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子,作用力,相互作用,动力学,单糖,土霉素,水溶液。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论文文献综述
闵永刚[1](2018)在《提高溶液加工倒置叁元共混有机小分子光伏电池器件效率的新策略:调控给/受体的相互作用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体异质结有机光伏电池中,相分离形貌的调控对提高效率及稳定性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引入合适的第叁给体或受体,通过调节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各组分结晶程度、相分离尺寸以及相纯度。此外,多元电池可增强吸收、电荷传输。华南理工大学彭小彬教授课题组开发了潜在高效率有机小分子给体5,15-bis(2,5-bis-(2-ethylhexyl)-3,6-dithienyl-2-yl-2,5-dihydropyrrolo-[3,4-c]p yrrole-1,4-dione-5'-yl-ethynyl)-10,20-bis(5-(2-ethylhexyl)thienyl)porphyrinzi nc(Ⅱ)(DPPEZnP-TEH),具备诸多优点:宽吸收可至900 nm、高空穴迁移率1.77×10-3 cm2 V-1 s-1、稳定的无定形形貌。但是,其较低的结晶性易导致相纯度降低,从而影响PCE。基于上述考虑,我们选取结晶性有机小分子给体3,6-bis(5-(benzofuran-2-y1)thiophen-2-y1)-2,5-bis(2-ethy1hexy1)pyrrolo[3,4-c]p yrrole-1,4-dione(DPP(TBFu)2)作为"客体"。高温退火后,DPP(TBFu)2的结晶程度增强,易与PC61BM相分离。此外,DPP(TBFu)2与DPPEZnP-TEH具有高的相容性,并可形成激基复合物。因此,引入DPP(TBFu)2后,提高DPPEZnP-TEH的结晶程度及相纯度,抑制了双分子复合,大幅度提高溶液加工倒装有机小分子OPV器件的PCE,由原来的约5.5%提升至7.1%,且避免使用高沸点溶剂添加剂以及溶剂蒸气退火。这项创新性工作将促进印刷型有机小分子OPV的发展与应用。(本文来源于《2018第二届全国太阳能材料与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8-06-23)
张亚萍,简壮壮,张建芳,徐雪,王娟[2](2018)在《液晶态自组装磷脂单层膜的相变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脂分子在单层膜中的分子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反映单层生物膜液晶态的变化机理,揭示生物膜功能紊乱引起疾病的分子机制。从热力学统计和物理化学的交叉角度,探讨自组装磷脂单层膜在液晶态发生的相变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本文来源于《民营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刘刚,张恒,孙恒,朱洪霞,张煜函[3](2018)在《碱/脲水溶液体系中纤维素包合物构型及纤维素与溶剂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纤维素分子在碱/脲水溶液体系中形成的包合物结构,研究了纤维素包合物的空间构型、氢键网格结构、纤维素分子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以及碱金属阳离子对包合物稳定性的影响.在纤维素包合物结构中,碱金属阳离子和OH-主要吸附在纤维素分子链羟基的附近,与纤维素上的羟基氧直接接触形成稳定的吸附构型;尿素分子更倾向于在纤维素糖环面结构上聚集,可以与纤维素上的羟基氧和醚键氧相互作用形成氢键.通过对纤维素与溶剂分子间非键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在纤维素羟基附近,羟基与金属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最大,其次为与尿素分子、氢氧根离子的相互作用,最小的为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在纤维素糖环面结构上,Na~+、OH~-、尿素、水与纤维素醚键氧的相互作用远小于与纤维素羟基的相互作用,纤维素上的醚键氧与尿素分子相互作用能最大.比较KOH/尿素和NaOH/尿素2种溶剂体系中碱金属阳离子与纤维素羟基形成的吸附构型的结合能,发现Na~+对纤维素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具有更强的破坏作用,NaOH/尿素溶剂体系中的分子与纤维素分子形成的包合物构型更稳定.(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姚磊,秦臻,陈启明,赵黎明[4](2017)在《分子动力学模拟单糖扩散过程及膜与单糖相互作用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膜分离过程。为了进一步解释单糖纳滤分离机理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八种单糖在膜内的扩散过程及与膜材料的相互作用力。模拟结果显示膜材料与单糖之间相互作用大小排序如下:核糖>木糖>阿拉伯糖,山梨糖>葡萄糖>甘露糖>果糖>半乳糖。扩散系数大小排序如下:核糖>木糖>阿拉伯糖,山梨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果糖。在同一试验条件下膜对8种单糖的截留率大小排序如下:阿拉伯糖>木糖>核糖,果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山梨糖。结果表明,单糖在膜内扩散能力及膜与单糖相互作用力越大,膜对单糖截留率越小。这是由于相互作用力越大,更多的单糖被吸附到膜上进入膜孔,扩散能力越强,单糖越容易透过膜,从而使得单糖截留率越小。这就意味着除了尺寸效应外,溶质分子与膜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单糖扩散能力对纳滤膜分离单糖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九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08)
陈阳[5](2014)在《限域效应对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影响规律的研究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限域效应是目前纳米科学、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前沿。当物质处于限域空间时,其密度,互溶性,反应性,催化活性等物理化学性质会发生显着的变化。目前关于限域效应的研究多以新型先进材料如介孔材料,多孔材料以及纳米图案画材料为研究模型。因此对于限域效应进一步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还可以在新型功能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应用等方面更是可以提供新的视角和依据。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是传感,分离,催化以及药物递送等许多研究领域中的基础问题。近二十年来,大量与限域效应相关的新型材料被广泛地用于诸多方面。例如,大孔整体柱已经成为色谱分离中的一种重要的分离介质,功能化介孔材料也被用于样品前处理,药物递送等领域。除此之外,分子印迹聚合物,因其具有的与目标分子高度匹配的3D纳米印迹空腔而表现出良好的特异性和极高的亲和力。而以纳米空腔为材料核心元素的仿生材料也有见报道。尽管有少数文献报道了类似的研究,但关于限域效应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的研究却仍然十分有限。本文首次定量地描述了限域效应对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增强作用。并且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我们进一步阐述了这种限域效应对于分子相互作用增强作用的规律。我们发现限域效应对于无论是共价还是非共价的分子间相互作用都起到了增强作用。同时限域效应对于上述两种相互作用的增强程度不仅与分子所处的限域空间密切相关还与分子尺寸同限域空间尺寸的差异有关。在实验中最强的限域效应对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提升高达3个数量级。这些发现不仅帮助我们加深了对于限域效应的理解,也为设计与制备富集与分离新材料的创新方法与策略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利用第二章的结论,以分子印迹材料的纳米空腔提供限域空间为核心元素,我们设计合成了以单磷酸腺苷为模板分子的基于介孔硅的分子印迹材料,并且考察了所得材料与其的相互作用力。通过实验结果发现正是由于在材料设计、制备的过程中利用纳米印迹空腔的限域效应增强了目标分子与所得材料的相互作用力,所得材料对于目标分子展现了很好的特异性结合和极高的亲和力。(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4-05-01)
马建民[6](2014)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教具的制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物理教学更加注重对课堂的创新性教学方法的探索。自制教具由于其结构简单,学生可以清楚了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加深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自制教具的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对物理知识的直观性认识,有利于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旬)》期刊2014年01期)
余木火[7](2013)在《高分子科学研究与高分子产业——高分子材料制备中分子链间强相互作用力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强极性高分子材料性能好、自然界大都为强极性高分子,大分子链之间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是生物高分子多级有序结构的源泉;也是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源泉。但由于分子链间的强相互作用,加工过程分子链之间容易聚集,发生快速相转变,因此凝聚态结构难于调控。同时由于强相互作用,一般需要用特殊溶剂才能破坏这种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制备得到具有良好加工性能的流体,溶剂的使用不仅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加工流程中的设备和能耗(本文来源于《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P:高分子教育》期刊2013-10-12)
侯慧[8](2013)在《基于微悬臂阵列对核酸适配子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力的研究及其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基于微悬臂阵列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从而达到检测的目的。详细研究了单链结合蛋白(SSBP)和单链DNA (ssDNA)的相互作用;研究了土霉素(OTC)特异性适配子(OTC-Aptamer)与OTC的相互作用;研究了凝血酶特异性适配子与凝血酶的相互作用。主要内容如下:1、将ssDNA (5'-HS-(CH2)6-T7o-3')通过Au-S共价键合到悬臂表面,在流动体系中研究ssDNA与SSBP的相互作用过程。研究发现悬臂的偏转程度与SSBP的浓度有关,SSBP的浓度越高其与ssDNA的相互作用过程越快,所诱导的悬臂程度偏转也越大;当通入牛血清蛋白及溶菌酶等非特异性蛋白时悬臂则不产生明显的偏转。实验结果表明ssDNA修饰的悬臂对SSBP有较宽响应范围,最低响应浓度为0.008μgmL-1。2、利用微悬臂阵列传感器在流动体系中研究OTC特异性适配子(5'-GGA ATT CGC TAG CAC GTT GAC GCT GGT GCC CGG TTG TGG TGC GAG TGT TGT GTG GAT CCG AGC TCC ACG TG-(CH2)6-SH-3')与OTC的相互作用,从而对OTC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OTC的浓度越高所引起的悬臂偏转程度越大。但与OTC的结构极为相似的四环素,强力霉素等物质则不能引起悬臂的明显偏转。用高浓度的NaCl对已经与OTC结合的悬臂表面进行处理后,该微悬臂阵列仍表现出较强的响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适配子修饰的微悬臂阵列是一个很好的OTC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检测限能达到0.2nM。3、将凝血酶特异性的适配子(5'-SH-(CH2)6-GGT TGG TGT GGT TGG-3')通过Au-S共价键合到悬臂表面,在流动体系中研究凝血酶与凝血酶特异性的适配子的相互作用力及其作用过程。与传统的检测方法不同,微悬臂检测技术是一种免标记的检测手段,并可实时获得凝血酶和DNA适配子相互作用实验信息。实验结果显示微悬臂阵列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灵敏度的凝血酶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3-06-01)
于正荣[9](2012)在《两分子问相互作用力变化规律探词——从一道课本习题“解答与说明”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3(2010年4月第3版,2011年11月第4次印刷)第7章第3节《分子间的作用力》中的"问题与练习"第1题.题目请描述:当两个分子间的距离由小于r0逐渐增大,直至远大于r0时,分子间的引力如何变化?分子间的斥力如何变化?分子间引力与斥力的合力又如何变化?教师教学用书(2010年5月第4版,2011年5月(本文来源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期刊2012年11期)
R·安萨利,E·卡泽米,海治[10](2012)在《单个水分子与碳纳米管的离散-连续混合模型——水分子进入碳纳米管的条件及其相互作用力、速度和能量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水分子进入碳纳米管(CNT)时的物理特性.采用连续模型连同Lennard-Jones势函数,得到单壁面碳纳米管(SWCNT)与单个水分子之间的van der Waals力.水分子选择3种方位进入纳米管,其中水分子质心位于纳米管轴线上.对不同的纳米管半径和水分子进入方位,广泛地研究了相互作用力、能量和速度的分布.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得到的结果,来验证上述得到的相互作用力和能量分布.导出水分子进入纳米管时的可吸入半径,并详细地给出了有利于水分子进入纳米管半径的界限.计算单个水分子进入纳米管的速度,为不同进入方位的水分子,给出最大的入口速度和最大的管内速度.(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和力学》期刊2012年10期)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磷脂分子在单层膜中的分子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反映单层生物膜液晶态的变化机理,揭示生物膜功能紊乱引起疾病的分子机制。从热力学统计和物理化学的交叉角度,探讨自组装磷脂单层膜在液晶态发生的相变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论文参考文献
[1].闵永刚.提高溶液加工倒置叁元共混有机小分子光伏电池器件效率的新策略:调控给/受体的相互作用力[C].2018第二届全国太阳能材料与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8
[2].张亚萍,简壮壮,张建芳,徐雪,王娟.液晶态自组装磷脂单层膜的相变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研究[J].民营科技.2018
[3].刘刚,张恒,孙恒,朱洪霞,张煜函.碱/脲水溶液体系中纤维素包合物构型及纤维素与溶剂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8
[4].姚磊,秦臻,陈启明,赵黎明.分子动力学模拟单糖扩散过程及膜与单糖相互作用力[C].2017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九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7
[5].陈阳.限域效应对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影响规律的研究及其应用[D].南京大学.2014
[6].马建民.“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教具的制作[J].新课程(中旬).2014
[7].余木火.高分子科学研究与高分子产业——高分子材料制备中分子链间强相互作用力调控[C].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P:高分子教育.2013
[8].侯慧.基于微悬臂阵列对核酸适配子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力的研究及其检测[D].南昌大学.2013
[9].于正荣.两分子问相互作用力变化规律探词——从一道课本习题“解答与说明”说起[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
[10].R·安萨利,E·卡泽米,海治.单个水分子与碳纳米管的离散-连续混合模型——水分子进入碳纳米管的条件及其相互作用力、速度和能量分布[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