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罗根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罗根泽,老子研究,中国近代老学史
罗根泽论文文献综述
李长银[1](2019)在《“因怀疑而思索”:罗根泽的老子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老学的近代化历程中,老子及《老子》书的年代之争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在论争中,罗根泽不仅提出了"老子就是太史儋""老子的年代在孔、墨之后,孟、庄之前"以及"《老子》书确是一本专着,不是纂辑"等一系列颇为独到的一家之言,还对"历代学者考订老子年代总成绩"进行了提要钩沉,可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非常棘手的学术问题。因此,在中国近代老学史上,罗根泽的老子研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客观存在。(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问题》期刊2019年03期)
徐有富[2](2019)在《罗根泽开山采铜》一文中研究指出罗根泽,字雨亭,1900年出生于河北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为交不起学费,先后在小学、中学、河北省立师范学校断断续续读了8年书,却没有获得过毕业文凭。罗先生1925年考入河北大学国文系,只读了两年,就于1927年秋季考取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先后师从梁启超、陈寅恪主修"诸子科"。又于1928年秋季考取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师从冯友兰、黄子通,主修"中国哲学"。罗先生1929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和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由于他毕业于两(本文来源于《古典文学知识》期刊2019年03期)
王波[3](2018)在《罗根泽的“文学界说”和“文学批评界说”》一文中研究指出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现代学术史上的名着。他在1944年版《绪言》中开篇叙述"文学界说"和"文学批评界说"。虽然他未像当时大多数学人那样以"纯文学"比附古代文学,但仍难逃历史本质主义的追求,以"十之八九时期"的文学"折中义"为普遍性概念。研究者大都根据罗根泽引用森次巴力十叁类文学批评之例以证明其沟通中西诗学,其实他不仅没有翻阅过森次巴力原着,而且原着中也没有这十叁类文学批评。这个失误来源于罗根泽对傅东华《文艺批评论》有关内容的误解。而且,他对中西文学批评特点的考察失之偏颇,这与他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有关。(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王波[4](2018)在《1950年代学科调整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命运——以罗根泽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后,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被纳入到统一体制之内,中文系课程"中国文学史"和"写作"被突出,"中国文学批评史"因自身学科性质被排挤至边缘,甚至被逐出高等学校的课程体制。以罗根泽为代表的早期文学批评史研究者只能中止这一领域的研究,转向其他学科。1950年代后期,在"批判继承我国古典文艺理论遗产"的思潮下,文学批评史迎来短暂的"回光返照",并且出现学生集体编写文学批评史教材的热潮。不过,周扬很快修正了这一热潮,并组织有关院校专家集体编写教材,诞生了《中国历代文论选》等一批经久不衰的着作。认识1950年代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复杂面貌对于学科史研究不无裨益。(本文来源于《云梦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王晓宇[5](2018)在《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早期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着作中,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以取材宏富、见解独到的特点成为早期文学批评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批评史着作。本文把郭绍虞、方孝岳、朱东润等人的批评史着作作为参考,全面而深入地探讨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术特点及价值,以期窥见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脉络和成就。首先,还原罗根泽文学批评史发生的历史语境,从他置身的时代追述罗根泽的学术道路与独特追求。扎实的学术积淀为罗根泽编撰文学批评史作了必要的准备,罗根泽的导师梁启超、陈寅恪、冯友兰对其文学批评史的编撰给予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整理国故”运动中提出的科学方法为罗根泽撰写文学批评史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西方理论思潮为罗根泽的批评史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次,探讨罗着的构架体例与内在理路。罗根泽构架文学批评史有着不凡的体例,因此叙述线索清晰可见。他采用了综合体体例,他认为综合体的体例既凸显了文学批评家的个性,又呈现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全貌。他力求全面而系统地整理文学史料,并用“载道”“缘情”的叙述来看待文学批评史的演变过程。再次,罗着也有其独特的理论主张以及对史料独特的处理方法。罗根泽以史家的责任为己任,对史料进行梳理时务必做到“搜览务全”,因此他的文学批评史纳入了许多稀见史料。同时罗根泽在叙述材料时也力求尊重历史事实,运用“叙要”与“叙创”的叙述方法来体现其“搜览务全”的文献整理态度和“求历史之真”的写作态度。罗根泽积极吸纳西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将其融注到文学批评史的写作中,开创了西为中用的写作体式。最后,处于草创时期的罗着虽然也有一些问题和局限,但其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奠基作,对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建设和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以完整的体系、丰富的材料、客观的评价、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着述撰写的典范。(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6-01)
尹海江[6](2017)在《钱玄同致罗根泽手札十二通考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南省图书馆藏钱玄同致罗根泽手札十二通,写作于1933年6月至1937年4月之间。内容涉及钱玄同、罗根泽二人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期间,有关考试阅卷、安排授课、带生见习,以及健康、交往、着述、薪酬等多方面的内容。手札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和北京师范大学早期办学方面的一些情况,是研究上世纪叁十年代钱玄同与罗根泽两人生平事迹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现代学术史和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的宝贵资料。(本文来源于《文献》期刊2017年06期)
王京州[7](2017)在《一代学人罗根泽》一文中研究指出很早的时候,我就知道学者罗根泽是河北深县人,从那时候开始,这一印象一直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当我着手编辑《河北近现代学者年谱辑要》时,唯一不用再核实籍贯的就是罗根泽。回想能留下如此深刻印象的原因,多半是他贫寒的出身。那一代学人的家庭出身,往往非富即贵,再或者(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10-16)
陈楠[8](2016)在《论罗根泽文学批评史创例的叁大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罗根泽先生是我国20世纪着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尤以其独特的编写方式和材料的选取使批评史部分独具风姿。现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刊叁册),由于时事和个人等的原因,元明清部分尚未动笔。究其文学批评史的特点,其一是材料的发掘;其次便是独特的编写体例;其叁便是理论思想的创新:"载道"与"缘情"的思想瑕瑜互见。这叁个特点或多或少体现出当时古史辩派对罗根泽学术活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王波[9](2016)在《罗根泽的诗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诗话研究是罗根泽文学批评史的重要一环,有着独特价值,理应得到关注。他对诗话的渊源、分类及诗话作为文体的独特意义都有实事求是的分析,与前人或同时期学者相比,也更多地被后人所接受,尤其是对宋诗话的总体整理以及对亡佚诗话的辑校与考订有着很大的贡献。因郭绍虞的诗话研究也颇有成就,而且二人在宋诗话辑佚方面有一段"公案",故在论述罗氏之诗话研究时,也较多地涉及到郭氏,如此比较相衬,二人观点或相得益彰,或各有特点,同时也可看出二人之间或显或隐的学术对话。(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论的学术史——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叁辑)》期刊2016-12-01)
孙新梅[10](2016)在《罗根泽诸子辨伪成就》一文中研究指出罗根泽作为古史辨派的代表人物,侧重于诸子的考证和辨伪,学术习惯和学术思想受顾颉刚的影响甚大,所辨伪书,论证精密,资料宏富,行文朴实无华。本文主要以《战国前无私家着作说》与《<管子>探源》为例来考察其学术特点。(本文来源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罗根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罗根泽,字雨亭,1900年出生于河北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为交不起学费,先后在小学、中学、河北省立师范学校断断续续读了8年书,却没有获得过毕业文凭。罗先生1925年考入河北大学国文系,只读了两年,就于1927年秋季考取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先后师从梁启超、陈寅恪主修"诸子科"。又于1928年秋季考取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师从冯友兰、黄子通,主修"中国哲学"。罗先生1929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和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由于他毕业于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罗根泽论文参考文献
[1].李长银.“因怀疑而思索”:罗根泽的老子研究述评[J].历史教学问题.2019
[2].徐有富.罗根泽开山采铜[J].古典文学知识.2019
[3].王波.罗根泽的“文学界说”和“文学批评界说”[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王波.1950年代学科调整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命运——以罗根泽为中心的考察[J].云梦学刊.2018
[5].王晓宇.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D].河北大学.2018
[6].尹海江.钱玄同致罗根泽手札十二通考释[J].文献.2017
[7].王京州.一代学人罗根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8].陈楠.论罗根泽文学批评史创例的叁大特点[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
[9].王波.罗根泽的诗话研究[C].中国文论的学术史——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叁辑).2016
[10].孙新梅.罗根泽诸子辨伪成就[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