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抗条锈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条锈病,小麦,基因,抗性,种质,转录,标记。
小麦抗条锈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王凤涛,冯晶,庞云星,贾湘[1](2019)在《两个锌指转录因子基因在调控小麦条锈菌耐高温反应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 Erikes,Pst)引起的气传真菌病害,它最适宜在冷凉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生和流行。中国是小麦条锈病最大且相对独立的流行区,大部分小麦种植区受到条锈病流行暴发的严重为害。在病害侵染循环及流行过程中,病原菌在越夏易变区(即秋季菌源基地)的越夏情况是决定冬季繁殖区初侵染菌源数量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然而我国条锈菌越夏海拔下限逐年下降,越夏和越冬地区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世界其他条锈病流行地区也出现了耐高温型菌株。Pst耐高温胁迫能力增强给未来小麦条锈病流行学研究以及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产生深远影响,并带来新的挑战。锌指转录因子在调控病原真菌生长发育、抗逆反应以及致病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两个锌指转录因子基因(PSTG_11249,PSTG_06705)进行表达谱分析,并利用BSMV Agro/LIC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HIGS)技术体系验证候选基因在Pst耐高温胁迫反应中的作用。结果显示,C_3HC_4型锌指转录因子基因PSTG_11249在耐高温型菌株A4中受高温(21℃)处理诱导表达,当该基因被沉默后,高温条件下接种并潜育培养的高感条锈病品种Local Red幼苗叶片单位面积夏孢子堆密度显着低于对照处理组,能显着降低高温培养条件下Pst耐高温型菌株的发病严重度(P<0.05),说明PSTG_11249基因正调控Pst应答高温胁迫过程。对于属于Zn_2-Cys_6型双锌指结构转录因子基因PSTG_06705,高温条件下接种并潜育培养能抑制该基因在耐高温型菌株中表达,当沉默了耐高温型菌株A4基因PSTG_06705后,导致在高温条件下接种并潜育培养的高感病品种Local Red幼苗叶片单位面积平均夏孢子堆密度显着高于对照处理,显着增加了高温条件下Pst耐高温型菌株A4的发病严重度(P<0.05)。说明PSTG_06705对Pst耐高温胁迫起负调控作用。本研究结果对明确锌指转录因子在Pst耐高温反应中的调控作用,以及揭示小麦条锈菌适应高温胁迫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徐默然,冯晶,蔺瑞明,王凤涛,徐世昌[2](2019)在《103份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抗条锈病基因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危害我国广大麦区。了解小麦品种资源的条锈病抗性水平及遗传多样性,掌握条锈病抗性基因的分布与利用情况,可为培育和合理利用优良抗条锈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用小麦条锈病流行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CYR34对103份供试小麦品种进行苗期抗条锈病分小种鉴定、成株期接种CYR32进行抗性鉴定,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利用小麦抗条锈病已知基因的分子标记,对供试小麦品种进行抗条锈病基因检测。苗期抗性鉴定表明,103份供试品种中,有19份品种对生理小种CYR32表现为抗病,占供试材料的18.44%;有34份品种对CYR33表现为抗病,占供试品种的33.01%;有29份品种对CYR34表现为抗病,占28.15%。供试的品种中只有郑6辐、宁麦3号、老兰麦、京411、京作278、扬麦158等6个品种对3个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CYR34均表现抗病。成株期抗性鉴定表明老兰麦等18份品种表现为全生育期抗性,郑州021等64份品种表现为成株期抗性。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103份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5~0.93,平均为0.66,但小麦品种遗传相似系数与来源地之间无明显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发现,103份品种被分为叁大类,来源于同一系谱的品种被聚在同一亚类,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来源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笔者还对供试小麦品种进行已知抗病基因检测,检测到含有Yr9、Yr10、Yr15、Yr18和Yr26特征带的品种分别占18.45%、9.71%、0.97%、27.18%、0.97%,供试品种中未检测到含有Yr5特征带的品种。由于供试品种的抗性水平较低,携带抗性基因Yr5和Yr15频率较低,因此小麦育种工作应充分利用优质已知抗性资源,发掘新抗性材料,培育多基因聚合的持久抗性品种。(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黄亮,肖星芷,刘博,高利,龚国淑[3](2019)在《2000—2016年黄淮海麦区审定的66个普通小麦品种抗条锈病基因推导》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引起的一种小麦真菌病害,在我国黄淮海麦区尤为严重。为了解黄淮海麦区小麦品种对小麦条锈病的抗性水平和抗条锈病基因状况,笔者选用15个毒性各异的条锈菌菌株和一套以Avocet S为遗传背景的单基因系,对66个2000—2016年审定的黄淮海麦区普通小麦品种进行基因推导,并利用Yr5、Yr9 (1BL/1RS)、Yr10、Yr15、Yr18和Yr26对应的分子标记进行分子检测,结合品种系谱分析明确测试品种的Yr基因组成。此外,利用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CYR34分小种对这些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性水平评价。结果表明,YR9、YR10、YR26和YR32等4个基因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的形式存在于24个小麦品种中,6个小麦品种可能不含有任何Yr基因,其余36个品种可能含有未知Yr基因。其中Yr9基因的检出比最高,达28.8%,但是没有检测出Yr5、Yr15和Yr18基因。仅有14个品种对CYR32、CRY33或CYR34表现出成株抗性的特点。综上所述,黄淮海麦区小麦品种条锈病抗性水平仍然偏低,需加大条锈病抗病育种的研究力度,研究结果对这些品种的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可以为新品种的繁育发掘有效抗源。(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4](2019)在《科学家找到小麦抗条锈病新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9月6日,《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一个新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AS2388 (国际编号Yr28)。该基因由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吴佳洁团队与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刘登才团队、美国爱达荷大学教授付道林团队等共同克隆成功。他们对其影响小麦条锈病抗性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病",是一种发生普遍、蔓延迅速、危害巨大的真菌病害,其损伤小麦叶片功能、限制小麦籽粒发育,严重年份可造成40%的减产,并显着降低小麦籽粒品质。据了(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晨,王静[5](2019)在《科学家找到小麦抗条锈病新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李晨 通讯员王静)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病”,是一种发生普遍、蔓延迅速、危害巨大的真菌病害。9月6日,《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一个新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AS2388(国际编号Yr28)。该基因由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吴佳洁团队与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刘登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9-09)
郝维浩,梁坤,陈璨,卢杰,司红起[6](2019)在《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J22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发掘》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引起的重要真菌病害,它是限制小麦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因此抗病新基因的发掘以及应用是基因聚合和基因布局的关键。YrJ22是前人在济麦22中发现的一个显性抗条锈病基因,被初定位在2AL染色体末端,遗传距离为8.3cM。本研究在YrJ22初定位的基础上,利用抗条锈品种济麦22与高感品种Avocet S构建F_2群体,在可控温室内对2273个F_2单株进行表型鉴定,抗感株系经卡方检测符合3:1的分离比(χ~2=0.46,P_(1df)>0.05),并在F_2群体中的选择抗感单株构建抗感池进行BSR分析。同时对济麦22的EMS突变体Mi群体共1022个单株进行表型鉴定,根据鉴定结果选择亲本与感病单株进行MutMap分析。将RNA-Seq和MutMap分析结果,结合前人SSR标记信息综合差异位点比对后,最终将YrJ22锁定在2A染色体4.68Mb的区间内。通过基因功能筛选在该区间内得到了10个与抗病性相关的基因,并将其作为候选基因,为该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张明虎,李洪雨,柳欣,黄林,郝明[7](2019)在《栽培一粒小麦渐渗系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威胁小麦生产的重要真菌病害。由于条锈菌致病性变异频繁,新致病小种的不断出现使得品种抗性频繁丧失。发掘新的抗病基因,对培育小麦抗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栽培一粒小麦(Triticum monococcum ssp.monococcum,A~mA~m,2n=2x=14)携带多种抗病基因,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本研究以高抗条锈病的栽培一粒小麦渐渗系Z15-1949为材料,与高感条锈病普通小麦SY95-71构建F_2分离群体。遗传分析表明,该抗性受隐性单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Z5-1949。利用小麦55K SNP芯片和SSR标记对F_2群体进行分析,在7D染色体短臂上获得7个与抗病性状连锁的SNP。进一步,开发了7个与yrZ15-1949紧密连锁的KASP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7DS染色体近端部,位于SNP分子标记AX-111932357和AX-110427567之间4.66 cM的遗传区间内,对应中国春13.2 Mb的物理区间内。该结果为yrZ15-1949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刘蓉,陆静,刘泽厚,李韵芳,张赤红[8](2019)在《小麦抗条锈病基因聚合的分子育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引起的全世界最具破坏性的小麦病害之一,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条锈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基因)的单一性是导致抗性频繁丧失的主要原因,抗病基因聚合是培育持久抗病品种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川育12"作为底盘品种,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合复合杂交技术选育出一系列含有3~8个Yr基因的聚合品系,并于2015~2018年连续在四川什邡、籍田、马尔康等地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进行了成株期抗病基因聚合效果评价,取得的主要结果包括:1)Yr基因聚合数目与抗病水平呈极显着正相关(p<0.001),聚合4-6个有效的Yr基因即可获得较高并且相对稳定的抗性水平;2) Yr15,Yr62和Yr65对是对当前流行的主要混合生理小种均有效的主效抗病基因,Yr26,Yr30,Yr48等则对混合生理小种具有部分抗性,可以在聚合育种中加以合理利用;3)不同抗病基因聚合时存在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效果较好的组合方式包括Yr15+Yr65,Yr26+Yr48,Yr15+Yr48,Yr5+YrSP,Yr9+Yr17等;4)对聚合株系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特异富集在植物病原菌互作(plant-pathogen interaction)、卟啉和叶绿素代谢(porphyrin and chlorophyll metabolism)、NOD样受体信号通路(NOD-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其中包括ABC转运蛋白家族成员和WRKY转录因子等。目前对于小麦条锈病抗性关键调控因子及其分子网络正在进一步分析中,本研究为最终揭示小麦条锈病抗性的精准控制机制和持久抗性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陈向东,吴晓军,胡铁柱,李笑慧,李淦[9](2019)在《国内外小麦种质抗条锈病评价及相关基因分子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染色体1BS上与抗条锈病基因Yr10(Yellow rust 10)、Yr15、Yr24共分离或紧密连锁的5个分子标记对国内外124份小麦种质进行检测,并进行4 a的田间成株期发病病级分析,以期为合理利用小麦抗病资源、合理布局抗病品种及品种抗性改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24份小麦种质中,29份表现中抗及以上水平,占总数的23.39%,其中表现免疫或近免疫、高抗、中抗或中抗到高抗水平的分别有9、2、18份,分别占总数的7.26%、1.61%、14.52%;83份材料表现感病,其中表现中感、中感到高感、高感的分别有4、17、62份,分别占总数的3.23%、13.71%、50.00%;12份种质表现中感到中抗,占总材料的9.68%。Yr基因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携带Yr10、Yr15、Yr24基因的小麦种质分别有32、28、80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25.81%、22.58%、64.52%。29份表现中抗及以上水平的种质中,12份含有Yr10基因,包括郑育麦9987、农大189、资麦1号、攀道拉、CL0407(早)、CL0438、09智引1号、09智引2号、CARMEN、墨S139、莫斯科39和澳阿优1号;3份含有Yr15基因,包括TAMOI、攀道拉和澳阿优1号;22份含有Yr24基因,其中,济麦22、百农64、农大189、内麦836、云麦57、09智引1号、CARMEN和法国财富麦等8份达到免疫或近免疫水平;同时含有Yr10、Yr15、Yr24基因且表现抗病的种质有攀道拉和澳阿优1号。周麦22、百农矮抗58、新麦19、鄂麦19号、HUAYUN和MRYC等6份种质未检测到上述基因(分子标记)的存在,其抗性可能受其他基因控制。(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戴妙飞,穆京妹,王晓婷,王琪琳,余世洲[10](2019)在《ICARDA小麦种质抗条锈资源筛选和抗病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中国小麦抗条锈病育种筛选有效抗源,对203份来自ICARDA的小麦种质,利用杨凌人工病圃和天水、江油自然诱发病圃进行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利用条锈菌当前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和条中34(CYR34)在温室进行苗期分小种鉴定,利用 Yr5、 Yr9、 Yr10、 Yr15、 Yr17、 Yr18、 Yr26等抗条锈病基因已开发的分子标记进行基因检测。结果表明,203份材料中107份具有稳定的成株期抗性,31份苗期表现为专化抗性。从这些具有稳定抗病性的材料中,检测到抗条锈病基因 Yr9(51份)、 Yr10(2份)、 Yr17(30份)和 Yr18(56份),未检测到 Yr5、 Yr15、 Yr26;有12份抗条锈表现良好的材料未检测到任何基因,推测其可能携带未开发分子标记的已知基因或新基因。因此,这107份具有稳定抗性的材料可用于中国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其中12份可能含有未知基因的材料有待进一步的遗传研究。(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小麦抗条锈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危害我国广大麦区。了解小麦品种资源的条锈病抗性水平及遗传多样性,掌握条锈病抗性基因的分布与利用情况,可为培育和合理利用优良抗条锈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用小麦条锈病流行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CYR34对103份供试小麦品种进行苗期抗条锈病分小种鉴定、成株期接种CYR32进行抗性鉴定,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利用小麦抗条锈病已知基因的分子标记,对供试小麦品种进行抗条锈病基因检测。苗期抗性鉴定表明,103份供试品种中,有19份品种对生理小种CYR32表现为抗病,占供试材料的18.44%;有34份品种对CYR33表现为抗病,占供试品种的33.01%;有29份品种对CYR34表现为抗病,占28.15%。供试的品种中只有郑6辐、宁麦3号、老兰麦、京411、京作278、扬麦158等6个品种对3个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CYR34均表现抗病。成株期抗性鉴定表明老兰麦等18份品种表现为全生育期抗性,郑州021等64份品种表现为成株期抗性。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103份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5~0.93,平均为0.66,但小麦品种遗传相似系数与来源地之间无明显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发现,103份品种被分为叁大类,来源于同一系谱的品种被聚在同一亚类,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来源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笔者还对供试小麦品种进行已知抗病基因检测,检测到含有Yr9、Yr10、Yr15、Yr18和Yr26特征带的品种分别占18.45%、9.71%、0.97%、27.18%、0.97%,供试品种中未检测到含有Yr5特征带的品种。由于供试品种的抗性水平较低,携带抗性基因Yr5和Yr15频率较低,因此小麦育种工作应充分利用优质已知抗性资源,发掘新抗性材料,培育多基因聚合的持久抗性品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抗条锈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雪,王凤涛,冯晶,庞云星,贾湘.两个锌指转录因子基因在调控小麦条锈菌耐高温反应中的作用[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徐默然,冯晶,蔺瑞明,王凤涛,徐世昌.103份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抗条锈病基因检测[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黄亮,肖星芷,刘博,高利,龚国淑.2000—2016年黄淮海麦区审定的66个普通小麦品种抗条锈病基因推导[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科学家找到小麦抗条锈病新基因[J].中国食品学报.2019
[5].李晨,王静.科学家找到小麦抗条锈病新基因[N].中国科学报.2019
[6].郝维浩,梁坤,陈璨,卢杰,司红起.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J22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发掘[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7].张明虎,李洪雨,柳欣,黄林,郝明.栽培一粒小麦渐渗系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8].刘蓉,陆静,刘泽厚,李韵芳,张赤红.小麦抗条锈病基因聚合的分子育种研究[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9].陈向东,吴晓军,胡铁柱,李笑慧,李淦.国内外小麦种质抗条锈病评价及相关基因分子检测[J].河南农业科学.2019
[10].戴妙飞,穆京妹,王晓婷,王琪琳,余世洲.ICARDA小麦种质抗条锈资源筛选和抗病基因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