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储贷危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储贷社危机,放松管制,借短贷长,联邦政府
储贷危机论文文献综述
郑秀才[1](2017)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储贷社危机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储贷社作为美国的一种金融机构,其原型最早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初。储贷社自其诞生后,就一直为美国民众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后,联邦政府成立了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委员会来专门负责监管储贷社,同时建立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为其提供保险,至此之后储贷社也进入了一个长时段的迅速发展期。“新政”时期的金融改革使得储贷社得以在接下来的40年里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储贷社一度占据了美国房贷市场的半壁江山。然而,30年代的金融改革也为20世纪80年代的储贷社危机埋下了种子。因为在30年代金融改革中,联邦政府更加看重储贷社提供房贷的功能,之后联邦政府有关房贷市场的一系列政策,对储贷社“借短贷长”的资产负债结构产生了持久性影响。在这种结构下只要利率能够长期保持稳定,储贷社就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美国国内稳定的利率环境不复存在,同时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而长期以来作为住房融资的主要供给者,储贷社一边受到了联邦政府的特殊保护,一边在业务范围上受到联邦政府的严格限制,使得储贷社不能通过资产多样化来摆脱“借短贷长”资产负债结构的束缚,最终在“金融脱媒”现象的冲击下储贷社的运营日益困难。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国内利率波动更加剧烈,联邦政府开启了放松金融管制的改革。放松管制之后,储贷社行业却遭受了大批机构破产的困境。据统计,从1980~1994年先后有1295家储贷社倒闭或接受联邦政府的援助,美国因此遭受了5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世纪80年代早期面对储贷社行业内出现的大量机构破产之现象,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委员会为了避免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的破产,同时也为了响应里根政府削减预算、降低税率的经济政策,采取了“宽限”政策来应对危机。然而此时的放松管制,只是一种拖延处理危机的措施,这一做法非但不能缓解危机,反而使得危机愈发严重。到80年代末储贷社危机已再也无法遮掩,联邦政府此时才开始下决心处理那些破产的机构。布什总统上台之后立即签署了《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实施法》,依据此法成立的重组信托公司专门负责处置破产的储贷社。1989~1995年的六年内,重组信托公司总共解决了794家破产的储贷社,之后储贷社才逐渐从危机中走出来。虽然储贷社危机最终得以成功解决,但储贷社危机对储贷社本身及美国住房融资市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危机后的储贷社整体实力大不如前,储贷社专司房贷的功能也大大弱化,储贷社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同时在危机的爆发与解决过程中,美国住房融资的市场结构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最后,20世纪80年代的储贷社危机在给美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暴露出联邦政府在金融监管上存在的弊病。一是联邦政府对金融管制与取消管制的认识不足,使得其未能在管制与取消管制上找到一个平衡点;二是联邦政府的金融监管政策缺乏远见性,在政策制定上存在着滞后、被动的弊病。综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的储贷社危机与联邦政府对危机的解决,为我国的金融监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有益的教训。未来我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应该正确看待严格管制与取消管制这两者,并努力保持两者灵活自由的平衡,同时在制定监管政策上要保持前瞻性、预见性。(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7-06-01)
万荃[2](2015)在《储贷危机与次贷危机中美国存款保险风险处置实践与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储贷危机和次贷危机期间,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在处置金融风险过程中的处置方式分布及处置成本高低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由存款保险担任接管组织,及时通过收购与承接以及过桥银行等市场化措施处置风险,能够确保经营不关门、关键服务不中断,并且处置成本明显低于直接偿付,有利于在实现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的同时,使存款人继续获得全面的保障。(本文来源于《金融与经济》期刊2015年10期)
刘胜会[3](2013)在《美国储贷协会危机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受宽松利率管制等因素的影响,大批储贷机构倒闭,爆发"储贷协会危机"。回顾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和进程,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储贷协会的影响,剖析储贷协会危机的原因,吸取其经验和教训,对我国适时适度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防范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国际金融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张慧莲[4](2009)在《金融危机的历史共同性和差异性——从美国储贷协会危机到次贷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比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和2007~2008年的次贷危机,发现过度发展的金融创新,落后的监管体制以及不恰当的宏观调控措施是其共同的原因。然而,次贷危机发生在金融机构全能化、金融市场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过程中,风险在金融市场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传递速度已经大大加快,所以影响更广泛、更深刻。由此,应加强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与时俱进地提升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效率,并适时调整货币政策。(本文来源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陈雯芳[5](2009)在《美国储贷协会危机和次贷危机的简述、比较及教训》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而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金融界就曾爆发过另一场与住房贷款有关的"储贷协会危机"危机。这两次危机的发生都与金融监管不当有着相当大的关联。我国应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出现类似不良状况。(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09年05期)
吴颖洁[6](2009)在《美国次贷危机与储贷危机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年初开始显现的“次贷危机”席卷了整个美国市场,并迅速蔓延至全球,冲击全球的金融与资本市场,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至今阴霾未散。而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储贷危机”也是始于房地产贷款市场,这场全行业的系统性清偿危机延续了10多年之久,酿成了一场巨大的金融灾难。两次危机发生的时间间距只有20多年,都发生在金融体系最为完善的美国,都是由住房抵押贷款产品引发的,两者的危害程度都相当大。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两次危机在爆发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中存在非常多的相似之处,甚至连细节都在重复。对这两次危机进行对比研究,更能揭示出在不同风险机制、不同经济全球化程度下,金融危机产生的普遍原因之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而我国的住房抵押信贷市场则刚刚起步,监管机构的风险识别和监控体系建设也比较滞后,金融系统比较脆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从美国的这两次十分相似的危机中吸取教训,从两次危机中暴露出来的共同问题中引以为戒。鉴于以上目的,本文拟从两次危机爆发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相应的经验教训,从而探讨出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普遍借鉴意义。本文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在文献综述中,主要运用分类归纳的方法,对两次危机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类总结;在对两次危机的概述中,主要采用描述性方法,根据危机的现实情况进行归纳阐述;在对两次危机的对比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定性分析研究方法,结合两次危机中的实例,沿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两次危机的共同点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际验证,并得出相应的结论,用于指导分析我国的金融发展之路。在论文的准备阶段,笔者阅读了关于两次危机的大量文献资料,从两次危机产生的根源入手,深入了解了两次危机的成因和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寻找两次危机的共同点,整理出了“金融创新”、“道德风险”和“金融监管”这叁个相互独立,又有着紧密联系的叁个视点,作为对两次危机进行比较分析的落脚点,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为我国如何更好地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如何防范金融风险、道德风险,如何完善金融监管等问题提供相关建议。本文结构共分为四章:第1章为导论。描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分别对两次危机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研究范围及创新点。第2章对两次危机分别进行了概述。次贷危机简述了其背景、爆发与影响;储贷危机简述了其背景、爆发、加深、影响及解决。第3章进入对两次危机的对比分析部分。分别从“金融创新”、“道德风险”和“金融监管”叁个视角对两次危机进行了对比分析。第4章是比较结论部分。首先,基于叁个视角,分别得出了各自相应的结论及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最后,综合了叁个视角,总结了叁个视角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全文总结。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金融创新对提高金融效率,促进金融发展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作为规避金融当局监管和约束的流行手段,金融创新背后也隐藏了错综复杂的各种风险因素,众多金融工具在为银行和投资者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他们自身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积累了更大的风险。这些金融创新削弱了原有金融机构职能专业化的程度,使得传统的金融机构业务分类界限不再清晰,也使得政府宏观调控系统的根基遭到削弱。在政府放松管制、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储蓄机构和相关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发明新的信用工具及利用帐外的衍生金融产品来扩大信贷发行,信贷扩大与金融投机一旦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结合,就能彼此相互促进,造成过度膨胀与虚假繁荣,为金融系统或金融市场的崩溃埋下隐患。2.从理论上讲,资产证券化及相关金融衍生产品的运用可以使风险转移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但风险只能分散,不能消除,只要信息不对称和担保存在,道德风险就会发生。道德风险容易引发非理性行为,造成市场信心结构扭曲:存款人丧失监督的激励,借款人更倾向于冒险,贷款机构更积极地发放风险贷款,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利用信息优势夸大收益、低估风险,评级机构和第叁方机构丧失中立立场,降低评级标准、协同作假欺诈。特别是在失去监管约束的情况下,稳健的经营传统让位于赌博式的获取暴利的冲动,资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流向高回报的投资领域,并令投资者们趋之若鹜,不顾风险的投资行为最后通常招致悲惨的后果,最终使市场反应信息的功能失灵,使得危机不可避免。3.政府在放松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常伴随着金融脆弱性的增强,如果未能相应地建立起配套的监管体制,仅仅依靠市场的作用,危机就在所难免。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和加强审慎监管必须要同步进行,而且监管机构必须尽早介入危机,并采取适当、恰当的解决措施,否则会使危机愈演愈烈;‘不管监管体制如何选择,如果风险没有得到“全覆盖”,在整个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创新链条上出现了“空白和真空”,就会产生监管疏漏,带来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金融机制和金融市场的顺利运行,和恰当地选择、制定和运用会计标准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旦会计准则选取不恰当或失误,会加剧市场的不正常波动,而且还可能导致危机进一步加剧、恶化。4.这两次危机充分暴露出了金融创新、道德风险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正是出于对于收益的贪婪和欲望,才不断有金融创新,并且金融创新又不断地制造着新的贪婪和欲望;不断发展的金融创新会导致金融监管主体的重迭与缺位并存,监管机构本身的道德风险也会相应增加;没有金融监管制约的金融创新势必会使得道德风险肆意泛滥,导致巨大的金融风险,带来灾难和不幸,因此,金融创新须臾也离不开金融监管。总之,金融创新、道德风险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金融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创新作为动力,同时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另一方面又需要不断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安全,以利于金融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只有保持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同步发展,让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互相作用,在彼此自身发展的同时,才能共同促进金融改革的深化,确立新的金融竞争秩序。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转轨国家来说,金融创新的潜力巨大,道德风险的渊源错综复杂,在金融深化过程中,既不能以风险为由抑制金融创新,也不能因为鼓励创新而忽视风险防范与金融稳定,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道德风险与金融监管叁者间的关系。作为比较研究的文章,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立足于探讨两次危机的相似点,以求能够揭示出在不同风险机制、不同经济全球化程度下,金融危机产生的普遍原因之所在,对两者的不同点不作探讨;并且,对相似点的研究主要基于“金融创新”、“道德风险”和“金融监管”叁个视角,引出的相关结论也围绕这叁个角度展开,由于篇幅所限,对其他的相似之处未作进一步的研究。由于收集的资料和了解的情况还不够全面,同时由于对这两次危机进行比较的文献十分匮乏,缺乏可以借鉴、参照的观点和内容,本文的研究可能还不够深入,文章的分析深度尚待进一步提高;而两次危机可以进行对比分析的地方还很多,碍于我认识的不足,同时也碍于篇幅所限,可能会出现过于主观、以偏概全的观点和结论,使得有些观点不够成熟。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二:第一,查阅了关于两次危机大量的文献资料,并从危机产生的根源出发,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对相关文献的观点进行了分类,形成了较为完整、全面的文献综述,通过这样的归纳整理,对两次危机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为论文正文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目前,国内外对这两次危机进行对比研究的文献非常匮乏,涉及到的文章只是在文中用很少的文字将两者进行了非常简单的比较,还没有对这两次危机进行比较全面、详细对比分析的文章,本文通过自己的总结提炼,对两次危机的相似之处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09-05-01)
诸蒙,佘传奇[7](2009)在《美国储贷危机与次贷危机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短短20多年,美国金融业先后爆发了以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为导火索的储贷危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均不同程度地给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本文来源于《改革与战略》期刊2009年03期)
本报,朱周良[8](2008)在《美银行业掀起破产潮 储贷危机依稀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各方迹象显示,随着次贷危机的影响不断“发酵”,美国实力较弱的上百家中小银行正渐渐走到破产边缘。今年迄今为止,美国已有9家银行破产。越来越多的银行破产案例,也让美国银行业监管部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日益不堪支付巨额存款保险的重负。F(本文来源于《上海证券报》期刊2008-08-28)
郑庆寰[9](2008)在《美国储贷危机和次贷危机的对比分析——从道德风险视角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储贷危机和2007年次级贷款危机都发生在房地产抵押贷款领域,储贷协会是一种风险汇聚机制,而次级贷款以及次级贷款证券化则是风险分散机制。本文从道德风险的角度入手,对比两种制度的风险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在两种制度下,道德风险都会造成非理性和市场信息结构扭曲,致使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加大,稳定性下降;道德风险不会随着金融市场结构的演变而消除,必须在制度设计上防范道德风险带来的危害。(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探索》期刊2008年06期)
李斯[10](2006)在《美国80年代储贷危机的监管警示》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全球各地发生一系列金融崩溃事件,其中美国储贷业发生的危机事件,酿成美国20世纪最大的金融灾难之一,造成共约5000亿美元的纳税人损失。文章整理、分析了这次金融灾难的前因后果,阐明在金融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金融业高管和政坛权贵结成同盟的巨大风险,以资警示。(本文来源于《学术论坛》期刊2006年06期)
储贷危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针对储贷危机和次贷危机期间,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在处置金融风险过程中的处置方式分布及处置成本高低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由存款保险担任接管组织,及时通过收购与承接以及过桥银行等市场化措施处置风险,能够确保经营不关门、关键服务不中断,并且处置成本明显低于直接偿付,有利于在实现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的同时,使存款人继续获得全面的保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储贷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1].郑秀才.20世纪80年代美国储贷社危机评析[D].鲁东大学.2017
[2].万荃.储贷危机与次贷危机中美国存款保险风险处置实践与经验[J].金融与经济.2015
[3].刘胜会.美国储贷协会危机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3
[4].张慧莲.金融危机的历史共同性和差异性——从美国储贷协会危机到次贷危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
[5].陈雯芳.美国储贷协会危机和次贷危机的简述、比较及教训[J].时代金融.2009
[6].吴颖洁.美国次贷危机与储贷危机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7].诸蒙,佘传奇.美国储贷危机与次贷危机的比较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9
[8].本报,朱周良.美银行业掀起破产潮储贷危机依稀再现[N].上海证券报.2008
[9].郑庆寰.美国储贷危机和次贷危机的对比分析——从道德风险视角的考察[J].经济问题探索.2008
[10].李斯.美国80年代储贷危机的监管警示[J].学术论坛.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