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波时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反射,界面,速度,方程,曲线,方根,缺陷。
波时距论文文献综述
支明,郝重涛,蔡明刚,姚陈[1](2018)在《基于海上地震资料的多次波时距正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海洋地震勘探中,由于水表和海底等强反射面的存在,地震资料中多次波异常发育会对成像品质造成直接影响。在海洋地震原始数据中,包含了一次波和所有与反射界面有关的多次波信息,所以从原始数据中预测出多次波,然后在数据中减去预测出来的多次波是衰减多次波一种十分可行的方法。其中,预测出来的多次波与实际数据的匹配度将对多次波衰减的效果造成较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海上地震资料地震波的到时拾取建立地层模型进行正演时距模拟,将正演结果(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二)——专题45:海洋地球物理、专题46: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期刊2018-10-21)
高瑀[2](2018)在《基于反射波时距曲线计算地层速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浅层地震勘探的资料处理与分析中,速度分析与划分地层是个很重要的问题,通常会利用反射波的双曲市局方程来描述反射波时距曲线的规律。本文基于斯奈尔定路,研究了两个典型模型:两层倾斜层状模型、叁层水平层状模型,推导出模型相对应的时距曲线方程,并通过建立模型反演进行误差计算,验证了时距曲线方程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四川水泥》期刊2018年09期)
张广利,郝重涛,姚陈[3](2016)在《变深度缆倾斜界面水表多次波和伴随鬼波时距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变深度缆,或称为弯曲缆、斜缆(variable-depth streamer,简称为VDS),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兴的海洋地震观测手段,传统的水平拖缆深度较浅,存在波浪噪声影响严重等问题,而变深度缆拖缆能够到达更深的水深,因此变深度缆数据的噪声更小,信噪比更高。此外,变深度缆的检波器深度随偏移距变化,使得接收点鬼波炮集时距与有效波在远偏移距分离,从而有利于接收点鬼波的去除,(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四)——专题47:海洋地球物理》期刊2016-10-15)
张广利,郝重涛,姚陈[4](2016)在《海洋倾斜界面水表多次波时距模拟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的多次波衰减方法基于水平界面的基本假设,多次波时距在水平界面具有随阶次增加等间距出现的周期性特征,利用这一特征可以对多次波进行预测从而达到衰减水平界面多次波的目的,但是多次波的周期性在倾斜界面遭到破坏导致传统的衰减方法不再适用。本文在实际海洋地震资料的基础上,模拟并探究了倾斜界面对海洋多次波时距的影响,分别从炮集和CMP道集两方面模拟了倾斜界(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四)——专题47:海洋地球物理》期刊2016-10-15)
郝重涛,张广利,姚陈[5](2016)在《倾斜界面多次波和伴随鬼波时距解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地震勘探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多次波和伴随鬼波的干扰,多次波分为自由表面多次波和层问多次波,伴随鬼波分为震源鬼波和接收点鬼波。它们的存在给海洋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带来许多困难,甚至造成错误的地质解释。我们注意到,由于海底深浅构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区域海底地层中很多重要的构造都存在一定的倾角,导致发育的多次波类型也异常复杂。基于水平界面多次波的(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四)——专题47:海洋地球物理》期刊2016-10-15)
杨震,芦俊,王赟,石瑛[6](2015)在《转换波时距曲线精度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在各向异性介质中,时距曲线受地层各向异性的影响,而且转换波还有射线路径不对称性而引起的时距曲线非双曲线特性。根据Hake(1988)的研究思路,对转换波各向异性介质时距曲线的逼近方法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方法是高阶泰勒级数展开法,但只适用于小排列长度,在经过Thomsen、Li等人的改进后,适应性得到增强;另一种方法是双平方根(DSR)法,这种方法能更好而适用于长排列数(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47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专题48海洋地球物理》期刊2015-10-10)
姚陈,郝重涛,蔡明刚,张广利[7](2015)在《二维倾斜界面多次波时距》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一些海区海底地震炮集水压记录上多次波突出。南海海底二维地震记录上叁次波甚至二次波就能覆盖到10秒时间段,强能量淹没了下面的弱反射,直接影响深部信息的处理解释。有些多次波可用包括水层的水平层状介质解释,但一些记录上一次反射和二次波(及叁次波)的主反射同相轴的顶点相互错开,故有必要考虑倾斜界面对多次波的影响。我们将多次波划分为包括鬼波和不包括鬼波两种(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47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专题48海洋地球物理》期刊2015-10-10)
陈可洋[8](2011)在《倾斜界面绕射波时距曲线特征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几何地震学原理推导了倾斜界面情况下的绕射波时距曲线方程,采用2种方法证明倾斜界面反射波与绕射波交点位置解的存在性及其唯一性.理论分析表明,倾斜界面绕射波时距曲线仍具有双曲线特征,且最小旅行时点的位置始终在绕射点正上方,与地层倾角等因素无关,是水平界面情况的一般形式.定性和定量研究了交点坐标趋向于无穷大时的临界参数计算公式,数值实例验证了这一结论.采用实际地震资料指出了常规地震容易导致的解释误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田仁飞,曹俊兴,杜兴忠[9](2007)在《射线平均速度对反射波时距方程简化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在简化的双曲型时距曲线方程中应用射线平均速度计算多层介质地震反射波旅行时的方法与效果。地震反射波时距方程的估计精度对地震勘探记录的动校正及偏移成像质量的影响很大。本文提出利用射线平均速度计算反射波旅行时的方法,并用于多层介质中层状均匀各向同性模型和层状弱各向异性模型中计算反射波旅行时。通过对比这两种模型中用射线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平均速度,以及非双曲线时距方程计算的反射波旅行时与其理论值的误差,认为在炮检距较大的情况下,通过在双曲时距方程中引入射线平均速度,可以比较更精确的计算出反射波旅行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07年05期)
钱玉贵,顾汉明[10](2005)在《倾斜断层面上的折射波时距曲线特征及解释方法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折射波法以其能够确定折射界面的速度而广泛用于工程地质勘查中,但因其解释受到地表条件及界面形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多解性。本文推导出倾斜断层界面上的折射波时距方程,设计不同类型的断层模型,正演计算出折射波传播路径及时距曲线,进而分析断层对折射波的影响,用以作为指导野外实际数据解释的理论依据。同时,采用t0-差数法和哈雷斯法解释得到速度和深度,通过比较分析其与理论模型的误差,分析了解释方法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工程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波时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浅层地震勘探的资料处理与分析中,速度分析与划分地层是个很重要的问题,通常会利用反射波的双曲市局方程来描述反射波时距曲线的规律。本文基于斯奈尔定路,研究了两个典型模型:两层倾斜层状模型、叁层水平层状模型,推导出模型相对应的时距曲线方程,并通过建立模型反演进行误差计算,验证了时距曲线方程的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波时距论文参考文献
[1].支明,郝重涛,蔡明刚,姚陈.基于海上地震资料的多次波时距正演研究[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二)——专题45:海洋地球物理、专题46: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2018
[2].高瑀.基于反射波时距曲线计算地层速度[J].四川水泥.2018
[3].张广利,郝重涛,姚陈.变深度缆倾斜界面水表多次波和伴随鬼波时距特征[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四)——专题47:海洋地球物理.2016
[4].张广利,郝重涛,姚陈.海洋倾斜界面水表多次波时距模拟与分析[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四)——专题47:海洋地球物理.2016
[5].郝重涛,张广利,姚陈.倾斜界面多次波和伴随鬼波时距解析研究[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四)——专题47:海洋地球物理.2016
[6].杨震,芦俊,王赟,石瑛.转换波时距曲线精度对比[C].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47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专题48海洋地球物理.2015
[7].姚陈,郝重涛,蔡明刚,张广利.二维倾斜界面多次波时距[C].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47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专题48海洋地球物理.2015
[8].陈可洋.倾斜界面绕射波时距曲线特征及其应用[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
[9].田仁飞,曹俊兴,杜兴忠.射线平均速度对反射波时距方程简化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
[10].钱玉贵,顾汉明.倾斜断层面上的折射波时距曲线特征及解释方法对比[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