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中频穴位电疗法对ICU腹部术后腹胀便秘患者的护理观察

脉冲中频穴位电疗法对ICU腹部术后腹胀便秘患者的护理观察

(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广州510120)

【摘要】目的:观察脉冲中频穴位电疗法对ICU腹部术后腹胀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收的40例行腹部手术后转ICU的腹胀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脉冲中频电刺激双侧足三里、血海、梁丘穴,15min/次,2次/天,疗程1周。结果:观察组患者第一次排便时间早于对照组,且术后1周内排便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腹胀情况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冲中频穴位电疗法对腹部术后腹胀便秘患者疗效显著,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办法。

【关键词】脉冲中频;穴位电疗法;腹胀;便秘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6-0258-02

腹部术后患者由于麻醉、腹膜刺激、术中操作对胃肠的牵拉、术后腹腔内少量渗血渗液及手术本身的创伤、水电解质紊乱、胃肠激素调节紊乱等因素,胃肠功能可能会出现短暂紊乱。轻者表现为腹胀和肠鸣音消失,重者胃肠功能的抑制甚至可持续数天到数周,导致大量分泌物和气体聚集,出现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腹痛等胃肠功能障碍的表现[1]。再加上术前禁食时间较长,肠黏膜屏障萎缩,易引起细菌移位发生感染,增加并发症如肠麻痹、肠梗阻和肠粘连的发生率,不利于术后机体的恢复,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引发医疗纠纷。本文回顾分析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ICU)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40例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腹胀、便秘的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脉冲中频电疗法刺激双侧足三里、血海、梁丘穴位,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ICU收治的腹部外科术后患者。纳入标准:近期腹部手术病史,出现腹胀、便秘等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症状。排除标准:患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既往有结肠炎、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疾病史者。最终纳入40例患者,其中男19例,女21例。根据有无采用脉冲中频电疗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64.00±8.72岁;对照组男8例,女12例,年龄66.03±7.35岁。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术后常规禁食、补液及胃肠减压,同时指导患者主动活动四肢、翻身活动,每2小时1次,等待自然通气排便后进食。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脉冲中频电疗法刺激双侧足三里、血海、梁丘穴位,将6片导电硅胶电极分别置于双侧足三里、三阴交、梁丘穴位处,治疗时电极下以病人有可耐受的麻刺、震颤、抽动、肌肉收缩感为度,电流量一般为0.1mA~0.3mA,每日2次,每次15min,疗程1周。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腹胀、便秘缓解的情况及两组患者术后第一次排便的时间、一周内排便的次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疗效判定

1.5.1两组第一次排便的时间、术后1周内排便的次数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一次排便的时间以及术后一周内排便的次数,初步判定两组患者腹胀、便秘的缓解情况。

1.5.2两组腹胀、便秘情况缓解的临床疗效比较临床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显效:排便次数超过5次/周,解时无困难,腹胀有明显改善。有效:排便次数超过3次/周,解时无困难,腹胀有明显改善缓解。无效:排便次数小于2次/周,解时困难,腹胀症状无明显变化。

2.结果

2.1两组患者第一次排便时间、术后1周内排便次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第一次排便时间早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术后1周内排便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腹胀、便秘等胃肠功能紊乱是腹部手术后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其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为腹部手术操作及麻醉等可造成肠壁内源性运动活性的神经性抑制,从而导致胃肠道有效的推进性蠕动消失[3]。腹部手术导致反应性肠蠕动抑制,出现腹胀、便秘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早排气、早进食,可补充营养,减少体内蛋白质的消耗,减少静脉补液量及营养制剂,有助于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有利于营养的补充和病情的尽早恢复。因此,如何缩短术后第1次排便时间,尽快恢复肠蠕动,是护理术后病人需要解决的问题[4,5]。有文献报道[6],严重的胃肠道功能紊乱还会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如营养不良影响组织修复容易并发腹壁切口裂开,肠壁缺血、缺氧、坏死,引起腹膜炎等,甚至导致肠粘连、肠梗阻等,患者需要二次手术治疗,增加了其痛苦和经济负担[7]。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禁食及胃肠减压等消极的方式等待患者肠功能的恢复,对于有效、积极的治疗措施比较少报道。

脉冲中频电疗法是一种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具有低、中频电流的特点和治疗作用。其波形、幅度和频率不断变换,人体不易对其产生适应性。有文献报道,脉冲中频电疗法可以通过调节交感、副交感神经平衡,增强胃肠、胆囊、膀胱等内脏平滑肌张力作用,并可增强其收缩蠕动的能力,使其运动功能正常化[8-11]。

中医认为,腹部手术可损伤人体元气,气虚致气机不畅,手术可造成瘀血内停,血瘀则进一步加重气滞,故腹部手术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基本病机为气滞血瘀,腑气通降失常。脉冲中频电刺激足三里能加速患者胃肠的蠕动,提升各种消化酶活力,提高食欲,促进消化;血海穴为足太阴脾经腧穴,能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促进脾胃气血运行,且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之功效,对术后气虚、气滞血淤、腑气通降失调造成的腹胀、便秘具有良好疗效;梁丘为足阳明胃经郄穴,善于调治各种急性病,如胃经的水库一般,脉冲中频电刺激本穴有水库的开闸放水作用,以通畅肠腑之气机。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第一次排便时间早于对照组,术后1周内排便次数也明显多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腹胀情况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脉冲中频穴位电疗法能有效改善腹部术后患者腹胀、便秘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有利于患者尽早进食,减少了静脉补液量及使用营养制剂,有助于维持内环境水电解质平衡,从而有利于胃肠道气体、液体顺利排出。

综上,脉冲中频穴位电疗法对腹部外科术后腹胀便秘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由于本研究属于单中心小样本回顾性研究,存在一定偏倚,导致证据力度较低,故日后将进一步开展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以验证本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江志伟,李宁,黎介寿.术后肠麻痹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机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9):682-683.

[2]程如意.脊柱脊髓损伤患者腹胀便秘52例临床的中医护理体会[C].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1:6.

[3]高凯.针刺配合中药外敷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20例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6):87.

[4]张瑞君,朱俊青,吕桂玲等.足底热敷对腹部手术患者肛门排气时间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9):3053-3055.

[5]燕菊萍,胡芳.肠道准备对全麻腹腔非胃肠道手术后早期恢复进食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4):3645-3646.

[6]池振梅.水针注射对子宫全切术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2,7(4):145-146.

[7]朱蕾,赵莉.围手术期护理策略对妇科手术后腹胀的影响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9):94-95.

[8]蒋素英,陈惠云,李敬香等.脉冲中频电疗法对妇科手术后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8):2482-2483.

[9]李敬香,蒋素英,陈惠云等.脉冲中频电疗法对妇科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6):19-21.

[10]李敬香,蒋素英,陈惠云等.脉冲中频电疗法对妇科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5,21(13):30-32.

[11]迟戈,马艳彬,李非等.中低频电疗法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1):26-27.

基金项目:2016广东省中医药局项目(20162057)

标签:;  ;  ;  

脉冲中频穴位电疗法对ICU腹部术后腹胀便秘患者的护理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