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厂质量监控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水泥厂质量监控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吴庆星[1]2003年在《水泥厂质量监控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既是企业十分关注而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又是控制技术应用中一个重大的研发领域。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规模不断扩大,复杂程度不断增加。工业生产过程控制模式已由原来的局部自动化、DDC集中控制发展到先进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简称DCS)和FCS。DCS在保证一定的适应性、扩展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很好地解决了如何提高系统的控制能力的问题,然而目前市场推出的DCS系统通常以生产过程自动化为主要目标,优化控制仅限于生产过程的局部,对于全局性大系统的优化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DCS的应用效果。 本文在DCS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水泥产品质量为直接控制目标的控制方式,将质量控制与生产过程控制结合起来,对水泥厂现有的生产工艺提供优化控制和质量管理的决策支持,对水泥的各阶段质量指标和最终质量指标—28天强度等进行动态追踪实时控制。针对水泥企业数据量巨大,控制点众多,工艺复杂等特有的生产特点,结合了当今工业应用中的前沿技术,以数据库为基础,集成了DSS、数据挖掘、面向对象技术、COM/DCOM、OPC等新兴技术以及一些优化决策算法,如线性规划、多元回归、正交试验等,将现代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与水泥生产工艺融为一体,在完成设备集成、信息集成的基础上实现全厂质量信息的快速采集、科学处理、工艺设计、质量调控。 本文首先简单描述了系统的结构原理以及一些主要功能模块,对水泥生产工艺进行了一定的阐述,接着重点介绍了水泥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中行之有效的控制算法,对运用这些算法实现在线质量控制和决策支持进行了详尽的论证和说明,并给出应用实例与应用效果。最后给出与DCS实现通讯的方式。 本系统不仅能显着简化浩繁的化验室数据及其他控制点的数据,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而且能够提供一个有效的生产工艺优化平台,辅助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完成质量控制决策,通过现场设备,实现质量闭环调控,优化生产工艺过程,最终达到保证水泥生产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夏翔[2]2003年在《水泥厂质量管理系统及其优化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源泉。产品质量,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产品所具有的某种“能力”的属性,就是这种“能力”,才使得产品能满足社会的各种各样的需要。产品的质量概念包含结果,也包含质量的形成和实现过程的工作质量。要用过程的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的特征和特性的实现,就需要在生产中狠抓质量环节中各个工序的质量。而保证过程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的关键在于优质质量管理和控制方针的正确、有效及切实落实和施行。所以,质量管理和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以水泥厂的质量管理系统的研发项目为应用背景,构建了基于MIDAS的多层分布为主与基于Web的B/S为辅的混合架构的体系结构;同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以多种优化算法为核心,集成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信息,利用一些比较先进的数学算法、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搭建一个工艺优化平台,并且将该优化平台嵌入到生产过程中去。不仅能优化水泥厂的生产工艺,设计出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生产工艺的最优方案,还可以将其设计的结果,直接送入下位机作为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目标,当生产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实时进行现场调控,保证优化工艺设计的目标要求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稳定的实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现;而且在原燃料、能源的价格控制、出厂水泥的成本控制(矿渣掺入量)方面也能提供优化方案,在保证质量合格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论文介绍了“水泥厂质量管理系统及其优化管理平台”的系统分析、设计原理、组成及实现方法,重点阐述了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线性规划、逐步多元回归软件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技术,还给出了叁个专用优化系统的实例,对其优化结果进行了讨论。

文军[3]2004年在《千岛湖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千岛湖是解放初期国家在浙江西部淳安县境内建设新安江大坝之后蓄水形成的大型深水人工湖泊,其兼具有发电、防洪、灌溉等多项功能。改革开放后,千岛湖的旅游功能不断提升,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2001年被评国家AAAA级旅游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随着区域经济特别是旅游开发活动的升温,千岛湖流域正面临着开发过程中不断增强的人为活动的影响。客观科学地评价由此所带来的生态风险问题,是指导千岛湖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以生态风险评价基本理论为指导,在环境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对近10年来的常规监测数据、酸雨、底泥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水域生态风险胁迫因子总氮和总磷的预测模型,最后从风险管理对策和风险管理技术两方面提出千岛湖区域生态风险管理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利用2002年的环境常规监测数据,对千岛湖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定量评价,全湖水质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但是,千岛湖区域酸雨污染问题非常突出,千岛湖局部区域水质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影响千岛湖平均水质的最主要污染因子是TN,其次为TP,再次是高锰酸盐指数、粪大肠菌群及BOD_5。全湖水质分析的结果表明,TN的污染负荷比高达50%,TP的污染负荷比为17%,高锰酸盐指数、粪大肠菌群及BOD_5的污染负荷比分别为12%、9%及8%,其余项目污染负荷比只占4%。从富营养化评价结果显示,总体评分为35.8分,全湖水质已为中营养状态。此外建筑扬尘、油烟污染、噪声等环境污染也比较突出。 通过对千岛湖区域的生态风险源与胁迫因子的系统分析,确定了本区域生态风险源主要有农业污染、城镇化、采矿业、点源排污、交通运输、大气沉降、旅游业、畜牧水产养殖业、林业、外来生物入侵、洪水灾害等。区域风险胁迫因子主要是有毒化学物质、病原体、营养物质等方面。确定了以千岛湖水质变化为生态风险评价终点,并提出了以保持或提高本区域水质;遏制区域内酸雨恶化或劣变趋势;本区域的濒危物种种群数量的恢复与增长;保证水力发电、防洪与灌溉的需要;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保障娱乐与旅游业的需要等为区域生态风险管理目标。 千岛湖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分析,近十年来千岛湖多数监测项目和各断面污染指数都出现显着下降的趋势,全湖综合水质出现趋好的走势,表明千岛湖总体水质的变化正处于相对低的风险状态之中。各断面水污染综合指数的对比分析显示,代表千岛湖叁个主要来水水质的街口、航头岛和百亩畈叁个断面分列前叁,通过河流污染物的输入是千岛湖水质下降的主要风险来源,其中街口指标显着高于其它断面,它是正常年份中污染输入强度最大的来源。各监测项目污染指数的对比分析表明,总氮、溶解氧和高锰酸钾指数排列前面,仅有总氮项目的综合污染指数高出国家标准限值,各断面的总平均值达到1.6,而其它各项均低于0.5,说明总氮的输入是在近期千岛湖水质下降风险中首要问题。根据各断面水质污染综合指数负荷比的比较分析,街口、航头岛和百亩畈叁个断面排在前列,街口该指标远高于其它断面,多年平均负荷比高达17%。趋势分析中,除街口和西园码头外其它各断面负荷比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表明它们对整体水质上升的贡献不高,分别表现出入湖水质和人为活动在延缓水质上升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在考核各监测项目综合污染指数分担率的分析中,总氮、溶解氧和高锰酸钾指数排在前列,叁项分担率之和达全湖71%,其中总氮接近49%,显着地高于其它项目。趋势分析中总氮的分担率出现了显着性的下降趋势,同时其它项目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大肠杆菌的变化趋势尚不明确。以有序聚类法分析全湖水质变化趋势的一致性结果显示,1998至1999年是千岛湖水质状态变化规律的最优分割点,并且在1998年后全湖总体水质上升的一致性明显高于此前各年份变化过程。 洪水对千岛湖的水质构成极为严重的威胁,19%年洪灾中千岛湖总体水质在多年走势图中出现“污染峰r,现象,表明外来面源污染是主要污染来源。根据洪灾前后水质变化对比分析,千岛湖水体受洪灾的影响仅局限于当年,通过水体的缓冲和自净能力的恢复,各项污染指数在灾后都能迅速恢复至止常状态。在洪灾年中,水质污染指数排序及负荷比均是百亩贩、航头岛、街口和叁潭岛,四断面总负荷达到全湖72%。与正常年份不同,百亩贩是洪灾中水质最差的断面,根据洪灾年与灾前年的污染指数比值显示,水质变化对洪灾的敏感性次序是百亩贩、航头岛、二潭岛和街口,受洪灾影响变化最大且对全湖水质影响最大断面均是百亩贩和航头岛,二者上升幅度达到叁倍之多。对洪灾年的各项监测项目的分析显示,洪灾年中综合污染指数对全湖分担率最高的是大肠杆菌和总氮,其它各项目分担率很低,对洪灾年中的总体水质几无影响,大肠杆菌分担率高达46.6%,取代了总氮的位置成为洪灾年中水质的最大污染因素。洪灾年与灾前年的污染指数比值显示,对洪灾影响敏感而污染指数发生迅速上升的监测项目依次是大肠杆菌、总锅、氨氮、总错和总氮,其它项目无明显变化。,又肠杆菌在洪灾年中的问题显得特别突出?

徐高明[4]2011年在《社会需求视域中的大学课程变革》文中研究说明知识经济进一步密切了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课程改革回应社会的需求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在以往社会需求与大学课程的关系研究中,从社会对大学课程影响的角度研究较多,而大学内部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对社会需求的认知、回应的研究较少;从市场或政府对大学课程的单因素研究较多,而从市场、政府、第叁部门综合研究较少。本研究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为背景,从政府、市场和第叁部门叁个社会需求的主体入手,选取了江苏省苏南、苏北不同区域,“985工程”、“211工程”和省属普通大学不同层次,以及综合性、以工科为主等不同类型共6所大学作为案例,分析了大学内部成员对社会需求认知、理解和回应的过程与机制。在收集6所案例大学相关文本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校—院—系叁个层次,分别对案例大学的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行政管理人员、行政管理兼学术人员和学术人员等叁类共18人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访谈和文献研究发现,我国强势政府在大学课程改革中居于主导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市场和第叁部门在大学课程改革中应有的作用;招生市场和院校之间市场竞争对大学课程影响不大,各校为了应对就业市场在课程上都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尝试,尽管存在一些消极应付行为;第叁部门对大学课程的影响微乎其微。总体而言,我国大学课程与社会需求之间虽已形成了一定的互动,但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来自校内外的困难和阻力。借助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本研究构建了大学课程与社会需求互动的概念模型。该模型揭示,在大学课程与社会需求的互动中,大学内部成员对社会需求的认知和回应是大学对其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观念和制度这叁个因素及其相互联系、协调关系的综合考虑的—个能动、能知的决策过程。大学课程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是大学内部成员对这叁个因素的价值判断和甑别的选择性回应,而不是机械的或复制式回应。根据影响大学内部成员对社会需求的认知和理解因素的分析,论文建议在今后我国大学课程改革中要依法减少政府对大学课程改革的过度干预,加快完善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课程新模式,并积极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从而达成行政与学术、学科与市场的平衡,实现政府、市场与大学的良性互动和共赢。

任建红[5]2010年在《房屋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环境瞬息万变,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已涉及到国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其质量的优劣不但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而且还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质量管理作为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和核心,是增强我国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环节;更加之近些年来,我国多次遭受百年不遇的地质灾害,以及“楼歪歪”“楼脆脆”等现象,使人们把目光更集中的关注到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上来;这些因素都促使科研人员和实际管理人员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越来越重视对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首先阐述了质量和质量管理的有关理论知识,在国内外学者对质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目前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新的质量管理的程序。通过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实证分析,总结归纳出工程项目中影响质量管理的各种因素,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和控制、质量改进等方面来强化项目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把质量管理的重点从事后的检查,转移到事前策划和过程控制上来,从而确保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各项质量控制措施顺利施行。最后通过对给出的具体工程说明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和有效性,并结合前人的成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真正将质量管理方法有效应用到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中去。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与控制,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领域,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如质量的分析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质量管理的方法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实践性很强,论文所做的工作,希望能为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一个方法,并通过实践使其得到不断的修正与完善。

胥效文[6]2006年在《西安市大气环境系统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该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本论文以古城西安为应用背景,定性研究和定量探讨了大气环境污染评价、估计、预测、治理规划等问题。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论文结合近十年来西安市的大气环境质量统计数据和近两年来西安市空气质量日报的详细统计数据,通过历史对比、横向城市对比等方法研究了城市化进程对西安市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西安市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为总悬浮颗粒物和扬尘,且目前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有逐渐加重的趋势。2针对西安市大气环境的实际问题,研究了城市化进程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定性建立了大气环境评价指标、大气污染的预报估计方法,提出了西安市大气环境治理和规划的宏观策略。根据市区环境质量状况,论文提出要实现西安市市区大气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实施能源结构调整、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发展清洁生产、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建立有效的城市空气质量监控系统等多方面加强管理,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环境保障。3为了深入研究大气质量定量评价问题,论文在分析大气环境质量一般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4在分析现有大气估计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大气质量专家系统估计系统与污染物评价方法。5在对大气质量预测研究方面,论文研究了数值模式中的平流扩展方程,推导并建立该数值模式,以此获得大气污染物长距离输送过程中的一般规律。研究了大气污染物的欧拉网格方程,并对部分变量的参数化进行了改进,调整时间步长和空间步长以提高计算结果的精度。6应用有关方法并结合西安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数据,对西安市大气质量进行了评价、预测。应用第五章建立的简化大气扩散方程和有关大气数据分析了厂矿企业排烟、汽车尾气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

黎芳芳[7]2014年在《赣州卷烟厂厂房建筑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以赣州卷烟厂厂房建筑项目质量管理为例,对项目质量管理进行研究。近几十年来,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各种类型的建筑项目不断涌现,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建筑项目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着建筑业的发展,更关注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全稳定。质量管理作为项目工程的关键和核心则显得尤为重要。一直以来,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层出不穷,严重伤害到人民的利益,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减少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要求我们务必提高对工程项目质量的认识。因此,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进行研究,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继而提高工程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并对论文的内容与研究方法进行了简单的说明;其次对项目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管理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再次以赣州卷烟厂厂房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为例,并从该项目的质量计划层面、质量控制层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而找出在建设该工程项目在的设计、管理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出相应的解决方式,为以后相关工程项目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保证。为建筑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张利斌[8]2004年在《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体系》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绩效管理。许多企业希望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将抽象的战略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的员工行动,以保证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在研究绩效管理与战略实施的关系方面,平衡计分卡(BSC)和关键绩效指标(KPI)被广为关注。本文提出了一种将两者有机结合的绩效管理体系,并通过对一家水泥企业销售部构建绩效管理体系过程的分析,探讨该方法的应用,希望为中国企业的绩效管理探索出一条可借鉴的模式。在内容结构上,本文首先指出目前战略实施与绩效管理的脱节。介绍了平衡计分卡和关键绩效指标,并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其次,本文对一家水泥企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分析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出该企业的发展战略。然后,基于企业的战略,探讨了如何在销售部建立平衡计分卡和关键绩效指标相结合的绩效管理体系。本文为销售部设计了一套部门绩效指标体系,并为销售部的各具体岗位分别制定了关键绩效指标。最后,为了有效地实施绩效管理,本文提出建立一个绩效管理循环体系。通过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和绩效结果反馈过程,引导员工实现组织目标和提升组织绩效水平。

刁俊明[9]2008年在《沙田柚生产中的立体污染及其综合防治》文中研究表明运用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的新观念,对沙田柚生产中的立体污染问题进行了分析。沙田柚生产中大量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烂果、残枝的随意处置以及大气环境污染等所造成的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的污染即"农业立体污染",已影响到农业生态安全、环境健康,造成沙田柚产品质量下降,不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严重阻碍了沙田柚优质高效产业化的发展。并对人、畜健康构成潜在性危害。防治沙田柚果园立体污染的基本对策是:建立和完善果园环境质量监控体系,大力推广沙田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科学施肥管理,积极搞好农业防治。

黄宇驰[10]2007年在《基于资源基础论的区域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研究》文中认为市场进入是经典的战略问题,与此相关的焦点是:哪些因素决定企业进入模式的选择,不同的进入模式对企业绩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由于中国本土市场规模庞大、成长迅速,不同的区域市场还存在巨大的差异和严重的市场分割,因此,很多企业都面临着新区域市场进入的问题,这是企业成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新区域市场进入问题介于传统的国际市场进入与企业单纯的业务活动之间。传统的国际市场进入研究针对的是跨越国境的进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和众多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企业单纯的业务活动是自身的业务选择问题。而企业的新区域市场进入,虽然也面临着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及不确定性,但由于政治上统一、文化上同宗同源,因此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来源不同于国际市场进入,国家风险、文化距离等国际市场进入中备受关注的因素不再是区域市场进入考虑的重点问题;它更强调资源开发(Exploration)逻辑,而不像传统的国际市场进入单纯强调资源利用(Exploitation)逻辑。同时它在发展的层次上高于企业单纯的业务进入,这是一个到更广阔的新空间成长的问题。所以,企业进入新的区域市场,既需要借鉴国际市场进入的相关经验,又需要转变国际市场进入中过度关注风险回避、成本导向、强调资源利用的理论视野。研究新区域市场进入问题既具有理论意义,在当前背景下又极具现实意义。企业进入新的区域市场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进入模式的选择,一旦选定模式,3-5年内就不能轻易进行修改,因为每种模式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资源承诺、风险承担和控制程度,一旦改变,将带来高昂的转换成本,而且错误的进入模式还会带来巨大的机会成本,企业可能会丧失优越的发展机会。不同的模式选择,还会对企业进入新区域市场的绩效和后续存活带来显着而深远的影响。企业在进入模式的选择中,存在一个普遍的认识上很模糊的问题,那就是将高股权与高控制等同起来,企业为了获得对新区域市场的企业的控制权,只能投入大量的资源。但股权与控制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当企业缺乏投资所需资金等资源时,还可以透过企业独特的资源优势获得对业务活动的控制权。合适的进入模式选择一定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做指导,围绕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问题一直存在较大的理论争议,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富有逻辑性的包含其他理论有价值观点和解决其他理论缺点的模型,去解释和预测区域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众多的进入模式研究仍然以交易成本最小化为选择目标,关注的是企业外部因素,企业在整个选择过程中被虚置了。企业资源基础论重构了企业在选择中的主体地位,从企业的资源禀赋和资源配置方面,研究进入模式选择,可以解决其他理论中存在的效率导向、成本核心的缺陷。它不但能解释基于现有优势的发挥的选择,而且能解释那些立足于新优势开发的选择。但现有的将资源基础论用于进入模式战略的研究大多是概念式和描述式的,并且过于强调企业的资源,忽略了进入模式选择中交易成本考虑的逻辑合理性,同时缺乏经验研究,不能指导实践。本研究从资源基础论出发,对上述区域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梳理出叁个关键问题:资源、战略动机、交易特定变量如何影响区域市场所有权进入模式的选择?资源、战略动机、交易特定变量如何影响区域市场业务活动控制模式的选择?不同的区域市场进入模式对绩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了回答以上叁个问题,必须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有比较大的变化:区分股权控制和业务活动控制,明确股权控制不等于业务活动控制;区分战略利用动机和战略开发动机,确认企业可以透过异地互补资产的寻求增强竞争优势;引入资源的可转移性概念,研究资源的异地转移问题。所以,在将关注外部环境的交易成本理论与关注企业内部因素的资源基础论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基于资源基础论的区域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理论模型,通过经验检验,研究区域市场进入模式选择及其与进入后绩效的关系,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本研究首先对进入模式概念进行了解构和拓展,从所有权进入模式和新区域市场业务活动控制模式两方面重构进入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进入模式的选择模型。本研究从浙江地区有新区域市场投资的制造企业收集了140个样本数据,采用Logit回归和层次回归方法对研究模型进行了检验。通过对理论模型的经验检验,本次研究发现,战略动机、企业资源的强度、交易特定的变量都影响新区域市场所有权进入模式的选择,这其中,战略动机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企业制造资源的强度,交易成本建构各变量中,合约风险项有显着的但微弱的影响。企业自身的资源状况是决定对新区域市场的技术活动控制程度的决策基础,战略动机、交易特定的变量不再独自影响对技术活动的控制程度,而是通过与企业的资源交互,共同影响对技术活动的控制程度。企业自身的资源状况、战略动机、交易特定的变量影响对新区域市场的市场活动控制程度的选择,战略动机、交易特定的变量还通过与企业资源的交互,共同影响新区域市场的市场活动的控制程度。现有的市场进入模式选择文献,识别了叁个重要的影响进入后绩效的环境变量——认知距离、需求不确定性和竞争强度。由于本次研究对进入模式的概念进行了拓展,因此主要对拓展后的进入模式(对新区域市场核心业务活动控制模式)、环境与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知距离、需求不确定性和竞争强度与企业对新区域市场的核心业务活动的控制策略相结合,对绩效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本研究拓展了进入模式的概念。传统的进入模式概念,考虑的是模式的结构维度,本研究从结构(就是传统的所有权进入模式)和关系(企业对市场核心活动的控制程度)两个维度去把握。相对于过去的研究,这种拓展使得我们能更深入地探讨和分析在现有资源约束下,应采取什么样的进入模式来保持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另外,本研究建立了基于资源基础论的进入模式选择的理论模型。以往研究在探讨企业资源对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时,分析的是资源的强度对进入模式的影响,本研究提出一个新视角,将资源的可转移性与战略利用动机、资源的强度与战略开发动机相结合来探讨进入模式的选择。本研究力图把握进入模式选择问题的复杂性,分析了资源、战略动机、交易特定的变量和进入模式(主要是进入模式的关系视角——新区域市场的核心业务活动控制)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基于资源基础论的进入模式选择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为进入模式选择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较系统的分析框架。(2)验证了资源、交易特定的变量、战略动机对所有权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拓展了进入模式选择理论的地域应用范围,并发现了中国情境下特有的研究结论,推进了理论的进展。传统的进入模式选择研究大多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其经验验证也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制造企业跨国投资为背景进行的。作为一种西方背景下提出来的理论,将它放在中国背景下特别是中国区域投资的背景下以中小企业为对象进行研究,假说是否仍然得到支持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本研究的结论是西方背景下的所有权进入模式选择理论并不能直接在中国背景下应用。和发达国家的经验相同的是,企业区域投资的战略动机既有资源利用的一面,又有资源开发的一面,具有资源利用动机的企业倾向于采取高所有权控制的进入模式,企业的资源的强度对所有权进入模式选择有显着影响。但是本研究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背景,也产生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结论。具有资源开发动机的企业与分享控制式所有权进入模式选择的关系不是很显着,只有微弱相关,资产的专用性对所有权进入模式的影响不显着。传统的基于交易成本的进入模式选择研究,最重要的结论是如果资产的专用性较高,会选择高控制模式,否则,选择低控制模式。和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中国制造企业通常并不拥有先进的专有技术和技术诀窍,资产专用性较低,防范技术泄露的风险并不是企业决策的重点,因此,资产专用性对于解释企业新区域市场进入决策而言相关性不强。(3)通过对理论模型的相关检验,本次研究发现利用动机与资源可转移性、开发动机与资源强度的匹配影响进入模式(对新区域市场核心业务活动控制程度)的选择。由于企业进入新的区域市场,必然涉及到资源的转移。传统的基于交易成本的研究,是从资产的交易专有性角度研究资源转移问题,由于本研究引入了资源基础论,必须有一个新的视角研究资源转移问题。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维持企业竞争优势入手,提出从资源利用动机和资源可转移性的匹配方面研究资源的转移问题,实证研究发现,战略利用动机调节资源与新区域市场核心活动控制程度的关系。企业进入新的市场,还有增强竞争优势的一面,本研究将资源开发动机与资源的强度进行匹配,从互补资产寻求的角度着手。实证研究发现,战略开发动机调节资源与新区域市场核心活动的控制程度的关系。提出并验证了交易特定变量对资源模式关系的调节作用。由于文献中,资源、模式(控制)关系有很多不一致的研究结论,因此本研究提出交易特定变量可能在资源与模式的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这是一个全新的假设,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设。而且将交易特定变量与资源结合起来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对资源基础论过度注重资源的批评。本研究对战略动机、交易特定变量的调节作用的研究,丰富了进入模式选择理论,对于指导企业根据具体的战略动机、面临的交易成本选择区域市场投资的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4)在市场进入领域,少数研究人员采用组织理论的权变方法来研究进入模式与绩效的关系,但多数研究是从概念上和逻辑上进行分析。本研究通过经验检验发现,不同的环境因素与进入模式(新区域市场业务活动控制模式)的匹配影响绩效。从对调节效应的详细检验结果来看,两地的认知距离与技术活动控制,需求不确定性与技术活动控制、市场活动控制,竞争强度与技术活动控制、市场活动控制的匹配会显着影响绩效。与以往研究结论最大的不同在于认知距离的调节作用。基于交易成本的进入模式选择研究认为当文化的差距越大时,采取灵活性较大、资源投入较少、低控制程度的进入模式可以降低由于差异带来的不确定性,获得较好的绩效。但本研究根据调节效应的详细检验结果,发现,当文化的差距较小时,采取灵活性较大、资源投入较少、低控制程度的进入模式可以获得较好的绩效。这两个结论如此矛盾,理论上的原因来自进入模式选择的标准差异,实践上的原因,一方面体现为合作研发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体现在文化管理理念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水泥厂质量监控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吴庆星. 四川大学. 2003

[2]. 水泥厂质量管理系统及其优化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夏翔. 四川大学. 2003

[3]. 千岛湖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 文军. 中南林学院. 2004

[4]. 社会需求视域中的大学课程变革[D]. 徐高明. 南京大学. 2011

[5].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D]. 任建红.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6]. 西安市大气环境系统分析方法研究[D]. 胥效文. 西北工业大学. 2006

[7]. 赣州卷烟厂厂房建筑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黎芳芳. 南昌大学. 2014

[8]. 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体系[D]. 张利斌. 清华大学. 2004

[9]. 沙田柚生产中的立体污染及其综合防治[J]. 刁俊明. 嘉应学院学报. 2008

[10]. 基于资源基础论的区域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研究[D]. 黄宇驰. 浙江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水泥厂质量监控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