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外国文学史除了教学功能外,还发挥着在本国语境里构筑对象国文化形象的作用。本文在考察9部由日本学者编撰的、包含中国新时期文学内容的文学史基础上,重点分析目前广泛应用于日本大学教育中的两部20世纪中国文学史,其中一部的编者藤井省三突出了个别知识分子与主流意识之间的紧张关系,另一部的编者宇野木洋等人则倾向于依据文学发展的自律来解释中国新时期文学诸现象。分析以上种种文学史书写,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域外考察中国的他者视角,更可以为我国的文学史家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孙若圣
关键词: 日本汉学,中国文学史,新时期中国文学,藤井省三,中国文艺研究会,萩野脩二
来源: 国际汉学 2019年04期
年度: 2019
分类: 哲学与人文科学
专业: 中国文学
单位: 东华大学外语学院,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基金: 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日本汉学家对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的译介与阐释”(项目号:17YJC75103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 I209
DOI: 10.19326/j.cnki.2095-9257.2019.04.016
页码: 114-120+202
总页数: 8
文件大小: 2069K
下载量: 106
相关论文文献
- [1].世界首部中国文学史专论《中国文学史纲要》中译本出版[J]. 国际汉学 2020(01)
- [2].中国文学史编纂研究的典范之作——评《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史编纂研究(1900—1910)》[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3].寻访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史的现场——评《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史编纂研究(1900—1910)》[J]. 中国文学研究 2020(03)
- [4].新的“中国文学史”可能吗——以《剑桥中国文学史》为中心的批判考察[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9(01)
- [5].传承中国文学经典的策略研究——评《新著中国文学史》[J]. 新闻与写作 2018(06)
- [6].构建“梅学”理论 彰显中华传统文化——张一帆著《梅学初得》序[J]. 中国艺术时空 2016(06)
- [7].明治年间日本学者的中国文学观——以“中国文学史”著作序跋为中心[J]. 中国文学研究 2018(04)
- [8].贺凯文学史观再认识——以《中国文学史纲要》为中心[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9].《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J]. 国际汉学 2017(02)
- [10].王西里的《中国文学史纲要》与近代欧洲东方学及其中国观[J]. 俄罗斯文艺 2017(01)
- [11].远游,我们可以走多远?——《剑桥中国文学史》“文学文化史”研究思路评析[J]. 学术月刊 2017(05)
- [12].他山之石,可以为错——评梅维恒主编《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J]. 文艺研究 2017(09)
- [13].传统目录学与来裕恂《中国文学史稿》之编纂[J]. 中国文学研究 2017(03)
- [14].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学史”研究[J]. 文学遗产 2017(05)
- [15].《剑桥中国文学史》编纂思想评析[J]. 国际汉学 2014(01)
- [16].自成体系的中国文学史新建构——也评郭外岑先生《重读中国文学史》[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06)
- [17].陈玉堂《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订正补遗[J]. 昆明学院学报 2015(01)
- [18].中国文学史教学中文史关系处理的偏误及对策[J]. 新疆社科论坛 2015(02)
- [19].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建设——以20世纪中国文学史教材为例[J]. 东方论坛 2015(03)
- [20].中国文学史教学内容探究[J]. 参花(上) 2019(05)
- [21].唐诗中的日月春秋[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7(03)
- [22].中国文学史教学要注重探索规律性问题[J]. 文教资料 2010(19)
- [23].论中国文学史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J]. 明日风尚 2016(20)
- [24].另类李贽,走出泉州,归于通州[J]. 泉州文学 2016(12)
- [25].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读《苏东坡突围》有感[J]. 好家长 2017(05)
- [26].苏轼文论中的自然观[J]. 北方文学 2017(03)
- [27].文学史上哪些人的哭泣很经典[J]. 高中生 2017(10)
- [28].冰心的故事把爱的哲学寄小读者[J]. 南方文学 2017(02)
- [29].探究维吾尔文学现状及“走出去”途径[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20)
- [30].欧美中国文学史写作与文学史研究新变——以《剑桥中国文学史》为例[J]. 文化与诗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