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导联同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心力衰竭,心电图,比值,心脏,迷走神经,变异性,心电。
导联同步论文文献综述
张妮潇,华伟[1](2019)在《体表12导联心电图指标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效果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用于治疗对药物优化反应不佳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许多研究已证实心电图可预测CRT反应性,如PR间期、QRS波时限、碎裂QRS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均影响CRT治疗效果;CRT反应性同样会受到心房颤动的影响,心房颤动CRT患者接受房室结消融可能更能获益;其他的指标还包括QRS面积、Selvester QRS积分、QTc、TpTe和T波电交替等。(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王树巧,郭力鹏,慕万颖,曾敏[2](2018)在《变异性心绞痛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同步记录诊断的临床价值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借助12导联动态心电图进行同步记录与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大连市第叁人民医院于2015年11月~2017年12月诊治变异性心绞痛70例患者资料,按照心电图不同诊断方法分成两组,将行常规心电图诊断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借助12导联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价值。结果:患者发作总次数为145次,凌晨与夜间发作所占比例分别为44.83%、30.34%;观察组异常Q波、ST段抬高和U波倒置等检出概率17.14%、20.00%和20.00%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借助12导联动态心电图进行同步记录与诊断的价值较高,可记录患者发作全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期刊2018年15期)
吴颖,胡立群,李红旗,宇霏,严激[3](2018)在《V1导联R/S比值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术后首次心电图中V1导联R/S比值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安徽省立医院接受CRT除颤仪(CRT-D)、CRT起搏器(CRT-P)治疗的62例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并分为CRT有反应组(39例)和CRT无反应组(23例)。对患者基线资料及术后6个月时的临床资料、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回顾分析。如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CRT术后6个月较术前增加≥5%,则定义为CRT有反应。术后首次心电图中V1导联R/S比值≥1或Ⅰ导联R/S比值≤1定义为R/S比值阳性。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CRT有反应组的女性和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比例明显高于无反应组(P=0.014、P=0.04);CRT有反应组患者的平均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D)和肺动脉高压(SPAP)均较CRT无反应组低(P<0.01)。(2)随访结果比较:CRT有反应组在术后6个月时的NYHA心功能分级、P波时限、QRS波时限、LVEDD、SPAP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CRT有反应组中术后R/S比值阳性者31例(79.5%),CRT无反应组中术后R/S比值阴性者12例(52.2%)(χ~2=6.637,P=0.01);在42例R/S比值阳性者中LVEF改善率平均为11.78%,而20例R/S比值阴性者中LVEF的改善率为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因素对CRT反应的预测价值:术后心电图中R/S比值阳性(OR=4.43,95%CI:1.06~18.5,P=0.041)是CRT有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CRT术后首次心电图中V1导联R/S比值≥1或Ⅰ导联R/S比值≤1提示左心室的有效起搏,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简单方法预测CRT疗效。(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吴颖[4](2018)在《V1导联R/S比值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效果,并探讨术后首次心电图中V1导联R/S比值预测CRT效果的价值。方法: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入选2015-2017年安徽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P)的心力衰竭患者62例,分为CRT有反应组(39例)和CRT无反应组(23例)。对患者基线资料及CRT术后6个月时的临床资料、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CRT术后6个月较术前增加≥5%,则定义为CRT有反应;若LVEF在术后6个月增加<5%,则定义为CRT无反应。术后首次心电图中V1导联R/S比≥1或Ⅰ导联R/S比≤1定义为R/S比值阳性。结果:1)基线资料:共62例患者,平均年龄61.63±8.89岁,男性39例(63%),女性23例(37%)。其中53例扩张性心肌病(85.5%),8例缺血性心肌病(12.9%),11例室性早搏(17.7%),2例经皮射频消融术后(0.03%)。17例高血压病(27.4%),2例糖尿病(0.03%),3例脑梗塞(0.05%)。在入选病例中,术前NYHAⅡ级6例(9.7%),Ⅲ级51例(82.3%),Ⅳ级5例(8.0%)。2)基线资料的比较:女性和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比例在CRT有反应组明显高于无反应组(分别P=0.014和P=0.04);而两组间年龄、基础疾病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NYHA分级在CRT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中分别为:Ⅱ级2例(5.1%)和4例(17.4%)(P=0.12),Ⅲ级33例(84.6%)和17例(73.9%)(P=0.19),Ⅳ级4例(10.3%)和2例(8.7%)(P=0.89)。CRT有反应组平均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D)和肺动脉压力(SPAP)均较无反应组低(P<0.01)。两组间患者左心室参数优化比及电极导线的置入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结果比较:CRT有反应组在术后6个月随访中NYHA分级、LVEDD、SPAP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P波时限和QRS波群时限均较术前明显缩短(均P<0.05)。CRT有反应组中术后R/S比值阳性有31例(79.5%),CRT无反应组中术后R/S比值阴性有12例(52.2%),提示LVEF的改善与阳性的R/S比值之间有统计学意义(X~2=6.637,P=0.01)。在42例R/S比值阳性者中,平均LVEF改善为11.78%,而20例R/S比值阴性者中LVEF改善率为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因素对CRT反应的预测价值:术后心电图中R/S比值阳性结果(OR=4.43,95%CI 1.06-18.5,P=0.041)是CRT有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女性及术前合并LBBB不能独立预测CRT有反应。结论:1)女性、术前LBBB的患者对CRT的反应好。2)术前SPAP越高的患者对CRT的反应越差,术后SPAP的降低与CRT术后心功能改善有关。3)CRT术后心电图出现V1导联R/S比值≥1或Ⅰ导联R/S比值≤1提示左心室的有效起搏,是CRT良好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可成为CRT疗效评估的有效标准。(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池慧,陈毓文,叶舒,梁娟凝[5](2018)在《健康人常规导联心电图和S_5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健康人12导联常规心电图(RLECG)与S_5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S_5ECG)之间的差异,以便更好的做出诊断。方法: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由同一技术人员在5 min内完成RLECG及S_5ECG的描记记录。结果:两种导联系统ST-T比较:avF、V_1导联的J点(以J_(avF、V1)表示,以后类推)及ST_(Ⅲ、avF、V1、V4、V5)的下移程度,T_(Ⅰ、Ⅱ、avR、avL、V2)的振幅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波时间、Q/R振幅比值比较:Q_(avR、V1、V4-6)的时间变化,Q/R_(Ⅲ、avR、avF、V4-6)比值的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人的心电图在两种导联系统的ST-T、QRS波群存在差异,S_5ECG的下壁与侧壁心肌缺血的假性改变高于RLECG,不宜用于人群的筛查。(本文来源于《华夏医学》期刊2018年01期)
蔡丹,薛秉文,吴钦丹,李星[6](2017)在《早复极心电图改变36例同步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的下壁和/或侧壁有连续≥2个导联的QRS末端表现为切迹或顿挫,且Jp(切迹或顿挫的峰值为Jp)≥0.1 mV时诊断为早期复极(ER)[1]。传统观念认为早复极为心电图的正常变异,是心电图的一种良性表现;近年来研究(本文来源于《福建医药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况世江[7](2017)在《六导联胸部阻抗图同步测量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胸部阻抗图,又称为心阻抗图,它是从胸部体表无创伤测量得到的阻抗变化曲线,是人体生物信息检测和分析的热门研究内容之一。胸部阻抗图间接地反应了人体胸腔内部,心脏和各类大血管的容积变化关系,与心血管的生理活动以及病理变化具有密切关联,包含有丰富的心血管活动信息。在临床上,胸部阻抗图可以用于测量心脏功能以及连续监护病患血流动力学变化。该检测技术有诸多优点,无创伤性,重复性好,成本低廉,可连续监测,操作简便等,因此受到国内外临床医疗工作者和生物信息检测工程的广泛重视。本文介绍了胸部阻抗图的测量原理,导出了胸部体表阻抗变化与胸腔内血管容积变化在数值上成正比的关系。这表明,胸部体表阻抗变化与胸腔内血管容积变化的变化规律相似,因而它可以间接地反应胸腔内血管的容积变化。文中还介绍了测量胸部阻抗图的两种方法,测量时有效值恒定的微弱交变电流送入人体胸部,将胸部阻抗转换为电压,经放大、检波后,可分别得到对应于基础阻抗和阻抗变化的电压信号。基于上述胸部阻抗图的测量原理和方法,本文设计了六导联胸部阻抗图同步测量的装置,它主要包括叁方面的内容:(1)六导联阻抗信号检测方式:由15个电极组成,电流电极3个(I_1、I_2、I_2'),颈电极6个(E_1、E_2、E_3、E_4、E_5、E_6),胸电极6个(E_1'、E_2'、E_3'、E_4'、E_5'、E_6')。其中电流电极I_1为半圆环形,位于头额部,I_2和I_2'为心电图方片电极,附着在左、右小腿内侧,且用导线相连。颈检测电极和胸检测电极均为一次性AG/AgCl粘贴性电极,其中颈检测电极E_1、E_2、E_3、E_4、E_5、E_6贴于颈根部,胸检测电极E_1'、E_2'、E_3'、E_4'、E_5'、E_6'贴于胸部体表剑突下缘水平。(2)测量装置的硬件组成:它主要包括交流恒流源、六路结构和性能相同的阻抗检测电路、心电和心音放大器、温度校正电路、直流变换隔离电源、USB光隔离16位A/D采集卡、医用220V交流隔离电源、计算机、显示器、打印机、导联线、心音传感器等。重点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确保人体测量安全;二是心电、阻抗信号的抗干扰问题。(3)采集的软件设计:本软件是在Visual Studio.NET平台上用C++语言编程,要求可在Win10、Win7、XP等系统中运行。它主要包括变量和函数的定义、输入人体信息、波形图的同步采集、波形的滤波和微分、波形参数的测量、波形图的显示、数据保存等程序。本文设计可以从胸部体表对称位置同步测量六路胸部混合阻抗变化,为胸部阻抗分离方程组的常数项提供数据。波形重建得到的各阻抗变化分量的波形图可以反应胸腔内心脏和血管的生理活动过程。(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7-12-01)
何佳[8](2017)在《疑诊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在直立倾斜试验中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晕厥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由于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危害。直立倾斜试验是目前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重要检查方法。既往研究主要集中于倾斜试验所用的倾斜角度、激发用药和时程等方面,近些年来,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中心电学特征研究成为新的热点。目的本研究将探索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中多个心电学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研究人群为2015年8月至2016年5月在阜外医院就诊的临床怀疑血管迷走性晕厥且进行了直立倾斜试验检查的患者。同步记录直立倾斜试验检查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十二导联心电图。根据直立倾斜试验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病人在平卧位时、基础试验阶段、药物试验阶段和阳性反应时心电图的动态变化,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阳性病人在直立倾斜试验过程中多个心电学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502人,其中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组患者244人(男性70人,占28.7%;女性174人,占71.3%),直立倾斜试验阴性组患者258人(男性138人,占53.5%;女性120人,占46.5%),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组患者女性比例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②与平卧位相比较,阳性组和阴性组的收缩压均呈现降低趋势(p<0.05)、舒张压均呈现升高趋势(p<0.05)、心率均呈现升高趋势(p<0.05),阳性组至发生晕厥时,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陡降至较低水平(p<0.05)。QRS波时限呈现缩短趋势(p<0.05)、T波时限在基础试验阶段基本无变化,药物试验阶段呈现略缩短趋势(p<0.05)、PR间期呈现缩短趋势(p<0.05)、T波电轴呈现左偏趋势,阴性组与阳性组的变化趋势相似。P波时限阴性组呈现缩短趋势(p<0.05)、阳性组在基础试验阶段呈现缩短趋势(p<0.05),但晕厥前后及检查结束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Tc阳性组和阴性组在基础试验阶段均延长(p<0.05),阳性组在晕厥前及晕厥时QTC缩短(p<0.05),而阴性组变化不显着。P波电轴在阴性组呈现右偏趋势(p<0.05),阳性组在基础试验阶段呈现右偏趋势(p<0.05),但在晕厥前、晕厥后及检查结束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RS波电轴阴性组呈现左偏趋势(p<0.05),但阳性组仅在晕厥时及晕厥后左偏(p<0.05)。③与基础试验2.5分钟时比较,阳性组和阴性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现逐渐降低趋势(P<0.05),阴性组心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p<0.05),而阳性组心率在倾斜初始阶段略降低,之后呈现升高趋势(p<0.05),阳性组直至晕厥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降至最低水平(p<0.05)。P波时限阳性组在基础试验阶段呈现缩短趋势(p<0.05),但在晕厥前、晕厥时及晕厥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阴性组在基础试验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药物试验阶段呈现缩短趋势(p<0.05)。QRS时限阴性组在检查结束时延长(p<0.05),阳性组在晕厥后及检查结束时延长(p<0.05)。T波时限阳性组仅晕厥前缩短(p<0.05),阴性组在药物试验阶段呈现缩短趋势(p<0.05),检查结束时延长(p<0.05)。PR间期阳性组在基础试验阶段及晕厥前和晕厥时呈现缩短趋势(p<0.05),检查结束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阴性组在基础试验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在药物试验阶段缩短(P<0.05),检查结束时延长(p<0.05)。QTc阳性组在晕厥前及晕厥时缩短(p<0.05),而阴性组全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波电轴阳性组在晕厥发作时及晕厥后、检查结束时呈现左偏趋势(p<0.05),阴性组在基础试验阶段左偏,药物试验阶段呈现略右偏趋势(p<0.05)。QRS波电轴阴性组和阳性组全程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波电轴阳性组基本呈现左偏趋势(p<0.05),但在晕厥后及检查结束时右偏(p<0.05),阴性组呈现左偏趋势(p<0.05)。④两组相比较,收缩压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阴性组(p<0.05)。舒张压在BHUT5分钟之后的各个时间点均低于阴性组(p<0.05)。心率阳性组在基础试验阶段及晕厥前均高于阴性组(p<0.05),晕厥时及晕厥后、检查结束时均低于阴性组(p<0.05)。P波时限在晕厥时及检查结束时较阴性组明显延长(p<0.05)。T波时限在基础试验阶段及晕厥前低于阴性组(p<0.05)。PR间期在晕厥时、晕厥后及检查结束时高于阴性组(p<0.05)。QTc在晕厥前较阴性组明显缩短(p<0.05),晕厥后较阴性组明显延长(p<0.05)。P波电轴在基础试验阶段及晕厥前较阴性组右偏(p<0.05),晕厥时、晕厥后及检查结束时较阴性组明显左偏(p<0.05)。QRS时限及QRS波电轴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各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波电轴在晕厥后及检查结束时阳性组较阴性组明显右偏(p<0.05)。结论①收缩压和舒张压阳性组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阴性组,阳性组心率在基础试验阶段及晕厥前均高于阴性组。②阳性组在发生晕厥前舒张压先降低。③与平卧位相比较,阴性组P波时限呈现缩短趋势,P波电轴呈现右偏趋势,但阳性组在晕厥前、后无此趋势。④与基础试验2.5分钟相比较,P波时限、PR间期阳性组在基础试验阶段就缩短,而阴性组仅在药物试验硝酸甘油激发时缩短。P波电轴阳性组在发生晕厥时左偏,而阴性组在药物试验时右偏。⑤两组相比较,阳性组P波电轴在基础试验阶段部分时间点及晕厥前较阴性组右偏,T波时限在基础试验阶段及晕厥前较于阴性组明显缩短。⑥QTc阳性组在晕厥前及晕厥时较平卧位及BHUT2.5分钟相比较均缩短,在发生晕厥前较阴性组缩短。在直立倾斜试验过程中,血压、心率与心电图参数均发生规律的变化,提示了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变化,血压、心率及心电图参数变化可对血管迷走性晕厥发作发挥一定预警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7-06-30)
邵静,李宁[9](2016)在《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和64排128层CT评价心肌缺血和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评价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y,AECG)和128层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缺血和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4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64排128层CT冠状动脉成像。以冠状动脉CT结果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组和冠状动脉狭窄≥50%组。之后行AECG检查来评价心肌缺血的情况,分析AECG检测的心肌缺血指标与螺旋CT所示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无相关性。结果:128层CT共评价170支冠状动脉,血管正常142支,狭窄28支。当冠状动脉狭窄<50%时,AECG诊断心肌缺血阳性率41.2%。CT对单支冠状动脉狭窄(≥50%)的检出灵敏度为70.1%,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50%)的灵敏度为85.9%,阳性预测值为87.4%,阴性预测值为88.0%。AECG诊断心肌缺血阳性率为62.5%。结论:112导联AECG诊断稳定型心绞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12导联AECG诊断心肌缺血和128层CT显示冠脉狭窄程度有关,但狭窄不一定都缺血,缺血也未必都有严重的狭窄。312导联AECG诊断心肌缺血的阳性率与128层CT显示的病变支数呈密切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卢安华,林鉴,蔡劲,蒋丽芳[10](2016)在《不同胎龄新生儿同步12导联心电图QRS振幅及T波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胎龄新生儿同步12导联心电图QRS振幅及T波的差异,探讨不同胎龄新生儿心电图特点,为新生儿心电图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85例早产儿(胎龄<37周)和60例足月儿作为研究对象,85例早产儿根据胎龄分为3组,A组(胎龄28~30周)24例,B组(胎龄31~33周)28例,C组(胎龄34~36周)33例;足月儿60例设为D组,于出生1周内对各组新生儿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 4组新生儿∑QRS肢导、RV_1、RV_5振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192、3.563、4.175,均P<0.05),其中D组∑QRS肢导、RV_1、RV_5振幅显着高于A、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组vs A组:t值分别为3.291、3.083、4.176;D组vs B组:t值分别为3.024、2.837、3.906;D组vs C组:t值分别为2.718、2.552、2.683;均P<0.05);C组∑QRS肢导、RV_1振幅显着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51、2.073,均P<0.05)。4组新生儿TV_1、TV_5振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284、5.106,均P<0.05),其中D组TV_1、TV_5振幅显着高于A、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组vs A组:t值分别为3.028、3.275;D组vs B组:t值分别为3.008、2.984;D组vs C组:t值分别为2.865、2.775;均P<0.05);C组TV_1、TV_5振幅显着高于A、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vs A组:t值分别为2.653、2.732;C组vs B组:t值分别为2.361、2.463;均P<0.05),B组TV_1、TV_5振幅显着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95、2.093;均P<0.05)。结论随着胎龄的增加,新生儿12导联心电图QRS振幅及TV_1、TV_5振幅显着增加,新生儿早期心电图检查应该遵循胎龄标准参数,以便获得正确的诊断结果 。(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导联同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借助12导联动态心电图进行同步记录与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大连市第叁人民医院于2015年11月~2017年12月诊治变异性心绞痛70例患者资料,按照心电图不同诊断方法分成两组,将行常规心电图诊断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借助12导联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价值。结果:患者发作总次数为145次,凌晨与夜间发作所占比例分别为44.83%、30.34%;观察组异常Q波、ST段抬高和U波倒置等检出概率17.14%、20.00%和20.00%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借助12导联动态心电图进行同步记录与诊断的价值较高,可记录患者发作全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导联同步论文参考文献
[1].张妮潇,华伟.体表12导联心电图指标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效果的研究进展[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9
[2].王树巧,郭力鹏,慕万颖,曾敏.变异性心绞痛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同步记录诊断的临床价值评价[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
[3].吴颖,胡立群,李红旗,宇霏,严激.V1导联R/S比值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价值[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8
[4].吴颖.V1导联R/S比值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价值[D].安徽医科大学.2018
[5].池慧,陈毓文,叶舒,梁娟凝.健康人常规导联心电图和S_5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对比分析[J].华夏医学.2018
[6].蔡丹,薛秉文,吴钦丹,李星.早复极心电图改变36例同步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7
[7].况世江.六导联胸部阻抗图同步测量的设计[D].南昌大学.2017
[8].何佳.疑诊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在直立倾斜试验中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的特征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
[9].邵静,李宁.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和64排128层CT评价心肌缺血和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6
[10].卢安华,林鉴,蔡劲,蒋丽芳.不同胎龄新生儿同步12导联心电图QRS振幅及T波的意义[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