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食性贝类论文_田甲申,王震,李多慧,鹿志创

导读:本文包含了滤食性贝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食性,贝类,同位素,生物,收支,营养盐,菲律宾。

滤食性贝类论文文献综述

田甲申,王震,李多慧,鹿志创[1](2019)在《温度、饵料和物种对滤食性贝类碳氮稳定同位素分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因素对滤食性贝类碳氮稳定同位素分馏的影响,选取物种(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温度(6、14、23℃)和饵料(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叉鞭金藻Dicrateria inornata)3因素进行正交试验,通过检测3种贝类及饵料的稳定同位素变化,探讨了3种因素对滤食性贝类碳氮稳定同位素分馏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的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N)波动较大,无法满足试验要求;各因素对碳稳定同位素半衰期(t_(1/2))的影响由大到小均为温度>物种>饵料,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碳稳定同位素判别值(Δ~(13)C)的影响程度极为接近,Δ~(13)C的变化范围为-5.57‰~1.75‰,已超出经验值范围。研究表明:在以微藻为饵料的稳定同位素判别值研究中,要谨慎选择氮稳定同位素作为参考指标;应用稳定同位素法研究食物网的营养关系时,需全面、系统考虑综合因素对判别值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吕旭宁[2](2017)在《滤食性贝类规模化养殖的环境效应及可持续生产模式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水贝类养殖业是我国沿海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海水养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海水贝类的养殖产量占到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且产量也呈逐年增加的态势。海水贝类养殖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负面效应也开始显现:为提高养殖产量,追求单位面积的经济最大化,养殖户在扩大养殖面积的同时,不断增加单位面积的筏架数量,这种高密度、大规模的养殖方式,不仅改变了自然海区的理化环境及不同生态位的生物组成而且对养殖生物自身和养殖水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从贝类养殖区的悬浮颗粒物沉降通量入手,基于群落水平研究了紫贻贝和长牡蛎的群落结构、营养盐释放速率、摄食及代谢生理,甄别了生物沉积中有机质的来源,构建了物质收支、能量收支方程,阐明了紫贻贝养殖生态系统中颗粒有机碳(POC)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构建了滤食性贝类-刺参-篮子鱼综合养殖理论模型,探讨了凸壳肌蛤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有机质矿化的促进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规模化养殖区沉降颗粒物的沉降通量及群落水平的结构与能量、物质收支调查发现养贝区的沉降通量始终高于对照区,且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性,夏秋季节显着高于春冬季节(P<0.05);对照区沉降颗粒物中的有机质含量始终高于养贝区。在2015年9-10月份和2016年3-4月份差异显着(P<0.05),其余月份无显着性差异(P>0.05);养贝区和对照区的POC (颗粒有机碳),TN (总氮)的沉降通量在夏秋季节显着高于春冬季节(P<0.05),除3月份外,其他月份养贝区均高于对照区,且两区除6月份外均差异显着(P<0.05)。紫贻贝群落上可以鉴定的大型附着生物在4月份有18种,在6月份有21种,4月份的附着生物群落优势种为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光辉圆扇蟹(Sphaerozius nitidus),干重分别占到了总附着生物的20.24±2.53%,30.09±3.10%,15.28±0.34%; 7月份的附着生物群落优势种为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穿贝海绵(Cliona sponge),干重分别占到了总附着生物的11.47± 1.26%,8.38± 1.29%,48.28±2.07%,长牡蛎群落上可以鉴定的大型附着生物在9月份有9种,优势种为刺松藻(Codium fragile(Sur.)Hariot),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玻璃海鞘(Ciona intestinalis),干重分别占到了总附着生物的4.77±3.13%,79.74±1.75%,7.41±1.11% (双壳贝类取软体干重,其他生物均为总干重)。紫贻贝群落水平的能量与物质收支及长牡蛎群落水平的能量收支结果如下:4 月份(16℃)能量收支:100摄食能=6.38生长能+30.94粪便能+4.34排泄能+58.34呼吸能碳收支:100摄食碳=5.10生长碳+15.60粪便碳+4.39排泄碳+74.91呼吸碳7月份(20℃)能量收支:100摄食能=2.29生长能+22.34粪便能+10.16排泄能+65.21呼吸能碳收支:100摄食碳=1.36生长碳+12.83粪便碳+9.38排泄碳+76.43呼吸碳9月份(25℃)能量收支:100摄食能=26.93生长能+29.88粪便能+1.06排泄能+42.13呼吸能依据全年养贝区和对照区POC的沉降通量、养贝区沉积物矿化速率及埋藏速率、两个月份紫贻贝群落水平碳收支的均值,构建了单位面积养贝区(0.62r/m~2,一绳紫贻贝长度为2 m,平均壳长为68.33 mm,个数约为567 ind)的POC生物地化过程,结果表明贻贝群落中参与沉降的POC占到了总摄入POC的14.22%,这部分占到了总沉降POC的41.07%,所有沉降的POC大部分被矿化成CO2,占比为55.58%,埋藏的部分占比为33.19%。二、滤食性贝类-刺参-篮子鱼综合养殖理论模型的构建利用网箱进行刺参苗种的海上中间培育是大规格底播刺参苗种来源之一。但饵料成本及污损生物在网衣上的附着是限制该保苗方法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针对饵料成本过高的问题,利用养贝区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作为刺参的天然饵料,在自然海域中跟踪观测了以不同类型沉积物为食的刺参的生长速度,结果表明养贝区刺参的生长情况好于其他海区。系统研究了桑沟湾楮岛海域不同海区不同水层网衣附着生物量的月际变化、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对优势藻类的摄食能力以及黄斑篮子鱼对养殖网箱上网衣藻类的清除效果。结果表明,同一月份不同深度附着藻类生物量的日均增长量有一定差异,且不同水层在8月7 日-9月14日时间段内的藻类附着日均增长量均显着高于其他月份(P<0.01),各个月份海头红(Plocamium telfairiae)均为该区域的优势种类;构建了适温条件下黄斑篮子鱼对海头红的碳收支方程:100摄食碳=11.69生长碳+10.82粪便碳+6.06排泄碳+71.43呼吸碳;初始体重1.44±0.61 g的黄斑篮子鱼经过152 d的养殖,平均体重达到45.38±4.22 g,日均增重0.26 g,对不同月份网衣附着藻类的清除率在80.28%-90.15%之间。实验证明利用贝类的生物沉积饲喂刺参是可行的,且黄斑篮子鱼可以作为养殖区网衣附着藻类生物清除的工具种。叁、凸壳肌蛤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有机质矿化速率的影响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ei)是虾蟹类养殖优质的饵料生物,是极具养殖潜力的贝类品种。同时凸壳肌蛤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的通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7℃时,相对于无扰动组NH_4~+-N,NO_3~--N,NO2--N,SiO_3~(2-),PO_4~(3-)的改变比例分别为 18.55%,-41.56%,135.42%,0.00%,-46.11%,对矿化速率的提升为13.08%; 15℃时,相对于无扰动组NH_4~+-N,NO_3~--N,NO2--N,SiO_3~(2-),PO_4~(3-)的改变比例分别为 42.99%,226.35%,-85.12%,-5.19%,67.86%,对矿化速率的提升为36.36%; 23℃时,相对于无扰动组NH_4~+-N,NO_3~--N,NO2--N,SiO_3~(2-),PO_4~(3-)的改变比例分别为 8.90%,-153.51%,-18.32%,8.91%,1798.17%,对矿化速率的提升为102.31%。构建了不同温度下凸壳肌蛤的能量收支方程:7℃ 100C=58.12F+46.74R+2.54U-7.40P15℃ 100C=44.28F+29.14R+1.85U+24.73P23℃ 100C=17.18F+41.81R+6.64U+34.37P31℃ 100C=53.35F+28.26R+14.66U+3.73P(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7-05-31)

吕昊泽,刘健,陈锦辉,沈和定,吴杨平[3](2016)在《盐度对长江口3种滤食性贝类滤水率、摄食率、同化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盐度对长江口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滤水率、摄食率、同化率的影响。缢蛏组设6个盐度梯度(5,10,15,20,25,30),光滑河蓝蛤组设6个盐度梯度(5,10,15,20,25,30),河蚬组设6个盐度梯度(0,5,10,15,20,25),并测定了此3种滤食性贝类的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3种滤食性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同化率随着盐度的上升而增加,当上升到一定盐度时达到峰值,然后随着盐度的升高而降低。盐度20时,缢蛏滤水率、摄食率和同化率达到峰值,分别为0.57L/h、5.38mg POM/h和0.72%。盐度10时,光滑河蓝蛤滤水率和同化率达到峰值,分别为0.46L/h和0.53%,摄食率在盐度15时达到峰值3.80mg POM/h。盐度5时河蚬滤水率和摄食率都达到峰值,分别为0.39 L/h和2.48 mg POM/h,同化率在盐度0时已达到峰值0.51%,并随盐度上升而下降。上述结果表明,盐度对3种滤食性贝类的3个摄食生理指标均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6年08期)

李萍[4](2016)在《滤食性贝类、沉水植物及其共存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滤食性贝类与沉水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但两者共存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尚不明确。本文以滤食性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及苦草(Vallisneria natans)为对象,通过构建中型水生态系统,设置对照组、蚌处理组、草处理组与蚌草共存组,研究了滤食性贝类、沉水植物及其共存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背角无齿蚌显着降低了上覆水的亚硝态氮(NO2--N)含量,但对其他形态营养盐含量影响并不显着;苦草提高了水体的pH值,降低了上覆水的营养盐水平,总氮(TN)、硝态氮(NO3--N)、亚硝态氮(NO2--N)、总磷(TP)、总溶解性磷(TDP)、可溶性活性磷(SRP)的含量显着下降;蚌草共存降低了上覆水中各形态氮、磷营养盐含量,提高了水体的pH值。背角无齿蚌、苦草及两者共存均降低了上覆水的浮游藻类Chl a含量、悬浮物(TSS)含量及烧失量。其中,蚌处理组沉积物表层的光照强度高于对照组,表明背角无齿蚌对系统的光照条件改善效果显着,促进了底栖藻类与附着藻类的生长。背角无齿蚌促进了苦草的生长,实验结束时,共存组苦草的干重、株高、根长均显着高于草处理组。本研究表明,滤食性背角无齿蚌、沉水植物苦草及其共存均可改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背角无齿蚌与苦草起到协同净化水质的作用,对水体富营养化改善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6-06-30)

王国栋,张丽莉,黄世玉,谢仰杰[5](2015)在《滤食性贝类采收微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藻是一类由单细胞或数个细胞组成的微小藻类,直径3~30微米,多为真核生物。微藻生长速度快、单位面积产量高,而且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等。广泛应用于生物饵料、保健食品和制药等领域。目前,微藻采收成本极高,占到其养殖成本的20%~30%。降低采收成本是微藻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常用的微藻采收方法有絮凝沉降、膜过滤、离心和气浮分离。虽然絮凝沉淀操作简单,但是由于微藻(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5年12期)

牛亚丽[6](2014)在《桑沟湾滤食性贝类碳、氮、磷、硅元素收支的季节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2013年04月至2014年04月隔月测定虾夷扇贝、栉孔扇贝和长牡蛎叁种滤食性贝类的生长,并用浮游植物网和浮游动物网拖网得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变化情况,测得C、N稳定同位素比值,以得到叁种滤食性贝类的食物来源。对四个季度的虾夷扇贝、栉孔扇贝和长牡蛎的C、N、P、Si元素收支进行了测定、分析,给出了在整个养殖周期的元素收支情况,分析了叁种滤食性养殖贝类在桑沟湾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为明晰规模化养殖贝类的生态功能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①综述了滤食性贝类对养殖海域的影响,滤食性贝类通过过滤大量的海水完成摄食等生理活动,通过排泄和生物沉积等生理作用,对养殖海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②实验隔月取样,表明桑沟湾叁种滤食性贝类的生长速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以壳高来计算,虾夷扇贝、栉孔扇贝和长牡蛎的生长速度平均为327um/d、123um/d和40.5um/d;不同季节,叁种扇贝体内C、N、P、Si元素含量百分比差异不明显;性腺发育不明显。③于2013.10月份和12月份采用拖网的方法取得浮游生物样,结果表明桑沟湾养殖海区生物多样性指数冬季大于秋季,养殖海域浅海3m内共鉴定13属20种,浮游植物种类在不同季节变化不大,但浮游植物的数量秋季明显大于冬季,以硅藻类为主;桑沟湾表层2.5m出现的浮游动物隶属5门10种,秋冬两季均是节肢动物门种类居多,浮游动物秋季种类明显多于冬季,但浮游动物总数则是冬季多于秋季,浮游植物是叁种扇贝的主要食物来源,其食物贡献比例差异明显,扇贝的食物来源与养殖海区中颗粒有机质的来源有关,且与其养殖环境息息相关。④实验采用呼吸瓶法和生物沉积法测得叁种滤食性贝类的摄食、代谢速率,虾夷扇贝、栉孔扇贝和长牡蛎的摄食率平均为0.453mg/h/ind、0.407mg/h/ind及0.278mg/h/ind;生物沉积率在秋季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0.43mg/ind/d、45.89mg/ind/d及80.18mg/ind/d;而叁种扇贝生物沉积物中各元素组成差异不大;同一季节测定的不同种贝的代谢速率不同,单位个体的代谢速率随着个体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但排硅率各季节变化差异不大。叁种贝类对POM的吸收率和吸收效率均与POM的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叁种贝类产生假粪的TPM阈值分别为19.56、16.44、17.76mg/L。⑤桑沟湾叁种主要滤食性贝类的碳、氮、磷、硅元素收支计算对其元素的源汇功能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叁种滤食性贝类在养殖过程中各个生理活动,包括摄食、呼吸、排泄及生物沉积作用的研究,对叁种滤食性贝类的碳、氮、磷、硅元素收支情况进行初步评估。实验结果表明:叁种贝类在一个养殖周期内摄食的碳、氮、磷、硅有明显差异,栉孔扇贝对碳、氮、磷、硅的摄食量均大于虾夷扇贝和长牡蛎,通过呼吸、排泄、钙化等作用排出体外的碳所占比例分别为35.92%、43.36%及39.16%,通过排泄释放回水体的氮、磷百分比差异不大,分别为49.03%、54.49%及51.98%,30.00%、37.59%及34.43%,释放回水体的硅百分比长牡蛎(59.60%)明显大于栉孔扇贝(32.45%)和虾夷扇贝(36.87%);通过生物沉积沉积到海底的碳分别为:53.26%、38.09%及39.51%,氮为38.83%、26.23%、26.09%,磷为62.84%、45.55%、44.69%,硅栉孔扇贝(63.59%)和虾夷扇贝(52.51%)远大于长牡蛎(27.51%);通过收获成为可移出的碳汇为10.28%、18.55%及21.33%,移除的氮栉孔扇贝(12.14%)则小于虾夷扇贝(19.27%)和长牡蛎(21.93%),移除的磷栉孔扇贝(7.36%)则小于虾夷扇贝(16.86%)和长牡蛎(20.88%),移除的硅均较低分别为:13.39%、3.96%及10.61%。(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学院》期刊2014-04-08)

刘鹏,周毅,王峰,张晓梅,刘炳舰[7](2014)在《浅水区(潮间带)滤食性贝类生物沉积的现场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7月,在荣成天鹅湖用自行研制的沉积物捕集器现场测定底内动物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底上动物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生物沉积速率,以建立潮间带贝类生物沉积的现场测定方法,并评价两种贝类对潮间带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内沉积物重量差异不显着,处理组与对照组的沉积物重量差异显着(F=58.047,P=0.000),测得的生物沉积速率与文献具有可比性,因此可以推测新型生物沉积物捕集器适用于浅水区(潮间带),能够准确测定生物沉积速率。在平均水温18.8°C条件下,菲律宾蛤仔和长牡蛎都具有较高的生物沉积速率。壳长(25.0±1.5)mm、软体干重(0.12±0.03)g的菲律宾蛤仔生物沉积速率为(44.92±4.12)mg/(ind·d);壳长(29.8±1.3)mm、软体干重(0.23±0.05)g的菲律宾蛤仔生物沉积速率为(54.84±7.77)mg/(ind·d);壳长(98.8±14.1)mm、软体干重(3.94±0.66)g的长牡蛎生物沉积速率为(1069.01±212.24)mg/(ind·d)。作为天鹅湖海区两种典型贝类,据估算,每平方米面积内的蛤仔和长牡蛎每天分别将29.9g、15.0g的悬浮颗粒物通过滤食和排粪沉积到底层,增强了水层-底栖系统的耦合作用。(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4年02期)

牛亚丽,张继红,任黎华,吴常文[8](2013)在《桑沟湾叁种主要滤食性贝类春季C、N、P收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模拟现场流水系统法,测定了桑沟湾虾夷扇贝、栉孔扇贝和长牡蛎叁种主要滤食性贝类的摄食生理参数,根据贝类能量学模型,估算出叁种贝的C、N、P收支情况。结果表明,春季叁种贝摄食的C大部分由呼吸作用消耗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另一部分用于排泄代谢耗损,极少部分随粪便排出;而摄食的N、P大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少部分直接随粪便排出体外,其余少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和自身代谢耗损;且滤食性贝类对N的吸收利用大于对C和P的吸收利用。(本文来源于《2013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0-2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9](2013)在《“一种滤食性贝类养殖槽的供水系统”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养殖生态与养殖课题组人员完成的“一种滤食性贝类养殖槽的供水系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该实用新型专利涉及到滤食性贝类养殖槽供水系统,包括储水桶、水箱、水泵及管路连接装置。此系统通过水泵从储水桶内抽水(本文来源于《中国渔业报》期刊2013-09-30)

闫家国[10](2013)在《亚热带海湾滤食性贝类生物沉积及其生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我国典型亚热带养殖海湾—大亚湾和大鹏湾,现场条件下测定了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e)、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nobilis)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3种贝类和滤食附着生物皱瘤海鞘(Styela plicata)的生物沉积速率及其时间变化特征,并分析了生物沉积中有机质(OM)和碳(C)氮(N)元素含量;模拟现场环境测定了贝类筏式养殖区和非养殖对照区的沉积物耗氧速率和海水-沉积物界面元素流通。在此基础上初步评估了的贝类生物沉积作用对海湾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综述了滤食性贝类的养殖现状以及贝类养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贝类滤食和生物沉积等生理生态过程在水环境和沉积环境之间所起到的生物耦联作用,尤其是对颗粒物和元素的垂直沉降速率的影响。2.对大亚湾大鹏澳贝类筏式养殖海域的理化和生物环境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鹏澳海域年平均气温为24.94℃,高于大鹏湾畲下湾海域(24.1℃);大鹏澳海域叶绿素a(Chla)含量年平均为5.52μg/L,高于畲下湾(4.30μg/L);两海区年平均盐度没有明显差异,分别为31.19和31.42;大鹏澳水体悬浮颗粒物(Total particleMatter,TPM)平均为26.04mg/L,高于畲下湾海区(25.29mg/L);大鹏澳海区颗粒有机物(Particle Organic Matter, POM)平均为8.98mg/L,高于畲下湾(8.00mg/L)。各个季节水体浮游植物在养殖区和非养殖区均以硅藻和甲藻为主。夏季贝类养殖区内藻类密度高于非养殖区。各季节养殖区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高于非养殖区;养殖区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635mg/m~3)高于非养殖区(492.5mg/m~3)。养殖区浮游动物中种类(年平均为22种)、生物多样性指数(2.54)和丰富度(2.41)均低于非养殖区(分别为29种,2.80和3.26)。养殖区夏季和冬季的浮游动物的丰富度高于春季和秋季。3.2012年12月-2013年2月,在现场条件下测定了葡萄牙牡蛎(C.angulata)、华贵栉孔扇贝(C. nobilis)、翡翠贻贝(P.viridis)和皱瘤海鞘(S. plicata)的生物沉积速率。结果显示:葡萄牙牡蛎的生物沉积速率为82.3-882.2mg/ind/d,平均343.9mg/ind/d;华贵栉孔扇贝的生物沉积速率为60.9-414.7mg/ind/d,平均282.8mg/ind/d;翡翠贻贝的生物沉积速率范围为89.9-865.4mg/ind/d,平均323.3mg/ind/d;皱瘤海鞘的生物沉积速率范围为145.5-1011.8mg/ind/d,平均427.6mg/ind/d。葡萄牙牡蛎生物沉积作用对有机物(Organic Matter,OM)、总碳(Total Carbon,TC)、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总氮(TotalNitrogen,TN)和有机氮(Organic Nitrogen,ON)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50.55,33.77,9.66,9.42和2.51mg/ind/d;华贵栉孔扇贝分别为51.01,36.22,14.65,5.77和1.95mg/ind/d;翡翠贻贝分别为50.56,29.00,8.83,8.34和2.52mg/ind/d;皱瘤海鞘分别为60.93,34.93,12.53,2.18和2.82mg/ind/d。以上几种滤食性生物规格相似时,皱瘤海鞘具有更高的生物沉积速率。四种生物单位个体的生物沉积速率与壳长(或体长)成正相关关系;单位软体干重的生物沉积速率与个体大小成反比。生物沉积速率总体上在夏季较高,冬季和繁殖期较低,表明水温和生殖活动是影响滤食性生物沉积速率的因素。4.在半现场条件下研究了夏季(2012年8月)牡蛎筏式养殖对沉积物耗氧速率和有机碳矿化速率以及海水-沉积物界面元素流通的影响。结果显示:大鹏澳牡蛎养殖区沉积物耗氧速率为74.68mg/m~2/h是非养殖区(平均52.48mg/m~2/h)的1.4倍。根据沉积物耗氧速率和呼吸熵,夏季养殖区沉积物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平均为87.62mg/m~2/h)高于非养殖区(平均为61.75mg/m~2/h)。主要是由于牡蛎生物沉积导致沉积环境有机碳含量升高,矿化过程对溶解氧的消耗增加。养殖区沉积物向水体释放营养盐速率高于非养殖区,养殖区沉积物向水体释放的SiO_2~(-3),NH_4-N,PO_3~(-4)-P,NO_2~--N和NO_3~--N速率平均为3131.3,1478.0,-7.38,235.5和1430.9μg/m~2/h。本研究结果表明,滤食性贝类的生物沉积过程对亚热带养殖海湾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加速了悬浮颗粒物从水层向底层的沉降,对沉积物耗氧速率和界面间元素通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附着生物皱瘤海鞘具有很高的生物沉积速率,在考虑贝类筏式养殖对环境影响时也应考虑海鞘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3-06-03)

滤食性贝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水贝类养殖业是我国沿海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海水养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海水贝类的养殖产量占到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且产量也呈逐年增加的态势。海水贝类养殖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负面效应也开始显现:为提高养殖产量,追求单位面积的经济最大化,养殖户在扩大养殖面积的同时,不断增加单位面积的筏架数量,这种高密度、大规模的养殖方式,不仅改变了自然海区的理化环境及不同生态位的生物组成而且对养殖生物自身和养殖水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从贝类养殖区的悬浮颗粒物沉降通量入手,基于群落水平研究了紫贻贝和长牡蛎的群落结构、营养盐释放速率、摄食及代谢生理,甄别了生物沉积中有机质的来源,构建了物质收支、能量收支方程,阐明了紫贻贝养殖生态系统中颗粒有机碳(POC)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构建了滤食性贝类-刺参-篮子鱼综合养殖理论模型,探讨了凸壳肌蛤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有机质矿化的促进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规模化养殖区沉降颗粒物的沉降通量及群落水平的结构与能量、物质收支调查发现养贝区的沉降通量始终高于对照区,且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性,夏秋季节显着高于春冬季节(P<0.05);对照区沉降颗粒物中的有机质含量始终高于养贝区。在2015年9-10月份和2016年3-4月份差异显着(P<0.05),其余月份无显着性差异(P>0.05);养贝区和对照区的POC (颗粒有机碳),TN (总氮)的沉降通量在夏秋季节显着高于春冬季节(P<0.05),除3月份外,其他月份养贝区均高于对照区,且两区除6月份外均差异显着(P<0.05)。紫贻贝群落上可以鉴定的大型附着生物在4月份有18种,在6月份有21种,4月份的附着生物群落优势种为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光辉圆扇蟹(Sphaerozius nitidus),干重分别占到了总附着生物的20.24±2.53%,30.09±3.10%,15.28±0.34%; 7月份的附着生物群落优势种为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穿贝海绵(Cliona sponge),干重分别占到了总附着生物的11.47± 1.26%,8.38± 1.29%,48.28±2.07%,长牡蛎群落上可以鉴定的大型附着生物在9月份有9种,优势种为刺松藻(Codium fragile(Sur.)Hariot),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玻璃海鞘(Ciona intestinalis),干重分别占到了总附着生物的4.77±3.13%,79.74±1.75%,7.41±1.11% (双壳贝类取软体干重,其他生物均为总干重)。紫贻贝群落水平的能量与物质收支及长牡蛎群落水平的能量收支结果如下:4 月份(16℃)能量收支:100摄食能=6.38生长能+30.94粪便能+4.34排泄能+58.34呼吸能碳收支:100摄食碳=5.10生长碳+15.60粪便碳+4.39排泄碳+74.91呼吸碳7月份(20℃)能量收支:100摄食能=2.29生长能+22.34粪便能+10.16排泄能+65.21呼吸能碳收支:100摄食碳=1.36生长碳+12.83粪便碳+9.38排泄碳+76.43呼吸碳9月份(25℃)能量收支:100摄食能=26.93生长能+29.88粪便能+1.06排泄能+42.13呼吸能依据全年养贝区和对照区POC的沉降通量、养贝区沉积物矿化速率及埋藏速率、两个月份紫贻贝群落水平碳收支的均值,构建了单位面积养贝区(0.62r/m~2,一绳紫贻贝长度为2 m,平均壳长为68.33 mm,个数约为567 ind)的POC生物地化过程,结果表明贻贝群落中参与沉降的POC占到了总摄入POC的14.22%,这部分占到了总沉降POC的41.07%,所有沉降的POC大部分被矿化成CO2,占比为55.58%,埋藏的部分占比为33.19%。二、滤食性贝类-刺参-篮子鱼综合养殖理论模型的构建利用网箱进行刺参苗种的海上中间培育是大规格底播刺参苗种来源之一。但饵料成本及污损生物在网衣上的附着是限制该保苗方法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针对饵料成本过高的问题,利用养贝区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作为刺参的天然饵料,在自然海域中跟踪观测了以不同类型沉积物为食的刺参的生长速度,结果表明养贝区刺参的生长情况好于其他海区。系统研究了桑沟湾楮岛海域不同海区不同水层网衣附着生物量的月际变化、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对优势藻类的摄食能力以及黄斑篮子鱼对养殖网箱上网衣藻类的清除效果。结果表明,同一月份不同深度附着藻类生物量的日均增长量有一定差异,且不同水层在8月7 日-9月14日时间段内的藻类附着日均增长量均显着高于其他月份(P<0.01),各个月份海头红(Plocamium telfairiae)均为该区域的优势种类;构建了适温条件下黄斑篮子鱼对海头红的碳收支方程:100摄食碳=11.69生长碳+10.82粪便碳+6.06排泄碳+71.43呼吸碳;初始体重1.44±0.61 g的黄斑篮子鱼经过152 d的养殖,平均体重达到45.38±4.22 g,日均增重0.26 g,对不同月份网衣附着藻类的清除率在80.28%-90.15%之间。实验证明利用贝类的生物沉积饲喂刺参是可行的,且黄斑篮子鱼可以作为养殖区网衣附着藻类生物清除的工具种。叁、凸壳肌蛤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有机质矿化速率的影响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ei)是虾蟹类养殖优质的饵料生物,是极具养殖潜力的贝类品种。同时凸壳肌蛤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的通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7℃时,相对于无扰动组NH_4~+-N,NO_3~--N,NO2--N,SiO_3~(2-),PO_4~(3-)的改变比例分别为 18.55%,-41.56%,135.42%,0.00%,-46.11%,对矿化速率的提升为13.08%; 15℃时,相对于无扰动组NH_4~+-N,NO_3~--N,NO2--N,SiO_3~(2-),PO_4~(3-)的改变比例分别为 42.99%,226.35%,-85.12%,-5.19%,67.86%,对矿化速率的提升为36.36%; 23℃时,相对于无扰动组NH_4~+-N,NO_3~--N,NO2--N,SiO_3~(2-),PO_4~(3-)的改变比例分别为 8.90%,-153.51%,-18.32%,8.91%,1798.17%,对矿化速率的提升为102.31%。构建了不同温度下凸壳肌蛤的能量收支方程:7℃ 100C=58.12F+46.74R+2.54U-7.40P15℃ 100C=44.28F+29.14R+1.85U+24.73P23℃ 100C=17.18F+41.81R+6.64U+34.37P31℃ 100C=53.35F+28.26R+14.66U+3.73P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滤食性贝类论文参考文献

[1].田甲申,王震,李多慧,鹿志创.温度、饵料和物种对滤食性贝类碳氮稳定同位素分馏的影响[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9

[2].吕旭宁.滤食性贝类规模化养殖的环境效应及可持续生产模式探索[D].上海海洋大学.2017

[3].吕昊泽,刘健,陈锦辉,沈和定,吴杨平.盐度对长江口3种滤食性贝类滤水率、摄食率、同化率的影响[J].海洋科学.2016

[4].李萍.滤食性贝类、沉水植物及其共存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6

[5].王国栋,张丽莉,黄世玉,谢仰杰.滤食性贝类采收微藻技术[J].科学养鱼.2015

[6].牛亚丽.桑沟湾滤食性贝类碳、氮、磷、硅元素收支的季节变化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4

[7].刘鹏,周毅,王峰,张晓梅,刘炳舰.浅水区(潮间带)滤食性贝类生物沉积的现场测定[J].海洋与湖沼.2014

[8].牛亚丽,张继红,任黎华,吴常文.桑沟湾叁种主要滤食性贝类春季C、N、P收支的研究[C].2013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3

[9].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一种滤食性贝类养殖槽的供水系统”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N].中国渔业报.2013

[10].闫家国.亚热带海湾滤食性贝类生物沉积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10 不同种类滤食性贝类的排氨率随...8 不同种类滤食性贝类的滤水率随...9 不同种类滤食性贝类的耗氧率随...滤食性贝类能力收支模式图(引...种贝类的吸收效率与有机物比率的关系桑沟湾:(左)养殖区分布(1999一2000年)...

标签:;  ;  ;  ;  ;  ;  ;  

滤食性贝类论文_田甲申,王震,李多慧,鹿志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