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渗透坡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力,系数,粘性,通道,临界,混凝土,防渗墙。
渗透坡降论文文献综述
贾恺,汤连生,曹洪,杨光华[1](2019)在《基于尖端坡降变化的双层堤基渗透破坏通道上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层堤基渗透破坏集中渗流通道产生后,有继续上溯和保持稳定两种可能,传统方法中外江与管涌口之间的整体水力坡降只能判定渗透破坏发生与否,无法判定已有通道是否会继续上溯。是否继续上溯关键在通道尖端坡降的发展趋势,其根源是尖端土体颗粒在尖端坡降作用下的稳定性。当通道上溯后,其内沿程各处断面会发生冲淤变化,进而影响尖端坡降,在此作用下对尖端处土体颗粒进行稳定性计算,分析在进一步上溯后,尖端坡降的变化趋势。若尖端坡降随着通道的上溯持续增长,则说明该上溯会进一步发展,若通道上溯后尖端坡降维持稳定,则说明该通道不会持续上溯。编制有限元程序,同时考虑通道断面扩展和上溯与尖端坡降之间的相互影响,判定通道发展趋势。有限元程序中,对集中渗流通道断面进行等效代替,以加快计算速度。在室内进行模型试验,观测预设渗流通道的发展,通过数值模拟与室内试验数据对比,证明本理论方法及所编制程序可行可用。(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吴梦喜,高桂云,杨家修,湛正刚[2](2019)在《砂砾石土的管涌临界渗透坡降预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内部结构不稳定的砂砾石土在渗流作用下可能发生细颗粒移动流失现象,从而降低砂砾石土地基的承载力。确定坝基砂砾石土的管涌临界渗透坡降,是砂砾石地基上堤坝设计和防渗安全分析的重要内容。基于砂砾石土在渗流作用下单个颗粒或颗粒群的力平衡理论,推导了砂砾石土发生管涌的临界坡降的预测公式。基于文献中64组垂直向上的砂砾石土管涌试验,采用Kenney-Lau稳定性判别方法结合Kezdi粒径比法分析了土体的内部稳定性,表明该方法是利用颗粒级配曲线判别砂砾石土内部稳定性的有效方法。通过对41组发生管涌的砂砾石土的临界渗透坡降的预测与试验结果比较,表明渗流作用下砂砾石土内部颗粒所受到的渗透力与颗粒表面积成正比的假定合理。提出的基于颗粒群启动模式假定的公式计算值,比文献中其他方法更接近于试验结果。(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03期)
贺强[3](2017)在《基于渗透破坏试验的粘土临界坡降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粘土临界坡降的影响因素,以合肥某基坑土样为例,首先开展单一粒径级土体的渗透破坏试验,分析临界坡降随干密度和均值粒径的变化规律;其次,开展多粒径混合粘性土的渗透破坏试验,讨论在干密度一定时,不均匀系数、曲率系数对临界坡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干密度对土体临界坡降影响最为显着,均值粒径次之,临界坡降随干密度叁次方的增加而线性增加,随均值粒径的增加而线性减小,随孔隙率的增大而减小;不均匀系数对土体临界坡降影响较为显着,曲率系数次之,临界坡降随不均匀系数、曲率系数的增加而线性减小。(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7年09期)
詹美礼,闫萍,尹江珊,唐健,踪金梁[4](2016)在《不同轴压下悬挂式防渗墙堤基渗透坡降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含悬挂式防渗墙的强透水堤坝坝基在不同轴压状态下的渗透特性,分别开展了3种不同高度防渗墙在不同轴向应力状态下的渗流-应力耦合管涌试验。结果表明:防渗墙端部位置渗透流速较大,更易发生渗透破坏;坝基平均渗透坡降随防渗墙高度增加而减小,防渗墙渗流轮廓线上,防渗墙端部的渗流梯度最大,应力状态对悬挂式防渗墙-砂砾石地基渗透坡降影响显着,管涌临界渗透坡降与轴压呈抛物线关系,防渗墙端部的渗透破坏坡降随轴压增大而线性增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用轴压表示的防渗墙端部渗透破坏坡降线性经验公式。(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期刊2016年03期)
郭燕平,郑翠玲,刘炳东[5](2010)在《友谊水库除险加固后对大坝渗透坡降的核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水库"大坝左右坝肩帷幕灌浆及溢洪道固结灌浆、帷幕灌浆"施工项目完工后的实时监测,密切观测坝基渗流.通过观测对大坝进行坝基渗透坡降核算、坝体实测渗透坡降核算,坝基渗透压力基本稳定,坝基、坝体水力坡降均在允许范围内,运行良好,也说明除险加固效果达到设计水平,坝体除险加固效果达到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朱崇辉,王增红,刘俊民[6](2006)在《粗粒土的渗透破坏坡降与颗粒级配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粗粒土不同级配的渗透破坏坡降控制性试验研究,发现粗粒土的渗透破坏坡降与其级配在不同范围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联系。并通过试验得出,含一定量细粒组分且级配良好的粗粒土渗透破坏坡降比级配不良的粗粒土渗透破坏坡降普遍要高的结论。为粗粒土的渗透稳定性与级配关系研究方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指出了该研究领域的方向,为粗粒土的渗透稳定性工程特性做了有益探索。(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06年03期)
肖红宇,黄英,孙宏波,金克盛[7](2006)在《考虑起始水力坡降时粘性土渗透系数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粘性土的达西定律和水流连续性原则,建立了考虑起始水力坡降时粘性土的渗透系数公式和起始水头计算公式,并通过渗透系数的极差、反算水头和实测水头的最大偏差和均方差来评价所提出的公式和规程公式的误差。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考虑起始水力坡降后,采用所提出的公式得到的渗透系数大于采用规程公式得到的渗透系数值;所得到的渗透系数本身的极差、反算水头与实测水头的最大偏差以及均方差均小于规程中不考虑起始水力坡降时得到的相应值;考虑起始水力坡降后的粘性土的渗透系数更能反映粘性土的实际渗透情况。(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庄心善,赵鑫,朱瑞赓[8](2005)在《渗透力作用下粘性土临界水力坡降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单向渗透力引起的渗透固结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采用不同干重度在不同固结度下的渗透破坏试验,得到了临界水力坡降随固结度、干重度二者变化的关系式,该结论对水库蓄水位及渠道水位的确定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城市勘测》期刊2005年03期)
吴世余,赵殿信,张安家,谢公理[9](2001)在《奇点附近渗透出逸坡降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奇点附近的渗透出逸坡降甚大,且沿深度变化甚快,在模型试验中难以测定.应用理论分析结合电拟试验,提出了一简便又有一定精度的测试方法.虽然此方法仅适用于施测奇点附近的小区域,但由于奇点附近小区域的出逸坡降甚大,为整体工程渗流稳定的控制区,因此,本测定方法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01年10期)
方坤河,阮燕,曾力[10](2000)在《混凝土允许渗透坡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试验资料 ,论述了混凝土渗透系数与混凝土龄期、渗透历时、水力梯度等的关系 ;研究了混凝土的临界水力梯度及渗透稳定性 ;指出用达西定律研究混凝土的渗透问题时应考虑的因素。(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渗透坡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内部结构不稳定的砂砾石土在渗流作用下可能发生细颗粒移动流失现象,从而降低砂砾石土地基的承载力。确定坝基砂砾石土的管涌临界渗透坡降,是砂砾石地基上堤坝设计和防渗安全分析的重要内容。基于砂砾石土在渗流作用下单个颗粒或颗粒群的力平衡理论,推导了砂砾石土发生管涌的临界坡降的预测公式。基于文献中64组垂直向上的砂砾石土管涌试验,采用Kenney-Lau稳定性判别方法结合Kezdi粒径比法分析了土体的内部稳定性,表明该方法是利用颗粒级配曲线判别砂砾石土内部稳定性的有效方法。通过对41组发生管涌的砂砾石土的临界渗透坡降的预测与试验结果比较,表明渗流作用下砂砾石土内部颗粒所受到的渗透力与颗粒表面积成正比的假定合理。提出的基于颗粒群启动模式假定的公式计算值,比文献中其他方法更接近于试验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渗透坡降论文参考文献
[1].贾恺,汤连生,曹洪,杨光华.基于尖端坡降变化的双层堤基渗透破坏通道上溯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9
[2].吴梦喜,高桂云,杨家修,湛正刚.砂砾石土的管涌临界渗透坡降预测方法[J].岩土力学.2019
[3].贺强.基于渗透破坏试验的粘土临界坡降影响因素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7
[4].詹美礼,闫萍,尹江珊,唐健,踪金梁.不同轴压下悬挂式防渗墙堤基渗透坡降试验[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6
[5].郭燕平,郑翠玲,刘炳东.友谊水库除险加固后对大坝渗透坡降的核算[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
[6].朱崇辉,王增红,刘俊民.粗粒土的渗透破坏坡降与颗粒级配的关系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
[7].肖红宇,黄英,孙宏波,金克盛.考虑起始水力坡降时粘性土渗透系数的确定[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
[8].庄心善,赵鑫,朱瑞赓.渗透力作用下粘性土临界水力坡降变化规律研究[J].城市勘测.2005
[9].吴世余,赵殿信,张安家,谢公理.奇点附近渗透出逸坡降的测定[J].水利水电技术.2001
[10].方坤河,阮燕,曾力.混凝土允许渗透坡降的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