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虫脲对黄芩产卵及卵孵化影响的初步研究。

灭虫脲对黄芩产卵及卵孵化影响的初步研究。

一、灭幼脲对杨潜叶跳象成虫产卵量及卵孵化影响试验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章铭[1](2019)在《六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长足大竹象解毒酶和保护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索长足大竹象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的解毒机理和抗性机制,为昆虫生长调节剂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了基础理论资料。本文以长足大竹象幼虫为研究对象,采用喂食法测定了6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原药对长足大竹象的毒力;通过对幼虫体内和离体解毒酶、保护酶的测定,研究了昆虫生长调节剂对其的影响。1、氟铃脲、氟啶脲、苯氧威、吡丙醚、甲氧虫酰肼和虫酰肼原药对长足大竹象幼龄幼虫的半致死浓度LC50依次为:36.43、44.27、9.52、63.36、28.13和23.00 mg/L,毒力大小依次为苯氧威>虫酰肼>甲氧虫酰肼>氟铃脲>氟啶脲>吡丙醚;对高龄幼虫的LC50依次为461.15、526.01、346.16、111.55、118.81和209.35 mg/L,毒力大小依次为吡丙醚>甲氧虫酰肼>虫酰肼>苯氧威>氟铃脲>氟啶脲,幼龄幼虫对药剂的敏感性高于高龄幼虫;LC50处理高龄幼虫,化蛹率显着降低;添加农药高渗剂实验组的成竹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单剂组。2、浓度氟铃脲,吡丙醚和甲氧虫酰肼对长足大竹象离体解毒酶GST、AchE活性均表现为抑制作用,甲氧虫酰肼和氟铃脲对离体CarE是激活作用,处理浓度为20mg/L时,吡丙醚对离体CarE表现为抑制作用,其余浓度处理时表现为激活作用;氟铃脲和吡丙醚对均离体保护酶POD均表现为抑制作用,低浓度甲氧虫酰肼对离体POD表现出抑制作用,高浓度处理时表现为激活作用。对离体SOD活性的影响,吡丙醚表现为抑制作用,低浓度的甲氧虫酰肼和氟铃脲表现为抑制作用,高浓度为激活作用。3、长足大竹象体内解毒酶和保护酶的变化与供试药剂的作用机理和处理的浓度、时长相关:对于长足大竹象体内保护酶GST活性影响,吡丙醚和甲氧虫酰肼均表现为激活趋势,氟铃脲浓度为20 mg/L时表现为激活作用,10 mg/L和40 mg/L处理时呈现了激活-抑制-激活的趋势;甲氧虫酰肼和氟铃脲显着提高了AchE活性,表现为激活作用,吡丙醚在处理3 d时表现为抑制,其余时间均激活AchE活性;氟铃脲和甲氧虫酰肼一直抑制着长足大竹象幼虫体内CarE活性,吡丙醚则呈现出抑制-激活-抑制;3种药剂对长足大竹象幼虫体内SOD活性均表现为先激活后抑制;对于长足大竹象幼虫体内POD活性的影响,氟铃脲40 mg/L处理4 d时表现为抑制作用,其余处理均为激活作用。吡丙醚10 mg/L和40 mg/L处理组先抑制后激活,20 mg/L表现为先激活后抑制;甲氧虫酰肼10 mg/L和20 mg/L表现为先激活后抑制,40 mg/L处理组为先抑制后激活。

张妍[2](2016)在《杨干象综合防治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文章总结了杨干象的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预测预报、检疫、抗性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综合治理杨干象提供了科学依据。

辛天蓉[3](2015)在《朱砂叶螨对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胁迫的响应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隶属于蜱螨亚纲Acari、叶螨科Tetranychidae、叶螨属Tetranychus。该螨是植食性害螨,寄主广泛,为害各种花卉、豆类、棉花、蔬菜、桑树和果树等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是一种世界性经济害螨。长期以来,杀虫剂在控制朱砂叶螨的为害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该螨对多种杀虫剂已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本文以朱砂叶螨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除虫脲对朱砂叶螨毒性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朱砂叶螨对除虫脲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通过克隆朱砂叶螨几丁质合成酶基因全长,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序列进行分析,研究了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的mRNA表达模式以及异源表达情况;综合上述研究结论,系统分析了朱砂叶螨对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除虫脲的响应机制,为理解昆虫(螨)对杀虫剂的反应机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除虫脲对朱砂叶螨的毒力以及亚致死效应研究除虫脲对朱砂叶螨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卵、幼螨、若螨和雌成螨)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5.83、16.37、18.54和24.77 mg/L。说明除虫脲对朱砂叶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均产生毒性,毒力大小依次为:卵>幼螨>若螨>雌成螨;除虫脲对朱砂叶螨卵的毒力最大,其毒力是雌成螨的1.57倍。使用亚致死剂量(LC10、LC20、LC30、LC40和LC50)的除虫脲分别处理卵、幼螨、若螨和雌成螨,可降低朱砂叶螨卵的孵化率,药剂浓度越大,卵的孵化率越低;而对于存活的卵所孵化出的幼螨的存活率也是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LC50处理组的幼螨的存活率仅为对照组的20.43%。当用除虫脲处理朱砂叶螨的幼螨和若螨后,其存活率随药剂剂量的增加而下降。除虫脲处理朱砂叶螨雌成螨后,对其寿命、产卵量及其所产卵的孵化率均有影响,低剂量(LC10、LC20和LC30)药剂对其平均每雌每日产卵量和平均总产卵量都有显着的刺激作用,在LC30处理组达到最高值;高剂量(LC40和LC50)下却呈现抑制作用;雌成螨平均寿命和产卵期随着除虫脲浓度的加大而逐渐缩短。对于雌成螨所产下的卵的孵化率,随除虫脲浓度加大,卵的孵化率逐渐降低。除虫脲对朱砂叶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均产生毒性,并可对朱砂叶螨实验种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产生影响。2、朱砂叶螨对除虫脲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研究随除虫脲浓度增加,朱砂叶螨不同螨态(卵、幼螨、若螨和雌成螨)中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增加,在药剂处理组LC50时MDA含量达到最高值。无论在对照组还是各个除虫脲的药剂处理组,朱砂叶螨幼螨、若螨和雌成螨中MDA含量始终高于卵中。说明除虫脲对朱砂叶螨造成了氧化胁迫,并且导致了生物膜的脂质过氧化。朱砂叶螨不同螨态中SOD、CAT和POD活性总体表现为先被诱导激活而后被抑制的变化趋势。和对照组相比,随药剂除虫脲浓度的增加(从LC10、LC20到LC30),SOD和CAT活性逐渐增加,在LC30处理组活性达到最高;但浓度从LC40增加到LC50时,SOD活性呈现下降。朱砂叶螨不同螨态中SOD活性,若螨和雌成螨均高于卵和幼螨。随除虫脲药度的增加,朱砂叶螨不同螨态POD活性逐渐增加,在LC40药剂处理组活性达到最高。在不同螨态中POD活性大小为:卵<幼螨<若螨<雌成螨。随除虫脲浓度的增加,朱砂叶螨不同螨态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逐渐增加,在LC50药剂处理组活性达到最高值;GSTs活性在朱砂叶螨不同螨态中的变化趋势为:卵<幼螨<若螨<雌成螨。随除虫脲浓度的增加,朱砂叶螨不同螨态中机体总抗氧化活力T-AOC逐渐增加,高剂量处理组LC50的活性达到最大值。朱砂叶螨若螨和雌成螨中T-AOC始终高于卵和幼螨。除虫脲降低朱砂叶螨不同螨态的几丁质含量;朱砂叶螨不同螨态的LC50药剂处理组的几丁质含量最低。3、朱砂叶螨几丁质合成酶基因全长的克隆和序列的分析首次克隆获得朱砂叶螨几丁质合成酶基因1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TcCHS1,将此序列提交到NCBI中,获得GenBank登录号为KM242062。TcCHS1的cDNA全长为4881 bp,包括198 bp的5’非翻译区,4425 bp的开放阅读框,258 bp的3’非翻译区,开放阅读框编码1474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168.35 ku,理论等电点为6.26。TcCHS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序列进行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有17个跨膜螺旋,为典型的跨膜蛋白。推测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存在3个结构域:结构域A、结构域B和结构域C。结构域A在几丁质合成酶的N端区,由606个氨基酸组成,包含10个跨膜螺旋。结构域B在几丁质合成酶的中心区,由大约299个氨基酸组成,包含EDR和QRRRW这两个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的标签序列。结构域C(包含907~1 474个氨基酸)位于C端。预测其糖基化位点为5个,分别为NRTG、NLSD、NLST、NITF和NSSG。朱砂叶螨TcCHS1氨基酸序列中不存在信号肽,说明其编码的蛋白不属于分泌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TcCHS1与其它昆虫该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在50%左右,与同属于叶螨科的二斑叶螨的氨基酸相似度最高(98%),与西方盲走螨的相似度为55%。在MEGA软件中基于邻接法(NJ)构建的分子系统进化树的结果也表明TcCHS1与其它昆虫的CHS1聚为一大支,并且和同属于叶螨科的二斑叶螨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4、朱砂叶螨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的mRNA表达模式TcCHS1基因在朱砂叶螨的不同螨态(卵、幼螨、第1若螨、第2若螨、雌成螨和雄成螨)中均有表达,在卵和雌成螨中的表达量较高,在第2若螨的表达量最低。由此推测TcCHS1基因可能在朱砂叶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讨除虫脲对朱砂叶螨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的影响,我们使用不同浓度的除虫脲分别处理朱砂叶螨的卵、幼螨、若螨和雌成螨后,以朱砂叶螨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运用荧光定量PCR手段检测了除虫脲对TcCHS1的m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除虫脲引起不同螨态朱砂叶螨体内TcCHS1基因的表达量上调。在分子水平上,除虫脲可能作用于朱砂叶螨的几丁质合成酶基因。5、朱砂叶螨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的原核表达研究利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和HindⅢ的双酶切以及重组DNA技术成功构建朱砂叶螨几丁质合成酶基因基于pET-32a(+)的原核表达载体,并且采用SDS-PAGE电泳成功检测到目的蛋白的表达,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朱砂叶螨TcCHS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特性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曹庆杰[4](2015)在《环境友好型技术控制杨干象研究》文中认为杨干象(Cryptorhynchus lapathi L.)是北美、欧洲许多国家以及亚洲的中国、韩国和日本杨柳科植物的重要蛀干害虫。由于杨干象幼虫和蛹期均在树皮下或木质部中生活,所以防治难度较大。目前,生产上对于杨干象的防治仍以化学方法为主,生物防治研究甚少。本文研究了杨树的品系、亲本来源、木质部和树皮的物理特征与对杨干象抗性水平的关系;植物挥发物或植物精油对杨干象的行为影响;对杨干象幼虫具有高致病力的菌种筛选、侵染过程和致病能力;花绒寄甲、管氏肿腿蜂和白僵菌防治技术等。期望找到抵御和控制杨干象危害的有效手段。1、本研究选用7株虫生真菌菌株对杨干象幼虫进行室内高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布氏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Sacc.)Petch)CFCC87323对杨干象幼虫致病力最高,菌株ACCC30830次之。用菌株CFCC87323以1.0×108个/mL分生孢子悬浮液处理杨干象幼虫,感染死亡率为93.83%,校正死亡率达到93.38%,致死中时LT50为3.536 d,致死中浓度 LC50 为 7.0×103 个/mL;用 ACCC30830、ACCC30831 和 CFCC87327 以1.0×108个/mL孢子悬浮液处理杨干象幼虫,室内生物测定中死亡率与校正死亡率均大于70%,说明对杨干象幼虫均表现出较好的致病效果;菌株CFCC87323感染杨干象幼虫的致病症状观察试验中,杨干象幼虫被该菌株侵染出现明显的症状到死亡变成僵虫需要74.67 h,到虫体布满菌丝这一过程需要93.67 h,进一步说明菌株CFCC87323对杨干象有很好的致病效果。2、利用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研究了布氏白僵菌CFCC87323对杨干象幼虫体壁侵染过程及超微结构的变化。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接种12 h后,分生孢子可成功附着于杨干象幼虫体壁不同区域,如气孔、感器周围与节间膜部位;接种24 h后,最早观察到布氏白僵菌以芽管或菌丝的形式穿透杨干象幼虫体壁,无附着孢产生;接种90 h、96 h后,由虫体内穿出的菌丝在虫体表面开始大量繁殖。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菌丝在穿透过程中伴随着机械压力与组织溶解现象;接种第60 h,表皮层与皮细胞层分离,菌丝周围的细胞器溶解,细胞核遭到破坏,菌丝周围出现絮状溶解物,这种现象在国内外未见报道,菌丝侵入杨干象幼虫体内过程中有酶的参与;接种84 h,菌丝段以无隔、1个隔或2个隔的方式在血腔内大量繁殖。3、研究了杨干象幼虫、成虫总血细胞浓度与酚氧化酶活性对菌株CFCC87323侵染的免疫反应。结果表明,菌株CFCC87323侵染杨干象幼虫与成虫过程中总血细胞浓度升高产生免疫反应,血细胞浓度越大杨干象幼虫与成虫免疫能力越强;菌株CFCC87323侵染杨干象幼虫与成虫过程中酚氧化酶活性升高产生免疫反应,分别在接种24-28 h与32-36 h菌株CFCC87323对杨干象幼虫与成虫酚氧化酶活性的激活作用最强。4、采用触角电位EAG、“Y”型嗅觉仪与风洞的方法,研究了杨干象成虫对13种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期望选出有效的植物挥发物。结果表明,雌雄虫对不同浓度亚油酸、α-蒎烯、叶醇、香叶醇、松节油和水杨醛的EAG反应较强。嗅觉测试表明,与对照相比,α-派烯和水杨醛对杨干象雌雄虫表现出显着的驱避作用,亚油酸与叶醇对杨干象雌雄虫都表现显着的引诱作用,松节油对杨干象雄虫表现出驱避作用,香叶醇对杨干象雄虫表现出引诱作用。风洞测试研究表明,与对照相比,α-派烯、水杨醛和松节油对杨干象雌雄虫都表现出驱避作用,而亚油酸、香叶醇和叶醇对杨干象雌雄成虫都表现显着的引诱作用,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杨干象的引诱剂及驱避剂提供了理论依据。5、本文研究了 18个亲本来源的200个不同杨树品系2-3a生、5-6a生、10-1 1a生和11-12a生杨树的被害株率、杨干象虫口密度与杨树木质部硬度、树皮硬度、树皮厚度、胸径以及各品系杨树的亲本来源调查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杨树木质部硬度与树皮硬度越大抗杨干象能力越强,木质部硬度与树皮硬度越小抗杨干象能力越弱。2-3a生、5-6a生杨树胸径大其抗性越差,胸径小其抗性越强;10-11a生、11-12a生杨树胸径大其抗性越强,胸径小其抗性越差。经本次调查的所有杨树品系,根据其亲本来源归类综合分析所有杨树抗性水平与亲本关系发现,亲本为小青杨、青杨、小叶杨、甜杨具有抗虫性,亲本为美洲黑杨抗虫性差。6、采用涂干法、无纺布菌条方法进行林间生防试验发现。菌株CFCC87323采用涂干法其校正死亡率为77.62%,采用无纺布菌条方法其校正致死率为63.21%,菌株ACCC30830采用涂干法其校正死亡率为66.06%,采用无纺布菌条方法其校正致死率为53.7%;菌株ACCC30831和CFCC87327采用涂干法其校正死亡率均在50%以上,采用无纺布菌条方法其校正致死率在35%以上,说明菌株ACCC30831和CFCC87327在林间对杨干象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杨干象与花绒寄甲以1:2的比例释放花绒寄甲后寄生率达40%以上,说明在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具有生物防治潜力。

冯强,关广财[5](2014)在《植物害虫杨干象人工防治技术》文中指出杨干象是杨柳科植物常见的害虫,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地,随着林业的发展,各地林业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随着杨、柳树速生丰产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杨干象的发生和发展也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重视,杨干象已经对速生丰产林构成严重危害,研究和加强杨干象的综合防治技术十分必要。

姜静[6](2011)在《栗山天牛生物学特性及成虫期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 Blessig)是我国东北林区严重危害栎树天然林的重大蛀干害虫,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损失。为了保护我国东北林区的栎树林,我们开展了栗山天牛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和栗山天牛成虫期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栗山天牛生物学特性栗山天牛在辽宁省宽甸县3年发生1代,跨4个年头,林间世代很整齐。成虫最早出现于7月初,咬破树干树皮造成伤口,吸食树液补充营养;成虫发生期40d左右,有较强的趋光性,飞翔能力较强;一生可多次交尾和产卵,交尾2-3d后即开始产卵;卵于8月上旬开始孵化,此后一直为幼虫期,以幼虫越冬;羽化前一年幼虫个体增大明显,第3年5月中旬进入预蛹阶段,6月上中旬开始化蛹;成虫发生期主要集中在7月份。2.利用专用黑光灯诱杀栗山天牛成虫研究栗山天牛成虫期由于裸露性生活,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我们利用专用黑光灯进行了诱杀试验。结果表明,将黑光灯设置在山脊是诱集栗山天牛成虫的最佳位置;20:00-22:00时是引诱的最佳时间;晴天诱到的成虫数量远多于阴天。根据诱集到的成虫分析,成虫羽化前期和末期雄虫略多,羽化盛期雌虫略多。前期和盛期诱集到的雌虫的怀卵量平均为30粒/♀,和处女雌虫无明显差异,说明黑光灯诱集到的雌虫为卵已发育成熟而未产出阶段的雌成虫。表明黑光灯诱杀是控制栗山天牛种群数量的关键技术。对比试验发现,该专用黑光灯的诱集数量是普通光源的2.03倍。3.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进行了栗山天牛成虫不育性研究利用灭幼脲、除虫脲和杀铃脲3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分别稀释成6种浓度对栗山天牛成虫进行了不育性试验。结果表明,这3种昆虫生长调节剂不同处理在成虫寿命、产卵量和产卵期、子代卵的孵化历期的差异均不显着,但后期产卵量要明显小于对照;不同处理间子代卵的孵化率差异显着。3种昆虫生长调节剂1500倍以上的稀释浓度对卵的孵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孵化抑制率与浓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毒力方程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其中以灭幼脲500倍效果最好。4.利用引诱剂诱杀成虫研究试验设计了3种配比的引诱剂进行了成虫的室内和野外诱杀栗山天牛成虫的初步筛选。结果表明,引诱剂MRA效果最好,野外平均每个引诱剂能诱到11.8头成虫,与其它引诱剂诱集数量之间差异显着。野外最佳引诱时间是成虫发生期的7月份至8月上旬晴天的19:00-21:00时。在引诱剂MRA中添加高效低毒的胃毒剂MRP后对成虫没有忌避作用,但成虫取食引诱剂的时间缩短,取食2h后累计死亡率即达到80%以上,效果显着。本研究探索了栗山天牛的生物学特性,主要进行了成虫期防治技术研究,包括利用专用黑光灯诱杀技术;筛选出了可使栗山天牛成虫具有不育效果的昆虫生长调节剂灭幼脲;研究筛选出了便于在山大沟深的林区使用的成虫引诱剂MRA。这些技术使用后效果显着,为栗山天牛这种重大害虫成虫期的防治提供了几种新的防治技术,这些技术对环境安全,无公害,为生产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王晓红[7](2011)在《锈色粒肩天牛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 Hope)是我国园林绿化树种——国槐(Sophora japonica)的主要害虫,以幼虫在树干内蛀食危害,羽化后成虫啃食枝皮补充营养。常常造成树木死亡,是我国检疫害虫之一,对我国城市园林和行道树绿化造成了重大威胁。为了防治这种重要的害虫,作者从2009年起对锈色粒肩天牛进行了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本文从锈色粒肩天牛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入手,在掌握其发生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清楚了锈色粒肩天牛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从无公害治理的理念出发,研究探讨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包括锈色粒肩天牛幼龄幼虫期利用寄生性天敌白蜡吉丁肿腿蜂和哈氏肿腿蜂进行防治的技术;中、老龄幼虫和蛹利用寄生性天敌花绒寄甲防治的技术;成虫期喷洒植物源农药印楝素及仿生制剂灭幼脲防治的技术。在该虫的各个虫期都研究出了行之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室内室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锈色粒肩天牛成虫羽化期从6月下旬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上旬,但羽化盛期集中在7月上旬;雌雄性比约为1.45:1;雌虫一生可产卵27-62粒。通过对锈色粒肩天牛成虫触角上的电子显微观察发现,共存在4类8种不同的感器,每种感器在触角不同位置分布不同数量也不同。2.锈色粒肩天牛卵在林间孵化高峰期在8月3-10日,自然孵化率为92.68%,首次发现了其卵期寄生蜂——锈色粒肩天牛奥金小蜂(Oxysychus sp),是寄生该天牛卵的重要天敌,在生物防治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3.对锈色粒肩天牛各虫态的空间分布的分析表明,锈色粒肩天牛幼虫、蛹或成虫和卵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60.73%幼虫集中分布于国槐树干的2.0 m以下危害,通过抽样技术研究给出了供生产参考的序贯抽样分析表。4.利用两种肿腿蜂对锈色粒肩天牛幼龄幼虫进行了防治,室内试验表明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和哈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harmandi Buysson)对锈色粒肩天牛虫粪及其寄主植物有较好的学习能力。白蜡吉丁肿腿蜂对锈色粒肩天牛幼龄幼虫的室内最高致死率和寄生率分别为100.00%和80.00%,野外相对防效为15.00%。哈氏肿腿蜂对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的室内最高致死率和寄生率分别为100.00%和62.22%,野外相对防效为12.61%。5.利用花绒寄甲对锈色粒肩天牛中老龄幼虫和蛹进行防治。室内测定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卵和成虫对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的最好寄生率分别能够达到60.00%和86.11%,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30 d后相对防效分别达到38.63%和46.50%,释放60 d后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了52.67%和60.72,且花绒寄甲对锈色粒肩天牛的控制作用有持续性。空间分析表明花绒寄甲与其寄主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的三维分布格局一致,生态位相似度很高,表明前者对后者有跟随关系。6.根据锈色粒肩天牛成虫补充营养的习性,选用了对环境安全的植物源农药印楝素和仿生制剂灭幼脲对锈色粒肩天牛成虫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印楝素对锈色粒肩天牛成虫的生物活性测定表明,不同浓度印楝素药液对锈色粒肩天牛均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0.3%印楝素乳油300倍、400倍、500倍、600倍及700倍液处理后第6d时,锈色粒肩天牛成虫的死亡率分别达97.6%,86.0%,73.8%,50.0%和36.1%;成虫对印楝素的拒食作用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在第6d时,300倍、400倍液处理的拒食率达到了94.87%和90.22%,成虫取食量显着低于对照;随着浓度减小拒食率降低,500倍、600倍及700倍液处理的拒食率分别为61.28%、41.54%和37.00%。灭幼脲对锈色粒肩天牛成虫的生物活性测定表明,不同浓度的灭幼脲处理对该天牛雌雄性成虫的取食量、产卵量的影响差异不显着,但对卵的孵化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卵孵化抑制率最高可达76.32%;解剖发现浓度为0.20mg/mL的灭幼脲能够干扰锈色粒肩天牛雌、雄成虫内生殖系统的正常生长及发育,表现出一系列畸变反应。

卢伟平[8](2011)在《几种新型杀虫剂对马铃薯甲虫的毒力及两类靶标的分子克隆》文中指出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是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国家马铃薯上最重要的食叶害虫。马铃薯甲虫于上世纪90年代从哈萨克斯坦入侵中国,现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疆的大部分县(市)。马铃薯甲虫在新疆北疆严重为害马铃薯和茄子。化学防治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治理措施。但马铃薯甲虫极易对任何种类的化学药剂产生抗药性。因此,监测其抗药性、分析其抗性机制十分重要和迫切。本文筛选出若干种对马铃薯甲虫毒杀活性较高、选择性强、环境污染轻的化学农药,克隆马铃薯甲虫中这些农药的靶标基因,为马铃薯甲虫的可持续控制奠定基础。1.几种新型杀虫剂对马铃薯甲虫的毒杀作用测定了三氟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多杀菌素、氟虫腈、氯虫苯甲酰胺和除虫脲对乌鲁木齐市安宁渠试验地田间种群马铃薯甲虫成虫和4龄幼虫的触杀毒力以及成虫和2、3、4龄幼虫的胃毒毒力。氟虫腈、阿维菌素和多杀菌素可用于马铃薯甲虫成虫和幼虫的防治;氯虫苯甲酰胺更适于低龄幼虫期使用;而除虫脲的室内效果不佳,能否在田间应用仍需进一步评估。2.新疆北疆马铃薯甲虫对几种新型杀虫剂的敏感性采用点滴法于2009和2010年测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疆7个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多杀菌素、氟虫腈、氯虫苯甲酰胺、虫酰肼和除虫脲的敏感性。发现个别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和虫酰肼的敏感性年度间变化较大,而对多杀菌素、氟虫腈、氯虫苯甲酰胺和除虫脲的敏感性差异都在5倍以内。阿维菌素、多杀菌素和氟虫腈对这些田间种群均具有很好的毒杀效果,但是氯虫苯甲酰胺对田间种群成幼虫的触杀毒力差异显着。马铃薯甲虫对这些农药敏感性的差异与其田间种群对常规农药的抗性无关。以上结果表明这些药剂可用于北疆地区马铃薯甲虫防治及抗药性治理。3.氯虫苯甲酰胺的代谢及其靶标基因的克隆为了研究马铃薯甲虫对氯虫苯甲酰胺的代谢,测定了增效醚(PBO)、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和磷酸三苯酯(TPP)对马铃薯甲虫4龄幼虫和成虫的增效作用。PBO在尼勒克和特克斯田间种群4龄幼虫对氯虫苯甲酰胺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而在察布查尔田间种群成虫几乎无增效作用。而DEM和TPP在特克斯、尼勒克和察布查尔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均具无明显的增效作用。表明马铃薯甲虫主要通过细胞色素P450参与的氧化途径解毒氯虫苯甲酰胺。同时,利用转录组数据克隆了氯虫苯甲酰胺作用靶标鱼尼丁受体的20条基因片段,为随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4.保幼激素合成和代谢相关基因的克隆及RNAi结果克隆了保幼激素合成和代谢相关基因乙酰乙酰CoA硫解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CoA合成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CoA还原酶、甲羟戊酸激酶、甲羟戊酸磷酸激酶、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异戊烯焦磷酸异构酶、短链脱氢酶、法尼酸-O-甲基转移酶、柠檬酸裂合酶、腺苷高半胱氨酸酶、腺苷激酶、保幼激素酯酶、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和保幼激素二醇激酶片段。将3-羟基-3-甲基戊二酰-CoA还原酶、甲羟戊酸激酶、腺苷高半胱氨酸水解酶和保幼激素酯酶构建双链RNA表达载体(pET-2P-X)并转入大肠杆菌成功表达,其菌液处理的马铃薯叶片饲喂2龄幼虫后,含腺苷高半胱氨酸水解酶dsRNA的菌液表现出致死作用。

王利军[9](2010)在《马铃薯甲虫的虫生真菌分离及其生防菌的筛选鉴定》文中提出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是重要的外来入侵物种和检疫性害虫,国外已开发出多杀菌素等防治马铃薯甲虫的生物杀虫剂,但由于马铃薯甲虫传入我国不久,对其致病微生物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从新疆马铃薯甲虫发生地采集感病成虫样品,在室内分离昆虫病原菌,并经致病性测定筛选出2个强致病白僵菌菌株,用形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强致病菌,并研究它们的培养特性,最后进行温室盆栽和大田试验测定这2个菌株的防治效果。马铃薯甲虫病原菌的分离:从新疆大量采集感病马铃薯甲虫,采用常规昆虫真菌分离法从虫体上分离纯化后获得47个真菌菌株,初步形态学鉴定分别属于白僵菌(Beauveria)、轮枝菌(Verticillium)、镰刀菌(Fusarium)、青霉(Penicillim)、木霉(Trichoderma)和曲霉(Aspergillus)属等。不同菌株对家蚕的致病性测定:用真菌悬浮液(浓度:1.05×109个/mL)接种家蚕2龄幼虫,结果表明有36个菌株对家蚕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其中白僵菌30株、轮枝菌3株、镰刀菌2株和木霉1株,白僵菌菌株中MJ-07的致病力最强,接种后11d的累积死亡率达到95.6%,致死中时(LT50)为7.5d;轮枝菌MJ-20接种后11d的累积死亡率和LT50分别为61.5%和9.1d;镰刀菌MJ-27和木霉MJ-32的致病力较弱,其接种11d的累积死亡率仅为8.6~11.0%。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到新疆进行马铃薯甲虫致病性测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今后有关地区在应用病原菌控制马铃薯甲虫时注意保证养蚕业的安全提出了警示。真菌菌株对马铃薯甲虫的致病性:用家蚕初步筛选获得的36个菌株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浓度:1.1×109个/mL)分别接种马铃薯甲虫2龄幼虫后观察,它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力。轮枝菌(Verticillium)、镰刀菌(Fusarium)和木霉(Trichoderma)菌株的致病力比较弱,接菌9d后的虫体累计死亡率(LR9d)只有4.3~11.3%。多数白僵菌(Beauveria)菌株的致病力都较强,其中有5株白僵菌(MJ-01、MJ-03、MJ-07、MJ-08、MJ-09)的致病力非常强,LR9d达到82.3~93.3%,致死中时(LT50)和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6.71~7.53d和4.53×106~5.89×107mL-1。选择致病力最强的MJ-07和MJ-09菌株作进一步试验,观察它们对成虫和各龄幼虫的致病性。结果表明,MJ-07菌株对1龄、2龄幼虫和成虫的致病性都很强,接菌后5d初见虫体死亡,LR9d分别为100%、93.4%和98.0%;而对3龄和4龄幼虫的致病性相对较弱,LR9d各为70.0%和43.3%;死亡的虫体缩小,后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完全包被虫体。MJ-09对1龄和2龄幼虫的致病性很强,接菌后5d始见虫体死亡,LR9d分别达100%和90.0%;而对3龄和4龄幼虫和成虫的致病性较弱,接种后7d才开始见虫体死亡,LR9d分别只有63.3%、33.0%和13.3%;刚死亡的虫体完全变黑,后期产生的分生孢子量不如MJ-07致死的虫体产孢量大,不能完全包被虫体。本研究结果认为,MJ-07和MJ-09是马铃薯甲虫的强致病力菌株,在马铃薯甲虫的生物控制中将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价值。菌株MJ-07和MJ-09对马铃薯甲虫的控制效果测定:通过前期室内致病性试验,选致病性最强的2株白僵菌(MJ-07和MJ-09)进行室内盆栽和田间防效试验。1.室内盆栽结果表明,2个菌株对1龄和2龄幼虫的致死率显着高于3龄幼虫,喷施MJ-07菌悬液15d后的各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65.5%、61.8%和30%;而喷施MJ-09菌悬液15d后的死亡率分别为62.3%、57.2%和25%。2.选择1龄和2龄CPB幼虫进行田间试验,喷施MJ-07菌悬液15d后的死虫率分别为45%和41.6%;喷施MJ-09菌悬液15d后的死虫率分别为40.2%和38.3%;作为对照白僵菌制剂的致死率仅有30%,2个菌株的田间致病性高于对照白僵菌制剂,表现出很好的害虫控制效果。白僵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在SDAY培养基上培养菌落呈茸毛状,MJ-07培养初期多呈白色且菌落较厚,MJ-09菌落淡黄色,背面无色,或淡黄色。气生菌丝透明、光滑、薄壁,分枝较少且较纤细,宽1.8~2.8μm;分生孢子梗着生在菌丝上,粗1-2μm,产孢细胞常着生于短的并稍有膨大的柄细胞上,常呈浓密的菌丛,基部多为球形、近球形至梭形膨大;产孢轴较长,呈“之”字形弯曲。分生孢子单孢、壁薄、透明、光滑,多为球形、近球形,直径2~3×2~2.5μm。采用真菌通用引物对(ITS4和ITS5),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别对菌株MJ-07和MJ-09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 ITS)的特异性扩增,得到了长度分别为581bp和537bp的特异性片段(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GU233851和GU989641),Blast比对后结合形态学特征鉴定它们的无性时期均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有性时期为球孢虫草菌(Cordyceps bassiana)。白僵菌菌株主要培养特性:在供试的8种培养基中,SDAY培养基最适MJ-07和MJ-09菌株生长,其产孢强度也最大;6个温度处理中最适生长温度为25℃,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5~28℃;菌株在供试的9种碳源和9种氮源中,对葡萄糖和蔗糖2种碳源及胰蛋白胨和酵母浸膏2种氮源利用最好;菌株在全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好及产孢量最大;分生孢子的致死条件为55℃处理10min;紫外光照射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显着影响,照射60min时,24h内没有孢子萌发;分生孢子在2%葡萄糖+1%蛋白胨培养基中萌发最早。5种常用马铃薯甲虫杀虫剂对MJ-07和MJ-09生长产孢的试验结果显示,5种供试杀虫剂对2个菌株的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吡虫啉对2个菌株的抑制作用较小,对MJ-07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9.5%和13.5%,对MJ-09孢子萌发率分别为10.9%和13.3%;而灭多威、啶虫脒、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2个菌株均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因此在田间应用时应注意杀虫剂对白僵菌的抑制作用。虫生真菌(entomogenous fungi)是自然界广泛分布的一类珍贵的生物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绿色植保方针的提出,生物防治在马铃薯甲虫的综合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筛选鉴定的2个白僵菌菌株具有明显的应用潜力,安全有效的马铃薯甲虫真菌杀虫剂将来会被研制出来并广泛应用于马铃薯甲虫的控制实践。

苏冠奇[10](2008)在《脱氧鬼臼毒素对粘虫体壁的影响》文中提出脱氧鬼臼毒素为木脂素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小檗科多年生草本类群鬼臼亚科八角莲属、桃儿七属、山荷叶属及足叶草属植物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从柏科植物砂地柏中分离得到该化合物。本研究以脱氧鬼臼毒素为供试药剂,采用光学显微观察、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多种方法,从组织学和生理学多角度研究脱氧鬼臼毒素对粘虫体壁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脱氧鬼臼毒素对粘虫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脱氧鬼臼毒素对粘虫具有明显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药剂可使幼虫生长发育缓慢,在5 mg·mL-1剂量下对试虫生长发育抑制率达到90.1%;药剂明显延长幼虫5龄期,处理试虫比对照蜕皮滞后约1.5天;处理试虫在5龄末期出现蜕皮异常:约有10%~20%的处理试虫由于不能蜕去头壳、胸部或胸腹表皮而导致死亡。2.脱氧鬼臼毒素对试虫体壁主要成分有较大影响:经药剂处理后,五龄中期和六龄初期处理试虫体壁总脂肪量均少于同期对照,但相对含量(表皮干重百分比)却为同期对照试虫的3.6倍和1.8倍,蛋白质相对含量分别是同期对照试虫的63.3%和75.0%。对照和处理试虫几丁质含量的差异不显着。3.脱氧鬼臼毒素对试虫表皮中五类蛋白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药剂改变试虫表皮蛋白质含量,对水溶性非结合蛋白、氢键结合蛋白和共价键结合蛋白含量的影响大于弱键结合蛋白和电价键结合蛋白。4.脱氧鬼臼毒素可改变试虫表皮水溶性蛋白和氢键结合蛋白组分,对弱键结合蛋白组分影响不大。与对照相比,药剂使处理试虫水溶性蛋白中出现了一种新蛋白组分,使氢键结合蛋白缺少了两种正常的蛋白组分;药剂使试虫表皮水溶性蛋白和氢键结合蛋白的沉积和消化回吸过程滞后。5.与对照相比,处理试虫体壁酚氧化酶活性表现为5龄初期被激活,5龄中后期被抑制,6龄初期又被激活的变化过程;几丁质酶活性表现为先被抑制,后被激活的变化过程;氨基酸组分分析发现,处理试虫表皮氨基酸除脯氨酸外,其余全部受到抑制,其中半胱氨酸的抑制率最高,达到24.6%,缬氨酸、甲硫氨酸和异亮氨酸的抑制率分别达到22.3%、17.0%和11.7%;体壁核酸测定结果表明,试虫体壁DNA在五龄中期表现为抑制,抑制率为29.3%,在六龄初期被激活,激活率为17.2%,RNA在两阶段均表现为被抑制,RNA/DNA比值下降。6.通过上述研究,初步推断脱氧鬼臼毒素对粘虫体壁影响作用机制为:脱氧鬼臼毒素抑制RNA→使RNA/DNA比值下降→干扰了表皮蛋白的合成和消化回吸过程→影响了表皮蛋白的组分及含量→改变几丁-蛋白复合体性质→改变生理状态:出现超龄幼虫、幼虫-蛹中间型、表皮变薄破裂,其他各种生理状态异常→死亡。

二、灭幼脲对杨潜叶跳象成虫产卵量及卵孵化影响试验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灭幼脲对杨潜叶跳象成虫产卵量及卵孵化影响试验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六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长足大竹象解毒酶和保护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长足大竹象的研究概况
        1.1.1 形态学特征
        1.1.2 生物学特征
        1.1.3 发生与防治
    1.2 昆虫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及作用机制
        1.2.1 杀虫剂使用概况
        1.2.2 杀虫剂的作用机制
        1.2.3 昆虫生长调节剂
    1.3 解毒酶和保护酶研究状况及与昆虫抗药性的关系
        1.3.1 昆虫抗药性的产生
        1.3.2 昆虫解毒酶
        1.3.3 昆虫保护酶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试验材料
        2.2.1 供试昆虫
        2.2.2 供试化学药剂与昆虫生长调节剂原药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研究方法
        2.3.1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长足大竹象生长发育的影响
        2.3.2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长足大竹象幼虫体内解毒酶和保护酶的影响
        2.3.3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长足大竹象幼虫离体解毒酶和保护酶的影响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六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原药对长足大竹象幼虫的毒力测定分析
        3.1.1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长足大竹象幼虫的毒力测定
        3.1.2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长足大竹象化蛹的影响
        3.1.3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高龄幼虫的温度效应
        3.1.4 野外防治实验结果
        3.1.4.1 吡丙醚的防效对比
        3.1.4.2 氟铃脲的防治效果
        3.1.4.3 甲氧虫酰肼的防效对比
        3.1.4.43 种药剂的防效对比
    3.2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长足大竹象幼虫离体解毒酶和保护酶的影响
        3.2.1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长足大竹象幼虫离体GST的影响
        3.2.2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长足大竹象幼虫离体Ach E的影响
        3.2.3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长足大竹象幼虫离体的Car E活性的影响
        3.2.4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长足大竹象幼虫离体POD的影响
        3.2.5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长足大竹象幼虫离体SOD的影响
    3.3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长足大竹象高龄幼虫体内解毒酶和保护酶的影响
        3.3.1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长足大竹象高龄幼虫体内解毒酶的影响
        3.3.2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长足大竹象高龄幼虫体内保护酶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昆虫生长调节剂原药对长足大竹象的毒力
        4.1.1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长足大竹象的毒力
        4.1.2 昆虫生长调节剂LC50对高龄幼虫化蛹的影响
        4.1.3 温度对高龄幼虫接触昆虫生长调节剂的毒力的影响
        4.1.4 野外防治实验
    4.2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长足大竹象高龄幼虫离体解毒酶和保护酶的影响
        4.2.1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长足大竹象高龄幼虫离体解毒酶的影响
        4.2.2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长足大竹象高龄幼虫离体保护酶的影响
    4.3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长足大竹象高龄幼虫体内解毒酶和保护酶的影响
        4.3.1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长足大竹象高龄幼虫体内解毒酶的影响
        4.3.2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长足大竹象高龄幼虫体内保护酶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杨干象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防治
    1.1 化学药剂选择
    1.2 施药方法选择
2 生物防治
    2.1 捕食性天敌动物
    2.2 天敌昆虫
    2.3 天敌微生物
3 物理防治
    3.1 捕杀法
    3.2 诱集法
4 预测预报
5 严格检疫
6 抗虫品种选育
7 加强栽培管理
8 展望

(3)朱砂叶螨对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胁迫的响应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朱砂叶螨的研究概况
        1.1 朱砂叶螨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1.2 朱砂叶螨的为害和防治
    2 昆虫抗氧化反应的研究
    3 昆虫几丁质及几丁质合成酶的研究概况
        3.1 昆虫几丁质的结构和功能
        3.2 昆虫几丁质的合成
        3.3 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的研究
    4 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的研究进展
        4.1 苯甲酰基脲类药剂用于害虫控制
        4.2 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的作用机理研究概况
    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5.1 选题依据和意义
        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除虫脲对朱砂叶螨的毒力及亚致死效应研究
    第一节 除虫脲对朱砂叶螨的毒力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除虫脲对朱砂叶螨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 朱砂叶螨对除虫脲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研究
    第一节 除虫脲胁迫对朱砂叶螨机体几丁质含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朱砂叶螨对除虫脲胁迫的抗氧化反应研究
        1 主要仪器设备以及试剂(盒)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朱砂叶螨几丁质合成酶基因克隆及mRNA的表达模式
    第一节 朱砂叶螨几丁质合成酶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TcCHS1在朱砂叶螨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mRNA表达特性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除虫脲对朱砂叶螨不同螨态TcCHS1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朱砂叶螨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的原核表达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朱砂叶螨
        1.2 载体和菌株
        1.3 主要试剂
        1.4 常用储备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总RNA的提取、检测与cDNA的制备
        2.2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2.3 重组蛋白质的原核表达
    3 实验结果
        3.1 朱砂叶螨总RNA的提取
        3.2 目的基因扩增及载体构建
        3.3 重组蛋白表达分析
    4 分析讨论
第六章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1.1 明确了苯甲酰基脲类几丁质合成抑制剂除虫脲对朱砂叶螨生长发育的影响
        1.2 分析了亚致死剂量的除虫脲胁迫下朱砂叶螨不同螨态的生理生化反应
        1.3 成功克隆获得朱砂叶螨几丁质合成酶基因全长
        1.4 解析了朱砂叶螨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的mRNA表达模式
        1.5 成功构建了朱砂叶螨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的异源表达载体
    2 本论文的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4)环境友好型技术控制杨干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杨干象的研究概况
        1.2.1 杨干象危害
        1.2.2 杨干象生物学特性
        1.2.3 杨干象防治技术研究概况
    1.3 病原真菌研究概况
        1.3.1 白僵菌的致病机理
        1.3.2 昆虫对白僵菌入侵与致病的防御体系
    1.4 植物挥发物的研究概况
    1.5 杨树品系抗杨干象水平的研究概况
    1.6 选题目的与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1.8 研究技术路线
2 感染杨干象幼虫的高致病力真菌菌株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与供试昆虫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菌株对杨干象幼虫的致病力测定
        2.2.2 不同浓度高致病力菌株对杨干象幼虫致病力与致死中浓度LC_(50)
        2.2.3 高致病力菌株感染杨干象幼虫的致病症状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布氏白僵菌侵染杨干象幼虫体壁的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与试虫
        3.1.2 接种与取样
        3.1.3 感染布氏白僵菌后幼虫体壁扫描电镜观察
        3.1.4 感染布氏白僵菌后幼虫体壁透射电镜观察
    3.2 结果
        3.2.1 感染布氏白僵菌后杨干象幼虫体壁的扫描电镜观察
        3.2.2 感染布氏白僵菌后杨干象幼虫体壁的透射电镜观察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杨干象幼虫与成虫对布氏白僵菌侵染的免疫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杨干象幼虫、成虫血淋巴细胞对布氏白僵菌侵染的免疫反应
        4.1.2 杨干象幼虫、成虫酚氧化酶原系统对布氏白僵菌侵染的免疫反应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杨干象幼虫侵染过程中总血细胞浓度变化
        4.2.2 杨干象成虫侵染过程中总血细胞浓度变化
        4.2.3 杨干象幼虫侵染过程中酚氧化酶活性变化
        4.2.4 杨干象成虫侵染过程中酚氧化酶活性变化
        4.2.5 不同时间杨干象幼虫、成虫血淋巴中酚氧化酶活性比较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杨干象对十三种植物挥发物的EAG与行为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触角电位
        5.2.2 杨干象雌雄成虫对6种挥发物不同浓度的行为反应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杨树品系抗杨干象水平与其亲本及干部物理特性的关系
    6.1 研究地的概况与研究方法
        6.1.1 样地概况
        6.1.2 供试杨树品种
        6.1.3 研究方法
        6.1.4 杨树抗虫害等级划分
        6.1.5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2-3年生杨树干部物理特性与抗杨干象水平的关系
        6.2.2 5-6年生杨树干部物理特性与抗杨干象水平的关系
        6.2.3 10-11a生杨树干部物理特性与抗杨干象水平的关系
        6.2.4 11-12a生杨树干部物理特性与抗杨干象水平的关系
        6.2.5 不同树龄杨树抗性水平与亲本来源关系综合分析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林间生物防治试验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涂干法林间防治试验
        7.1.2 无纺布林间防治试验
        7.1.3 管氏肿腿蜂与花绒寄甲控制杨干象林间释放试验
    7.2 数据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林间涂干法对杨干象幼虫的防治效果
        7.3.2 林间应用无纺布对杨干象幼虫的防治效果
        7.3.3 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与花绒寄甲控制杨干象幼虫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植物害虫杨干象人工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特性
2 生物学特性
3 传播途径
4 防治措施

(6)栗山天牛生物学特性及成虫期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对栗山天牛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国内外对天牛类害虫成虫期的防治技术研究情况
        1.2.1 化学防治
        1.2.2 物理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2.4 生态调控技术
        1.2.5 辐射不育技术
        1.2.6 讨论
    1.3 栗山天牛成虫期的防治技术研究情况
        1.3.1 物理防治
        1.3.2 化学防治
        1.3.3 生物防治
        1.3.4 营林措施
        1.3.5 讨论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重点解决的问题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栗山天牛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点情况和供试虫源的采集饲养
        2.1.2 栗山天牛成虫的生物学特性
        2.1.3 栗山天牛卵粒的大小及孵化历期
        2.1.4 栗山天牛幼虫的生物学特性
        2.1.5 林间栗山天牛幼虫和蛹的死亡率及死亡原因分析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栗山天牛的生活史
        2.2.2 栗山天牛的生活习性
        2.2.3 栗山天牛成虫的生物学特性
        2.2.4 栗山天牛卵粒的大小及孵化历期
        2.2.5 栗山天牛幼虫的生物学特性
        2.2.6 林间栗山天牛幼虫和蛹的死亡率及死亡原因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利用专用黑光灯诱杀栗山天牛成虫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方法
        3.1.2 栗山天牛不同发生期的确定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黑光灯诱捕栗山天牛的最佳坡位和时间
        3.2.2 黑光灯引诱不同发生时期栗山天牛成虫雌雄数量和雌虫怀卵量
        3.2.3 黑光灯与普通光源的引诱效果比较
        3.2.4 不同天气条件下诱捕效果比较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三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栗山天牛成虫的不育效应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药剂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成虫寿命的影响
        4.2.2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雌虫产卵量和产卵期的影响
        4.2.3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卵的孵化率和发育历期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栗山天牛成虫引诱剂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栗山天牛成虫最佳引诱剂的筛选
        5.2.2 引诱剂添加MRP 对天牛的毒杀效果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摘要

(7)锈色粒肩天牛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锈色粒肩天牛分布及危害
        1.2.2 锈色粒肩天牛的生物学特性
        1.2.3 锈色粒肩天牛的生态学特性
        1.2.4 锈色粒肩天牛的预测预报
        1.2.5 锈色粒肩天牛综合治理现状
    1.3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研究采取的技术路线如下所示
第二章 锈色粒肩天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虫源的采集与饲养
        2.1.2 成虫羽化时间观察
        2.1.3 成虫补充营养及取食量
        2.1.4 成虫的产卵及寿命的观察
        2.1.5 成虫交配行为的观察
        2.1.6 成虫趋光性的测定
        2.1.7 成虫触角感器显微结构
        2.1.8 成虫内生殖器管解剖研究
        2.1.9 卵的大小及历期的测定
        2.1.10 卵的林间孵化进度
        2.1.11 卵林间自然孵化率及死亡原因的调查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成虫的羽化
        2.2.2 成虫补充营养及取食量
        2.2.3 成虫的产卵及寿命的观察
        2.2.4 成虫的交配行为及交配日节律
        2.2.5 成虫趋光性的测定
        2.2.6 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
        2.2.7 成虫内生殖器官解剖
        2.2.8 卵大小的测定及历期观察
        2.2.9 卵的林间孵化进度
        2.2.10 锈色粒肩天牛卵的自然孵化率及死亡原因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锈色粒肩天牛种群生态学的研究
    3.1 调查与研究方法
        3.1.1 研究地概况
        3.1.2 调查方法
        3.1.3 锈色粒肩天牛不同虫态的水平空间分布
        3.1.4 抽样技术
        3.1.5 数据分析
        3.1.6 锈色粒肩天牛不同虫态在寄主国槐上的垂直分布
        3.1.7 国槐树干粗度及健康状况与锈色粒肩天牛虫口密度的关系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锈色粒肩天牛不同虫态种群的空间分布
        3.2.2 回归模型分析
        3.2.3 聚集原因分析
        3.2.4 抽样技术
        3.2.5 不同高度树干上的带虫量、带虫段率
        3.2.6 锈色粒肩天牛幼虫在寄主国槐树干上的水平分布
        3.2.7 排粪孔与实际虫口数量的关系
        3.2.8 被害木干粗度与锈色粒肩天牛幼虫虫口数量的关系
        3.2.9 寄主国槐树势强度与锈色粒肩天牛产卵量的关系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利用两种肿腿蜂防治锈色粒肩天牛幼龄幼虫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白蜡吉丁肿腿蜂与哈氏肿腿蜂室内学习行为测定
        4.1.2 两种肿腿蜂对不同日龄的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的选择
        4.1.3 两种肿腿蜂在野外对锈色粒肩天牛的控制试验
    4.2 结果与分析
        4.2.1 Y-型嗅觉仪测定羽化初期不同经历两种肿腿蜂对气味源的选择性
        4.2.2 羽化初期不同经历的两种肿腿蜂对气味源选择时间的测定
        4.2.3 白蜡吉丁肿腿蜂与哈氏肿腿蜂对两种气味源学习记忆的持续效果
        4.2.4 培养皿法测定白蜡吉丁肿腿蜂和哈氏肿腿蜂对供试样品行为反应
        4.2.5 两种肿腿蜂对不同日龄的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的寄生作用
        4.2.6 两种肿腿蜂在野外对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的控制效果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花绒寄甲对锈色粒肩天牛中、老龄幼虫和蛹的寄生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对锈色粒肩天牛幼虫寄生的室内研究
        5.1.2 花绒寄甲对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的野外寄生研究
        5.1.3 释放花绒寄甲后天敌与寄主的空间分布
        5.1.4 锈色粒肩天牛幼虫及其天敌花绒寄甲的生态位研究
        5.1.5 锈色粒肩天牛实际被寄生率及其模型
    5.2 小结与分析
        5.2.1 室内不同比例的花绒寄甲对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的寄生效果
        5.2.2 林间释放花绒寄甲的防治效果
        5.2.3 释放花绒寄甲对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的持续控制作用
        5.2.4 锈色粒肩天牛及其天敌花绒寄甲的空间分布
        5.2.5 锈色粒肩天牛幼虫及其天敌花绒寄甲的生态位
        5.2.6 锈色粒肩天牛实际被寄生率及其模型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印楝素和灭幼脲对锈色粒肩天牛成虫的生物活性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昆虫
        6.1.2 供试药剂
        6.1.3 供试植物
        6.1.4 印楝素对锈色粒肩天牛成虫的生物活性测定
        6.1.5 灭幼脲对锈色粒肩天牛成虫的生物活性测定
        6.1.6 统计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浓度的印楝素药剂对锈色粒肩天牛成虫的毒杀活性测定
        6.2.2 不同浓度的印楝素对锈色粒肩天牛成虫的拒食活性测定
        6.2.3 不同浓度的印楝素药剂对锈色粒肩天牛成虫产卵的抑制作用
        6.2.4 灭幼脲对锈色粒肩天牛成虫取食的影响
        6.2.5 灭幼脲对锈色粒肩天牛成虫产卵及卵孵化的影响
        6.2.6 灭幼脲对锈色粒肩天牛生殖系统的影响
    6.3 小结与讨论
        6.3.1 印楝素对锈色粒肩天牛的活性测定
        6.3.2 灭幼脲对锈色粒肩天牛成虫的活性测定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详细摘要

(8)几种新型杀虫剂对马铃薯甲虫的毒力及两类靶标的分子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马铃薯甲虫的抗药性
    2 马铃薯甲虫易产生抗药性的原因
    3 合理使用农药治理或延缓马铃薯甲虫抗药性
        3.1 农药的一般使用方法
        3.2 农药的换用
        3.3 农药的轮用
        3.4 农药的混用
        3.5 农药与增效剂的混用
        3.6 致死剂量农药使用
    4 采用避难所策略
        4.1 间行施药法
        4.2 周围施药法
        4.3 混合施药法
        4.4 挑治
    5 新治理药剂的筛选
        5.1 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
        5.1.1 氟虫腈作用机理
        5.1.2 氟虫腈的应用现状
        5.2 阿维菌素
        5.2.1 阿维菌素作用机理
        5.2.2 阿维菌素的应用现状
        5.3 多杀菌素
        5.3.1 多杀菌素作用机理
        5.3.2 多杀菌素的应用现状
        5.4 氯虫苯甲酰胺
        5.4.1 氯虫苯甲酰胺作用机理
        5.4.2 鱼尼丁受体的结构及研究进展
        5.4.3 氯虫苯甲酰胺的应用现状
        5.5 虫酰肼
        5.5.1 虫酰肼作用机理
        5.5.2 虫酰肼的应用现状
        5.6 除虫脲
        5.6.1 除虫脲作用机理
        5.6.2 除虫脲的应用现状
        5.7 B.t.t.及其代谢产物
        5.8 印楝素
        5.9 敌草胺
    6 昆虫保幼激素的研究进展
        6.1 保幼激素的生物合成
        6.2 保幼激素的代谢
    7. 本研究的立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 几种新型杀虫剂对马铃薯甲虫的毒杀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虫采集和饲养
        1.2 供试药剂和用具
        1.3 测定及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几种新型杀虫剂对马铃薯甲虫的触杀毒力
        2.2 几种新型杀虫剂对马铃薯甲虫胃毒作用的差异
    3 讨论
第三章 新疆北疆马铃薯甲虫对几种新型杀虫剂的敏感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马铃薯甲虫
        1.2 供试原药
        1.3 测定及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甲虫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差异
        2.2 马铃薯甲虫田间种群对多杀菌素的敏感性差异
        2.3 马铃薯甲虫田间种群对氟虫腈的敏感性差异
        2.4 马铃薯甲虫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差异
        2.5 马铃薯甲虫田间种群对虫酰肼的敏感性差异
        2.6 马铃薯甲虫田间种群对除虫脲的敏感性差异
        2.7 几种杀虫剂对成虫和幼虫触杀毒力的差异
        2.8 几种杀虫剂敏感性差异与常用药剂抗性的相关性
    3 讨论
第四章 氯虫苯甲酰胺的代谢及其靶标基因的克隆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虫采集和饲养
        1.2 主要化学农药、增效剂、试剂和仪器
        1.3 增效实验方法
        1.4 PCR扩增
        1.4.1 总RNA的提取
        1.4.2 cDNA第一链的合成
        1.4.3 PCR引物设计
        1.4.4 PCR扩增体系及条件
        1.5 常规分子克隆
        1.5.1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1.5.2 连接反应
        1.5.3 连接产物的转化和单克隆
        1.5.4 重组质粒的提取及检测
        1.5.5 序列测定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3 种酶抑制剂对氯虫苯甲酰胺毒杀活性的增效作用
        2.1.1 对4龄幼虫的测定结果
        2.1.2 对成虫的测定结果
        2.2 马铃薯甲虫RyR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2.2.1 马铃薯甲虫转录组全部RyR片段的扩增结果
        2.2.2 马铃薯甲虫RyR基因片段的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保幼激素合成和代谢相关基因的克隆及RNAi结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试验方法
        1.3.1 总RNA的提取
        1.3.2 引物设计和PCR扩增
        1.3.3 常规分子克隆
        1.3.4 双链RNA表达载体构建
        1.3.5 双链RNA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1.3.6 大肠杆菌中表达的dsRNA的饲喂
    2. 结果与分析
        2.1 保幼激素合成和代谢相关基因的克隆
        2.2 双链RNA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
        2.3 含dsRNA菌液的饲喂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克隆证实的马铃薯甲虫RyR基因详情
附录二 克隆证实的马铃薯甲虫保幼激素合成和代谢相关基因详情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马铃薯甲虫的虫生真菌分离及其生防菌的筛选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马铃薯甲虫概述及虫生真菌的应用现状
    1 马铃薯甲虫简述
        1.1 马铃薯甲虫的起源和扩散
        1.2 马铃薯甲虫在新疆的发生与危害
        1.3 马铃薯甲虫的形态特征
        1.4 马铃薯甲虫防治现状
    2 虫生真菌的研究与利用
        2.1 虫生真菌的资源及主要种类
        2.2 昆虫病原真菌侵染昆虫的过程
    3 虫生真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现状
    4 虫生真菌的应用
    5 真菌杀虫剂的生产工艺与产品规范化
    6 虫生真菌应用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7 虫生真菌研究与生防应用前景展望
    8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马铃薯甲虫病原菌的分离及对家蚕的致病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甲虫病原菌种类
        2.2 不同真菌菌株对家蚕的致病性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马铃薯甲虫病原菌的室内致病性试验与强致病菌株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真菌菌株对马铃薯甲虫幼虫致病力
        2.2 白僵菌强毒力菌株对马铃薯甲虫幼虫室内毒力分析
        2.3 白僵菌菌株MJ-07和MJ-09对马铃薯甲虫各虫态的致病症状和毒性比较
    3 结论和讨论
第四章 马铃薯甲虫病原菌MJ-07和MJ-09对马铃薯甲虫的防效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MJ-07和MJ-09对马铃薯甲虫幼虫室内控制作用
        2.2 MJ-07和MJ-09对马铃薯甲虫的田间防效分析
    3 结论和讨论
第五章 马铃薯甲虫病原菌的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1.3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甲虫重要病原菌的形态特征鉴定
        2.2 马铃薯甲虫病原菌rDNA ITS区段PCR扩增结果与病菌鉴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马铃薯甲虫病原菌MJ-07和MJ-09的培养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对菌落生长、产孢和萌发的影响
        2.2 温度对菌株生长特性的结果分析
        2.3 不同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特性
        2.4 不同碳、氮源下的菌株生长特性
        2.5 紫外光照射对分生孢子萌发的试验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常用马铃薯甲虫杀虫剂对白僵菌MJ-07和MJ-09生长产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5种杀虫剂对菌株MJ-07和MJ-09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2.2 5种杀虫剂对MJ-07和MJ-09菌株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10)脱氧鬼臼毒素对粘虫体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鬼臼毒素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1.1 鬼臼毒素类化合物简介
        1.1.2 鬼臼毒素类化合物的药理学研究概况
        1.1.3 鬼臼毒素类化合物的杀虫作用
        1.1.4 鬼臼毒素类化合物的毒理学研究
    1.2 昆虫生长调节剂(IGR)的作用机制
        1.2.1 内分泌干扰剂对昆虫的作用机制
        1.2.2 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1.2.3 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杀虫剂
        1.2.4 昆虫蜕皮激素及其类似物昆虫生长调节剂
    1.3 选题依据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药剂及试剂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生长发育抑制作用测定方法
        2.2.2 试虫生长发育抑制症状学观察方法
        2.2.3 体壁组织的显微观察方法
        2.2.4 试虫表皮总脂肪、总蛋白和几丁质的提取和相对含量分析方法
        2.2.5 试虫体壁几种主要蛋白质相对含量测定方法
        2.2.6 试虫表皮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
        2.2.7 试虫表皮氨基酸含量测定方法
        2.2.8 试虫表皮DNA,RNA 含量测定方法
        2.2.9 试虫体壁酚氧化酶活性测定
        2.2.10 试虫体壁几丁质酶的活力测定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脱氧鬼臼毒素对试虫生长发育抑制作用
        3.1.1 脱氧鬼臼毒素对试虫生长发育抑制作用测定结果
        3.1.2 脱氧鬼臼毒素对试虫生长发育生长发育抑制症状
    3.2 脱氧鬼臼毒素对试虫体壁影响显微结构观察结果
    3.3 脱氧鬼臼毒素对试虫表皮成分相对含量的影响的测定结果
    3.4 脱氧鬼臼毒素对试虫表皮五种主要蛋白质相对含量影响的测定结果
        3.4.1 蛋白标准蛋白曲线的绘制
        3.4.2 试虫表皮五种主要蛋白质相对含量测定结果
    3.5 脱氧鬼臼毒素对试虫表皮几种蛋白质组分影响的测定结果
        3.5.1 水溶性非结合蛋白、氢键结合蛋白和弱键结合蛋白凝胶电泳图
    3.6 脱氧鬼臼毒素对试虫表皮氨基酸的影响测定结果
    3.7 脱氧鬼臼毒素对试虫表皮DNA、RNA 含量的影响测定结果
    3.8 脱氧鬼臼毒素对试虫酚氧化酶的影响测定结果
    3.9 脱氧鬼臼毒素对试虫体壁几丁质酶影响测定结果
        3.9.1 N-乙酰葡萄糖胺标准曲线的制作
        3.9.2 脱氧鬼臼毒素试虫体壁几丁质酶活性影响测定结果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
    4.1 脱氧鬼臼毒素对粘虫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2 脱氧鬼臼毒素对粘虫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机制可能属于“内分泌干扰型”
    4.3 脱氧鬼臼毒素对粘虫体壁酶系的影响
    4.4 脱氧鬼臼毒素对粘虫幼虫表皮主要成分影响的原因
    4.5 脱氧鬼臼毒素开发应用前景广阔
第五章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灭幼脲对杨潜叶跳象成虫产卵量及卵孵化影响试验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六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长足大竹象解毒酶和保护酶的影响[D]. 陈章铭.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2]杨干象综合防治技术[J]. 张妍. 防护林科技, 2016(01)
  • [3]朱砂叶螨对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胁迫的响应及机制研究[D]. 辛天蓉. 南昌大学, 2015(08)
  • [4]环境友好型技术控制杨干象研究[D]. 曹庆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15(05)
  • [5]植物害虫杨干象人工防治技术[J]. 冯强,关广财. 中国林副特产, 2014(02)
  • [6]栗山天牛生物学特性及成虫期防治技术研究[D]. 姜静.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4)
  • [7]锈色粒肩天牛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生物防治技术研究[D]. 王晓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3)
  • [8]几种新型杀虫剂对马铃薯甲虫的毒力及两类靶标的分子克隆[D]. 卢伟平.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9]马铃薯甲虫的虫生真菌分离及其生防菌的筛选鉴定[D]. 王利军. 西南大学, 2010(09)
  • [10]脱氧鬼臼毒素对粘虫体壁的影响[D]. 苏冠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灭虫脲对黄芩产卵及卵孵化影响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