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文化的管理

浅谈学校文化的管理

◆王旭红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小学266700

一、学校文化的内涵

所谓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在长期的办学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培育形成的、占据主导地位并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和恪守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它是一所学校整体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反映着一所学校长期的社会所公认的品格素质、精神作风以及公众形象等文化积淀。

二、学校文化管理的提出

1.学校文化目前的自然状态需要学校文化的管理。

通常,校长主要管理学校的人、财、物,而对于学校文化,校长似乎会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或有一种“积重难返”、“胳膊拧不过大腿”的感觉,再或者就简单地理解为提出个校训、弄几句口号等。也难怪,学校文化是学校多年的积淀,已经融入人们的意识中,并成为人们的“本能反应”了,当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我看到的几所学校,学校文化处于自然生长、缺乏自觉管理的状态,是学校管理的一个盲区。其实,只要我们明确了学校文化的具体内涵,理解学校文化及其诊断与改造的主要特征,并找到切入点,掌握方法与步骤,就可以改变“雾里看花”的状态。

2.制度改革需要学校文化的管理。

组织文化在根本上是一种价值判断,其一旦固化为制度,就会逐渐转化为组织成员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也就是说,制度会造成一种小气候,久而久之,人们便习以为常,形成一种独特的学校文化。制度的改革也必须以组织成员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的转变为基础,而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的转变是一个微弱、渐进、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诊断、不断改造的过程,是一个促使教职工不断改变自己行为方式的过程。这就是学校文化的自我诊断与自我改造同步、教职工的行为方式与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同步的重要原因。

3.成功的人本管理呼唤学校文化的管理。

如今,人本管理的理念早已被管理者所接受,但是,在实施人本管理时,管理者又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1)任何一个单位都存在不同的利益群体。如学校会有刚刚分配来的大学生,有为单位做出历史贡献的老同志,还有一些不称职的需要下岗的人员。在不同的利益群体中,管理者应该以谁为本?能不能做到平等地照顾各方面的利益?(2)有的人发展了,却调走了,那么单位怎么办?如何理解人力资本?显然,人力资本是归属于个人的,并具有可转移性,而学校管理者应该怎样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呢?如果大家的利益全都照顾到,那单位又怎么发展?例如:有几位年轻教师在原校工作拖拖拉拉,缺少热情和干劲。调入新校后,学校以研究为基础的工作方式深深吸引着他们,将他们的潜能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不断探讨新的问题,虚心向专家学习,在无数次的交流与学习中,他们的水平不断提高,其中有两位成了专家。原本不起眼的学校也成了全市名校。如果没有别的原因,那么教师绝不会离开这所学校,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早已和学校融为一体了。毫无疑问,吸引这些教师的是学校文化,提升教师素质、改变学校面貌的也是学校文化。由此看来,人的管理的核心就是文化管理。成功的人本管理必然走向文化管理。

综上所述,学校文化的管理,还是一个重视不够或理解得过于简单、肤浅的盲区。因此,鲜明地提出学校文化的管理问题,极为必要。

三、学校文化管理的措施

1.将学校文化环境与校长办学理念相融共生。

学校文化环境的设计就是对校长办学思想的诠释,它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学校追求成功的动力。校长的办学理念只有被广大教职工所了解、所认同,才能形成一种文化,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教育行为。因此,在进行“新课改”中,校长要以转型时期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为依据,按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对现有文化进行取舍、整合与转化,形成富有学校自身特点、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

2.塑造管理者新形象,重构制度文化。

重构制度文化,首先要认识和分析现行教育制度文化,研究有形制度文化的不同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组织内部制度文化与外部制度文化的关系,发现改革的突破点;其次,要研究学校中不成文的、无形的传统、风气、行为形态等;第三,制度文化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对师生员工的生命关怀,富有人文性、教育性和弹性;第四,要获得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塑造专业领导形象。

3.将学校文化环境与教师精神面貌互动转化。

杜威认为:“所谓人的成长,就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更新自己。”教师应该与“境”俱进、与时俱进,在与环境的主动适应和改造中,使自己变得视野开阔、变得更加自信。

以“新课改”提出的教育具有“未来性”、“社会性”和“生命性”等价值观念为依据,学校要用充满挑战性的事业引领教师,用多样的工作锻炼教师,用有效的培训培养教师,使教师价值观的确立有充实的实践基础和丰富的知识文化背景。学校要创造各种条件让教师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

4.学校文化环境与学生主体人格的培育生成。

学校文化与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学生在学校中的生存地位密切相关。学生的生存地位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主体人格的发展水平。学生的生存地位不仅取决于学生是不是学校的主人,而且取决于具备了当主人的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把学生发展中光彩、奇特的思想和美好的行为,用语言或文字加以彰显,使其各有所长、各有所为、各有所乐。所以,在抓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同时,还要重点抓班级文化建设。

标签:;  ;  ;  

浅谈学校文化的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