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王小波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说,米兰,后现代主义,昆德拉,乌托邦,现代性,独特性。
王小波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魏兆玲[1](2019)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王小波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天我们妄断王小波作品在未来的地位,当然还为时过早。但正如一位论者所言:王小波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乃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一位极为独特而且重要的作家。王小波的小说创作已经构成了二十世纪末的重要文学现象,也构成了文学研究中众多的疑点与难点。王小波的生前寂寞与他的死后轰动形成了极大的反差。20世纪西方特有的社会现实造就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文学以亵渎一切的方式全面反叛传统,创作上打破已有的所有规范,这种无使命、无约束、无模式的自由写作为文学在题材的开拓方面和形式的创新方面洞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但是它形式实验的基础上终止了对世界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3期)
张智韵[2](2019)在《论杜拉斯对王小波小说创作的影响——以《情人》、《黄金时代》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十分欣赏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尤其是小说《情人》,王小波的小说创作从多方面受到了杜拉斯现代性手法的影响。本文以杜拉斯的《情人》和王小波的代表作《黄金时代》为例,从音乐性、诗化的语言风格,小说的互文性和叙事结构等几方面论述杜拉斯对王小波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7期)
王璐[3](2019)在《梦境的奢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小波小说中的性爱话语近年来研究渐多,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王小波小说中的性爱描写自然本真而另有一层言说的思想域,与法国思想家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产生诸多思想呼应。本文采用了拉康精神分析学理论、文本细读研究法、归纳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来探究王小波小说中性爱话语所体现的对主体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并发现,王小波的小说超越了弗洛伊德以来所掀起的“主体存在论”,而在拉康“伪主体”的言说领域中生发了自己别样的文学书写场所。王小波的小说所展示的是一个象征性世界的欲望网,以拉康精神分析学理论解读王小波性爱小说,发现其思想深刻性大大颠覆了以往王小波小说性爱研究的思想狭窄化。本文的论述将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引言简要介绍拉康的基本理论,初步探究拉康精神分析学理论与王小波思想跨国界、跨时代的文化呼应。拉康的理论是悲观的,甚至是绝望的。最为代表的就是他极端的伪个人主体论,主体丧失真实自我之后,个人的发展也畸变为自身无意义的能指链的流变递传,客观的物质世界在拉康看来是由符号、观念构建起来的心理形象——语言象征世界,任何对象征世界的欲望都是水中捞月,所有都通向绝望,人也无法回归已经丧失的主体……在拉康眼里,主体是一个分裂的矛盾的欲望体。主体无法摆脱想象,拉康反对一种试图恢复统一和自控的精神分析理论,他力图能不断提高主体的对自身分裂状态的意识,尽力去掉符号的干扰,回到一种空的状态,追求本真的生命存在体。王小波小说中的人物是在用自己的生命经验一步步实践、体悟着生存的绝望。第二章分析王小波小说中,主体在个体生命、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追寻中所体现出来人类真实图景:身体场所与欲望伦理。王小波在其小说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困于主体原初缺失感与欲望秩序之下的浮世绘。身体是性、欲望及伦理、权力关系发生的物理场所。人在出生之际,就已经面临了丧失,我们所生活在这个世间的,只是一个挂满了象征性符号和大他者欲望的伪主体躯壳。在王小波小说中,这种无法回归本真存在的主体表现为不断追寻着的、反抗压抑和掀开骗局的身体。主体被伪主体所替代,在逐渐纳入文明世界之后,转而沉浮于欲望,并带领身体日渐远离真实的主体。身体一步步陷入深渊,最终也只能通向绝望。第叁章论述了王小波小说的性爱话语网络——无意识的象征语言域。拉康精神分析学认为语词代替了存在,身体陷进象征语言域之后,会受一重又一重语词的异化、欲望的包裹、绝望的浸溺,最终成为真正的伪自我——他者。王小波小说中的陈清扬在经历了重重涅盘之后,最终走出了他人加给自己罪孽;阿兰反对他人对自己“贱”的评价,坚持自己的身体对这个世界本真的感受;王二对军代表权利的反抗,逃出话语圈走进深山……这些都是对象征语言域中社会性话语的拒斥。反对遮蔽、敞开自我,这正是王小波小说性爱描写的价值追求。身体作为主体言说的物理场所,自身又有着在这个世间的假象和挣扎。第四章论述王小波小说身体的爱欲书写。拉康认为性关系、爱情、女性都不存在,性关系、爱情是伪主体在感受丧失之后,为追寻原初“一”而创造出的戏剧性表演,这是一系列骗局。王小波小说中的主人公借由身体完成了对种种骗局的越狱,并借此否定了作为弥补存在缺失的性关系与爱情,他张扬一种原始本真的美。在一切以满足大他者欲望为价值追求的象征语言域,女性是男性能够获得征服欲望的唯一异质性存在,女性因此被创造,同时,女性为了生存也在自我创造。女性是不作为一种集合体存在的,她无法被言说,甚至人人可以冒充顶替。王小波小说对女性这一生存处境做了深刻反思,身体在欲望场中的各式伸张共同组成王小波小说的性爱书写。(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郭城[4](2019)在《米兰·昆德拉与王小波小说观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米兰·昆德拉与王小波同为着名小说家,他们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们二人的小说观念既是对创作实践的引领,也是对创作经验的总结。他们的小说观一方面是个人主观倾向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顺应了小说艺术发展实际的现代性小说观。米兰·昆德拉与王小波的小说观在叁方面存在可以沟通之处:1对存在的认识;2对于真实与虚构的关系的认识;3对于幽默的认识。在对存在的认识上,他们都认为小说要表达存在的主题。他们的存在观建立在相对性的立场上,反对单一、绝对,要求小说探索存在的无限可能。不同于昆德拉怀疑一切标准的确定性,王小波认为真理具有确定性,小说艺术的评判具有客观标准。他们认为小说对存在的可能性的探索是建立在对可能性的自我的探索的基础之上。可能性的自我在小说中表现为对小说人物的塑造。昆德拉与王小波关于“自我”的认识具有分歧,昆德拉认为“自我”指的是小说人物自身的“自我”,作者应当从小说中隐去。王小波则认为“自我”是作者本人在小说人物上的投射。在小说表达以“存在”为代表的真理的问题上,昆德拉将小说与哲学相联系,表示小说可以像哲学一样表达对真理的认识,小说对真理的诗意表达是哲学无法完成的。王小波认为在表达真理的问题上小说应向科学学习,同时小说在表达真理时有其独到之处。在对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认识上,二人认为小说既要重视虚构,又要表现真实。他们反对传统的将虚实对立的小说观,认为在小说中真实与虚构不应当有明确界限,而是要相互越界与融合。昆德拉强调虚构是出于他对以塞万提斯、拉伯雷等人为代表的游戏的、非严肃的小说精神的认同,他认为小说可以通过梦幻叙事突破真实性的束缚。王小波对于虚构的推崇源自他对现实中的丑恶愚蠢现象的厌恶,他希望以想象构建一个远离现实的诗意世界。王小波重视童心在想象中的作用,这使得他的小说中的想象较之昆德拉“以想象辅助哲学思考”的小说更为轻灵。昆德拉要求作品表现真实,是要发现生活中琐碎的、被人遗忘的美。王小波强调的真实则是现实世界表面运行逻辑之下的真实逻辑,是本质的真实,他认为应当通过与“现时”的现实隔开一段时空距离以达到对现实更清醒的认识。出于对现实进行理性认识的需要,昆德拉和王小波都强调小说中对抒情的节制,反对自我迷恋,只是昆德拉比王小波态度更为极端。昆德拉和王小波都认为在现代小说中,真实与虚构没有明显界限,它们相互越界与融合。昆德拉认为在小说中融合真实与虚构的办法是通过小说对位法将代表虚构的梦幻放置于和代表现实的哲学论述、事件记录等相同的地位。王小波对真实与虚构互相越界的看法体现在:1他有意进行文本实验,在实验中真实与虚构难分彼此,虚构可以创造现实;2他的“真实——虚构观”受到他后期越来越为现实所压抑的影响,想象越发沉重,在他构建的想象中充满了现实压抑的影像。在对幽默的认识上,幽默是昆德拉和王小波的人生态度和作品风格的核心,个人性格、人生经历和文学接受叁方面原因促成了他们幽默观的形成。昆德拉与王小波的幽默观共同反对的是道德审判。在道德审判的领域中,昆德拉意图用幽默消解宗教的神圣,王小波希望以幽默刺破儒学道德律令的虚伪面具。在表现幽默的具体方式上,他们都主张“寓重于轻”。“重”为主题之沉重、严肃,“轻”为形式之轻松、可笑。昆德拉认为喜剧性比悲剧性更残酷,他揭示出存在的无意义本质,戳破人类以“崇高”进行自我安慰的幻梦。由此,他的“寓重于轻”思想中的重就是指喜剧性代表的沉重。他要求以“轻”表现“重”是出于小说审美特性的需要,使小说在表达沉重主题时不至于过于枯燥晦涩。昆德拉的“寓重于轻”幽默观受到欧洲幽默演变史、捷克文学传统以及现实境况的共同影响。王小波的“寓重于轻”的观点体现在他要求作品要同时做到有趣和严肃。有趣是形式层面的“轻”,严肃是他在杂文等文章中的理性思考的诗性表达。他的这种幽默观受到卡尔维诺影响。王小波的“寓重于轻”幽默观在当时的中国文坛较为独特,他认为现实就是在可笑的外表下蕴含深沉的悲哀,他的小说中的幽默只是对现实的如实呈现。昆德拉与王小波的小说观总体而言都是一种对传统小说观念进行反拨的现代小说观,是关注现代人的存在境况的小说观。对作为个体的“人”的重视是昆德拉与王小波展开论述的出发点。他们从自身的个体立场出发,对小说提出的一系列要求的深层目的在于捍卫个人的尊严与自由。(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4-01)
王柳伊[5](2019)在《王小波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现代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小波,一位有着独立精神和追求智慧趣味的中国知识分子,他的小说世界中存在着一个独特的女性群体,这些女性大胆追寻精神自由、人格独立,她们厌恶千篇一律的生活,寻找有趣味有理想的生活,在性爱方面具有主动性,果敢坦率、热烈诚恳。王小波在描写这些女性形象的时候融进了自己对于女性的想象,把他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实现的理想(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08期)
葛姝圆[6](2019)在《思、诗、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与国内现当代作家王小波在小说真理的阐释、小说艺术审美的展现、小说中沉浸的历史存在具有不谋而合的共通之处和具体的不同文本表达。昆德拉笔下,现代精神的高歌猛进使人在历史的快速节奏中忘却自我生存的意义,他对民族发展的自我深省和人类存在境况的逡巡,恰好满足了面对同样境地的中国作家王小波的认知需求。相对于昆德拉在国际文坛的影响力,王小波在国内现当代文学中的文本零稀介绍的现状,显露出一定的边缘性。本文以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为根本前提,在“思”、“诗”、“史”叁个维度上对二者的小说美学进行比较。“思”的维度里,自我的可能性、人物的异化、媚俗的背叛者构成二者小说对话的空间。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实质上都代表了一种主题,一种存在的可能性,托马斯的主题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阿涅斯的主题是发现自我存在,王二自问我到底是谁,通过人生的叁种可能性状态发出生命只有一次的感悟……诸如此类,代表了昆德拉与王小波对自我主题的逡巡。特蕾莎将卡列宁、乌鸦、野兔作为托马斯进行情感寄托,赵助理异化成驴,王二与猪兄在相同情境下不同性格发展的相互对比等等构成了昆德拉与王小波对特定情境下人类“异化”的反思,并且通过塑造萨比娜、陈清扬等女性群像来反媚俗从而寻找“自我”存在的边界。“诗”的维度里,以复调与虐恋的性游戏引领着读者进入二者小说的幽默深处。昆德拉小说里各个章节、主题、文体之间相互呼应,梦境与游戏的交融表现出文字的狂欢化。托马斯和女情人、搭车游戏中的青年恋人、尚塔尔的群交之梦等性的场景叙述呈现出灵魂与肉体之间的矛盾,诉说着存在的荒诞性。王小波小说里,“王二”只是一个符号,在古今的平行世界和想象与现实的平行世界里来回穿梭,在不同事件中扮演角色,形成了由不同的时间点交织成的网状,具有与昆德拉复调艺术的创作可比性。同时,他把人类存在的“灵”与“肉”之间的矛盾纳入整个社会体系中时,着力表现个体情爱理想与社会准则的冲突,例如王二与X海鹰,薛嵩和小妓女等,王小波以性的虐恋游戏对伦理道德的存在进行拷问。“史”的维度里,“流亡——记忆与遗忘——逃离”的主旋律敲击着二者小说的存在之钟。纳粹的侵入、布拉格之春流亡成为一种创伤的标志,国家的、民族的、个体的历史交错为昆德拉小说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小说“遗忘叁部曲”和《告别圆舞曲》表达了主人公们在“逃离”的路途中不断寻找自我、背叛媚俗、抵抗遗忘,从而建构历史与存在的多重维度。成长于“文革”时期的王小波具有一套不同于同时期其他知识分子的叙述话语与视角,他从人类生存的不同时期去审视动荡年代革命时期的人类存在处境。王小波笔下,文革时期的官方意志抹去了记忆的历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钳制表现出一种不可挑战的存在,就像寻找无双的过程就是一种集体的有序遗忘,表现出只有“这样说”才会得到集体价值的认可。唯有记忆历史才能不断反思现在,“王二们”不断地“逃离”,企图能在存在的虚无之境找到精神上的依托。最后,本文在比较之余指明王小波小说不同于昆德拉小说世界的突破之处——同性恋文化的书写,显露比较文学对于边缘文化的关注。(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3-01)
唐贵啸[7](2019)在《王小波小说中的平民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小波的平民意识表现为对严酷现实的义愤和对下层民众的道德关怀,提倡的是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王小波的作品《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和《黑铁时代》通过塑造平民形象、抒发平民的情怀和关注平民的权益,展现了五味杂陈的平民生活世界。感知王小波小说中的平民意识,对于我们理解其思想的深度和欣赏其文学魅力有着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安顺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周凤[8](2019)在《论王小波小说的趣味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小波的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有趣是王小波小说吸引各类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趣味包含两个层面,语言表达的幽默与理性思考的趣味,即幽默与理趣。王小波异于常人的写作基础、风格气质,深邃的理性思考和多种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多种因素造就了王小波小说意涵丰富的趣味,其趣味的独特性在于独特的知识构成、思维的乐趣和澎湃的诗意想象。(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9年01期)
刘英梅[9](2018)在《遗忘与记忆中的存在之思——米兰·昆德拉与王小波小说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的小说创作都对中国当代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两位作家在小说中,都涉及到了遗忘与记忆的文学主题,并通过遗忘与记忆的故事,展开对人类存在和个体生命的相同思考。(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33期)
王炜婷[10](2018)在《谈后现代背景下以酒神精神为母本的个体狂欢——以王小波小说创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反乌托邦题材的文化产品形成了一股席卷全球的文化热潮,无论是以欧美文化政治空间为背景的《西部世界》、《使女的故事》,还是战后东亚文化圈中对狂热性政治文化的不断反思,这类写作题材的纵向延伸使得人深入思考新时代背景下"人"之为人的含义。本文以80年代中国文学中最为突显的反乌托邦小说创作者——王小波为例,讨论反乌托邦写作题材在东亚文学创作中的萌芽与发展,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对当下社会的"未来人"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21期)
王小波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十分欣赏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尤其是小说《情人》,王小波的小说创作从多方面受到了杜拉斯现代性手法的影响。本文以杜拉斯的《情人》和王小波的代表作《黄金时代》为例,从音乐性、诗化的语言风格,小说的互文性和叙事结构等几方面论述杜拉斯对王小波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王小波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魏兆玲.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王小波小说[J].青年文学家.2019
[2].张智韵.论杜拉斯对王小波小说创作的影响——以《情人》、《黄金时代》为例[J].北方文学.2019
[3].王璐.梦境的奢望[D].重庆师范大学.2019
[4].郭城.米兰·昆德拉与王小波小说观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9
[5].王柳伊.王小波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现代意识[J].牡丹.2019
[6].葛姝圆.思、诗、史[D].安徽大学.2019
[7].唐贵啸.王小波小说中的平民意识[J].安顺学院学报.2019
[8].周凤.论王小波小说的趣味内涵[J].文学教育(上).2019
[9].刘英梅.遗忘与记忆中的存在之思——米兰·昆德拉与王小波小说比较研究[J].北方文学.2018
[10].王炜婷.谈后现代背景下以酒神精神为母本的个体狂欢——以王小波小说创作为例[J].北方文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