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稳定碳同位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同位素,稳定,树木,质谱仪,西山,植物,碳酸盐。
稳定碳同位素论文文献综述
薛璐,马俊杰,胡芊,张普,吴生海[1](2020)在《C_4植物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助力地质封存CO_2泄漏风险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O_2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是全球CO_2减排最重要技术战略,但CCS相关项目存在CO_2泄漏的风险不容忽视,及时有效的识别与监测项目区CO_2泄漏至关重要。文中以7种典型C_3、C_4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地质封存CO_2泄漏产生的超高CO_2浓度对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影响,分析C_3、C_4植物δ~(13)C值与超高CO_2浓度之间的关系,试图利用植物δ~(13)C分析识别CO_2泄漏。结果表明:C_3、C_4植物的δ~(13)C值能够迅速响应CO_2浓度的变化,均呈现随着CO_2浓度的增加而先迅速下降后缓慢稳定的态势,其中C_3、C_4植物δ~(13)C值分别在CO_2浓度为10000μmol·mol~(-1)、20000μmol·mol~(-1)时降低显着,C_3植物的δ~(13)C值从-28.9‰变化到-47.0‰,C_4植物的δ~(13)C值从-15.1‰变化到-43.8‰,C_4植物在超高CO_2浓度下的δ~(13)C变化远大于C_3植物,且与CO_2浓度有较强相关性(R~2≥0.6343);当二氧化碳浓度大于20000μmol·mol~(-1)时C_4植物δ~(13)C值与正常大气环境C_4植物δ~(13)C值差异显着,利用C_4植物δ~(13)C可有效识别CO_2的泄漏。(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20年01期)
田涛,周世新,付德亮,杨甫,段中会[2](2019)在《米仓山-汉南隆起牛蹄塘组页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牛蹄塘组暗色泥页岩样品进行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无机碳同位素(δ~(13)C_(carb))、氧同位素(δ~(18)O)、总有机碳(TOC)、微量元素测定,分析米仓山-汉南隆起区早寒武世古海洋环境及其与页岩有机质生产的关系。基于原始海洋巨大溶解有机碳库(DOC)和海洋分层理论,结合不同古海洋微生物种属碳分馏特征,描述米仓山-汉南隆起区早寒武世古海洋环境和有机质生产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牛蹄塘组页岩中获取的碳氧同位素具有良好的原始性,对研究区古海洋环境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δ~(13)C_(org)明显富集轻碳同位素(~(12)C)显示强烈的负异常,分布在-34.032‰~-29.537‰,属于L型无定形有机质,且更富集轻碳同位素;δ~(13)C_(carb)明显富集重碳同位素(~(13)C),分布在-1.21‰~3.64‰;氧同位素δ~(18)O分布在-8.94‰~-3.5‰;研究区南北部碳氧同位素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与南部西河乡剖面相比,北部宁强铁锁关和两河村剖面的碳同位素具较高的δ~(13)C_(org),偏正的δ~(13)C_(carb)和高的δ~(13)C_(carb-org),且δ~(13)C_(carb)与δ~(13)C_(org)呈明显的解耦关系而与δ~(13)C_(carb-org)线性相关;牛蹄塘组页岩碳氧同位素组成取决于海侵过程中藻类、化能自养、甲烷细菌、甲烷氧化菌等特殊的古海洋微生物种属分布或活动强度与上升洋流、海洋分层的有机结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苏莹,陈林,李月飞,孟文婷,祝忠有[3](2019)在《荒漠草原猪毛蒿的生长特征与稳定碳同位素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能反映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为研究荒漠草原区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的生存策略,本研究以猪毛蒿为试验对象,分析了猪毛蒿同化枝δ~(13)C值与土壤因子,种群数量特征,以及猪毛蒿个体生物量分配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猪毛蒿同化枝δ~(13)C值分布为—29.76‰~—25.10‰。试验区内土壤体积含水率、土壤硬度对猪毛蒿同化枝δ~(13)C的影响不显着。δ~(13)C值与密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与盖度、株高和冠幅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δ~(13)C值与营养器官生物量、繁殖器官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猪毛蒿营养器官生物量与繁殖器官生物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综上可得,猪毛蒿同化枝δ~(13)C值与植株种群数量特征、个体生物量分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表明猪毛蒿为适应荒漠草原环境,能够采取独特的生存适应策略。(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郑无忌[4](2019)在《基于稳定碳同位素的贵州高原树木生长对干旱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以快速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洪涝等)增多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之一,对气候系统变化、碳循环、水源涵养、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影响。云贵高原地区是我国自给农业分布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脆弱生态环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自然灾害如水土流失以及生态破坏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近些年来我们在云贵高原不同区域都发现了珍稀针叶森林大量死亡或生长衰退的现象。树木生长衰退和死亡现象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过程之一,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群动态、种间相互作用、大气CO_2浓度及区域气候变化存在长期的反馈作用。因此,研究区域树木生长衰退和死亡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对于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森林碳汇、森林经营与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云贵高原东部的贵州高原作为研究区,利用在贵州高原北部习水自然保护区内和东南部的茂兰自然保护区内发现的天然福建柏和华南五针松活树和死树树轮样本,通过测定树轮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分别建立了两个地区第一条稳定碳同位素年表,并计算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比值(C_i/C_a)、基面积增量(BAI)等相关指标,采用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了福建柏和华南五针松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此外还分析了华南五针松的幼龄效应对该树种δ~(13)C值的影响;最后,进一步对比分析径向生长、稳定碳同位素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探讨福建柏老树、华南五针松幼树死亡现象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及其生理机制。主要结论如下:习水地区福建柏树轮δ~(13)C主要受冬春季(前年10月至当年5月)的水分条件影响。在1960s至1980s,由于气候相对湿润,福建柏叶片气孔导度较大,使得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较高,从而导致水分利用效率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径向生长量较大;然而自1985年来,随着气候逐渐变干,干旱迫使福建柏采用保守的用水策略,通过减小气孔导度甚至关闭气孔来减少蒸腾,导致福建柏水分利用效率(iWUE)显着增加,光合产物不断减少,径向生长持续减少,当干旱达到最盛时(2009-2011年),出现了大量缺失轮、径向生长达到最低值以及成年福建柏大量死亡的现象。研究指示近期的严重干旱事件是导致大龄福建柏成片死亡的主要原因,未来变暖和干旱将对这一物种带来潜在的生存威胁。茂兰地区华南五针松δ~(13)C值主要受生长季早期及生长季的水分条件影响。在1960至1981年,由于气候相对湿润,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大气CO_2浓度增加而增加,BAI因CO_2肥化效应而持续增加;1982至2011年气候逐渐变干,华南五针松通过减小气孔导度来减少蒸腾失水,导致华南五针松iWUE显着增加,光合产物不断减少,径向生长维持较低水平。随后,气候转湿,水分利用效率维持恒定,径向生长再度开始增加。研究结果指示华南五针松大量死亡与2009-2011年的极端干旱事件有关。结果还指示在恶劣的喀斯特干旱山地环境下幼树相对于老树更容易受到干旱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6-01)
曾梓琪,肖红伟,黄启伟,肖浩[5](2019)在《南昌市PM_(2.5)中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PM_(2.5)浓度上升导致灰霾事件频繁发生,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碳组分是PM_(2.5)中的重要组分,被认为是灰霾形成和转化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PM_(2.5)中含碳组分的来源及其化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南昌地区共采集105个PM_(2.5)样品,分析了PM_(2.5)样品中总碳(TC)浓度及其碳同位素(δ~(13)C)。结果表明,采样期间TC的年平均浓度为(12.1±2.1)μg/m~3,总体上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变化趋势,可能是受不同季节气象因素和来源变化的影响。δ~(13)C的年平均值为(-26.1±0.2)‰,总体上呈现冬季高、春季低的变化趋势,可能是受不同来源的影响。利用贝叶斯模型计算南昌地区PM_(2.5)中TC主要来源于C_3植物燃烧和机动车尾气,年源贡献分别为49.3%和28.7%;其次是煤燃烧和C_4植物燃烧,年源贡献分别为17.7%和4.2%。春季δ~(13)C值偏低是由于C_3植物燃烧贡献相对较高,而冬季δ~(13)C值偏高则是煤燃烧贡献增加。(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9年03期)
张振,金国庆,周志春,丰忠平,孙林山[6](2019)在《马尾松稳定碳同位素(δ~(13)C)的地理变异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和湖北省太子山石龙林场2个试验点的33年生马尾松种源试验林,选取不同纬度的10个代表性种源,研究其在种源间的差异、地理变异模式及对水热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马尾松平均年轮δ~(13)C在种源间的差异极显着,高纬度种源的平均年轮δ~(13)C高于低纬度种源.马尾松年轮δ~(13)C呈纬向的地理变异模式,形成了对种源原地环境的适应性.年轮δ~(13)C与种源地年均温(MAT)、1月均温(T_1)、年降水量(MAP)、5—9月降水量(P_(5-9))及≥10℃年积温(CT)均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与干燥度指数(AI)呈显着正相关.淳安和太子山点马尾松年轮δ~(13)C对种源地干燥度指数的响应函数可分别解释年轮δ~(13)C变化的37.5%和42.5%,种源地AI是年轮δ~(13)C适应性的重要环境限制因子.马尾松稳定碳同位素δ~(13)C的年际变化与生长环境关系密切,湖北太子山试验点处于相对干旱的中西部地区,干燥度指数高,平均年轮δ~(13)C比淳安试验点高1.8%.太子山点和淳安点的马尾松年轮δ~(13)C分别对7月和8月的气温响应敏感,夏季降水量是年轮稳定碳同位素分馏的主要限制因子,而不同种源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性不同.(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曾梓琪,肖红伟,肖化云[7](2019)在《南昌市PM_(2.5)中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大范围的PM_(2.5)污染事件,特别是在灰霾天气,严重影响了中国大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大气能见度和人类健康等。PM_(2.5)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碳组分、硝酸盐、硫酸盐和铵盐等成分。其中,含碳组分是PM_(2.5)中的重要组成之一,被认为是灰霾形成和转化的重要因素。全球的总碳(TC)含量约占气溶胶10%~50%(Schauer et al.,2010),在中国TC含量也在PM_(2.5)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广州PM_(2.5)中的TC(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胡佳宏,胡玉昆[8](2019)在《真空冷冻干燥-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法测定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同位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提供了一种可批量处理、消耗低廉的测定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同位素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多水土质量比法提取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得到含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溶液,经磷酸酸化至pH小于2,将所得的溶液通过冷冻干燥进行浓缩,浓缩后的物质加高纯水复溶、在银舟中多次干燥富集后通过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EA-IRMS)进行δ~(13)C值测定。本方法中对多水土质量比法提取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水土比例、振荡时间等参数进行了优化,将冷冻干燥的浓缩方式用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同位素测定的前处理。通过土壤样品的平行测定对比,δ~(13)C的标准差小于0. 1‰,表明该方法重现性好,样品测试精密度高。(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02期)
周厚云,刘淑华,彭小桃,程珂,陈琼[9](2018)在《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稳定碳同位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国内外有关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石笋)稳定碳同位素值(δ~(13)C)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总结,介绍了影响石笋δ~(13)C值变化的因素(如植被(包括植被类型和生物量效应)、土壤过程、大气CO_2、岩溶地下水水文(包括地下水的水动力条件、水-岩相互作用和先期碳酸盐沉积等)),同时介绍了一些模型研究中对影响石笋δ~(13)C值的某些具体气候环境因素(如滴水快慢或时间间隔、通风强度、地下水流动路径等)进行的定量评估.综合1992—2017年对洞穴石笋δ~(13)C值的研究成果,指出洞穴内滴水的CO_2去气作用可能是影响石笋δ~(13)C值变化的关键机制,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对此给予高度关注.(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安显银,张予杰,朱同兴,张以春,袁东勋[10](2018)在《西藏色龙西山二迭系-叁迭系界线剖面稳定碳同位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古生代-中生代之交的生物灭绝过程和原因一直是科学家关注和致力解决的关键古生物学问题之一.色龙西山剖面的牙形石分带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为认识该地区地层序列和沉积历史提供了新的证据.全岩碳同位素分析表明,在长兴阶与印度阶附近该剖面存在着碳同位素负偏,可以同我国华南多个剖面进行对比,揭示了古生代-中生代之交的碳同位素变化和生物灭绝模式具有全球对比性.新识别出的奥伦尼克阶底部(Neospathodus waageni带底部)碳同位素值大幅度负偏及之后的正偏,与华南等地的变化规律一致,反映了二迭纪末期到早叁迭世长期的、复杂的生物和环境变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稳定碳同位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牛蹄塘组暗色泥页岩样品进行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无机碳同位素(δ~(13)C_(carb))、氧同位素(δ~(18)O)、总有机碳(TOC)、微量元素测定,分析米仓山-汉南隆起区早寒武世古海洋环境及其与页岩有机质生产的关系。基于原始海洋巨大溶解有机碳库(DOC)和海洋分层理论,结合不同古海洋微生物种属碳分馏特征,描述米仓山-汉南隆起区早寒武世古海洋环境和有机质生产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牛蹄塘组页岩中获取的碳氧同位素具有良好的原始性,对研究区古海洋环境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δ~(13)C_(org)明显富集轻碳同位素(~(12)C)显示强烈的负异常,分布在-34.032‰~-29.537‰,属于L型无定形有机质,且更富集轻碳同位素;δ~(13)C_(carb)明显富集重碳同位素(~(13)C),分布在-1.21‰~3.64‰;氧同位素δ~(18)O分布在-8.94‰~-3.5‰;研究区南北部碳氧同位素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与南部西河乡剖面相比,北部宁强铁锁关和两河村剖面的碳同位素具较高的δ~(13)C_(org),偏正的δ~(13)C_(carb)和高的δ~(13)C_(carb-org),且δ~(13)C_(carb)与δ~(13)C_(org)呈明显的解耦关系而与δ~(13)C_(carb-org)线性相关;牛蹄塘组页岩碳氧同位素组成取决于海侵过程中藻类、化能自养、甲烷细菌、甲烷氧化菌等特殊的古海洋微生物种属分布或活动强度与上升洋流、海洋分层的有机结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稳定碳同位素论文参考文献
[1].薛璐,马俊杰,胡芊,张普,吴生海.C_4植物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助力地质封存CO_2泄漏风险识别[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
[2].田涛,周世新,付德亮,杨甫,段中会.米仓山-汉南隆起牛蹄塘组页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苏莹,陈林,李月飞,孟文婷,祝忠有.荒漠草原猪毛蒿的生长特征与稳定碳同位素间的关系[J].草地学报.2019
[4].郑无忌.基于稳定碳同位素的贵州高原树木生长对干旱的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9
[5].曾梓琪,肖红伟,黄启伟,肖浩.南昌市PM_(2.5)中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J].地球化学.2019
[6].张振,金国庆,周志春,丰忠平,孙林山.马尾松稳定碳同位素(δ~(13)C)的地理变异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9
[7].曾梓琪,肖红伟,肖化云.南昌市PM_(2.5)中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8].胡佳宏,胡玉昆.真空冷冻干燥-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法测定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同位素[J].分析试验室.2019
[9].周厚云,刘淑华,彭小桃,程珂,陈琼.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稳定碳同位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安显银,张予杰,朱同兴,张以春,袁东勋.西藏色龙西山二迭系-叁迭系界线剖面稳定碳同位素特征[J].地球科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