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食性昆虫论文_张金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食性昆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食性,昆虫,植物,莲子,生物,化生,因子。

植食性昆虫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平[1](2019)在《武汉植物园在植食性昆虫对植物诱导防御反应的研究中取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经常受到具有不同取食类型的多种昆虫的攻击,并且对这些昆虫诱导的防御反应有很大差异。例如,植食性昆虫可诱导植物的一般特异性反应,进而改变后续植食性昆虫的直接和间接防御。不同的诱导防御类型(局部与系统诱导、单一与多重诱导的防御)可能取决于植食性昆虫的种类与取食方式。因此,研究植物防御反应中特异性的演化可以为理解植物与植食性昆虫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提供新的见解。(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15期)

张蓓蓓,李静静,卢少华,王青,张泽龙[2](2019)在《植食性刺吸式昆虫蜜露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食性刺吸式昆虫是粮食作物、蔬菜和观赏植物的主要害虫之一,依靠吸食植物汁液获取营养物质,同时分泌蜜露。蜜露组成复杂,除水之外,主要含糖类、氨基酸、蛋白质、微量元素等物质,寄主植物和昆虫种类等因素共同影响蜜露的组分和含量。蜜露主要通过滋生黑霉菌污染植物的叶片和果实,影响植物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来间接为害宿主植物。蜜露对一些天敌昆虫有着特殊的作用:一方面,蜜露可用来补充营养,从而促进天敌幼(若)虫死亡率下降、成虫寿命延长以及繁殖力提高;另一方面,蜜露作为天敌搜寻行为的信息物质。蜜露是蚂蚁重要的食物资源之一,以蜜露为纽带,许多蚂蚁与排泄蜜露的昆虫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盛子耀,李为争,游秀峰,高超男,杨晓杰[3](2019)在《植食性昆虫与非寄主植物的关系及在害虫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行为活性物质调节害虫在农田的分布型,是实现"两减一增"可持续农业的关键。本文首先概述了昆虫与非寄主植物的关系,重点讨论了致死性诱集植物的案例及其进化学解释;然后论述了行为活性植物及其组分在农业害虫管理中的应用途径,包括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农业间作系统设计,利用高秆作物构成物理屏障、利用信息化合物辅助或遗传改良的诱集植物富集害虫种群、利用驱除害虫产卵或干扰寄主搜索的活性成分、将昆虫行为的正面影响成分和负面影响成分结合形成Push-pull体系等应用途径;最后讨论了这些技术在农作物害虫防治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刘珍[4](2019)在《增温对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与本土植食性昆虫互作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暖对入侵植物的生长与防御策略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很少关注气候变暖对入侵植物营养与防御资源的影响,而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入侵植物与专食性昆虫和广食性昆虫的互作关系也未见报道。因此研究气候变暖如何通过改变植物初生物质和次生物质及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入侵植物与本土植食性昆虫的互作关系,对全球变化生物学及入侵生态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对我国生态和经济造成严重危害的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及本地同属植物莲子草(Alternanthera sessilis)为研究对象,采用红外线辐射加热器模拟增温,比较空心莲子草和莲子草的表型、生长、营养物质和防御化合物等对增温的响应。利用Y型嗅觉仪、离体培养皿和田间实验探究增温处理的空心莲子草与莲子草对广食性昆虫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及寡食性昆虫虾钳菜披龟甲(Cassida piperata)生长发育和寄主选择偏好的影响。采用顶空吸附法对植物挥发物进行收集,通过GC-MS鉴定,用SIMCA主成分分析植物挥发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增温处理对空心莲子草和莲子草生长与防御资源的影响在植物生长方面,增温处理显着提高混种空心莲子草克隆株数和莲子草盖度;同时增温处理显着增加盆栽莲子草根生物量1.28g,提高盆栽空心莲子草叶生物量1.28g和根生物量1.33g;无论是否增温,盆栽空心莲子草根冠比显着大于莲子草。在植物初生物质方面,增温处理显着降低混种空心莲子草叶片氮含量1.03%,提高C/N比;但显着升高盆栽莲子草叶片氮含量0.32%,降低C/N比。增温处理显着降低混种空心莲子草叶片淀粉含量4%和可溶性总糖含量2.19%,升高果糖含量0.09%和蔗糖含量1.32%;降低混种莲子草叶片淀粉含量3.93%和果糖含量0.03%,升高蔗糖含量0.81%、可溶性总糖含量6.04%和木质素含量2.20%;增温处理显着升高盆栽空心莲子草叶片木质素含量0.1%,降低莲子草叶片木质素含量0.03%。在植物次生物质方面,增温处理显着升高混种莲子草叶片总黄酮含量1.27ug/mg和总酚含量0.73%,但降低空心莲子草叶片叁萜皂苷含量6.99mg/g和单宁含量0.016ug/mg。2.增温的空心莲子草和莲子草对斜纹夜蛾与虾钳菜披龟甲生长发育的影响无论增温与否,空心莲子草对斜纹夜蛾和披龟甲的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均显着大于莲子草。与对照相比,增温处理的莲子草不利于斜纹夜蛾和虾钳菜披龟甲生长发育。而增温处理的空心莲子草只对广食性昆虫斜纹夜蛾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对寡食性的虾钳菜披龟甲无影响。3.增温的空心莲子草和莲子草对斜纹夜蛾与虾钳菜披龟甲寄主选择的影响在不增温处理中,莲子草对斜纹夜蛾和虾钳菜披龟甲的吸引力强于空心莲子草,但增温处理消除这种差异。无论是否增温,与空心莲子草相比,斜纹夜蛾偏好在莲子草上产卵。与不增温处理相比,增温处理均显着降低斜纹夜蛾在莲子草和空心莲子草产卵偏好指数。外来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的挥发物与本地同属植物莲子草的挥发物有显着差异,增温处理均改变空心莲子草和莲子草的挥发物。综上所述,与莲子草相比,增温处理显着提高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生物量,同时降低空心莲子草营养物质的含量,进而降低斜纹夜蛾在空心莲子草上的存活率和产卵偏好,对广食性昆虫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气候变暖通过改变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与广食性昆虫的互作关系,从而可能加速空心莲子草的入侵。(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赵婵,张蓬军,余利星,俞晓平[5](2019)在《植食性昆虫适应植物防御反应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植物与植食性昆虫协同进化过程中,植物在不断完善其防御反应,同时植食性昆虫也在选择压下不断适应植物防御反应。植食性昆虫适应植物防御反应存在多样性。昆虫能够利用其唾液中的效应因子抑制或弱化植物防御反应,激活其肠道中的某些特异性蛋白阻断植物防御性次生代谢物的产生或者将其直接降解,以及通过其携带微生物间接抑制植物防御反应。此外,昆虫还能够通过产卵、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识别植物防御物质等方式适应植物的防御反应。本文综述了植食性昆虫如何利用各种效应因子适应寄主植物防御反应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肖轹[6](2018)在《入侵植物次生代谢策略对植食性昆虫和环境因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来植物在入侵扩散的过程中,面临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往往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原产地到入侵地,纬度梯度或者海拔梯度上的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和非生物环境变化将导致植物生理性状的变化,入侵植物可进化出不同的防御策略。本研究以由北美入侵到中国的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和由中国入侵到美国的乌桕(Triadica sebifera)为对象,系统研究植物的生长、繁殖和次生代谢在纬度梯度、海拔梯度上以及从原产地到入侵地对多种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响应。1.在中国25.72°N-36.15°N范围内对入侵植物美洲商陆的生长(株高、冠幅、茎粗和分枝数),繁殖(果序数和单个果序上的果实数)和防御(叶、茎、根和果实的皂苷含量)的野外调查表明,美洲商陆的生长、繁殖和防御特征呈现纬度梯度格局。随着纬度梯度增加,植物分枝增多,茎秆变细;而繁殖特征则表现为:随着纬度梯度增加,果序数增多,而每个果序上的果实颗粒数减少。植物次生代谢也随纬度梯度变化而变化:纬度越高,果实里的皂苷含量越高。纬度对生长、繁殖和防御性状的这些影响可能是生物(植食性昆虫的取食危害)和非生物(温度和降水)因素的复合效应。2.通过调查原产地和入侵地范围内乌桕面临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分析植物次生代谢在原产地和入侵地的纬度梯度格局,发现乌桕在原产地(中国)比在入侵地(美国)面临更大的昆虫取食压力,叶片中单宁含量更高而黄酮类化合物更低。这两类化学物质含量在入侵地和原产地都随纬度发生变化,在入侵地随着纬度的增加,叶片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单宁含量逐渐增加,与温度和太阳辐射的纬度梯度格局一致。而在原产地乌桕叶片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单宁含量都在中纬度地区最高,并且单宁与叶面积危害的纬度梯度格局一致。3.通过对以往的同质园实验中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结果的Meta分析,发现原产地种群具有较高的植食性昆虫的取食压力、单宁含量和较低的黄酮类化合物,表明乌桕在原产地和入侵地之间对不同植食性昆虫取食压力的响应是遗传变异引起的。然而,乌桕的单宁和黄酮类化合物并没有显示出纬度梯度变化,即来自不同纬度的植物在相同条件下生长,植物次生代谢物没有显着的纬度来源差异,表明在原产地和入侵地纬度梯度上的植物次生代谢变化是对环境变化的可塑性响应:黄酮类化合物随着太阳辐射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单宁随着植食性昆虫的取食压力,降水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加。4.沿海拔梯度对乌桕植株上的植食性昆虫群落与昆虫取食危害的调查以及对乌桕健康叶片和虫害叶片中植物次生代谢物(单宁和类黄酮)的分析表明,植物中单宁和类黄酮化合物含量呈现出海拔梯度格局,并且次生代谢物的变化是由生物(植食性昆虫)和非生物环境驱动的。乌桕在低海拔地区有较高的植食性昆虫取食危害,植物分配给虫害叶片的单宁和黄酮类化合物比健康叶片更多,而在高海拔地区,植物健康叶片中含有更多的黄酮类化合物,用于响应更强的非生物胁迫。黄酮类化合物与单宁的比例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表明植物在应对海拔梯度上不同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时的能权衡分配多种次生代谢物。5.通过用同一乌桕种群的种子和根际土壤在不同纬度地理位置进行田间移栽实验,分析不同植食性昆虫取食压力(有无昆虫取食)、气候(温度和降水)及土壤条件(种子来源地和实验地的乌桕种群根际土壤)对植物地上地下次生代谢物的影响,发现气候条件以及气候与土壤的交互几乎对所有的植物叶和根中的次生代谢物产生影响,而植食性昆虫取食只对叶中的黄酮含量有影响,表明植物次生代谢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响应大于植食性昆虫。植物的次生代谢物与不同地理位置的气候条件(温度和降水量)相关,气候条件在驱动植物次生代谢中发挥着主要作用。6.研究不同植食性昆虫和外源植物激素对乌桕地上地下直接防御和地上间接防御的影响,发现咀嚼式昆虫和外源茉莉酸诱导增加了叶片的总酚、单宁和黄酮含量,外源水杨酸诱导增加了植物根的总黄酮含量。植食性昆虫或外源茉莉酸增加地上间接防御(外花蜜),但水杨酸降低了植物的间接防御。对不同防御类型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茉莉酸和咀嚼式昆虫诱导的根的总酚和单宁与水杨酸和刺吸式昆虫诱导的乳汁和根的总黄酮之间存在权衡。以上研究结果突出了次生代谢物在入侵植物响应环境变化的生理生态对策中的重要作用,表明入侵植物可以在植物生长、对植食性昆虫的防御和对非生物环境的耐受性之间进行资源分配权衡,促进异质环境下的成功入侵。(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期刊2018-11-01)

徐丽萍,李恒,娄永根[7](2018)在《植物-植食性昆虫互作关系中早期信号事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诱导防御反应的产生取决于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相关信号迅速和准确地识别。在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互作过程中,早期信号事件是负责植物识别和触发下游信号转导途径的最早反应,它们发生在植物防御相关基因表达和防御相关代谢物产生之前,对植物的防御过程至关重要。本文将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互作的早期事件,包括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感知、电信号和Ca~(2+)信号的产生和转导,活性氧的迸发以及促细胞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级联途径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与方向,促进对植物诱导防御反应调控网络的研究,以期为改进农业害虫的治理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那玉玲,孙春林,王洪山,李涛,李云峰[8](2018)在《中生代昆虫植食性和植物防御机制:基于对道虎沟植物群银杏类和本内苏铁类化石的初步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history of plant-insect interactions can be traced to the late Silurian–Middle Devonian,when herbivory originated and diversified.During the Late Pennsylvanian(ca.318–299 Ma),insect herbivory expanded.The end of the Cretaceous to Paleogene is also a conspicuous interval when the most intensive insect damage and the highest number of damage types were represented,probably due to global warm conditions and the rise of angiosperm-dominated forests.However,reports on middle Mesozoic plant-insect interactions remains limited.The middle–late Mesozoic spans that interval when gymnosperms were gradually replaced by angiosperms as the dominant plants,deeply influencing insect herbivores.The Late Jurassic is also marked by significant climatic events represented by the overall warming of the climate,affecting the origin and differential,extinction or survival of plants and insects,as well as the variety of their interactions in variable degrees.Therefore,further in-depth research on plant-insect interactions from the middle Mesozoic localities is needed to better understand insect herbivory,plant defense,and climate change during this interval.In this research,fossil ginkgoalean and bennettitalean leaves from Daohugou Flora were chosen as plant hosts.It indicates that,in Daohugou Biota,plant and insects have close interactions,over 25% of the Ginkgoales and Bennettitales leaves endured variable degrees of damage.Seven damage types(DTs) attributable to four functional feeding groups(FFGs) have been identified.Margin feeding is the most common,followed by surface feeding,hole feeding and oviposition,indicating the common presence of insects with chewing mouthparts,including members of Orthoptera,Neuroptera and some Hymenoptera.The occurrence of surface feeding and hole feeding on fossil leaves indicates the occurrence of insects with sponging and piercing-sucking mouthparts.The Ginkgoales leaves suffered less insect damage than the Bennettitales leaves,both in damage frequency and richness,probably owing to the chemical defenses of the ginkgoalean leaves.It is confirmed that extant Ginkgo leaves produce 2-hexenal,a chemical used in insecticides,to repel larvae,which enables Ginkgo leaves resistant to insects.Fossil taxa of the Ginkgoales are similar to the extant Ginkgo biloba in epidermal anatomy,indicating that the ginkgoaleans from the geologic past probably had similar life strategies and environmental tolerances to the extant species.Physical defenses were present as well.Pterophyllum leaves sustained the least insect damage,possibly because of the compactly arranged segments and densely distributed veins on the leaf surface.Anomozamites have also developed a shaggy indumentum on abaxial surface and long stiff hairs along the rachis to protect them from herbivores.(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董俊玲,孙柏年,闫德飞,王姿晰,金培红[9](2018)在《华南新近纪枫香属(阿丁枫科)及叶片上昆虫植食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枫香树属是虎耳草目,阿丁枫科下的一属,包括15个种,间断分布在亚洲及北美洲,较多分布在东亚的热带至温带的温暖地区。该属化石记录丰富,被广泛报道于北半球新生代地层中。化石记录显示中新世时期是枫香树属植物的繁盛时期,其广泛分布于日本,中国,朝鲜,中亚,中欧以及北美西部。丰富的化石记录为研究阿丁枫科的植物多样性及演化提供了充分的证据。在福建省漳浦县佛昙群中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枫香树属叶片化石。叶片形态多样,主要为叁裂片,罕见单裂片和五裂片;边缘锯齿,齿尖有腺状突。通过与已报到的枫香树属叶片化石的宏观形态及微细特征进行对比讨论,将当前叶片鉴定为化石种Liquidambar fujianensis,与现生种Liquidambar formosana更为相似。以往对枫香树属的化石报道普遍缺少微观结构信息,或化石数量较少,不足以支持对该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多样性的分析。佛昙群中丰富的化石标本弥补了以上缺陷,为研究该属植物早期的形态信息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叶片化石上保存了大量的昆虫取食遗迹,经对比分析发现共有18种损害类型,可归纳为5种功能取食类型,即:孔食型、缘食型、叶面取食型、留脉取食型及虫瘿型。通过分析现生种Liquidambar formosana叶片上昆虫取食遗迹类型及取食昆虫种类,本文推断中新世佛昙植物群中取食Liquidambar fujianensis叶片的植食性昆虫可能为鞘翅目,鳞翅目或半翅目。(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徐超[10](2018)在《部分植食性昆虫对孟寨小流域石漠化生境植被及人为干扰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工业的快速发展,人口与土地矛盾日益严重。石漠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阻碍了人民生话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如何控制土地石漠化的发展,减少石漠化地区的面积,重视石漠化生境的变化情况,监测石漠化地区生境的质量,成为了国内外研究学者关注的重点。为此,本研究小组于2015年-2016年4-9月对贵州省黔西南孟寨小流域不同石漠化生境:农耕地、人工牧草地、自然草地、荒坡灌丛、原生林、次生林、水土保持林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七种不同生境中植食性昆虫的结构、种类、数量,植物物种结构和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各生境的植食性昆虫物种组成:经调查共获得植食性昆虫标本14443只,隶属32科59属,总计64种。其中原生林生境中植食性昆虫物种数最多(54种),农耕地地物种数最低(23种)。自然草地生境中植食性昆虫个体数量最多(2933只),人工保持林最低(1310只)。计算各昆虫种类在各生境的相对多度得到各生境的优势种。农耕地生境中优势种有小稻蝗(Oxya hyla intricate)、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稻赤斑沫蝉(Callitettix versicolor)。在人工牧草地中优势种是小稻蝗与短额负蝗。荒坡灌丛中优势种小稻蝗。自然草地与人工牧草地优势种是小稻蝗与短额负蝗。原生林的优势种是短脚外斑腿蝗(Xenocatantops brachycerus)与稻赤斑沫蝉。次生林中的优势种是稻赤斑沫蝉。人工保持林中的优势种是短脚外斑腿蝗、日本蚱(Tetrix japonica)、稻赤斑沫蝉。同时还调查了七个生境的植物种类,七个生境共有植物77种:其中人工牧草地植物物种数最少(9种),原生林生境植物物种数最多(31)种。从物种水平上来看,这些数据表明在不同石漠化生境中昆虫的物种丰富度会因植被组成和受干扰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2.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物种的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进行植食性昆虫的α多样性测度。研究表明七类生境中原生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3.331),表明在该生境中,昆虫物种最为复杂。该生境植物类型多样,草本、灌木、乔木都有,空间结构复杂生境异质性高,人为干扰强度低。农耕地优势度指数最高(0.125),表明该生境的植食性昆虫中优势种地位最为突出。农耕地生境植被单一,且优势植物的地位明显。原生林均匀度指数最高(0.915),表明在该生境中各类植食性昆虫布较为均匀。在该生境中存在大量的稀有种和常见种,没有明显的优势种群。通过分析表明,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会因生境中植物的组成和干扰程度的改变而改变3.基于植食性昆虫群落相似性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次生林与水土保持林这两类生境较为接近,可聚为一类,从物种组成,和稀有种的权重角度来看,两类生境的昆虫种类都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且两类生境都属人为干扰稀少的生境,表明植食性昆虫群落的相似从一定角度能够反映出生境的相似。农耕地和人工牧草地也可聚为一类。两者同属于存在季节性收割和人为干扰严重的生境。且生境类植物结构单一,优势植物的更替都完全取决于人为干扰(季节性收割),昆虫群落组成随着优势植物种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说明昆虫群落组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响应生境所受的人为干扰。t检验可以检验两个生境间的差异:差异性分析显示为农耕地-人工牧草地Sig(双侧)值0.246最大,说明农耕地与人工牧草地生境间植食性昆虫的群落结构差异最小。这两类生境具有共同特征:人为干扰强、植被单一、以禾本科植物为主要植被。人工牧草地与原生林Sig(双侧)值0.232最小,说明在人工牧草地和原生林这两类生境中,植食性昆虫群落结构差异明显。人工牧草地以宽叶雀稗和皇竹草为主要植物,单一种群的优势明显。而原生林中,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种群,物种丰富,结构上也更为复杂,基本无人为干扰。表明昆虫群落组成能够响应不同生境中植被组成和人为干扰程度的变化。4.此次研究还分析了植食性昆虫群落与生境干扰强度的关系,尤其是植食性昆虫群落对生境中植物群落和人为干扰的响应。在分析了人为干扰活动的基础上,依照生境中人为活动的频率和强度,对七类生境的人为干扰程度分别赋值为0(原生林,次生林,自然草地)、0.01(荒坡灌丛)、0.5(水土保持林)、0.75(农耕地、人工牧草地)。通过对α多样性测度的四个指数与人为干扰和植物丰富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植物丰富度呈极显着相关(p<0.01)。等级多样性指数p值为-0.02,表明等级多样性指数和人为干扰呈负相关,即人为干扰越大,等级多样性越低。Shannon-Wiener指数p值为-0.007,表明Shannon-Wiener指数与人为干扰呈负相关,即人为干扰越高该指数越低。表明植食性昆虫群落结构与生境中植物群落和人为干扰有紧密联系,因此认为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等级多样性指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生境中植被丰富度,以及生境中人为干扰的差别,可以作为生境变化的监测指标,用来监测生境中植被的变化情况和人为干扰对生境的影响。5.采用指示值得法进行生境指示种和监测种分析。农耕地生境的指示生物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指示值80.30%)、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指示值89.22%)在其他生境中都低于5%,表明,这两种植食性昆虫对该生境中单一的禾本科农作物群落具有明显的选挥倾向性,可作为这类生境的特征指示类群。人工牧草地生境中的指示种为泥红槽缝叩甲Agrypnus argillaceus(指示值98.14%)和方胸截额叩甲Silesis absimilis(指示值97.87%)。这两种植食性昆虫在除农耕地外其他生境的指示值为0,表现出对该类生境有强烈的专好性,可作为此类生境的特征指示类群。荒坡灌丛生境中指示种有黄足黑守瓜Diaphania indica(指示值指示值73.32%)和水稻负泥虫(Oulema oryzae)(指示值100%)。表明在该生境中水稻负泥虫是生境的特有种,表现出对该类生境有强烈的专一性,显示出对此生境有明显的偏好。中华剑角蝗Acrida cinerea(指示值87.31%)、红胫小车蝗(指示值83.54%)是自然草地生境的指示物种,对这一类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且人为干扰较少的生境,表现出明显的优先选择倾向性。在原生林、次生林和水土保持林中并没有明显的指示类群。七类生境均存在丰富的监测类群。(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8-05-15)

植食性昆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食性刺吸式昆虫是粮食作物、蔬菜和观赏植物的主要害虫之一,依靠吸食植物汁液获取营养物质,同时分泌蜜露。蜜露组成复杂,除水之外,主要含糖类、氨基酸、蛋白质、微量元素等物质,寄主植物和昆虫种类等因素共同影响蜜露的组分和含量。蜜露主要通过滋生黑霉菌污染植物的叶片和果实,影响植物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来间接为害宿主植物。蜜露对一些天敌昆虫有着特殊的作用:一方面,蜜露可用来补充营养,从而促进天敌幼(若)虫死亡率下降、成虫寿命延长以及繁殖力提高;另一方面,蜜露作为天敌搜寻行为的信息物质。蜜露是蚂蚁重要的食物资源之一,以蜜露为纽带,许多蚂蚁与排泄蜜露的昆虫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食性昆虫论文参考文献

[1].张金平.武汉植物园在植食性昆虫对植物诱导防御反应的研究中取得进展[J].农药市场信息.2019

[2].张蓓蓓,李静静,卢少华,王青,张泽龙.植食性刺吸式昆虫蜜露的研究进展[J].华中昆虫研究.2019

[3].盛子耀,李为争,游秀峰,高超男,杨晓杰.植食性昆虫与非寄主植物的关系及在害虫管理中的应用[J].华中昆虫研究.2019

[4].刘珍.增温对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与本土植食性昆虫互作关系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9

[5].赵婵,张蓬军,余利星,俞晓平.植食性昆虫适应植物防御反应的研究进展[J].昆虫学报.2019

[6].肖轹.入侵植物次生代谢策略对植食性昆虫和环境因子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8

[7].徐丽萍,李恒,娄永根.植物-植食性昆虫互作关系中早期信号事件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学报.2018

[8].那玉玲,孙春林,王洪山,李涛,李云峰.中生代昆虫植食性和植物防御机制:基于对道虎沟植物群银杏类和本内苏铁类化石的初步研究(英文)[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9].董俊玲,孙柏年,闫德飞,王姿晰,金培红.华南新近纪枫香属(阿丁枫科)及叶片上昆虫植食性的研究[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10].徐超.部分植食性昆虫对孟寨小流域石漠化生境植被及人为干扰的响应[D].贵州师范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植食性昆虫诱导的植物挥州生化合...不同系统植食性昆虫、捕食与寄生...不同系统植食性昆虫、捕食与寄...不同地点处蝉汞与膜翅汞含量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直接防御的类...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诱导抗性(...

标签:;  ;  ;  ;  ;  ;  ;  

植食性昆虫论文_张金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