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远程心电监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工智能,延续性护理,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
远程心电监护论文文献综述
韩玉珠,李双双,顾瓅,周金君,周慧[1](2019)在《基于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人工智能延续性护理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人工智能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9月在本院新生儿科出院的122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达结合密闭信封将其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出院后给予基于早产儿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人工智能的延续性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随访指导。结果出院后6个月内观察组体重、身长增长值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围增长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再次患病率、风险事件发生率和再入院率情况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早产儿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人工智能的延续性护理可促进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减少在风险事件发生率和再入院率,提高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远期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现代临床护理》期刊2019年09期)
郑海农,蒋爱敏,林雪怡[2](2019)在《顾菊康教授谈远程心电监护技术发展的叁个阶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19年7月12日召开的"第14届中国远程心脏监护技术学术会议暨第9届心血管疾病诊疗新进展学术论坛"上,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顾菊康教授认为远程心电和心脏监护技术,目前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医学技术,是二十一世纪医学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受到广泛重视,并在临床、急救、预防、保健、运动和康复医学以及灾难救助、宇航远洋等各个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顾教授指出,远程心电监护技术发展(本文来源于《心脑血管病防治》期刊2019年04期)
胡永兵,肖艺水,胡孟泉,黄爱英,车风[3](2019)在《远程心电监护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远程心电监护在心律失常中的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统计某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入住的病患,选出符合筛选标准的100例病患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实施不同的监测方案。研究组给予远程心电监护,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方案,观察指标主要有两组病患的监测结果、心脏心电图的变化、病患使用此监测方案的依从性、抢救成功率,统计指标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对比两组指标结果,研究组检出心律失常的例数多于对照组,治疗的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指标结果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远程心电监护可实时监测病患的心脏心电图的变化,可明显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降低漏诊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本文来源于《数理医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梁磊[4](2019)在《远程心电监护在心脏病患者急救工作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远程心电监护在心脏病患者急救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意选取94例于2015年8月-2017年8月间在我院心内科接受诊治的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急救手段的区别将入组患者分成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此番研究中分别接受常规急救措施和常规急救+远程心电监护,进行两组监护效果和观察组监护前后依从性的对比。结果:对照组患者在本次研究中的抢救总有效率80.9%(38/47)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5.7%(45/47);观察组患者接受远程心电监护前后的依从性间有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结论:远程心电监护可提高心脏病患者抢救效果,也可促进患者依从性的提升,值得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展开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饮食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邓雪松[5](2019)在《基于压缩感知的可穿戴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的突发性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越来越高,将可穿戴远程医疗技术用于监测患者心脏状况的应用也愈发广泛。由于可穿戴设备对低功耗的要求及其处理信号的能力有限,传统奈奎斯特采样定理不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的信号采样,需要基于压缩感知理论采样信号。但在采样心电信号过程中会受到采样率和噪声的影响,造成采样后的心电信号不足够稀疏,现有的基于压缩感知的信号重构算法不能满足可穿戴远程心电监护系统对快速精确重构心电信号的需求。因此,根据系统的实际应用场景改进现有的信号重构算法并用于可穿戴远程心电监护系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的自适应块稀疏贝叶斯学习的信号重构算法,该算法在块稀疏贝叶斯学习交叉方向乘子法框架上,在不同患者的心电数据动态地变化过程中,自适应地调整算法中交叉方向乘子法的步长,以达到监测不同生理状况患者的目标,并在公开MIT心电数据库与系统实际采集到的心电数据中验证了提出的自适应块稀疏贝叶斯学习的重构算法的有效性;(2)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压缩感知的可穿戴远程心电监护系统,该系统包括采集端、数据转发端、后台服务器端和数据显示端。采集端对心电信号进行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压缩采样,数据转发端接收压缩采样后的心电数据并完成转发。后台服务器端嵌入本文提出的自适应块稀疏贝叶斯学习的重构算法重构恢复出心电信号,以实现对患者心脏状况监测与数据分析。数据显示端用于医生查看不同患者的心电数据信息,并给出具体的诊断结果和建议。本文对基于压缩感知的可穿戴远程心电监护系统进行了功能和性能上的整体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通过可穿戴设备对患者心电信号实现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压缩采样,通过网络传输到远端服务器后快速精确重构恢复出患者的心电信号。系统整体功能运行准确且性能稳定,实现了远程监测患者生理状况的目标。(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3-27)
商帅[6](2019)在《具有远程诊断功能的便携式心电监护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我国的现状,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的时代,老年人是心脏疾病的高发人群,并且心脏疾病在潜伏期不易被察觉。心电图可以实时反映心脏的状态,然而医院的心电监护仪的体积比较大,使用价格比较昂贵,现在的一些便携式心电监护系统抗噪性能较差,缺少检测异常心电的功能,目前市场上急需一种便于携带并且能实时对心脏进行监测的系统。本文设计一种具有远程诊断功能的便携式心电监护系统,本系统由下位机硬件平台、手机端和远程诊断平台叁部分组成。选用DSP芯片作为便携式心电监护系统下位机硬件平台的主控芯片。围绕DSP芯片设计硬件电路,其中包括:主控单元电路、液晶模块电路、通信模块电路、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电路。心电信号在采集过程中,受到基线漂移、肌电干扰和工频干扰等噪声的影响,严重影响后期对心脏功能的诊断。本文通过经验模态分解法对心电信号进行分解,再分别与FIR带通滤波器和小波阈值滤波相结合去除噪声,进而得到比较纯净的心电信号。然后对心电信号的特征值进行提取,对QSR波群定位使用自适应阈值差分法,本算法时效性相对较高,对P波与T波也进行了定位。将得到的数据与异常心电图的特征值进行对比,进而可得出初步的诊断结果。将心电数据以及初步诊断结果在下位机显示屏上进行显示,同时可以通过通信模块将其发送到手机端,再由互联网将实时心电数据上传到远程医生诊断平台,可由专业医生为用户进行诊断。该系统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和运算性能高的特点,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郑婷婷[7](2019)在《远程心电监护设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使年轻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并且我国老龄化的人口也在大幅度上升,因此,远程ECG监护系统是诊断心血管类疾病不可或缺的设备,同时它也是现代医疗设备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ECG监护系统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此来追踪和了解ECG监护设备在应用领域的新技术,最后分析了远程心电监护系统将来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家庭生活指南》期刊2019年01期)
胡永兵,肖艺水,胡孟泉,黄爱英,车风[8](2018)在《远程心电监护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远程心电监护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接诊的70例心律失常患者,均同时接受远程心电监护与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各类心律失常的检出情况。结果:12导联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脏传导阻滞的检出率低于远程心电监护,但与6 h远程心电监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12 h和24 h远程心电监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程心电监护能实时监控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情况,降低心律失常的漏诊率。(本文来源于《上海医药》期刊2018年16期)
杨丽兰,张书毓,牛记军[9](2018)在《社区及医院患者的远程心电监护数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具有突发性强,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已经成为居民第二大致死疾病。社区居民相当一部分患者属于心脏病患者或可疑的心脏病患者,就诊率较低,得不到及时治疗。为了检测社区及医院的心电异常,现对太原市7个社区及我院有心脏相关症状的患者远程心电监测记录系统初步应用情况加以报道,探讨其在社区及医院疑似心脏病患者中的心电数据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对太原市(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13期)
简磊,陈理,杨建[10](2018)在《基于PSoC的远程心电监护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实现了一种互动式远程心电信号(ECG)监护系统。系统采用浮地式双电极方式拾取心电信号,基于片上可编程系统(PSo C)硬件平台和Creator开发环境的软硬协同设计方式,实现心电信号的放大、A/D转换、TFT触控及显示、片内EEPROM数据存储和心电信号算法处理。医护人员可通过互联网访问ARM处理器为核心构建的嵌入式Web服务器,实现对用户心电信号的远程监护。设计中使用PSo C数模混合设计技术,使得系统结构简单,节约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产品与流通》期刊2018年05期)
远程心电监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2019年7月12日召开的"第14届中国远程心脏监护技术学术会议暨第9届心血管疾病诊疗新进展学术论坛"上,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顾菊康教授认为远程心电和心脏监护技术,目前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医学技术,是二十一世纪医学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受到广泛重视,并在临床、急救、预防、保健、运动和康复医学以及灾难救助、宇航远洋等各个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顾教授指出,远程心电监护技术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远程心电监护论文参考文献
[1].韩玉珠,李双双,顾瓅,周金君,周慧.基于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人工智能延续性护理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9
[2].郑海农,蒋爱敏,林雪怡.顾菊康教授谈远程心电监护技术发展的叁个阶段[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
[3].胡永兵,肖艺水,胡孟泉,黄爱英,车风.远程心电监护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
[4].梁磊.远程心电监护在心脏病患者急救工作中的应用[J].饮食科学.2019
[5].邓雪松.基于压缩感知的可穿戴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9
[6].商帅.具有远程诊断功能的便携式心电监护系统的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7].郑婷婷.远程心电监护设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J].家庭生活指南.2019
[8].胡永兵,肖艺水,胡孟泉,黄爱英,车风.远程心电监护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J].上海医药.2018
[9].杨丽兰,张书毓,牛记军.社区及医院患者的远程心电监护数据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8
[10].简磊,陈理,杨建.基于PSoC的远程心电监护系统设计[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