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管理方式对李园土壤影响研究

土壤管理方式对李园土壤影响研究

张猛[1]2004年在《土壤管理方式对李园土壤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了李(P.salicina Lindl.)园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在不同土壤管理方式下,夏早期间李园0~20cm和20~40cm土层含水量,以刈割覆盖处理最高。刈割压埋、畜粪还园处理在土壤保温和降温方面的效果不如刈割覆盖处理明显,但优于清耕处理。各处理间土壤容重变化较大,0~20cm土层畜粪还园处理的土壤容重较清耕减少0.45g·cm~(-3),孔隙度绝对量增加17.0%,相对量增加29.0%。土壤养分指标值较试验前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各处理土壤养分值以畜粪还园处理为最好,其余依次为刈割压埋、刈割覆盖和清耕处理。 2 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表现为畜粪还园>刈割压埋>刈割覆盖>清耕。随着土层加深,叁大类微生物数量减少,呈现自上而下逐渐减少的趋势。一年四季的数量变化为:春季低,夏季最高,秋季较高,冬季最低。细菌数量与碱解N、全N、速效P呈极显着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0.992~**,0.996~**;与速效K、全K、有机质呈显着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52~*,0.954~*,0.958~*。真菌、放线菌数量与碱解N、全N、速效P、速效K、全K、有机质均呈显着正相关。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与全P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4,-0.980~*,-0.979~*。 3 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在各处理中以畜粪还园活性最高,刈割压埋次之,刈割覆盖再次之,清耕最差。蔗糖酶和脲酶在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布有明显的层次性,过氧化氢酶则不明显。叁种酶的活性在夏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再次之,冬季最低。脲酶活性与碱解N和速效P呈极显着正相关(r=0.996**,0.999**),与全N存在线性函数关系(r=1.000~**),同时与有机质、全K、速效K呈显着正相关。蔗糖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相关性与脲酶基本一致。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N、全K、碱解N、速效P、速效K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均未达显着水平。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与全P呈显着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61~*、-0.953~*、-0.977~*。 4 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真菌、放线菌数量呈极显着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0.995~**。蔗糖酶活性与细菌、真菌数量显着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970~*、0.988~*,与放线菌数量呈极显着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992~**。脲酶活性与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显着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81~*,0.977~*,0.983~*。 5 土壤微生物、土壤酶与紫色土李园土壤养分循环、代谢有着重要的关系,可以将土坡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两者结合起来,即把叁大类微生物数量、分布和不同种、属微.生物季节性动态变化以及在土壤肥力形成演变中起关键作用的酶活性群体(蔗糖酶、脉酶)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生物学指标。 6果园种牧草,牧草饲喂家畜(禽)后以其粪便形式还园,可以提高物质利用率和循环效率,既增加了果园收入,又减少了化肥及农药投入,更重要的是改善了果园生态环境,促进果园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生产出优质高档的绿色果品,是目前川中丘区最佳的土壤管理方式之一。

张猛, 张健, 廖尔华[2]2004年在《土壤管理方式对李园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了四川大英县不同土壤管理方式下李园的土壤理化性质 ,结果表明 :不同土壤管理方式下 ,夏旱期间土壤含水量以刈割覆盖处理最高。刈割压埋、畜粪还园处理在土壤保温和降温方面的效果不如刈割覆盖处理明显 ,但优于清耕处理。各处理间土壤容重变化较大 ,0~ 2 0cm土层畜粪还园处理的土壤容重较清耕减少 0 4 5 g/cm3 。土壤养分指标值较试验前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各处理土壤养分值以畜粪还园处理为最好。

王进[3]2008年在《覆盖对山地李园土壤性状和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认为李(P.salicina Lindl.)为蔷薇科(Rosaceae)李属(Prunus Lindl.)植物,是理想的时令水果,又是加工天然保健食品的理想原料。重庆市为李的传统栽培区,但栽培区的立体气候条件差,降低了果实品质;地面覆盖是解决此类问题简便有效的措施。但到目前为止,覆盖对山地李园土壤性状和树体生长发育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在重庆山地生态条件下,以青脆李(Prunus salicina Lindl.cv.qingcui)为试材,开展了不同覆盖处理对山地李园土壤性状和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主要结果如下:李园经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处理后,在高温干旱季节均提高了果园各层土壤水分含量,有效地阻止了水分蒸发。其中以秸秆覆盖的效果最好,表土层土壤含水量增加30.9%-39.6%,20cm土层含水量提高26.7%-38.2%。而地膜覆盖的保水效果相对较差,表土层、20cm土层含水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仅20.9%-31.7%、16.3%-28.1%,表明覆盖利于土壤水分空间布局的改善和土壤含水率的提高,并使土壤有效水分含量增加,能够提高果树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率,覆盖产生的这种水分效应在防止短期干旱方面有重要意义。通过秸秆覆盖可明显降低地面各季节极端温度,降幅为6.1℃-12.2℃,以夏秋季降温最为明显,达到12.2℃和10.5℃;其次是冬春季,分别达到6.1℃和6.9℃,随着土层的加深,降温效应逐渐减弱;而地膜覆盖增加了地面各季节的极端温度,增温效果以冬春季较为明显,分别达到4.8℃-6.7℃,增温趋势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弱。果园覆盖处理后由于土壤腐殖质促进了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相应地降低了土壤的容重,增加了土壤的总孔隙度。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坚实度分别为1.02g/cm~3、59.8%、1.17kg/cm~3和1.15g/cm~3、48.5%、1.46kg/cm~3,与CK差异显着。同时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中的N、P、K及有机质含量,秸秆覆盖达到66.41mg/kg、40.27mg/kg、131.26mg/kg、3.08%;地膜覆盖达到38.69mg/kg、28.51mg/kg、86.82mg/kg、1.21%。秸秆和地膜覆盖可促使表土层根系特别是须根数量增加,达到152条/m~2和107条/m~2,根系活力增强。通过不同覆盖处理对纤维分解菌、硅酸盐细菌数量的测定,发现纤维分解菌、硅酸盐细菌数量表现出明显差异。纤维分解菌、硅酸盐细菌的数量在四个季节呈规律性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动态变化与微生物的活动情况基本一致,在不同覆盖处理方式下土壤酶活性以夏、秋季较高,春、冬季较低。秸秆和地膜覆盖处理李叶面积,叶片厚度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比CK增加20.34%、21.79%、32.35%和4.98%、8.37%、11.27%,增强了树体的光合作用,促进了树体生长发育。同时秸秆和地膜覆盖处理叶片中N、P、K含量分别比CK提高了14.6%、33.3%、23.2%和5.8%、11.1%、7.9%,另外其它矿质营养元素的含量也有所提高,改善了树体的营养水平。不同覆盖处理对李果实生长的影响均有正效应,以秸秆覆盖对果实生长的增大作用最明显,在果实成熟时果实横径比对照增加7.5%,其次是地膜覆盖的影响效果,差异显着。秸秆覆盖的单株产量、平均果重和座果率最高,达到72.7Kg、20.5g、28%。秸秆和地膜覆盖处理与CK比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16.33%和11.22%,总糖增加17.67%和13.52%,单糖含量增加16.74%和27.24%。

徐雄[4]2005年在《四种土壤管理方式对李园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状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以李(Prunus salicina Lirdl.)为试材,通过田间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四种土壤管理方式对土壤理、化、生性状及李(P.salicina Lindl.)树生长势、生理功能的差异。结果表明; 1 在四种土壤管理方式中,纤维分解菌数量以刈割覆盖管理最多,明显高于其余叁种管理方式,而刈割压埋、畜粪还园管理又明显高于清耕;刈割覆盖、刈割压埋、畜粪还园叁种土壤管理方式的硅酸盐细菌数量接近,均显着高于清耕。两种微生物数量都以夏季最多、秋季次之、春季较少、冬季最少。 土壤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动态与土壤微生物的变化一致,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刈割覆盖、刈割压埋、畜粪还园叁种土壤管理方式的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年均值较清耕显着或极显着高。2004年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较2003年均有所增加,其中,刈割覆盖、刈割压埋两种处理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2004年较2003年有极显着或显着增加;畜粪还园和清耕两年间叁种酶活性差异不大。 2 刈割覆盖、刈割压埋、畜粪还园叁种处理李(P.salicina Lindl.)树新梢生长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均极显着高于清耕。其中,以畜粪还园叶绿素含量最高(2.952mg·g~(-1)FW),显着高于刈割覆盖、刈割压埋;刈割压埋的根系活力显着高于畜粪还园管理,畜粪还园显着高于刈割覆盖管理。 3 土壤水分含量以畜粪还园最高(19.665%),较清耕(13.950%)增加5.715%,而刈割覆盖、刈割压埋、畜粪还园叁种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刈割覆盖的土壤密度最小(1.301g·cm~(-3)),较清耕减小0.177g·cm~(-3),较刈割压埋和畜粪还园分别减小0.118g·cm~(-3)和0.043g·cm~(-3)。在刈割覆盖、刈割压埋、畜粪还园叁种土壤管理方式下,夏季土温均较清耕有极显着下降,冬季土温均较清耕有所提高,而以刈割覆盖管理夏季降温、冬季增温效果最明显,较清耕变幅分别为3.4℃-5.2℃和1.2℃-2.1℃。 4 刈割覆盖、刈割压埋、畜粪还园叁种土壤管理方式,土壤各养分(全P除外)均较清耕有所提高,且有机质、全K有极显着增加,速效K提高显着,特别是有机质较清耕增加56.3%-71.8%。2004年,多数养分含量都在2003年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其中,以刈割覆盖、刈割压埋效果明显,刈割覆盖除碱解N外,其余养分均有极显着增加;刈割压埋除有机质增加较少外,碱解N增加显着,其余养分均极显着增加。

王晨冰[5]2016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桃园水热调控技术及其生理生态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善西北黄土高原旱地果园水分条件的途径和方法一直是该地区果树稳产丰产的核心问题。利用不同地表覆盖方式旱作技术在甘肃中东部黄土高原旱地果园的示范推广较大程度地缓解了该区域降水有限及季节性干旱对果树生产的限制。本研究采用大田定位试验方法,在年均降雨量500 mm左右的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选择成龄桃园,研究了垄膜保墒集雨技术(PFM)、麦草覆盖(SM)和清耕(CT)处理条件下土壤水热调控、水分平衡利用、水分利用效率、果实产量,测定分析了果实膨大期桃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光合作用及果实品质的变化。同时对垄膜保墒集雨全年覆盖(PFM)、垄膜保墒集雨3~6月底覆盖(JM)及清耕(CT)条件下不同土层(0~30 cm和30~60 cm)土壤水热时空变化与土壤养分、矿化特性、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与CT相比,PFM处理增加土壤温度、SM处理(P<0.05)降低了土壤温度。两种覆盖处理均增加了土壤重量含水量绝对值1.9~2.9%;年蒸散量(ET)降低了82.5 mm(SM)和49.3 mm(PFM)。覆盖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由对照CT的5.7 kg m-3提高到了8.1(PFM)和9.0 kg m-3(SM),产量由25.2 t ha-1(CT)提高到了32.2 t ha-1(PFM)和32.5 t ha-1(SM)。2、果实迅速膨大期PFM和SM处理净光合速率日均值(PN)分别为13.1μmol m–2 s–1和12.2μmol m–2 s–1较CT 11.4μmol m–2 s–1提高了14.9%和7%;正午13:00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分析表明,PFM和SM与CT比较发现OJIP曲线显示CT处理J点明显升高,不同处理之间相对可变荧光强度VI差异不显着;PFM和SM较CT最大光化学效率(TR0/ABS)升高了3.8%~5.1%,光化学性能指数(PI abs)升高了36.4%~41.2%。3、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不同深度土壤养分含量各处理间存在差异。0~30cm土壤有机质含量PFM与CT比显着降低,JM处理变化不大;全氮含量的变化与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土壤全磷PFM、JM与CT比均有所增加。30~60 cm土层PFM和JM土壤全磷明显较CT低。4、PFM和JM两种处理均显着提高了果园土壤有效养分成分,但两种处理之间存在差异。0~30cm土层,土壤碱解氮PFM和JM分别较对照增加了27.7%和14.6%;其中0~30cm土层有效磷PFM较JM减少了31.0%、速效钾增加了5.0%;在30~60cm土层,碱解氮PFM较JM增加了9.7%,有效磷减少了11.5%、速效钾减少了12%。5、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氮、磷矿化速率不同,处理间存在差异。0~30cm土壤中有机碳、氮、磷矿化速率明显大于30~60 cm土壤的矿化速率,其中JM有机碳矿化速率最大,PFM最小;0~30cm土壤PFM和JM氮矿化速率较CT分别增加41.4%和23.7%,PFM和JM磷矿化速率较CT分别增加23.8%和10.2%,PFM氮、磷矿化速率较JM增加12.5%和11.1%;30~60cm土壤PFM氮矿化速率较JM增加10.1%。总体上PFM和JM处理土壤养分矿化速率明显高于CT。6、PFM、JM显着提高了土壤脲酶、磷酸酶的活性,降低根际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了微生物碳氮含量。其中0~30cm土壤PFM和JM较CT尿酶活性分别增加21.5%和51.42%,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11.2%和21.4%,JM较PFM更有利于微生物和酶活性的提高。综上所述,PFM、SM显着提高了桃园根际土壤含水量,PFM处理提高了土壤温度,SM处理土壤温度有所降低;PFM、SM显着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果实迅速膨大期PFM和SM处理提高了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均值PFM、JM提高土壤酶活性并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分解,加速了氮磷钾矿化速率,增加了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提高了果品产量、改善了果实品质。垄膜保墒集雨技术JM处理(6月底揭膜)更有利于土壤环境的改善。

孙熹[6]2013年在《龙眼园覆盖对土壤及果树根系和果实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通过以下处理:(1)树盘覆盖黑色地膜(覆膜);(2)覆盖秸秆(覆草);(3)生草覆盖(生草);(4)覆盖牛粪加养蚯蚓(养蚯蚓);(5)清耕(CK)。研究了树盘覆盖对储良龙眼园土壤、龙眼树根系、树体营养、果实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等影响。结论如下:1、树盘覆盖具有保温保水效果,养蚯蚓和覆草覆盖能有效的调节土壤水分和温度,提高了土壤的0-40cm的营养成分;生草处理降低了果园夏、秋季地表的温度;覆膜处理降低了土壤的含水量,并在一定时间段降低了土壤的营养。2、覆膜处理的根系总量主要分布在距离主干100cm的60-70cm土层;覆草处理的根系总量主要分布在距离主干100cm的50-60cm土层;生草处理的根系总量主要分布在距离主干100cm的0-10cm土层;养蚯蚓处理的根系总量主要分布在距离树主干50cm的50-60cm土层;清耕处理的根系总量主要分布在距离树主干100cm的40-50cm土层。3、覆草和养蚯蚓处理显着提高了叶片的SPAD值,百叶厚,梢的生长量和盛果期叶片的全P、全N、全K含量,还提高了花芽分化期全K含量。生草处理提高了营养生长时期的叶片的叶面积和百叶重,提高了盛果期的全P含量,降低了营养时期的全N含量,降低了新梢的生长量,降低了盛果期的百叶重。覆膜处理提高了盛果期的全P含量,降低了营养生长时期的全N、全K含量,降低了生殖生长时期的叶面积和新梢的生长量。4、树盘覆盖能提高果实的品质和产量,提高了果园的经济效益,尤其是覆膜达到了4680.00元/666.7m2、养蚯蚓处理比CK增益266.00元/666.7m2。综合分析养蚯蚓处理和覆草能改善土壤水、热、肥、pH状况,改良了土壤生态环境,提高了果实产量和品质。尤其果园养蚯蚓能够建立果树与蚯蚓的共生关系,减少了化肥使用,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科学发展观。

颜冬冬, 毛连纲, 李园, 王秋霞, 欧阳灿彬[7]2014年在《不同地区熏蒸土壤氮素组分变化及硝化作用动力学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硝化作用受土壤温度、水分、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量等诸多因子的影响,因此,不同类型土壤硝化活性会有较大差异。熏蒸能影响到土壤中氮素的组分,同时,会显着抑制土壤中的硝化作用过程。由于不同类型土壤会影响到熏蒸剂在土壤中环境行为,因此,不同土壤条件下,熏蒸对土壤中氮素组分和硝化作用的扰动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选择了我国5个不同地区温室大棚土壤,研究了不同类型土壤熏蒸处理后土壤中氮素组分、硝化作用活性的差异以及其动力学特征,主要是为了明确熏蒸处理对不同类型土壤硝化作用影响的差异,有助于更加全面的评价熏蒸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未添加氯化苦药剂的不同地区对照土壤中铵态氮都在约1~3周的时间完成硝化作用过程,而添加了氯化苦药剂的土壤中铵态氮的转化受到了明显的抑制。通过比较5个不同地区土壤氯化苦熏蒸处理后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可以看出,熏蒸均显着减少了土壤中微生物氮含量,但是,显着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氨基酸含量。5个不同地区熏蒸土壤中硝化作用强度均受到显着抑制,在后续的培养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5种未熏蒸的土壤中表观硝化率在培养第3周均达到90%以上,而熏蒸土壤中表观硝化率则明显低于未熏蒸处理的土壤,除广西酸性土壤外,其他4种土壤中硝化抑制率在培养第18周后均降至10%以下。4个不同地区土壤中硝化作用动力学结果表明,未熏蒸土壤中最大硝化作用速率时间(t_(max))均发生在培养过程的第2~3周之间,而在熏蒸土壤中t_(max)均要大于未熏蒸处理的土壤,熏蒸对陕西土壤的硝化作用抑制时间最长,对北京砂壤土硝化作用抑制时间最短。研究结果表明,砂壤土熏蒸处理后土壤中铵态氮能较快的恢复至稳定水平,酸性土壤熏蒸处理土壤中铵态氮需要较长的恢复时间。

赵维娜[8]2016年在《磨盘山叁种林分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土壤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础,不仅是植物获取营养赖以生存的前提,更是整个生物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纽带。土壤中丰富的营养元素、微生物及土壤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云南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实验区,选择立地条件相似、具有代表性的云南高山栎、阔叶混交林、华山松3种林分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进行分析,运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省玉溪市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叁种林分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叁种林分下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蛋白酶活性都是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小;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均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土壤蛋白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2)叁种林分中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对酶活性影响因素及程度有较为明显的差异。高山栎天然林林下影响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重要因子是有机质、水解性氮、pH、速效磷,影响转化酶活性最重要的因子是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水解性氮;天然阔叶混交林林下土壤影响脲酶活性的重要因子是水解性氮、全磷、全钾、真菌数量,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关键因子是土壤容重、pH、有机质、全磷,影响转化酶活性的主要因子是土壤容重、pH、水解性氮、全磷;华山松天然次生林下土壤影响脲酶活性的重要因子是pH、细菌数量、含水率、真菌数量,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主要因子是全氮、全磷、水解性氮,影响转化酶活性的关键因子是pH、全磷、全氮、放线菌数量。

李会科[9]2008年在《渭北旱地苹果园生草的生态环境效应及综合技术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绿色果品生产是当今世界果树产业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果园生草作为一种优良的果园栽培管理制度,已演变为发达国家绿色果品生产的一个主要技术系统。目前,我国的果园土壤管理仍以传统的清耕制为主,清耕果园面积占果园总面积的90%以上,果园生草在我国尚处于试验与小面积推广应用阶段,已有的研究多以生产性试验和简单的种植对比试验为主,缺乏机理研究和系统性研究;试验研究工作也不平衡,多数研究集中在南方橘园、梨园、龙眼园的生草问题上,黄土高原地区的该类研究较少,渭北苹果产区的研究更为薄弱。本研究以渭北旱地苹果园为对象,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测定了渭北旱地苹果园,行间生草微域小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土、肥、水的演变特征;分析了渭北旱地苹果园生态环境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了旱地苹果园生草对果树生长发育,以及对果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讨了生草的外延利用对果树生长发育和果品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分析了外延利用模式的能流特征;针对渭北旱地苹果园生草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渭北旱地苹果园生草综合技术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摸清了渭北旱地苹果园生草的小气候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生草调节了苹果园近地层的气温、空气湿度、照度,降低了近地层风速,调节土壤温度;在牧草的不同发育阶段上述调节作用不同,且调节程度与草种的种类关系密切,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白叁叶的小气候综合效应强于黑麦草;2.揭示了渭北旱地苹果园生草的土肥水效应与所生牧草的互动效应及其演变特征,分析了土肥水效应的作用机制。①生草改善了土壤的一系列理化性状: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生草年限的增加,其效应愈显着,主要呈现在0-40cm土层;对速效性N、P、K含量也有积极性影响,草种不同影响程度不一,随生草年限的增加,速效Mn、Fe、Zn、水溶性Ca、水溶性Mg含量有升高趋势;生草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数量,而且增强了土壤酶的活性,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提高的程度随生草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对0-40cm土层具有良好效应。②通过对旱地苹果园生草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的14个测定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生草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作用是促进旱地苹果园土壤肥力持续发展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生草草种土壤肥力综合影响进行了主成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随生草年限的增加,果园土壤综合肥力不断提高,长期生草有利于持续改善土壤肥力,其中白叁叶的效应强于黑麦草。③生草提高了土壤蓄水能力,扩大了土壤贮水库容,随着生草年限增加,土壤吸持贮水、滞留贮水演化及饱和持水量趋于增加,白叁叶的作用效应强于黑麦草;显着地提高了土壤入渗性能,土壤入渗通用方程较好的反映渭北旱地苹果园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但旱地苹果园生草果树与牧草存在水分竞争,主要发生在0-40cm土层,主要表现在春季和秋季牧草分蘖期,在干旱年份表现的尤为突出,通过对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分析,提出了渭北旱地苹果园行间生草水分管理优化模式应为“果树行间生草+清耕带覆盖”二元优化模式。3.阐明了渭北旱地苹果园生草果树生长发育及果品产量与品质的变化特征。统计分析表明:①生草提高了苹果百叶重、中短枝比例、成花率、座果率,随着生草年限增加,趋于提高,白叁叶效应较明显;②促进了果树<2mm径级根系的发育,促进根系向较深层土壤伸展,主要呈现在20-60cm土层;③改善了树体营养,叶片N、P、K、Ca、Mg、Fe、Mn、Zn有所提高,随着生草年限的增加,除白叁叶区叶片N,黑麦草区叶片P含量较明显外,其余营养元素变化不大;④增加了叶绿素含量,提高了光合速率及叶片水分利用率;⑤改善了果品品质,随着生草年限的增加,果品质量提高明显,不同生草草种改善程度不同,但生草对产量影响不大。4.定量分析了“果+草+畜+沼+窖”型果园生草外延利用果树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变化特征及其生产辅助能流特征,揭示了该外延利用模式运行机制,为提高果园生草的综合效益以及该模式的优化调整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外延利用促进了果树生长发育,提高了果品产量与品质,且连续施入沼肥,树势趋于增强,果品品质进一步提高;外延利复合系统生产辅助能量构成、分布、流向均发生较大变化,期中苹果亚系统有机能输入增幅较大,工业辅助能输入降低了26.69%,降低了化肥和农药施用量,能流循环指数是果园生草生态系统苹果亚系统能流循环指数2.46倍,经济产出是果园生草的1.94倍,但复合系统内畜牧业子系统饲料生物能转化率及水窖子系统雨水能利用率较低,收益低,有待优化提高。5.在系统调查研究分析基础上,针对渭北旱地苹果园生草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渭北旱地苹果园生草综合技术体系。旱地苹果园生草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确定适宜生草区域、选择适宜的生草草种、关键农艺技术措施等要素;基于深层土壤水库效应,通过典型调查,初步提出了应以降水量大于550mm区域作为陕西旱地苹果园生草适宜区域;通过田间试验,基于对渭北旱地苹果园种植的几种牧草根系分布的数理统计分析,提出了渭北旱地苹果园应选择根冠比小、根系浅的白叁叶、红叁叶等作为旱地苹果园生草草种;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集成了旱地苹果园生草栽培关键农艺技术措施。

田伟龙[10]2011年在《种养结合梨园果实品质和土壤理化性质研究》文中认为果园种养结合模式是一种高效生态型果园管理新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创造出更多的生物生产力,并且可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它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的巨大潜力。由于果园种养结合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广大果农的欢迎。由于耕地资源的匮乏,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科学合理地发展果园种养结合栽培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测定清耕果园、‘梨-鹅(鸡)-草’种养结合梨园和生草梨园的果实品质、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单位面积果园的经济效益,明确果园种养结合模式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的巨大潜力。在室外调查也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测定清耕果园、‘梨-鹅(鸡)-草’种养结合梨园和生草梨园的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果实的品质,得出的结论如下:1.种养结合梨园、清耕梨园和生草梨园在改善有机质含量上:生草梨园>种养结合梨园>清耕梨园。2.对土壤蔗糖酶、土壤脲酶、土壤脱氢酶、土壤过氧化氢酶等土壤酶活性的研究中发现,生草梨园>种养结合梨园>清耕梨园。认为生草栽培模式梨园的土壤酶活性较高。3.梨园土壤主要微生物的含量:生草梨园>种养结合梨园>清耕梨园。4.种养结合梨园的果实品质和生草梨园的相似,但明显优于清耕栽培模式梨园的。5.种养结合模式梨园在经济效益上远远高于生草和清耕栽培模式梨园。因此,种养结合结合梨园相比较其他栽培模式梨园来说,它不是单纯的局限在种植业,它能有效、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空间,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为农民实现增收创造出了更好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土壤管理方式对李园土壤影响研究[D]. 张猛. 四川农业大学. 2004

[2]. 土壤管理方式对李园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研究[J]. 张猛, 张健, 廖尔华.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 覆盖对山地李园土壤性状和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D]. 王进. 西南大学. 2008

[4]. 四种土壤管理方式对李园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状影响的研究[D]. 徐雄. 四川农业大学. 2005

[5]. 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桃园水热调控技术及其生理生态效应研究[D]. 王晨冰. 甘肃农业大学. 2016

[6]. 龙眼园覆盖对土壤及果树根系和果实生长的影响[D]. 孙熹. 广西大学. 2013

[7]. 不同地区熏蒸土壤氮素组分变化及硝化作用动力学特征[C]. 颜冬冬, 毛连纲, 李园, 王秋霞, 欧阳灿彬. 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4

[8]. 磨盘山叁种林分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D]. 赵维娜. 西南林业大学. 2016

[9]. 渭北旱地苹果园生草的生态环境效应及综合技术体系构建[D]. 李会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10]. 种养结合梨园果实品质和土壤理化性质研究[D]. 田伟龙. 南京农业大学. 2011

标签:;  ;  ;  ;  ;  ;  

土壤管理方式对李园土壤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