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角体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家蚕,蛋白,核型,病毒,抗体,纳米,基因。
多角体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胡志刚,董战旗,蒋亚明,董非凡,潘敏慧[1](2018)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应用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杆状病毒(baculovirus)多角体蛋白(polyhedrin)是晚期高水平表达的蛋白质,对于维持病毒粒子在自然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在宿主之间的传播至关重要。PCR扩增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32,获得重组质粒pET32-polh,并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表达菌株进行原核表达,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带His标签,经镍柱纯化后用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多角体蛋白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该多克隆抗体能够特异识别BmNPV的多角体蛋白。利用该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分析多角体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表达时相,结果显示多角体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且在病毒感染后48 h才可以被检测到。该多克隆抗体可以应用于Bm NPV多角体蛋白的功能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蚕学会第十四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7-23)
胡志刚,董战旗,蒋亚明,董非凡,潘敏慧[2](2018)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应用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杆状病毒(baculovirus)多角体蛋白(polyhedrin)是晚期高水平表达的蛋白质,对于维持病毒粒子在自然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在宿主之间的传播至关重要。PCR扩增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 NPV)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32,获得重组质粒p ET32-polh,并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表达菌株进行原核表达,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带His标签,经镍柱纯化后用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多角体蛋白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该多克隆抗体能够特异识别Bm NPV的多角体蛋白。利用该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分析多角体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表达时相,结果显示多角体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且在病毒感染后48 h才可以被检测到。该多克隆抗体可用于Bm NPV多角体蛋白的功能研究。(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严婷婷,于滨,潘海涛,舒建洪,张耀洲[3](2017)在《BmMP54基因在家蚕组织的表达模式及与BmNPV多角体蛋白基因的融合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家蚕蛹c DNA文库中筛选到一个403 bp的未知功能基因,将其命名为Bm MP54(Gen Bank登录号:DY231399.1)。该基因序列包含312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由10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生物信息学预测其含有2个跨膜区域,等电点及分子质量分别为9.90和10.463 k D。将Bm MP54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的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融合后分别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 GEX-4T-1和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转移载体p Fast BacTMHTB中构建重组质粒,并分别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和家蚕卵巢培养细胞(Bm N)中表达。原核表达的融合蛋白通过调节p H值、阴离子交换层析等纯化获得了65 k D的重组融合蛋白Polh-Bm MP54,通过Western blotting可在重组杆状病毒感染的Bm N细胞中检测到42 k D左右的Bm MP54重组蛋白,表明已按设计要求高效表达并纯化获得目的蛋白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Bm MP54在家蚕5龄幼虫的气门和脂肪体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表皮和头部的表达量最低。上述研究结果有利于后续探讨Bm MP54在家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董现云[4](2016)在《BmNPV多角体基质蛋白成分解析及其组分蛋白,多角体蛋白和Bm134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 NPV)是一种外形呈杆状、具有囊膜的病毒,特异性地感染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Bm NPV的基因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序列全长128,413个核苷酸,编码136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s,ORFs)。在感染晚期,多角体基因(polyhedrin)高效表达,在细胞核中生成大量的多角体(polyhedra)。杆状病毒的多角体是一种天然存在的蛋白质晶体,其内部包埋着包涵体洐生型病毒(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粒子。目前,杆状病毒多角体基质的蛋白成分还不明确。本研究采用电喷雾液相串联质谱(LC-ESI-MS/MS Q Exactive)对Bm NPV多角体基质蛋白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了91种病毒蛋白和32种宿主蛋白;并对其中的两个蛋白,即多角体蛋白和Bm NPV ORF134编码蛋白(Bm134)进一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Bm NPV多角体基质蛋白的鉴定分析采用不连续蔗糖溶液梯度法纯化Bm NPV多角体基质蛋白,用LC-ESI-MS/MS Q Exactive进行分析,鉴定了91种病毒蛋白和32种宿主蛋白。根据已有文献报道,发现在91种病毒蛋白中,绝大多数与多角体形成无关,显示出多角体对其它蛋白具有很强的包埋能力。32种宿主蛋白可分为6类,即(类)分子伴侣蛋白、泛素及相关蛋白、DEAD/DEAH解旋酶、细胞骨架相关蛋白、RNA结合蛋白和其它蛋白。这些宿主蛋白在Bm NPV生命周期中的作用及对多角体包装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多角体蛋白的泛素化修饰及自噬分析Western blot分析表明,Bm NPV多角体基质中的多角体蛋白呈现多聚化和/或翻译后修饰以及被部分降解。深入研究发现,多角体蛋白被泛素化修饰。在Bm N细胞,多角体蛋白与宿主泛素蛋白(B.mori Ubi)、Bm NPV编码的泛素蛋白(Bm Ubi)共定位;多角体蛋白还与自噬体标记蛋白即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light chain 3,Bm LC3,Silk DB:BGIBMGA011783-PA)共定位且相互作用。这些结果说明多角体蛋白参与细胞自噬途径。3.Bm134蛋白的自噬分析利用Red/ET重组系统对Bm134基因进行了敲除,构建了Bm134缺失型、拯救型和野生型病毒。Western blot结果表明,Bm134也被部分降解。亚细胞共定位分析观察到Bm134与Bm LC3、隔离体蛋白1(sequestosome-1,p62,Silk DB:BGIBMGA002620-PA)、泛素蛋白(B.mori Ubi和Bm Ubi)共定位。这些结果表明Bm134与p62形成细胞质包涵体被自噬通路降解。Bm134与Bm LC3、p62、泛素蛋白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4.多角体微晶制备的初步探讨构建多角体蛋白的系列截短突变体、Bm134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的重组病毒,共感染家蚕细胞后,收集纯化重组多角体。在4°C环境下放置4个月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仍观察到重组多角体中强烈的荧光,表明多角体可以作为一个框架储存外源蛋白且保护蛋白活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6-06-01)
刘鹏[5](2016)在《多角体蛋白辅助合成铂和钯纳米材料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铂族金属因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倍受关注,特别是当其尺寸减小到纳米级别时,由于纳米效应的存在,会大大增强其在各类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在燃料电池中,无论作为阳极催化材料还是阴极催化材料,铂族金属纳米线网有着优异的催化活性;而且在催化对硝基苯酚等有机反应方面,铂族纳米粒子也具有很高的活性。本实验采用的是一种无毒无害,操作简单,耗能小的绿色合成方法。采用较低浓度的多角体蛋白溶液,利用其生物结构的特点来引导调控制备纳米材料。并对得到的样品进行一系列表征分析。测试了合成的纳米材料在电催化甲醇,乙醇氧化反应和氧还原反应中的催化活性,以及在对硝基苯酚还原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多角体蛋白合成铂和钯纳米材料,并对其进行表征。2.在酸性环境下,考察了铂纳米线网电催化甲醇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铂纳米线网对甲醇的氧化峰电流密度为0.53 mA·cm-2,比商业碳载铂高出2.3倍;此外还使用铂纳米线网进行催化氧还原测试,且铂纳米线网对于氧还原反应的起始电位比商业碳载铂正移了17 mV。3.所制备的钯纳米材料在碱性条件下,采用循环伏安法分别进行了甲醇和乙醇的电催化活性测试;并采用计时电流法考察了其催化活性的稳定性,结果都与商业碳载钯进行对比。在两种催化反应中,所制备的钯纳米材料都具有比商业碳载钯更高的氧化电流密度,更缓慢的衰减速度和更高的剩余电流密度。且钯纳米线网具有更高的电催化活性。4.所制备的钯纳米材料负载到碳纳米管上,进行了常温下催化对硝基苯酚还原反应测试。结果显示,无论首次反应完全时间,还是多次反应后催化剂活性降低的程度,钯纳米线网均大于钯纳米粒子。因此钯纳米粒子具有更高的催化对硝基苯酚反应活性。(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6-05-01)
郭建军,袁林,曾静,付锦楠,魏国汶[6](2016)在《多角体蛋白对植酸酶的包埋》一文中研究指出植酸酶是水解植酸及其盐类生成肌醇和磷酸的一类酶的总称。作为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植酸酶在动物营养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为了获得高活性的植酸酶app A,首先将app A基因克隆到载体p Fast Bac Dual中,构建转移载体p Fast Bac Dual-polyh-app A;然后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DH10Bac感受态细胞;通过位点特异性转座,将app A基因整合到Bacmid穿梭载体中,构建表达质粒Bacmid:Ac-polyh/app A。最后,通过脂质体将表达质粒转染Sf9昆虫细胞。Western blotting和酶活测定法对app A的表达和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昆虫细胞中app A酶表达成功,植酸酶能够被包埋进多角体内部,并具有较好的植酸酶活性,为植酸酶大规模生产和应用提供了可参考利用的技术。(本文来源于《江西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罗京京[7](2015)在《多角体蛋白辅助合成钯纳米材料及其电化学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钯纳米材料因其自身独特的优于其他材料的性能,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人们尝试用各种聚合物作为稳定剂来控制钯纳米材料的形成。本论文采用病毒多角体蛋白作为稳定剂、辅助还原剂和引导剂,实现了较小尺寸、粒径均匀钯纳米粒子及无规则网状分布的钯纳米线的合成,并采用一系列的测试手段对其进行形貌、结构、性能的表征。另外本文对病毒多角体蛋白与钯离子的相互作用做了探究。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归纳如下:碱解提纯出了大小为纳米级、无规则形状的病毒多角体蛋白。将不同浓度的病毒多角体蛋白与钯盐溶液共同孵化,分别合成了零维的钯纳米粒子和二维的钯纳米线网。所制备出的钯纳米粒子粒径小,约为3.3nm,分布范围小且分散均匀。所制备出的钯纳米线网单根直径约为3.5nm。通过与水的对比试验和孵化过程中不同p H值的实验,分别探究了病毒多角体蛋白在制备钯纳米材料中的作用和发挥稳定剂作用的最佳条件。通过调节改变钯盐溶液浓度参数,探索了制备钯纳米粒子和钯纳米线网的最佳钯盐溶液浓度,总结了所制备的纳米材料随钯盐浓度的变化规律。并对所制备的纳米材料进行稳定性分析。论文中探讨了钯纳米材料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和在碱性溶液中对醇类的催化效果。结果表明,钯纳米粒子对甲醇的第一次氧化峰电流密度(5.646 m A·cm-2)比商业Pd/C(1.33 m A·cm-2)高出324.5%;钯纳米线网对乙醇氧化的起始电位比商业Pd/C催化剂提前了60 m V,其氧化峰电流密度(9.80 m A·cm-2)是商业Pd/C催化剂(3.30 m A·cm-2)的3倍。(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5-05-01)
杜军利,张传溪,付建玉,陈正贤,肖强[8](2012)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立一种基于免疫反应检测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方法,以纯化后的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将小鼠脾脏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间接ELISA筛选及克隆得到了一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7D3。同时克隆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EoNPV多角体蛋白基因,获得重组多角体蛋白。经Western blotting鉴定,该抗体可与EoNPV的多角体蛋白特异性结合。利用制备EoNPV多角体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建立了间接ELISA测定EoNPV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王成林,李昕琦,凌琳,徐家萍[9](2011)在《抗菌肽Thanatin基因与多角体蛋白Polyhedrin基因的融合表达及产物的抑菌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高效表达抗菌肽Thanatin并避免其抗菌活性对宿主菌的影响,将抗菌肽Thanatin基因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Polyhedrin基因融合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Thanatin-polyhedrin,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SDS-PAGE检测显示经诱导表达的菌体中有与融合蛋白理论值(35 kD)相符的目的条带。凝胶扫描分析目的融合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且诱导后6 h融合蛋白的表达量最大,约占菌体总蛋白量的30%。纯化融合蛋白用盐酸羟胺切割后初步纯化获得具有抗菌活性的Thanatin蛋白。研究结果表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能够作为抗菌肽Thanatin融合标签介导其高水平表达,有助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大规模生产抗菌肽Thanatin。(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1年06期)
张轶岭,孟祥坤,朱越雄,曹广力,薛仁宇[10](2011)在《BmCPV多角体蛋白对异源蛋白的包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的多角体蛋白对异源蛋白的包埋作用,将BmCPV的多角体蛋白基因克隆至昆虫细胞表达载体pIZT/V5-His,转染家蚕卵巢培养细胞(BmN)后通过吉欧霉素(zeocin)筛选获得稳定表达多角体蛋白的细胞株。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转化BmN细胞有轻度的病理变化,细胞质中有呈绿色荧光的多角体蛋白结晶,但从转化BmN细胞中纯化的多角体无明显的绿色荧光。以修饰型线性化家蚕杆状病毒BmPAK6感染稳定转化BmN细胞,96 h后纯化多角体,回复感染显示多角体裂解液能感染家蚕BmN细胞,表明BmCPV多角体蛋白能包埋BmPAK6。纯化的多角体及多角体裂解液均能用X-gal显色,表明BmPAK6表达的β-半乳糖苷酶也能被BmCPV的多角体蛋白包埋。研究结果可为获得具有多角体的重组杆状病毒以及开发利用质型多角体蛋白包埋异源蛋白的功能提供新的技术途径。(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1年04期)
多角体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杆状病毒(baculovirus)多角体蛋白(polyhedrin)是晚期高水平表达的蛋白质,对于维持病毒粒子在自然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在宿主之间的传播至关重要。PCR扩增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 NPV)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32,获得重组质粒p ET32-polh,并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表达菌株进行原核表达,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带His标签,经镍柱纯化后用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多角体蛋白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该多克隆抗体能够特异识别Bm NPV的多角体蛋白。利用该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分析多角体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表达时相,结果显示多角体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且在病毒感染后48 h才可以被检测到。该多克隆抗体可用于Bm NPV多角体蛋白的功能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角体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胡志刚,董战旗,蒋亚明,董非凡,潘敏慧.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应用试验[C].中国蚕学会第十四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2].胡志刚,董战旗,蒋亚明,董非凡,潘敏慧.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应用试验[J].蚕业科学.2018
[3].严婷婷,于滨,潘海涛,舒建洪,张耀洲.BmMP54基因在家蚕组织的表达模式及与BmNPV多角体蛋白基因的融合表达分析[J].蚕业科学.2017
[4].董现云.BmNPV多角体基质蛋白成分解析及其组分蛋白,多角体蛋白和Bm134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6
[5].刘鹏.多角体蛋白辅助合成铂和钯纳米材料及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6
[6].郭建军,袁林,曾静,付锦楠,魏国汶.多角体蛋白对植酸酶的包埋[J].江西科学.2016
[7].罗京京.多角体蛋白辅助合成钯纳米材料及其电化学催化[D].燕山大学.2015
[8].杜军利,张传溪,付建玉,陈正贤,肖强.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J].生物工程学报.2012
[9].王成林,李昕琦,凌琳,徐家萍.抗菌肽Thanatin基因与多角体蛋白Polyhedrin基因的融合表达及产物的抑菌活性分析[J].蚕业科学.2011
[10].张轶岭,孟祥坤,朱越雄,曹广力,薛仁宇.BmCPV多角体蛋白对异源蛋白的包埋[J].蚕业科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