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悬臂式支护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悬臂,基坑,突变,数值,弯矩,应力,相互作用。
悬臂式支护桩论文文献综述
李阳[1](2019)在《悬臂式支护桩的上限分析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基于极限状态的悬臂式支护桩分析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考虑了垂直力的平衡条件,包括柱体单元重量和桩土相互作用的垂直分量。支护系统二维分析模型基于2个新特征:参数α和嵌入深度处的被动压力系数K_b。利用极限分析的运动学方法,根据土体性质和其他载荷检查了悬臂式基坑支护桩的极限平衡状态。根据支护桩嵌入部分的被动压力和悬臂部分可承受的速度场,估计了嵌入部分被动土压力的极限值。本文方法的优点在于,在达到桩土承载力安全水平的条件下,能够设计更细长的悬臂式基坑支护桩。(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孙志虎,刘博怀,郭志元[2](2019)在《基于理正计算冠梁刚度对悬臂支护桩内力优化设计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理正基坑计算环境下,通过工程实例,对某悬臂桩支护结构计算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不同的冠梁侧向刚度下对支护桩的位移、弯矩和配筋等设计参数的影响,得到了支护设计中冠梁水平侧向刚度最优值;找到了一种在位移满足规范要求前提下,对支护桩弯矩进行合理调配,进而减小支护桩弯矩、减少配筋的基坑支护桩优化设计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建筑安全》期刊2019年04期)
孔德森,张杰,王士权,刘一[3](2019)在《倾斜悬臂支护桩受力变形特性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基坑支护工程中采用倾斜悬臂桩作为支护桩,可以有效减小桩顶位移以及桩身弯矩,改善桩身受力和变形特性。根据基坑支护倾斜悬臂桩模型试验,对5种不同工况进行模拟,对比分析倾斜角度、布桩方式、桩顶约束方式、桩位置四种因素对基坑支护倾斜悬臂桩受力变形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支护桩倾斜角度、增加桩顶约束都可以有效减小桩顶水平位移,改善桩身的变形和受力状态;斜直交替布桩方式较单纯全斜或全竖直布桩方式能更大地提高桩体抗倾覆能力,保持基坑稳定。(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9年03期)
卢兴晨,钱文喜,蔡理平[4](2018)在《悬臂式支护弧形基坑变形特性监测与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中心位置邻近建筑环境下悬臂式支护弧形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悬臂式排桩支护结构的变形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叁维数值分析。通过与支护结构的侧向位移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已建立的叁维数值计算模型是合理可行的。并进一步分析了弧形基坑悬臂式支护结构的变形与应力特性,以及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地表沉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弧形基坑外弧支护结构的变形较内弧小,外弧支护结构的支护能力优于内弧;外弧支护结构的主应力值较内弧小,外弧支护结构的受力较内弧合理,支护结构的材料强度得到了充分利用;外弧基坑地表沉降较内弧小,外弧基坑地表沉降的控制优于内弧。(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新科技》期刊2018年10期)
蒋希雁,张雷刚,任晓亮[5](2017)在《基于MIDAS/GTS对悬臂式支护基坑空间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对不同长宽比和不同开挖工况下悬臂式支护基坑的变形情况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当基坑长宽比L/B<2时,基坑长边全长都存在空间效应;当L/B>2时,距基坑角部大于1倍宽度区域内水平位移趋于稳定,其值和二维平面应变结果相近;距基坑坑壁小于1/2倍基坑宽度范围内坑底隆起量随距离增大而增大,大于1/2倍基坑宽度范围内坑底隆起量趋于稳定;基坑开挖深度对基坑空间效应的影响较显着,随开挖深度增加空间效应逐渐增强。(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期刊2017年09期)
江杰,胡何,冯野,马少坤,刘莹[6](2017)在《坑中坑土体加固对悬臂式支护结构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坑工程中常采用土体加固措施来减少围护结构的侧移。为了探讨坑中坑土体加固对悬臂式围护结构的影响规律,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坑中坑土体加固的弹塑性计算模型,讨论加固深宽、宽度、加固刚度、加固体位置、加固体尺寸对内外坑围护结构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被动区加固宽度、深度、刚度都存在一个最优范围,超过该范围之后,对基坑围护结构加固效果不再明显;在坑中坑类型的基坑中,外坑被动区阶梯型加固能达到全尺寸加固的效果,因此经济上更加合理;当各阶梯加固的深度和宽度相等时,加固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可为坑中坑围护结构实际工程的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7年03期)
孙超,邵艳红[7](2017)在《冻胀对基坑悬臂支护桩影响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基坑开挖深度增加,施工工期延长。使得北方地区的某些基坑工程不得不进入越冬期。土体冻胀将影响支护结构的稳定,温度不同,土体冻胀强弱不同。本文运用FLAC3D软件,模拟基坑悬臂桩支护结构,在-2℃,-5℃,-8℃,-10℃,-15℃,-19.5℃,-20℃和-21℃等不同温度作用下,支护结构的变形、水平冻胀力的分布模式及大小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随温度降低,土体冻深增大,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增大,水平冻胀力增大,并呈现中间大、两端小的抛物线型分布。(本文来源于《北方建筑》期刊2017年01期)
陈林靖,王志刚,戴自航[8](2016)在《基坑悬臂支护桩的双参数有限差分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行基坑规范建议的单参数法的基础上,推导了基坑悬臂支护桩双参数弹性地基有限差分法,将支护桩视为整体,等距离离散化,采用统一的有限差分格式以简化求解格式,并对计算出的土反力超过极限被动土压力的部分进行应力修正,有效地提高了计算精度与效率。以实际工程为例,根据现场监测值反演出地基抗力双参数m和n,将有限差分法的计算值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吻合良好。从而说明在满足相同精度的条件下,该有限差分法更简便,更具优势。同时讨论了抗剪强度参数及嵌固深度等因素对应力修正的影响,获得了一些有益于工程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张晨,宋术双,牛强[9](2016)在《悬臂支护桩桩间土拱失稳破坏的突变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基坑支护,边坡治理等工程中大量用到了悬臂桩,桩间土拱的形成是非连续结构起到连续支挡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简化,参考已有文献,将桩间土拱拱形确定为叁角拱形,建立了弹性叁铰拱计算模型,利用突变理论中的尖点突变模型为基础,并参考了Euler拱弹性稳定分析,推导出了在单排桩的条件下土拱承载力与拱形变化的关系。文后采用了几个不同的参数做了计算,发现在确定的条件下,拱体的承载力是随着拱形的逐渐平缓而降低的,并与已有结果做了对比,提供了一种研究桩间土拱破坏情况的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2016年增刊Ⅰ》期刊2016-06-20)
孙立宝[10](2015)在《悬臂式支护结构中几种控制变形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悬臂式支护结构是基坑工程中常用的支护形式,多以排桩、地下连续墙、工法桩、钢板桩等形式出现。基坑工程中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无法做内撑,但周边部分建(构)筑物对基坑变形很敏感,需要采取一些辅助措施来控制基坑的变形。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悬臂式支护结构中常用的几种控制变形的方法,包括双排桩外拉、锚杆(索)加固、基坑内斜撑、基坑内土加固、坑内预留反压土等,并对这几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技术要求等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期刊2015年04期)
悬臂式支护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在理正基坑计算环境下,通过工程实例,对某悬臂桩支护结构计算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不同的冠梁侧向刚度下对支护桩的位移、弯矩和配筋等设计参数的影响,得到了支护设计中冠梁水平侧向刚度最优值;找到了一种在位移满足规范要求前提下,对支护桩弯矩进行合理调配,进而减小支护桩弯矩、减少配筋的基坑支护桩优化设计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悬臂式支护桩论文参考文献
[1].李阳.悬臂式支护桩的上限分析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9
[2].孙志虎,刘博怀,郭志元.基于理正计算冠梁刚度对悬臂支护桩内力优化设计影响分析[J].建筑安全.2019
[3].孔德森,张杰,王士权,刘一.倾斜悬臂支护桩受力变形特性模型试验[J].工业建筑.2019
[4].卢兴晨,钱文喜,蔡理平.悬臂式支护弧形基坑变形特性监测与数值分析[J].中国高新科技.2018
[5].蒋希雁,张雷刚,任晓亮.基于MIDAS/GTS对悬臂式支护基坑空间效应的研究[J].建筑技术.2017
[6].江杰,胡何,冯野,马少坤,刘莹.坑中坑土体加固对悬臂式支护结构的影响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7
[7].孙超,邵艳红.冻胀对基坑悬臂支护桩影响数值模拟研究[J].北方建筑.2017
[8].陈林靖,王志刚,戴自航.基坑悬臂支护桩的双参数有限差分算法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6
[9].张晨,宋术双,牛强.悬臂支护桩桩间土拱失稳破坏的突变理论分析[C].《工业建筑》2016年增刊Ⅰ.2016
[10].孙立宝.悬臂式支护结构中几种控制变形的方法[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