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震框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框架,组合,性能,混凝土,梁柱,结构,延性。
抗震框架论文文献综述
曹万林,武海鹏,周建龙[1](2019)在《钢-混凝土组合巨型框架柱抗震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钢-混凝土组合柱在超高层巨型框架结构中应用,在简要介绍采用钢-混凝土组合巨型柱的巨型框架结构基础上,从型钢混凝土巨型柱和钢管混凝土巨型柱两个方面综述了钢-混凝土组合巨型柱抗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指出了该类钢-混凝土组合巨型柱若干有待深化研究的技术问题.分析表明:巨型框架结构是一种受力性能优越的高效抗震体系,中国已建成和在建的标志性超高层建筑大多采用了钢-混凝土组合巨型柱框架结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和模拟地震振动台方面;复杂截面钢-混凝土组合巨型柱,经合理设计后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具有普适性的受力性能理论计算方法及合理抗震构造是亟待深化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马肖彤,包超,马艳,张立新,陆华[2](2019)在《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动力性能与抗侧向倒塌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动力性能和抗倒塌能力,针对一典型的2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展开研究。首先,利用静力弹塑性方法对结构进行推覆分析,得到多遇、设防、罕遇地震下的性能点处相关参数;然后,选定合适的地震动记录和损伤指标,利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研究结构的地震反应和抗倒塌能力。结果表明:在小震和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限值要求,Collapse塑性铰主要出现在结构底层,可以实现大震不倒;随着楼层的增加,结构的层间剪力逐渐减小,有个别地震动记录在15层左右剪力会突然增大;结构50%倒塌概率对应的地震加速度为2. 41 g,说明该结构的抗倒塌能力较强。(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杨辉,郭正兴,许傲逸,管东芝,封剑森[3](2019)在《局部后张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抗震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提高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的现场装配效率,提出了一种新型干湿混合式局部后张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在施工阶段,采用梁端局部后张预应力的干式连接形成无楼板的可承力框架结构,从而实现逐跨和立体交叉装配施工.在使用阶段,通过预制梁和预制板顶部后浇混凝土面层的湿式连接,形成干湿混合式连接的有楼板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开展了4个预制和1个现浇足尺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新型节点及可能影响节点性能的相关构造包括弧形预应力筋类型、预应力筋和迭合层纵筋的黏结方式、迭合层纵筋预留孔道内灌浆料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新型节点为梁端塑性铰破坏,满足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试验强度与理论值相符,具有较好的安全储备;与现浇节点相比,其极限变形能力较强,延性相当,因钢筋滑移的影响耗能较弱.(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方有珍,季云,陈军,孙国华[4](2019)在《摩擦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层间抗震修复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摩擦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中间层的抗震修复性,设计1榀1∶2缩尺比例PEC柱–钢梁摩擦部分自复位组合框架中间层子结构试件进行修复前后的两次抗震试验。根据试验现象和实测数据,对试件滞回性能、水平抗侧刚度退化规律、自复位功效、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摩擦部分自复位连接可通过摩擦T形件螺栓长圆孔合理设置以实现"设计地震水平下发挥自复位连接性能和大震设计水平转化为承压型"传力模式,进而发挥主体构件材料耗能自复位性能设计理念;摩擦耗能T形件对穿螺栓和预拉杆将梁端受拉侧拉力转为对节点区混凝土的压力,实现了节点区混凝土压力带传力,且节点区加强盖板设置使得节点区混凝土处于叁向受压状态,提高了混凝土强度,更好满足了"强节点"的抗震要求;在设计地震水平下,修复前后试件层间残余侧移最大值分别为0.11%和0.13%,满足了自复位结构侧移限值0.3%要求,基本实现完全复位,而在罕遇地震水平下,修复前后试件承载力均呈增长趋势,且其层间残余侧移最大值分别为0.42%和0.44%,仍小于小震层间侧移限值0.5%,试件仍具有良好的自复位功效;摩擦部分自复位连接仅通过简单修复,即可实现受力发展进程、刚度退化规律、自复位功效和损伤耗能演化机理的基本恢复,具有良好的抗震可修复性。(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郭锋,苏骏,刘健平[5](2019)在《高韧性纤维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现行建筑设计规范设计纤维混凝土框架柱,并运用有限元软件OpenSEES对高韧性纤维混凝土框架柱进行抗震分析。模拟框架柱在低周往复荷载下的抗震响应。分析:配筋率,配箍率对纤维增强混凝土材料的抗震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提高配筋率能够增强框架柱的抗震性能;所得试验结果可作为工程应用和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期刊2019-10-18)
方有珍,徐晓光,孙国华,符兴国[6](2019)在《T形件螺栓连接卷边PEC柱-钢梁组合框架结构抗震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T形件螺栓连接卷边钢板组合截面PEC柱-钢梁组合框架结构的抗震机理,设计制作了一榀底部两层单跨组合框架1/2缩尺试件并进行水平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基于试验现象和测试数据,从试件结构的滞回特性、水平抗侧刚度退化、节点性能、耗能能力与抗震延性、塑性机构发展进程与延性破坏模式等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T形件螺栓连接增大了梁柱节点刚度,改善了结构的整体性,试件的初始抗侧刚度较大、极限承载力较高;T形件螺栓连接使得梁端塑性铰形成位置远离节点区,试件滞回曲线较为饱满,试验结束对应承载力未出现明显降低,且对应整体侧移角、位移延性系数和等效黏滞阻尼系数表明试件具有良好的抗倒塌能力、抗震延性与耗能能力;T形件螺栓连接PEC柱-钢梁组合框架试件塑性破坏机构发展进程为T形件端部梁截面和PEC柱脚相继形成塑性铰,实现了框架结构的理想延性耗能模式.(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徐积刚,吴刚,汤昱川,冯德成[7](2019)在《近场地震下混凝土框架考虑不确定性的抗震风险与恢复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的抗震恢复性表征了结构震后维持和恢复其功能的能力,是近年来地震工程学界研究热点之一。文章以我国8度区典型中低层混凝土框架为例进行系统性的抗震恢复性评估。考虑结构设计参数以及震后修复行为的不确定性,探讨混凝土框架在远近场地震下的恢复性差异。通过增量动力分析的方法得到结构的易损性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结构的经济损失、震后残余功能以及结构功能恢复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远场地震,近场地震对结构的破坏作用显着;近场地震显着增大了结构的易损性,同时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更小的结构震后瞬时残余功能以及更长的功能恢复过程,降低结构的抗震恢复性;忽略结构不确定性会低估经济损失,一定程度上高估震后残余功能和结构抗震恢复性。研究结果可为考虑近场地震的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新建设计或者维护加固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望喜,邓俊杰,庞博,徐帅,易伟建[8](2019)在《现浇与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子结构抗震屈服机制和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对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参数和模型验证的基础上,本文通过6个现浇和3个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子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裂缝分布、钢筋应力和破坏特征,研究了楼板、柱端弯矩放大系数以及迭合梁板迭合面的摩擦系数对混凝土框架子结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现浇框架子结构中,现浇楼板使梁端的塑性损伤大幅度降低,柱端钢筋的应力值大大增加,不利于"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形成;当采用较大的柱端弯矩放大系数时,有效地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在装配整体式框架子结构中,迭合面摩擦系数的变化,并不会改变框架子结构的屈服机制,但会影响其抗侧承载能力和结构整体性。(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9年05期)
杨建华,叶郁[9](2019)在《多层砖房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变形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多层砖房底部两层框架结构的加固,需要研究其抗震变形性能。以某底部两层框架、上部四层砖房建筑为对象,通过STRAND7有限元软件构建有限元计算模型,考虑水平荷载与垂直荷载,深入分析多层砖房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变形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建筑结构振型受结构横向楼板刚度的影响较显着,不同振型的频率变化中,X向1阶频率与Y向2阶频率变化最快,楼板平面内弯曲频率变化最慢;整体结构在X向与Y向分别呈现线性剪切变形和弯剪变形,Y向上由于填充墙发挥抗震墙功能,底部两层框架变形较小;在7度多遇地震影响下,底部两层结构中第二层楼板变形较第一层严重,多层砖房底部两层框架建筑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胡可[10](2019)在《基于隔震就位连接技术的高层钢框架结构建筑抗震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抗震设防7度区的某高层钢框架结构建筑为研究对象,研究基于隔震就位连接技术的高层钢框架结构建筑抗震技术。对研究对象采用抗震就位连接技术,通过在隔震层中设置弹性滑板支座、厚层橡胶隔震支座化黏滞阻尼器等隔震装置提升研究对象自振周期,降低其上部结构受地震作用的影响程度,增强抗震性能。对研究对象进行模态分析与时程分析,结果显示,所研究隔震技术在显着提升研究对象自振周期,使其摆脱场地特征周期的同时,也能够延缓扭转振型的形成,显着降低地震作用对研究对象上部结构的影响,说明所研究技术的运用具有较好的抗震效果。(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抗震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动力性能和抗倒塌能力,针对一典型的2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展开研究。首先,利用静力弹塑性方法对结构进行推覆分析,得到多遇、设防、罕遇地震下的性能点处相关参数;然后,选定合适的地震动记录和损伤指标,利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研究结构的地震反应和抗倒塌能力。结果表明:在小震和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限值要求,Collapse塑性铰主要出现在结构底层,可以实现大震不倒;随着楼层的增加,结构的层间剪力逐渐减小,有个别地震动记录在15层左右剪力会突然增大;结构50%倒塌概率对应的地震加速度为2. 41 g,说明该结构的抗倒塌能力较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震框架论文参考文献
[1].曹万林,武海鹏,周建龙.钢-混凝土组合巨型框架柱抗震研究进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9
[2].马肖彤,包超,马艳,张立新,陆华.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动力性能与抗侧向倒塌能力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9
[3].杨辉,郭正兴,许傲逸,管东芝,封剑森.局部后张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抗震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方有珍,季云,陈军,孙国华.摩擦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层间抗震修复性试验研究[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9
[5].郭锋,苏骏,刘健平.高韧性纤维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分析[C].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2019
[6].方有珍,徐晓光,孙国华,符兴国.T形件螺栓连接卷边PEC柱-钢梁组合框架结构抗震试验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9
[7].徐积刚,吴刚,汤昱川,冯德成.近场地震下混凝土框架考虑不确定性的抗震风险与恢复性评估[J].土木工程学报.2019
[8].张望喜,邓俊杰,庞博,徐帅,易伟建.现浇与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子结构抗震屈服机制和影响因素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
[9].杨建华,叶郁.多层砖房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变形性能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9
[10].胡可.基于隔震就位连接技术的高层钢框架结构建筑抗震技术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