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聚束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压倍加器,ns脉冲束,单漂移聚束腔
聚束腔论文文献综述
陈红涛,赵芳[1](2012)在《单漂移聚束腔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扩展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高压倍加器的ns脉冲束的能区范围,研制了一种新的聚束装置,使该加速器从仅能提供300keV ns脉冲束,扩展到能提供100~400keV整个能区的ns脉冲束。(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2年04期)
张猛,赵明华[2](2007)在《上海同步辐射装置次谐波聚束腔中二次电子倍增效应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光源直线加速器采用一个次谐波聚束腔组成预注入器,其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电子束流的品质。二次电子倍增效应是其不稳定性的原因之一,为考察其中的二次电子倍增效应,将上海光源次谐波聚束腔与最普通的重入式谐振腔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实际使用的工作范围内,优化次谐波腔形状可有效抑制其中的二次电子倍增效应。进一步的考察表明,腔体结构的圆滑设计是抑制二次电子倍增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07年05期)
裴士伦,王书鸿[3](2005)在《571.2MHz次谐波聚束腔的高频电磁场效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频谐振腔中的电磁场通常以两种方式影响谐振腔的特性.一种方式是通过作用在谐振腔内壁上的高频热,这主要由高频功率的欧姆损耗导致;另一种方式是通过作用在谐振腔内壁上的洛仑兹力,这主要由谐振腔内壁上的面电流和面电荷导致.联合使用有限差分软件Superfish和有限元软件ANSYS,本文对571.2MHz次谐波聚束腔中的高频电磁场效应进行了研究.此外,本文还对BEPCⅡ未来预注入器第1个次谐波聚束腔中的高频热效应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期刊2005年09期)
裴士伦,王书鸿,顾鹏达[4](2005)在《571.2 MHz次谐波聚束腔结构的物理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给出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二期工程(BEPCⅡ)未来预注入器中571.2 MHz次谐波聚束腔结构的物理设计步骤和方法。分别使用二维有限差分法分析软件Superfish和叁维有限积分法分析软件MAFIA对优化后的聚束腔结构进行了计算,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结果。另外,对Superfish和MAFIA在设计聚束腔结构上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05年05期)
裴士伦,王书鸿,顾鹏达,耿哲峤[5](2004)在《142.8MHz次谐波聚束腔的结构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二维有限差分法分析软件Superfish和叁维有限积分法分析软件MAFIA ,对 14 2 .8MHz次谐波聚束腔的结构进行了模拟和优化研究 ,给出了聚束腔结构优化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确定了优化后聚束腔的基本结构。分析比较了Superfish和MAFIA两个软件的模拟优化结果 ,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还探讨了Su perfish和MAFIA在聚束腔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04年06期)
杨兴繁,许州,刘锡叁[6](2001)在《多腔微波电子枪聚束腔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聚束腔中电场分布及电子的运动过程 ,使用 RUNGE-KUTTA法求出不同腔长时电子的俘获相位及不同初始相位电子的运动轨迹 ,讨论了加聚束段对减小电子反轰的作用。研制的 4+1 /2腔 RF-gun使用首腔和第二加速腔作为聚束段 ,取得了高占空因子 ,较高束流功率的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01年06期)
陈明,郭以岗,胡炎生[7](1998)在《476MHz次谐波聚束腔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上海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高亮度注入器上的476MHz次谐波聚束腔的物理设计、结构、加工、微波测量和试验情况。实际测量结果符合设计计算值。(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1998年04期)
张华顺[8](1992)在《注入聚束腔的离子束的能量分散对直线加速器输出束流波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理论分析众所周知,在质子直线加速器前常用聚束腔来提高加速器的捕获效率。从聚束腔至加速器入口有一段聚束漂移空间,如图1所示。(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1992年01期)
聚束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上海光源直线加速器采用一个次谐波聚束腔组成预注入器,其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电子束流的品质。二次电子倍增效应是其不稳定性的原因之一,为考察其中的二次电子倍增效应,将上海光源次谐波聚束腔与最普通的重入式谐振腔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实际使用的工作范围内,优化次谐波腔形状可有效抑制其中的二次电子倍增效应。进一步的考察表明,腔体结构的圆滑设计是抑制二次电子倍增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束腔论文参考文献
[1].陈红涛,赵芳.单漂移聚束腔的改进[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
[2].张猛,赵明华.上海同步辐射装置次谐波聚束腔中二次电子倍增效应的模拟[J].核技术.2007
[3].裴士伦,王书鸿.571.2MHz次谐波聚束腔的高频电磁场效应(英文)[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5
[4].裴士伦,王书鸿,顾鹏达.571.2MHz次谐波聚束腔结构的物理设计[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5
[5].裴士伦,王书鸿,顾鹏达,耿哲峤.142.8MHz次谐波聚束腔的结构优化设计[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
[6].杨兴繁,许州,刘锡叁.多腔微波电子枪聚束腔作用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1
[7].陈明,郭以岗,胡炎生.476MHz次谐波聚束腔的研制[J].核技术.1998
[8].张华顺.注入聚束腔的离子束的能量分散对直线加速器输出束流波形的影响[J].原子能科学技术.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