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粒,抗原,树突,血清学,免疫,细胞,蛋白。
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丽,刘永太,张峰波,李玉娇,李智伟[1](2019)在《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蛋白BCG-egG1Y162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研究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蛋白BCG-egG1Y162的免疫原性。方法选取60只小鼠分别分为3组实验组、重组卡介苗组和正常组小鼠分别注射重组抗原蛋白BCG-egG1Y162、重组卡介苗(BCG)和生理盐水(NS)。在免疫的第0、2、4、6、8周收集各组小鼠的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体IgG的动态变化水平。在第8周随机处死各组一半数量的小鼠提取脾淋巴细胞,分别通过四甲基偶氮咗蓝实验(MTT法)以及ELISA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反应和细胞上清中IFN-γ、IL-4的水平变化。在免疫后第8周用活棘球蚴原头蚴感染各组存活的小鼠,感染后第24周处死各组小鼠,检测血清中IgG水平、包囊个数及其直径。结果 (1)免疫后的第2~8周,BCG-egG1Y162免疫组小鼠血清中IgG持续升高,与正常组和BCG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G组和正常组的IgG水平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BCG-egG1Y162免疫组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在体外能被BCG-egG1Y162特异性的刺激增生,增殖水平显着高于BCG组和正常组(P<0.05),其上清中IFN-γ、IL-4的水平以及IFN-γ/IL-4的比值同样显着高于正常组和BCG组(P<0.05)。这些指标在BCG组和正常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各组小鼠感染活棘球蚴原头蚴后的第24周,BCG-egG1Y162免疫组具有87.3%的免疫保护力,并且血清中的IgG水平显着高于BCG组和正常组(P<0.05)。结论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蛋白BCG-egG1Y162免疫小鼠后可上调小鼠血清中抗体IgG的水平,刺激脾淋巴细胞增殖活化,特异性地增强脾淋巴细胞的Th1免疫反应和机体抵抗细粒棘球蚴感染的能力,说明BCG-egG1Y162是具有研究价值的细粒棘球蚴病候选疫苗分子。(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佟雪琪[2](2017)在《经重组抗原P29诱导的免疫保护下细粒棘球蚴感染宿主后长链非编码RNA差异表达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研究长链非编码RNA是否参与了宿主免疫细胞分化的过程,本课题利用重组疫苗P29对动物具有较好免疫保护力的作用,制备了疫苗免疫-病原体感染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在重组疫苗P29免疫诱导下及病原体感染后,长链非编码RNA差异表达的情况,为解决寄生虫病研究中存在的宿主与病原体间免疫相互作用及免疫逃逸等难题探索新的途径。方法1.纯化和制备细粒棘球绦虫重组疫苗P29。2.疫苗免疫-病原体感染动物模型的制备: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P29免疫+感染组和未免疫感染组。用重组疫苗免疫P29免疫+感染组小鼠(免疫3次),与第叁次免疫间隔叁个月后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感染小鼠(空白对照组不感染)。分别在第一次免疫前、第叁次免疫后2周、感染病原体后2周,小鼠眼球取血制备外周血淋巴细胞。感染6个月后处死P29免疫+感染组和未免疫感染组小鼠,统计包囊数,计算出重组疫苗P29所引起的免疫保护力。3.提取总RNA:利用TRIZOL法提取各组小鼠各个时间点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总RNA。4.构建lnc RNA和m RNA序列文库:用Epicentre公司的Magnetic Core试剂盒进行lnc RNA的分离及建库,用KAPA公司的KAPA Strand m RNA-Seq Kit进行m RNA的分离及建库。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切胶回收纯化后,用Agilent 2100检验文库质量。5.高通量测序:构建好的lnc RNA和m RNA序列文库用Illumina公司Hi Seq2000高通量测序仪进行测序分析。6.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序碎片进行拼接:用tophat2软件进行拼接,将高质量reads比对到小鼠基因组上,并构建各组、各时间点的lnc RNA和m RNA转录本。7.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差异表达分子:用Cufflinks软件对全部reads正态分布化,获得可以相互比较的表达数据,用Cuffdiff软件按照P value≤0.05且fold change≥2标准对实验组及对照组免疫后2周、感染病原体后2周的lnc RNA及m RNA表达量进行差异分析。8.注释:使用lnc RNAdb数据库(http://www.lnc RNAdb.org/)、UCSC数据库(http://genome.ucsc.edu/)注释差异表达的lnc RNA。9.lnc RNA与对应m RNA的关联性分析:通过计算实验组及对照组各个时间点差异表达lnc RNA及m RNA表达量的皮尔森系数(r),以r的绝对值大于0.99为阈值,确定lnc RNA与m RNA的相关关系。10.对P29免疫+感染组及空白对照组免疫后差异表达lnc RNA及相关m RNA分子进行初步验证: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免疫组,免疫组小鼠经重组疫苗P29免疫3次,空白组不做处理,分别在第一次免疫前、第叁次免疫后两周眼球取血制备外周血淋巴细胞。TRIZOL法提取总RNA,构建c DNA文库。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差异表达的lnc RNA及相关m RNA分子进行初步验证。结果1.成功构建疫苗免疫-病原体感染动物模型,重组疫苗P29免疫小鼠获得了94.8%的免疫保护力。2.成功提取总RNA,经核酸蛋白微量分析仪测定各组总RNA OD260/OD280均在1.8-2.0之间,总量均超过5μg,满足建库要求。3.成功构建m RNA文库及lnc RNA文库,通过Agilent 2100检验,符合测序要求。4.m RNA文库测序结果:P29免疫+感染组免疫后m RNA文库获得19717433条reads,其中高质量reads共12375673条,比对率为94.2%。P29免疫+感染组感染后m RNA文库获得24908555条reads,其中高质量reads共14766919条,比对率为94.8%。空白对照组免疫后m RNA文库获得25555287条reads,其中高质量reads共15703026条,比对率为96.1%。空白对照组感染后m RNA文库获得23772436条reads,其中高质量reads共15251560条,比对率为96.3%。未免疫感染组感染后m RNA文库获得21539925条reads,其中高质量reads共13748866条,比对率为95.1%。各文库测序量均在4Gb以上。5.lnc RNA文库测序结果:P29免疫+感染组免疫后lnc RNA文库获得23367854条reads,其中高质量reads共16756424条,比对率为85.1%。P29免疫+感染组感染后lnc RNA文库获得21803045条reads,其中高质量reads共16449971条,比对率为87.6%。空白对照组免疫后lnc RNA文库获得25501392条reads,其中高质量reads共18047705条,比对率为84.7%。空白对照组感染后lnc RNA文库获得21803045条reads,其中高质量reads共16449971条,比对率为87.6%。未免疫感染组感染后lnc RNA文库获得18171176条reads,其中高质量reads共12521894条,比对率为95.1%。各文库测序量均在4Gb以上。6.筛选差异表达分子结果:P29免疫+感染组和空白对照组免疫后差异表达的lnc RNA共17个,m RNA共473个。空白对照组与未免疫感染组感染后差异表达的lnc RNA共14个,m RNA共85个。P29免疫+感染组和未免疫感染组感染后差异表达的lnc RNA共30个,m RNA共192个。7.lnc RNA与对应m RNA的关联性分析结果:每个差异表达的lnc RNA与多个编码蛋白基因显着相关。8.初步验证结果:对P29免疫+感染组及空白对照组免疫后差异表达lnc RNA及相关m RNA进行q PCR验证,其中lnc RNA靶分子XLOC-012763与对应m RNA Dab2ip、Hc、Trem、Oas3;INTE-015204与对应m RNA klf4、Patz1、Cxcl2;INTE-028466与对应m RNA Kler1、Jchain存在差异表达,与lnc RNA与对应m RNA关联性分析结果一致。结论1.获得疫苗诱导下差异表达lnc RNA共17个,m RNA共473个。获得病原体感染下差异表达的lnc RNA共14个,m RNA共85个。获得疫苗诱导病原体感染差异表达lnc RNA共30个,m RNA共192个。2.初步认定lnc RNA XLOC-012763与对应m RNA Dab2ip、Hc、Trem、Oas3;INTE-015204与对应m RNA klf4、Patz1、Cxcl2;INTE-028466与对应m RNA Kler1、Jchain是与获得免疫保护力相关的、可能参与诱导宿主机体免疫应答调节作用的靶lnc RNA及靶m RNA,为解决寄生虫病研究中存在的宿主与病原体间免疫相互作用及免疫逃逸机制提供线索。(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李宗吉,赵巍[3](2015)在《细粒棘球蚴14-3-3重组抗原诱导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Eg)重组蛋白14-3-3(r Eg14-3-3)诱导小鼠的免疫反应以及其对小鼠的免疫保护力,本研究将r Eg14-3-3免疫ICR小鼠,在叁免后4周,采用原头蚴攻击感染,并采用ELISA法对小鼠血清中Ig G及其亚型、Ig E抗体水平和IL-21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免疫组小鼠血清Ig G、Ig G1、Ig G2a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Ig E水平则无显着性差异。免疫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在免疫后和攻击感染后IL-21水平迅速升高并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较高水平;而且免疫组保护效率为84.47%。本研究表明r Eg14-3-3能够诱导小鼠产生高水平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并且Tfh细胞也参与体液免疫应答,表明该重组蛋白可以作为预防Eg的候选亚单位疫苗或重组疫苗的有效免疫抗原。(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吕士玉[4](2015)在《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Eg10和mMDH致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明确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Eg10和m MDH免疫小鼠产生的免疫耐受机制。方法1.体外培养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用Eg10和m MDH体外刺激DCs,通过扫描电镜观察DCs的形态变化,细胞免疫荧光观察DCs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的水平;2.利用IDO抑制剂1-甲基色氨酸(1-Methyl-tryptophan,1-MT)处理DCs 3h,用来抑制IDO的表达及酶活性,然后用重组抗原Eg10和m MDH体外刺激DCs,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s刺激CD4+T细胞增殖及诱导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生成的能力;Q-PCR检测DCs中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C表面分子CD80/CD86、MHCII、CD40的表达情况。结果1.重组抗原Eg10和m MDH不能刺激DCs表面树突的生成,DCs呈现不成熟状态;2.重组抗原Eg10和m MDH刺激DCs后,IDO的表达增强,上清中犬尿氨酸的含量也升高,且1-MT能特异性降低IDO的表达水平和酶活性;3.与1-MT未处理的m MDH组相比,1-MT处理的m MDH组中DCs刺激CD4+T细胞增殖的能力升高,诱导CD4+CD25+FOXP3+Tregs生成的能力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Eg10组对1-MT的反应不明显;4.重组抗原Eg10和m MDH刺激DCs后,TNF-α、IL-6、IL-10 m RNA水平的表达呈不同程度的升高,1-MT处理的抗原组TNF-αm RNA表达升高,IL-6、IL-10m RNA表达降低;5.重组抗原Eg10和m MDH刺激DCs后,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水平较低,1-MT处理并不能提高表面分子的表达水平。结论1.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Eg10和m MDH体外刺激小鼠骨髓来源的DCs,不能使其发育成熟,DCs刺激CD4+T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弱;2.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m MDH通过刺激DCs表达高水平的IDO,引起免疫耐受。3.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Eg10不是通过刺激DCs表达IDO引起免疫耐受的,可能存在其他机制。(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期刊2015-04-01)
吕士玉,高富,李子华,王强,赵巍[5](2014)在《Notch信号通路在DC介导的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Eg.ferritin免疫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索Notch信号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介导的抗寄生虫感染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骨髓来源的小鼠DC细胞,利用γ-分泌酶抑制剂N-[N-(3,5-Difluorophenacetyl)-L-alanyl]-S-phenylglycine tbutyl ester,DAPT于不同时间段处理细胞,阻断DC的Notch信号通路,培养第7d时收集DC,用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铁蛋白(ferritin protein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ferritin)体外刺激DC,利用扫描电镜观察DC形态的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分子MHCⅡ、CD40及CD80/CD86的表达情况。结果 DC细胞数量随DAPT浓度的增高而降低;经不同浓度DAPT于不同时间段处理后,DC细胞中Notch1mRNA的表达受到抑制,以50μmol/L DAPT在第0d处理DC,对Notch1mRNA的抑制效果更显着(P<0.05);Eg.ferritin和LPS均能刺激DC细胞表面树突的生成及表面分子MHCⅡ、CD40及CD80/CD86的表达,且Eg.ferritin比LPS的刺激作用更显着(P<0.05),而加入DAPT后,DC细胞表面树突的生成减少,各表面分子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并削弱了Eg.ferritin和LPS的刺激作用。结论Eg.ferritin能促进DC细胞的分化成熟,而阻断Notch信号通路会影响DC细胞的分化成熟,并降低DC细胞对Eg.ferritin的反应能力。其分子机制涉及Notch信号通路。(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4年12期)
王玉姣[6](2014)在《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14-3-3和苹果酸脱氢酶诱导宿主DC-CD4~+T细胞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免疫保护力的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14-3-3(rEg14-3-3)和线粒体苹果酸脱氢酶(rEgmMDH)对宿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的成熟、DC细胞递呈并促进CD4+T细胞活化、分化及效应的影响,研究细粒棘球蚴抗原所诱导的宿主免疫应答机制。方法:1.抗原的获取:①重组抗原的表达:通过原核表达以及亲和层析纯化获得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rEg14-3-3和rEgmMDH,并复性获取可溶性蛋白rEgmMDH;②天然粗抗原的制备:外科手术剥离细粒棘球蚴病人的包囊并无菌收集囊液和分离原头蚴,原头蚴经液氮研磨和超声破碎获取可溶性抗原。2.小鼠骨髓来源的DC(BMDC)的制备和培养:无菌分离小鼠骨髓细胞,通过GM-CSF、IL-4定向培养7天,获取未成熟DC。3.不同抗原刺激BMDC的扫描电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LPS、rEg14-3-3、rEgmMDH、原头蚴粗抗原和囊液分别刺激未成熟BMDC48小时,扫描电镜观察各组BMDC表面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BMDC的表面分子(MHCⅡ、CD40、CD80和CD86)和极化因子(IL-12和CCL2)的表达水平。4.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无菌分离正常小鼠脾脏单个淋巴细胞,通过磁珠分选分离纯化小鼠脾脏初始CD4+T细胞。LPS、rEg14-3-3、rEgmMDH、原头蚴粗抗原和囊液刺激培养的BMDC分别与初始CD4+T细胞按1:5的比例混合培养5天。流式细胞术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后Th1,Th2,Th17和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结果:1.获得高纯度的可溶性重组抗原rEg14-3-3和rEgmMDH,以及无菌的囊液抗原和原头蚴可溶性抗原。2.①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LPS、rEg14-3-3、rEgmMDH、SPA和HF抗原刺激的DC细胞均有部分分化为具有树突状突起的DC。②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抗原刺激BMDC的结果显示,与PBS相比,相应浓度的LPS、rEg14-3-3、rEgmMDH、原头蚴可溶性抗原和囊液均能刺激BMDC高表达MHCⅡ类分子和CD40(P<0.05)。与PBS相比,BMDC在相应浓度的LPS、rEg14-3-3、原头蚴可溶性抗原刺激后,可高表达CD80和CD86(P<0.05),而相应浓度的rEgmMDH刺激的BMDC低表达CD80(P>0.05),相应浓度的囊液刺激的BMDC低表达CD86(P>0.05)。③比较分析rEg14-3-3组和rEgmMDH组BMDC表面分子的表达水平,经抗原rEg14-3-3刺激后的BMDC较高水平表达MHCⅡ类分子、CD80和CD86(P<0.05)。④相应浓度的LPS和rEgmMDH能刺激DC表达较高水平的极化因子IL-12(P<0.05),相应浓度的rEg14-3-3和囊液能刺激DC表达较高水平的极化因子CCL2(P<0.05)。3.流式细胞术分析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后的CD4+T细胞,结果显示,①与PBS相比,LPS、rEg14-3-3和rEgmMDH能诱导初始CD4+T细胞分化较高水平的CD3+CD4+IFN-γ+T细胞(P<0.05),而且比较rEg14-3-3和rEgmMDH组CD3+CD4+IFN-γ+T细胞的分化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rEg14-3-3、囊液抗原能诱导初始CD4+T细胞分化较高水平的CD3+CD4+IL-4+T细胞(P<0.05);③rEgmMDH能诱导初始CD4+T细胞显着分化高水平的CD3+CD4+IL-17+T细胞(P<0.05);④LPS、rEgmMDH、原头蚴可溶性抗原能诱导初始CD4+T细胞分化较高水平的CD4+CD25+Foxp3+Treg细胞(P<0.05)。结论:1.与未获得免疫保护力的抗原rEgmMDH相比,抗原rEg14-3-3更容易诱导DC成熟。2.体外实验显示rEg14-3-3负载DC后优势诱导初始CD4+T细胞活化为高水平的Th1、Th2细胞亚群,rEgmMDH负载DC后优势诱导初始CD4+T细胞活化为高水平的Th1、Th17、Treg细胞亚群。具有不同免疫保护力的抗原可能通过DC诱导CD4+T细胞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分化,从而发挥抗感染作用。(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期刊2014-04-01)
王强[7](2014)在《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铁蛋白和Eg10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观察有保护力的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Eg.ferrtin和无保护力的重组抗原Eg10刺激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通过研究BMDC形态、表面分子的表达的变化以及在不同抗原刺激下产生的免疫应答的差别,比较Eg.ferrtin和Eg10重组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的免疫机制的差异。2.进一步探索寄生虫感染宿主的免疫基础理论,为我们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方向。方法1.获取可溶形式的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Eg.ferrtin和Eg10:重组表达质粒Eg10/pET-28aBL21(DE3)plysS和Eg.ferritin/pET-28aBL21(DE3)plysS在IPTG终浓度为0.2mmol/L-1.0mmol/L,在25℃、28℃、30℃、37℃等不同条件下诱导表达,摸索蛋白最佳表达条件;采用GSSH复性液对包涵体蛋白复性条件进行优化,观察蛋白复性情况。2.小鼠BMDC与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Eg.ferrtin和Eg10的体外共培养:以小鼠的骨髓细胞中的CD34+细胞作为前体细胞,联合细胞因子GM-CSF和IL-4共同刺激,隔天半量换,培养至第8天收集细胞即为小鼠BMDC;将培养的BMDC分为四组,一组加入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Eg.ferrtin,一组加入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Eg10,两组分别用0.1ug/ml、1ug/ml、10ug/ml叁种抗原浓度以及6h,20h,48h不同的刺激时间,选取最佳的刺激浓度和刺激时间;一组加入LPS(50ng/ul)作为阳性对照组;一组任何物质都不加作为空白对照组。3.BMDC形态学的观察: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BMDC的外部结构和细胞内的超微结构,比较各组BMDC表面树突的数目以及内部超微结构的变化。4.BMDC表型的检测: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BMDC的表面分子MHCⅡ、CD80、CD40、CD86的表达情况。5.BMDC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将四组小鼠BMDC分别混合同种异型T淋巴细胞培养,采用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方法,比较各组BMDC诱导T细胞增殖的能力。6.BMDC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的测定:收集四组BMDC的上清,用ELISA法检测各组BMDC分泌的IL-6、IL-10、IL-12、TNF-α的水平。结果1.重组表达质粒Eg10/pET-28a和Eg.ferritin/pET-28a在IPTG终浓度为0.2mmol/L-1.0mmol/L,在25℃、28℃、30℃、37℃等不同条件下诱导表达,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Eg.ferrtin和Eg10仍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采用GSSH复性液对包涵体蛋白进行复性,获得可观的可溶形式的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Eg.ferrtin和Eg10。2.建立小鼠BMDC体外培养的方法。每两只小鼠的骨髓细胞可以扩增约1-2x107个树突状细胞,BMDC纯度达到70%以上。3. Eg.ferrtin体外刺激BMDC能使其成熟,且上调BMDC表面MHC一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量,具有典型的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可诱导T细胞大量增殖;BMDC高表达IL-12、TNF-α等Th1型细胞因子,与空白对照组比,差异显着(P<0.01)。4. Eg10体外刺激BMDC不能使其成熟,且中等程度表达MHC一Ⅱ类分子,下调共刺激分子表达量,诱导T细胞的增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BMDC分泌的IL-6较高,与空白对照组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的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比明显升高。(P<0.01)。结论1. Eg.ferrtin重组抗原能诱导BMDC成熟,刺激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经Eg.ferrtin刺激的BMDC高表达IL-12、TNF-α等细胞因子,推测有可能产生Th1型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从而通过对病原体进行原始杀伤,达到清除入侵的病原体而保护机体的作用。2. Eg10重组抗原不能诱导BMDC成熟,刺激T细胞的增殖的能力较弱,经Eg10刺激的BMDC表达的IL-6、IL-10等细胞因子的量较高,推测有可能产生Th2型免疫应答,引发免疫抑制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病原体的存活。(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期刊2014-04-01)
江莉,冯正,张耀光,王真瑜[8](2013)在《细粒棘球蚴抗原B亚单位多表位重组抗原的血清学诊断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6个细粒棘球蚴抗原B(AgB)亚单位多表位重组抗原和3个AgB亚单位抗原进行血清学平行比较分析,评价多表位抗原的诊断价值。方法在多表位重组抗原MEA-26中插入一段Linker序列,成为MEA-49抗原。用I-TASSER在线服务器模拟分析蛋白质叁维结构,比较2个目标序列相同但叁维结构不同的重组抗原(MEA-26和MEA-49)在样品检测中反应性的差异。用间接ELISA方法对6个多表位抗原(MEA-8、MEA-20、MEA-26、MEA-36、MEA-49和MEA-52)、3个亚单位抗原(AgB1、AgB2和AgB4)和2个对照抗原(Trx和Linker)平行检测232份血清样品(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112份、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血清35份、囊尾蚴病患者血清43份和健康人血清42份),并用ROC曲线分析不同抗原对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诊断价值。结果叁维模型预测结果显示,MEA-26的表位区域相互靠近,呈平行排列;MEA-49表位区域相互分离形成独立的结构域。用MEA-49抗原检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反应性(2.88±2.02)、敏感性(92%)和诊断效率(89%)等均高于MEA-26抗原(2.54±2.02,78%,82%)。ELISA结果显示,MEA-20(2.24±1.31)、MEA-26(2.54±2.02)、MEA-36(2.44±1.51)、MEA-49(2.88±2.02)和MEA-52(2.50±1.37)等5个抗原检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反应性均高于AgB1抗原(2.15±1.26)。多表位抗原检测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反应性与AgB1抗原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A-52抗原检测囊尾蚴病患者血清(1.27±0.70)的反应性显着高于AgB1抗原(0.95±0.13)(P<0.01)。6个多表位抗原检测健康人血清的反应性仅MEA-8抗原的反应性(1.04±0.15)与AgB1抗原(0.89±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结果显示,3个亚单位抗原检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以AgB1抗原最高,为77%;MEA-49(92%)、MEA-36(92%)、MEA-52(87%)和MEA-26(78%)等4个多表位抗原的检测敏感性均高于AgB1抗原。结论多表位抗原的总体反应性优于亚单位抗原,MEA-49抗原对不同患者血清的反应性均强于目标序列相同但叁维结构不同的MEA-26抗原。(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江莉,冯正,张耀光,王真瑜[9](2013)在《细粒棘球蚴抗原B亚单位多表位重组抗原的血清学诊断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6个细粒棘球蚴抗原B(AgB)亚单位多表位重组抗原和AgB亚单位抗原进行血清学平行比较分析,评价多表位抗原的诊断价值。方法在多表位重组抗原MEA-26中插入一段Linker序列,成为MEA-49抗原,用I-TASSER在线服务器模拟分析蛋白质叁维结构,比较2个目标序列相同但叁维结构不同的重组抗原在样本检测中反应性的差异。用间接ELISA方法对6个多表位抗原(MEA-8、MEA-20、MEA-26、MEA-36、MEA-49和MEA-52)、3个亚单位抗原(AgB1、AgB2和AgB4)和2个对照抗原(Trx和Linker)平行检测232份血清样本(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112份、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血清35份、囊尾蚴病患者血清43份和健康人血清42份)进行比较,并用ROC曲线分析不同抗原对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诊断价值。结果叁维模型预测结果显示,MEA-26和MEA-49的表位区域结构明显不同,MEA-26的表位区域相互靠近,呈平行排列,MEA-49表位区域相互分离形成独立的结构域。MEA-49检测细粒棘球蚴病的反应性(2.88±2.02)、敏感性(92%)和诊断效率(89%)等均高于MEA-26(2.54±2.02,78%,82%)。ELISA结果显示,MEA-20(2.24±1.31)、MEA-26(2.54±2.02)、MEA-36(2.44±1.51)、MEA-49(2.88±2.02)和MEA-52(2.50±1.37)等5个抗原检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反应性均高于AgB1(2.15±1.26),其中,MEA-49和MEA-52抗原与AgB1的统计学差异极显着(P<0.01);MEA-8(1.62±1.04)1个抗原的反应性低于AgB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表位抗原检测AE患者血清的反应性与AgB1抗原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A-52检测囊尾蚴病患者血清(1.27±0.70)的反应性显着高于AgB1(0.95±0.13)(P<0.01)。6个多表位抗原检测健康人血清的反应性与AgB1抗原比较,除MEA-8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3个亚单位抗原检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以AgB1最高,为77%,MEA-49(92%)、MEA-36(92%)、MEA-52(87%)和MEA-26(78%)等4个多表位抗原的检测敏感性均高于AgB1。结论多表位抗原的总体反应性优于亚单位抗原,MEA-49对不同患者血清的反应性均强于目标序列相同但叁维结构不同的MEA-26。(本文来源于《2013年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11-10)
朱明星,李君良,巨艳,高鹏,赵巍[10](2013)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3种重组抗原的双向电泳定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已有的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原头节3种重组抗原rEgZW-5、rEg14-3-3和rEgP-29获得特异性抗体,以识别双向电泳图谱中相应的蛋白位点。方法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初步分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蛋白,预判断蛋白分布情况。应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原头节蛋白,PDquest软件分析原头节的蛋白质数量、相对分子质量(Mr)和等电点(IP)。用原头节的3种重组蛋白rEgZW-5、rEg14-3-3和rEgP-29分别免疫新西兰家兔,制备血清,纯化抗体。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鉴定特异性抗体对原头节双向电泳图谱中相应蛋白的识别。结果SDS-PAGE结果显示,细粒棘球蚴原头节蛋白主要分布于Mr18 000~90 000区域。双向电泳分离出240个蛋白位点,为Mr15 790~117 050,IP为4.0~9.5,其中85.8%(206/240)蛋白等电点为5~9。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rEg14-3-3特异性抗体可识别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双向电泳图谱中约为Mr33 000、IP为4.86的14-3-3蛋白位点,rEgZW-5特异性抗体可识别约为Mr23 000、IP为4.98的ZW-5蛋白位点,rEgP-29特异性抗体可识别约为Mr29 000、IP为5.65的P-29蛋白位点。结论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3种重组抗原rEgZW-5、rEg14-3-3和rEgP-29的抗体可识别双向电泳图谱中相应的蛋白位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了研究长链非编码RNA是否参与了宿主免疫细胞分化的过程,本课题利用重组疫苗P29对动物具有较好免疫保护力的作用,制备了疫苗免疫-病原体感染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在重组疫苗P29免疫诱导下及病原体感染后,长链非编码RNA差异表达的情况,为解决寄生虫病研究中存在的宿主与病原体间免疫相互作用及免疫逃逸等难题探索新的途径。方法1.纯化和制备细粒棘球绦虫重组疫苗P29。2.疫苗免疫-病原体感染动物模型的制备: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P29免疫+感染组和未免疫感染组。用重组疫苗免疫P29免疫+感染组小鼠(免疫3次),与第叁次免疫间隔叁个月后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感染小鼠(空白对照组不感染)。分别在第一次免疫前、第叁次免疫后2周、感染病原体后2周,小鼠眼球取血制备外周血淋巴细胞。感染6个月后处死P29免疫+感染组和未免疫感染组小鼠,统计包囊数,计算出重组疫苗P29所引起的免疫保护力。3.提取总RNA:利用TRIZOL法提取各组小鼠各个时间点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总RNA。4.构建lnc RNA和m RNA序列文库:用Epicentre公司的Magnetic Core试剂盒进行lnc RNA的分离及建库,用KAPA公司的KAPA Strand m RNA-Seq Kit进行m RNA的分离及建库。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切胶回收纯化后,用Agilent 2100检验文库质量。5.高通量测序:构建好的lnc RNA和m RNA序列文库用Illumina公司Hi Seq2000高通量测序仪进行测序分析。6.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序碎片进行拼接:用tophat2软件进行拼接,将高质量reads比对到小鼠基因组上,并构建各组、各时间点的lnc RNA和m RNA转录本。7.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差异表达分子:用Cufflinks软件对全部reads正态分布化,获得可以相互比较的表达数据,用Cuffdiff软件按照P value≤0.05且fold change≥2标准对实验组及对照组免疫后2周、感染病原体后2周的lnc RNA及m RNA表达量进行差异分析。8.注释:使用lnc RNAdb数据库(http://www.lnc RNAdb.org/)、UCSC数据库(http://genome.ucsc.edu/)注释差异表达的lnc RNA。9.lnc RNA与对应m RNA的关联性分析:通过计算实验组及对照组各个时间点差异表达lnc RNA及m RNA表达量的皮尔森系数(r),以r的绝对值大于0.99为阈值,确定lnc RNA与m RNA的相关关系。10.对P29免疫+感染组及空白对照组免疫后差异表达lnc RNA及相关m RNA分子进行初步验证: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免疫组,免疫组小鼠经重组疫苗P29免疫3次,空白组不做处理,分别在第一次免疫前、第叁次免疫后两周眼球取血制备外周血淋巴细胞。TRIZOL法提取总RNA,构建c DNA文库。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差异表达的lnc RNA及相关m RNA分子进行初步验证。结果1.成功构建疫苗免疫-病原体感染动物模型,重组疫苗P29免疫小鼠获得了94.8%的免疫保护力。2.成功提取总RNA,经核酸蛋白微量分析仪测定各组总RNA OD260/OD280均在1.8-2.0之间,总量均超过5μg,满足建库要求。3.成功构建m RNA文库及lnc RNA文库,通过Agilent 2100检验,符合测序要求。4.m RNA文库测序结果:P29免疫+感染组免疫后m RNA文库获得19717433条reads,其中高质量reads共12375673条,比对率为94.2%。P29免疫+感染组感染后m RNA文库获得24908555条reads,其中高质量reads共14766919条,比对率为94.8%。空白对照组免疫后m RNA文库获得25555287条reads,其中高质量reads共15703026条,比对率为96.1%。空白对照组感染后m RNA文库获得23772436条reads,其中高质量reads共15251560条,比对率为96.3%。未免疫感染组感染后m RNA文库获得21539925条reads,其中高质量reads共13748866条,比对率为95.1%。各文库测序量均在4Gb以上。5.lnc RNA文库测序结果:P29免疫+感染组免疫后lnc RNA文库获得23367854条reads,其中高质量reads共16756424条,比对率为85.1%。P29免疫+感染组感染后lnc RNA文库获得21803045条reads,其中高质量reads共16449971条,比对率为87.6%。空白对照组免疫后lnc RNA文库获得25501392条reads,其中高质量reads共18047705条,比对率为84.7%。空白对照组感染后lnc RNA文库获得21803045条reads,其中高质量reads共16449971条,比对率为87.6%。未免疫感染组感染后lnc RNA文库获得18171176条reads,其中高质量reads共12521894条,比对率为95.1%。各文库测序量均在4Gb以上。6.筛选差异表达分子结果:P29免疫+感染组和空白对照组免疫后差异表达的lnc RNA共17个,m RNA共473个。空白对照组与未免疫感染组感染后差异表达的lnc RNA共14个,m RNA共85个。P29免疫+感染组和未免疫感染组感染后差异表达的lnc RNA共30个,m RNA共192个。7.lnc RNA与对应m RNA的关联性分析结果:每个差异表达的lnc RNA与多个编码蛋白基因显着相关。8.初步验证结果:对P29免疫+感染组及空白对照组免疫后差异表达lnc RNA及相关m RNA进行q PCR验证,其中lnc RNA靶分子XLOC-012763与对应m RNA Dab2ip、Hc、Trem、Oas3;INTE-015204与对应m RNA klf4、Patz1、Cxcl2;INTE-028466与对应m RNA Kler1、Jchain存在差异表达,与lnc RNA与对应m RNA关联性分析结果一致。结论1.获得疫苗诱导下差异表达lnc RNA共17个,m RNA共473个。获得病原体感染下差异表达的lnc RNA共14个,m RNA共85个。获得疫苗诱导病原体感染差异表达lnc RNA共30个,m RNA共192个。2.初步认定lnc RNA XLOC-012763与对应m RNA Dab2ip、Hc、Trem、Oas3;INTE-015204与对应m RNA klf4、Patz1、Cxcl2;INTE-028466与对应m RNA Kler1、Jchain是与获得免疫保护力相关的、可能参与诱导宿主机体免疫应答调节作用的靶lnc RNA及靶m RNA,为解决寄生虫病研究中存在的宿主与病原体间免疫相互作用及免疫逃逸机制提供线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论文参考文献
[1].李海丽,刘永太,张峰波,李玉娇,李智伟.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蛋白BCG-egG1Y162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9
[2].佟雪琪.经重组抗原P29诱导的免疫保护下细粒棘球蚴感染宿主后长链非编码RNA差异表达的筛选[D].宁夏医科大学.2017
[3].李宗吉,赵巍.细粒棘球蚴14-3-3重组抗原诱导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5
[4].吕士玉.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Eg10和mMDH致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
[5].吕士玉,高富,李子华,王强,赵巍.Notch信号通路在DC介导的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Eg.ferritin免疫过程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4
[6].王玉姣.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14-3-3和苹果酸脱氢酶诱导宿主DC-CD4~+T细胞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4
[7].王强.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铁蛋白和Eg10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影响[D].宁夏医科大学.2014
[8].江莉,冯正,张耀光,王真瑜.细粒棘球蚴抗原B亚单位多表位重组抗原的血清学诊断评价[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3
[9].江莉,冯正,张耀光,王真瑜.细粒棘球蚴抗原B亚单位多表位重组抗原的血清学诊断评价[C].2013年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10].朱明星,李君良,巨艳,高鹏,赵巍.细粒棘球蚴原头节3种重组抗原的双向电泳定位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