相应合金的热力学性质。证明所构建元素势与合金势对于液态锂-固体铜与液态锂-固体钨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是可信的。然后,利用所构建的势函数研究了铜-锂固液界面和钨-锂固液界面的微观结构。470K温度下仅在铜(110)-锂固液界面处发现了界面合金化现象,此情况下液态锂易腐蚀铜基底;其余几个界面体系中固体与液体界限清晰,界面光滑平整,无腐蚀现象发生。固液界面附近固体铜和钨原子的热振动都会增强,与基底接触的液态锂则出现了明显的有序分层现象。通过结构关联长度定量表征了固液界面处液态锂的结构有序化程度,结果表明在同一体系与同一温度下,界面处液体有序化程度与基底的晶面间距成正比关系。固液界面体系中液体的结构有序化程度不仅与晶面间距有关,还与系统中基底的组成成分有关。另外,与基底近邻的锂液体层还观察到层内有序现象,其层内结构与近邻的基底晶面结构类似。结合固液界面微观结构的研究结果,本文还研究了固液界面处液体有序结构对锂原子扩散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锂原子在铜和钨表面上都存在着多种扩散模式,这有别于锂原子在纯液态锂中的扩散机制。根据运动范围分类,锂原子在界面处的扩散机制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短程扩散,另一类为长程扩散。长程扩散为脱吸附扩散,锂原子先在有序层中运动,然后通过脱吸附过程脱离固体表面,扩散至液体中。相较于铜表面,在相同时间内锂从钨表面脱吸附的概率更高。短程扩散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在Cu(100)-Li、Cu(110)-Li与W(100)-Li固液界面处,锂原子的短程扩散机制为空位跳跃扩散,锂原子会在平衡格点处热振动,然后通过空位跳跃机制扩散到相邻的平衡格点位置。Cu(110)-Li固液界面处还存在另一种短程扩散模式,即层间交换扩散。Cu(111)-Li、W(110)-Li与W(111)-Li固液界面处锂原子的短程扩散符合二维无规行走模型。W(110)-Li与W(111)-Li固液界面处锂原子短程扩散系数与长程扩散系数相等,其它四个界面上锂原子短程扩散系数明显低于长程扩散系数。短程扩散模式下,其扩散系数在53.5~615.2?~2/ns范围内。最后用分子动力学研究了液态锂在钨表面上的润湿行为。模拟结果表明我们构建的MAEAM势函数可以较好的描述锂在钨表面上的润湿行为。我们研究了锂膜在钨表面上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锂在钨表面会自发聚集,与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在于单个锂原子吸附在钨表面时的能量最高,而锂团聚在一起时的能量最低,导致锂在钨表面更倾向于团聚。由于锂在钨光滑表面上润湿性能差导致其难以均匀铺展,我们通过对钨表面进行刻槽来改变液滴锂在钨表面的润湿性能。研究表明刻槽可显着改善锂在平行槽方向的润湿性能,但垂直于槽方向的液滴锂的铺展会受到槽边缘的抑制。槽边缘的钉子效应是阻碍液滴锂铺展的重要因素,并且槽平面上锂原子与锂原子间的相互吸引作用会增强这一效应。通过在槽内预填充锂的处理方式可有效消除钉子效应,增强锂在钨表面上的润湿性,并可以消除刻槽方式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液态锂在钨表面形成稳定的膜流。(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4-12)

林正得[5](2016)在《通过固态碳原子再结晶法制备石墨烯薄膜(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海峡两岸薄膜科学与技术研讨会报告集》期刊2016-10-24)

李彦菊,陈永翀,张喜凤,任雅琨,张艳萍[6](2013)在《CuTi_2固态反应界面原子脱溶断键的电子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研究固态反应界面系数与原子脱溶所需断裂的共价键之间的关系:同类原子脱溶所需的共价键断键能越高,界面系数越小。以CuTi2固态反应基体为例,计算CuTi2固态反应基体中(101)、(100)、(001)、(110)和(013)等低指数晶面上原子脱溶所需的共价键断键能。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晶体取向的原子脱溶所需的共价键断键能不同。通过Cu原子和Ti原子的界面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均为(101)、(100)、(001)、(110)、(013),该结果对于CuTi2/Zn反应体系及其他CuTi2反应体系固态反应区的结构演变分析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李青春,杨晓平,李仁兴,常国威[7](2012)在《脉冲电流对铸铁固态石墨化中碳原子扩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在室温和高温条件下对球墨铸铁进行不同参数的脉冲电流处理,采用电子探针研究脉冲电流对球墨铸铁固态石墨化过程中碳原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脉冲电流加速了渗碳体的石墨化过程,使渗碳体附近的奥氏体中碳原子分布更加均匀,增强了碳原子在奥氏体中的扩散能力。碳原子在奥氏体中扩散能力的增强源于脉冲电流提高了碳原子的扩散系数和缩短了碳原子的扩散距离。(本文来源于《铸造》期刊2012年04期)

莫继华,李炜,曾建民[8](2010)在《铝合金的固态原子吸收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种新的铝合金成分分析方法——固态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杂质元素的吸光度值。对测定条件和干扰消除进行了研究。在仪器最佳工作条件下,平行测定了铝合金样品中的Si、Fe、Ti、Mg元素5次,所得结果与标准值吻合:样品的相对标准差(RSD)分别为1.36%、1.03%、1.41%、2.33%;相对误差分别为0.56%、1.28%、1.09%、0.51%。(本文来源于《大众科技》期刊2010年03期)

李勇[9](2007)在《固态进样方式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沙痕量金》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地质样品中痕量金用表面涂有磷酸叁丁酯的聚氨酯泡沫塑料(PUPF)吸附富集后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测定,测定中采用外形改变的热解石墨管,表面吸附有金离子的PUPF毋需经过解吸操作,直接引入石墨管中进行测定。将吸附有金的PUPF固体物直接进样的方式的特点反映在两方面:①避免了因解吸操作而引起的金的损失;②降低方法的检出限至沙痕量级。在3个浓度水平上作了精密度试验,测得方法的RSD(n=11)值≤3.6%。用标准加入法作回收率试验,所得结果在102%~107%之间。该方法的检出限为10 pg·g~(-1),应用此法分析了一件标准物质样品(GBW 07242),测出的金含量与证书值相符,进一步证明了方法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2007年09期)

韩彩霞,陈安民[10](2007)在《40Cr/QCr0.5超塑性固态焊接过程中的原子扩散》一文中研究指出40Cr钢经激光表面淬火预处理后,与QCr0.5在56.6~84.9 MPa预压应力下,加热至750~800℃,保温7.5 min,经120~180 s短时压接即可实现高质量的固态焊接。对接头区组织、成分、显微硬度的观测表明,焊接过程中发生了C原子从40Cr侧向QCr0.5侧的扩散,Cu原子从QCr0.5侧向40Cr侧的扩散。激光淬火组织的超细化、淬火组织在焊接加热过程中的扩散型相变、以及预压力下的塑性变形均为原子的快速扩散提供了条件。(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07年07期)

固态原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能源储存设备当属以液态电解质为主的商业化锂离子电池,但随着对于高能量、高密度锂离子电池的开发,较为迫切的便是如何提升其安全性能,而解决办法便是用固态电解质替换液态电解质。聚合物类型固态电解质拥有许多优点,如机械性能强、与电极接触良好等,但低的离子电导率一直是限制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利用原子层沉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在二氧化钛纳米颗粒上包覆一层Li_3PO_4电解质,而后将其掺杂进聚合物电解质中,制备出高离子电导率复合固态电解质。本文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表征手段对该复合电解质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交流阻抗谱图(AC impedance spectroscopy)测试其阻抗性能,及其离子电导率的变化。最终发现离子导电性能提高的原因是聚合物电解质结晶度的下降及Li_3PO_4电解质包覆层的耦合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态原子论文参考文献

[1].刘霞.新物质形态:原子可同时为固态和液态[N].科技日报.2019

[2].吴睿,刘显强,李永合,程晓鹏,张跃飞.原子层沉积改性掺杂颗粒的PEO基固态电解质的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18

[3].吴睿.原子层沉积改性掺杂物的PEO基固态电解质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8

[4].孙学贵.液态锂与固态铜和钨相互作用的原子模拟[D].湖南大学.2018

[5].林正得.通过固态碳原子再结晶法制备石墨烯薄膜(英文)[C].第十二届海峡两岸薄膜科学与技术研讨会报告集.2016

[6].李彦菊,陈永翀,张喜凤,任雅琨,张艳萍.CuTi_2固态反应界面原子脱溶断键的电子理论研究[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3

[7].李青春,杨晓平,李仁兴,常国威.脉冲电流对铸铁固态石墨化中碳原子扩散的影响[J].铸造.2012

[8].莫继华,李炜,曾建民.铝合金的固态原子吸收成分分析[J].大众科技.2010

[9].李勇.固态进样方式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沙痕量金[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7

[10].韩彩霞,陈安民.40Cr/QCr0.5超塑性固态焊接过程中的原子扩散[J].热加工工艺.2007

论文知识图

角部区域Cu基板的消耗厚度稀土元素的金属键半径及其在固态镁中...晶体的单晶结构解析过程陶瓷/陶瓷部分瞬间液相连接的示意图用纳米操纵台操纵液态Ga时观察到的各...界面相对吉布斯自由能变化ΔG/RTm随...

标签:;  ;  ;  ;  ;  ;  ;  

固态原子论文_刘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